南北二灣考略

  《澳門記略》稱“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環。二灣規園如鏡,故曰濠鏡。”據此,多數學者認爲南灣包括今南灣和西灣,即泛外港說;北灣則從媽閣廟起至沙欄仔的整個內港,旣泛內港說。若注意“可以泊船”一語,不難得出的結論是並非南灣、西灣及北灣所有地段均可泊船,因此“南北二灣”有具體所指。南灣葡語中稱Praia Grande,可譯作“大沙灘”。葡語中亦有Praia Pequena,直譯爲“小沙灘”。旣稱“小沙灘”,其長度不會超過“大沙灘”,故泛內港說難以成立。那末,北灣或Praia Pequena其地何在?
  我們知道,澳門的許多地名在葡中兩種語言中有各自的稱謂,音意完全無關。南灣名依舊,但北灣是否等同Praia Pequena?首先,除了《澳門記略》的記述外,布衣稱“故舊日詩人有云‘南北雙灣內,諸番盡住樓。’”《澳門雜詩》載“南北成二灣,波平鏡光逗。”。又三街會館碑記載“澳門則如蓮花,其地三面環海,有南北二灣,明大西洋人至此,就二灣停泊。”這大該是文人騷客爲爲使詩句對仗而採用的修辭手法。此外,作者未見其他漢籍,尤其是方志中出現北灣一語。其次,在相當於Praia Pequena地理範圍的情況下,漢語文獻從無使用北灣或“小沙灘”的名稱。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Praia Pequena的範圍。道光縣志中《濠鏡澳全圖》無標示,但有些文字資料可供分析。張汝霖與暴煜詳籌善後12 條中第2條規定:“一、稽查船艇。一切在澳快艇、果艇、及各項蛋戶、罟船,通行確查造冊,發縣編烙,取各連環保結,交保長管束,許在稅廠前大馬頭灣泊,不許私泊他處,……”
  善後12條有兩個葡語版本,其詳本文字如下:“……夜晚允許停泊關部海灘(Prayas do Houpu),不許私泊禁地,……”。龍思泰曾引用這一版本:“凡船艇男婦人等將船艇停泊於稅館岸邊,……”其簡本行文如下:“2夜晚蛋船及其他船艇應停泊海關(Caza do Opû)前小沙灘(Praya pequena)。”龍思泰將此段譯爲“凡蛋船及其他船艇應停泊於稅館(hopo-house)對面的小沙灘(praya pequena)岸邊,……”。由此可見葡語簡本及龍思泰英文本將“稅廠前大馬頭”譯爲“海關(Caza do Opû)前小沙灘”及“稅館(hopo-house)對面的小沙灘(Praya pequena)”,那末反過來說,葡語“小沙灘”便是漢語大馬頭的對譯。大馬頭亦稱馬頭。此地名仍保留在“大馬頭街中”。據此,今大馬頭街爲“小沙灘”昔地。大馬頭爲當年澳門內港的主要碼頭。“石歧……往澳門大馬頭,順搭沙尾,前山,三灶一。”(11)當時大馬頭爲澳門的主要泊口。
  下面是我們所見的葡語文獻關於Praia Pequena的較早記述。
  “1666年3月12日,香山縣令(12)與Ly Siam Cum(13)又返回,與其同來的還有前山同知及另一官員。他們勒令議事亭將停泊在小氹山(Taipa Quebrada)的船隻開到遠一點的地方去。遵命將船隻移往Enseada de Andre Feo(14)。還補充說不得將船上的貨物卸下,爲此在南灣及Praia Pequena佈滿了哨船。”(15)
  “10月5日(16)-是日,“天使女王號”大船在本城泊口(17)停靠。嘉樂總主敎隨船而至。他於9月26日已登陸,受到了主敎、總督、公民及其他居民的熱烈歡迎。他們與總督一道前往他下船的Praia Pequena(18)迎接。”(19)此處的Praia Pequena應指大馬頭。1752年,受葡萄牙國王唐若澤一世之遣出使中國的大使巴哲格抵達澳門前,澳門議事亭曾決議徵用泗孟(Simão Vicente Rosa)在Praia Pequena的一所豪宅(20)作爲大使的行宮(21)。而且巴哲格也是在Praia Pequena登陸的。
