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口素質與人口投資

  人口數量的增加和人口素質的提高,是人口發展過程的兩個表現方面。但過去對人口發展的研究,都偏重於數量而忽視質量。進入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今天,生產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國際市場競爭經常反映在科學技術水平和人才的競爭上,發展中國家也不可避免地面臨着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挑戰,人口素質和人口投資已日益成爲各國所重視。
  從廣義的社會範圍來說,人口素質包括體質(體力、智能、嬰兒死亡率和平均壽命等)、智力(科學文化水平、勞動技能等)、道德(勞動動機、勞動態度、勞動紀律、勞動習慣、社會公德等),但迄今爲止,國際上還缺乏一致公認的評價人口素質的綜合指標。西方學者曾以嬰兒死亡率,平均壽命以及閱讀寫作能力爲基礎,槪略歸納爲人口生命素質指數(PQLI),按照0至100 的數値,把當代世界各國人口素質劃分爲高、中、低三種分類(80以上屬高素質人口類型,60以下屬於低素質人口類型),這是當前評價人口素質較爲常用的綜合指標。限於資料,這裡暫且對人口素質作狹義的理解,從人口作爲生產力的一個要素觀點出發,從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三個方面來分析澳門人口的素質。
  人口素質一方面是受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它又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

第一節 人口思想道德素質


  人的思想及道德素質是抽象的,難以用尺度去衡量,僅能從人的教育水平的高低、環境衛生的好壞、愛護公德的認識、關心社會的程度、犯罪的記錄及社會的風氣等等各方面表現出來。
  澳門絕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是在學的學生,他們一般都能遵照學校的制度,接受着有秩序的、系統的敎育。除了安分守己地努力學習外,還爲社會做過不少有益工作,如參加公益金百萬行、爲傷殘人士募捐、綠化植樹、清潔運動等等,湧現了不少好人好事。大部分學生都能刻苦攻讀、遵守法紀、愛護公物、關心集體,這些都是令人可喜的。也可見學校教師及所有敎育工作者、家長、社會人士對他們的苦心栽培的結果。
  西方開放的思想在澳門靑少年中也樂意跟隨,如西方的音樂、舞蹈、戲劇、服裝、髮式……等,但西方的頹廢的思想和世風日下的品德在澳門部分靑少年中流行着,如吸食大麻、毒品、高買(高消費)、沉迷遊戲機、好勇鬥狠,甚至賣淫等等。
  造成靑少年思想頹廢、品德低落的主要因素除受西方思想影響外,還受不健全的敎育影響。
  目前學校的敎育,着重於文化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思想品德的培養;重視學科分數,忽視品德操行的分數;重校規而疏法制。當家長的也只重視子女的學位,穩定學位之後就算完成任務,將子女交給學校管理。至於子女返家不是不理不管,就是又打又駡,或是過於嚴厲,或是過於寵愛。於是迫使不少靑少年走上了歪路,但澳門此等靑少年爲數不多,對整個社會的風氣影響不太嚴重。
  澳門雖是彈丸之地,但1991年度學校達190間,學生人數共85,000餘人,可見澳門受敎育的比例頗高。由於敎育普及,道德自然提高,犯罪率低是一個證明。澳門政府公佈1990年底犯人爲719名,1992年爲576名,顯著減少,可見澳門的道德水平在慢慢提高。
  澳門的中年人有部分是來自國內的移民,移民中有來自農村,有來自城市,有來自各省、市、自治區,有來自過去返國的華僑和知識份子。所以在思想上、道德和價値觀上的差異很大。