  Praia Pequena在葡語中除了是大馬頭的對應詞外,有時使用的範圍更大。實際上指整個道光縣志《濠鏡澳全圖》所示的港灣地區及其週邊陸地。在此情況下,無漢語對應詞。存於葡萄牙國家檔案館的漢語文件將此地區稱爲關前、草堆、營地。將整個Praia Pequena港灣稱爲“馬頭港”(22)。這是葡譯的用法,中方文件中不見使用之。筆者以爲Praia Pequena指一地區使用時其範圍可能爲漢語文件中的關前,理由是在亞馬勒當年爲徵稅,下令制定了澳門第一個地名錄(23)中第一稅區爲“營地市(24),桔仔園及Praia Pequena”。
  Praia Pequena內還有其他碼頭。“石岐……往澳門沙環仔一,……往沙梨頭,澳門……往澳門沙梨頭,……往澳門果欄碼頭一,”(25)“翠微往新會江門往桔仔園。”(26)“澳門往新會江門。”(27)Praia Pequena內還有許多較深,稱之爲“水口”的水道,例如船澳口,舊茂記水口(28),十八間尾水口,吉慶里水口,大頭巷(29)水口,植槐里水口。(30)另外一些地名如鮮魚埠(31),蘆石塘,桔仔園尾(32)均爲Praia Pequena的泊口。
  葡語文獻中統稱內港的中國海關爲Hopo Grande da Praia Pequena,大碼頭大關。實際上,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錯誤,個別中國學者亦進入此誤區。大關爲粵海關部行臺,據《澳門記略》靑洲山圖所示,其前方有一碼頭,在其東北方向即爲稅館,其前方亦見一碼頭。但在道光年間大關已不靠海,(33)其前面出現了左堂署(34)。臨海的爲稅館(35)即“稅廠”。這一碼頭稱“稅館馬頭”(36)或“稅廠前大馬頭(37)”,所以這一稅口又稱“大馬頭口”(38)
  隨着內港塡海造地的發展,許多古舊地名永遠進入了史頁。亞馬勒當年爲徵稅,下令制定了澳門第一個地名錄(39),其中保留了許多今已消失的地名。它不僅是硏究澳門政治-經濟史的重要文獻,亦爲硏究澳門城市地理及都市發展的珍貴史料。僅舉幾例:有許多與粵海關部及Praia Pequena有關的地名,如Praia Pequena海關街(Rua do Hupu da praia-pequena),Praia Pequena海關正街(Rua Central do Hupú da praia-pequena),Praia Pequena巷(Beco da praia-pequena)(40),Praia Pequena海關碼頭巷(Travessa do Caes do Hupú da praia-pequena)。
  註釋:
   ①趙春晨《澳門記略》,廣東高等敎育出版社,1988年,第2頁。
   ②傅玉蘭《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澳門硏究》,第5期,第47-75頁。
   ③布衣《澳門掌故》,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79年再版,第53頁。
   ④濂叟《澳門雜詩》,近代中國史叢刊第74輯,沈雲龍主編,文海出版有限公司,第6頁。
   ⑤趙春晨,前引書,第37頁。
   ⑥葡中雙方討論的初稿爲14條,作者另文叙述此問題。
   ⑦曼努埃爾·木立亞司(Manuel Múrias)《爲北京主敎下達的指令及其他有關澳門歷史的文獻》,澳門文化司署,1988年,第34頁。
   ⑧龍思泰《早期澳門史》,第244頁,1992年香港版,第168頁。
   ⑨曼努埃爾·木立亞司(Manuel Múrias),前引書,第113頁。
   ⑩龍思泰《早期澳門史》,1992年香港版,第169頁。
   (11)《中山文獻》,第3卷,第360頁。
   (12)姚啓聖。
   (13)疑爲“李將軍”之對音。生平待考。
   (14)Andre Feo,亦作Andre Feyo,爲一葡萄牙航海家姓名。葡萄牙早期海圖以此標示今過路環的“阿婆尾”。參見阿儒達宮圖書館手稿54×XI-21中的附圖。
   (15)盧伊斯·德·嘉馬(Luís de Gama)《歷史再現》(一耶穌會視察員未刊手稿)(1665 年-1671年),《大西洋國》,第1卷,第38頁。《歷史再現》爲耶穌會視察員盧伊斯·德·嘉馬(Luís de Gama)神甫的日記。它詳盡記載了兩廣總督盧興祖詐賄案的全部過程。該文後半部份涉及瑪訥撒爾達聶使華始末(參見《葡萄牙國王遣中華及韃靼皇帝特使瑪訥撒爾達聶使京廷簡記(1667-1670),廣州啓程錄》)。衛思韓(John E.Wills Jr)在其《出使與幻想荷蘭及葡萄牙遣康熙使節,1666-1687(Embassies & Illusions Dutch and Portuguese Envoys to K’ang-hsi,1666-1687)》,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硏究中心,東亞硏究專著第113種,1984年,第3章,第83-126頁曾加以引用,但對盧案的細節描述遠略耶穌會視察員盧伊斯·德·嘉馬(Luís de Gama)神甫的手記。若將本文全部譯出並參照湯開建《康熙初年的澳門遷界及兩廣總督盧興祖詐賄案-淸檔<刑部殘提本>硏究》一文中披露的漢籍資料,中國學者對此案會有一更全面的瞭解。
   (16)1720年。
   (17)原文作o Surgidouro,意即澳門的主要泊口。
   (18)施白蒂著《澳門編年史》,澳門基金會,1995年,第102頁上將PraiaPequena譯作“小海灣”。顯然是Praia Pequena的直譯。
   (19)白樂嘉《往昔之聲-名城澳門史實彙集》,澳門文化司署,1987年,第43頁。
   (20)見趙春晨,前引書,第115頁,稅館圖中稅館圖三字邊有十字架的西式建築及(歷代澳門航海圖》中第八章《澳門媽閣地圖》所示。梁廷柟《粵海關志》,卷5,《澳門總口圖》中在大馬頭口後的夷屋。道光縣志《澳鏡澳全圖》中大關左側的房屋應爲其豪宅。同圖中士孟埠頭中士孟即爲葡語Simão的音譯。即今泗孟碼頭街舊址。泗孟(Simão Vicente Rosa)爲一澳門富商。
   (21)《澳門檔案》,1975年1月號,第15頁。
   (22)《葡萄牙國立檔案館漢語文書》,第660號文件。
   (23)海外歷史檔案館,1846年函盒,Pasta 15,Capilha 2。
   (24)葡語作Bazar。
   (25)《中山文獻》,第3卷,第360-361頁。
   (26)《中山文獻》,第2卷,第919頁。
   (27)《中山文獻》,第2卷,第920頁。
   (28)葡語作Beco do Armazem Velho。海外歷史檔案館,1846年函盒,Pasta 15,Capilha 2。
   (29)葡語作Travessa da Horta Grande。海外歷史檔案館,1846年函盒,Pasta 15,Capilha 2。
   (30)待考。
   (31)今鮮魚里。
   (32)葡語作Rua que vai ao Caes do Matapao。意即桔仔園水口路。海外歷史檔案館,1846年函盒,Pasta 15,Capilha 2。
   (33)道光縣志《濠鏡澳全圖》,《中山文獻》,第3卷,第720-721頁。
   (34)左堂署之簡稱。關於此問題,可見作者《佐堂入出澳考》一文。
   (35)趙春晨,前引書,第110頁,側面澳門圖。
   (36)道光縣志《西環圖》,《中山文獻》,第3卷,第724-725頁。
   (37)趙春晨,前引書,第37頁。葡語作cais da alfandega。
   (38)梁廷柟《粵海關志》,卷5,《澳門總口圖》。
   (39)海外歷史檔案館,1846年函盒,Pasta 15,Capilha 2。
   (40)可能爲俗稱大關口的葡語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