  來自農村的移民,由於知識水平有限,敎育程度低,所以思想落後,封建意識強,各人來澳的目的是爲找尋更佳的生活,故大多數人成了澳門工廠、建築地盤、服務行業的廉價勞工,他們大都安份守紀、勤勤懇懇每天由晨至昏,工作十餘小時,爲發展澳門經濟獻出不少力量。
  來自農村的移民,由於生活習慣關係,對環境衛生、公德方面就略爲忽視,往往在居住的四周環境中顯現出來,但要適應大都市的生活,必需通過長期敎育和認識中慢慢提高起來。
  來自國內農村的移民,由於封建意識強,認爲在國內限制生育政策對自己下一代有所影響,故移民來澳後就放任生育,造成澳門人口劇增,1986年出生嬰孩達7,477名,對澳門生育計劃是一大挑戰,使彈丸之地的澳門成爲沉重的負擔。
  移民中有不少大專人士——醫生、敎師、工程師等,他們在國內接受高深敎育或專業訓練,帶來專業的知識,他們投身到澳門各行各業中去,很快適應澳門的環境,澳門過去極度缺乏此等專業人材,近年來澳門人材缺乏的局面漸漸緩和,由於該批專業人士來澳,大大提高澳門人的專業知識水平,對祖國思想敎育有一定的影響。
  澳門移民中來自中國者多,澳門人的思想受中國政策影響日深,在報章上及社團活動上已可見,近年來,國內實行開放政策以後,內地與港澳聯繫更緊密,互相交流日漸增加。
  澳門土生土長的中年人士大多有一定的基礎,在職業上、生活上不大成問題,經濟上就隨職業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有的開辦工廠、商店、洋行、飲食店或酒店、公司……等,有的是職員、僱員、工人……等,大致生活穩定,由於長期在澳門生活,也習慣了城市的道德觀念、安份守紀,除了少數不長進份子如毒犯、黑社會份子等有爲非作歹活動。
  由於近年香港移民熱的衝擊,澳門亦有少部分中年份子舉家移居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反觀移居最易去的葡萄牙就爲數甚少,可能與該國之經濟、語言、職業有關。
  老年人除本土人士外,過去澳門是老華僑定居的最優選擇目標之一,他們一生漂泊在外國,極願終老於生活水平較低而又寧靜的澳門。亦有不少華僑因受所在國排華影響而定居澳門的,他們的下一代已在港澳札根,現在他們多優閒地渡過晚年的生活,他們思想純樸,對祖國特別有一份濃厚的感情,澳門歸僑總會是華僑的團體,老一輩的老華僑熱愛祖國、關心祖國、常常向內地捐獻巨款辦敎育事業,搞“三來一補”企業等。
  老華僑在澳門是最守法守紀的,他們旣有外國開放的思想及文化,但對維護中國的舊道德亦最強烈。
  澳門土生土長老人大多過着安逸的生活,無論貧富,他們已將澳門作爲眞正的家,願在此渡過晚年。
  澳門受葡人統治四百多年,西方的思想影響深遠,在宗敎方面天主敎、基督敎遍及澳門每個角落、敎堂、學校、福利機構部分是敎會設立和管理,澳門人信奉宗敎的人士頗衆尤其是老居民及土生居民,他們篤信天主及耶穌,受宗敎思想所熏陶。而居澳華僑多信奉佛敎。每逢節日佛寺、廟宇香火甚盛,收入不俗。

第二節 人口體質


  目前世界各國公認,嬰兒死亡率和預期平均壽命是衡量人口體質的主要標誌。據1985年美國人口情報資料社估計,全世界現在每千名活產嬰兒中死亡數爲81,而在19世紀這一數値曾達200,但各國各地區之間變動幅度相差較遠。1985年發達國家平均嬰兒死亡率爲18%,其中北歐、西歐大多數國家和加拿大、日本已降至10%以下,與此不同的是,發展中國家目前嬰兒死亡率還高逹90%,其中非洲最高,平均達110%,足見不同經濟發展類型地區間婦嬰身體健康和衛生事業水平的不同。1985年澳門嬰兒死亡率爲10.76%。1987年已下降到6.9%,達到先進國家水平。
  身體指標也是衡量人口體質的重要標誌,我們以澳門培正中學1993年學生體態統計資料(由8歲至16歲之靑少年的形態平均値)來作典型分析。


  影響澳門人口體質的因素如下:
  1.民族體質與遺傳有關——西歐各國一般體格魁悟、體重比東亞人爲重,南歐民族一般體高略遜於西北歐民族,澳門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中國人,是東方型的體格,個子較矮,體型瘦多胖少,體重略較西方人爲輕,同一年齡之靑少年較西方靑少年爲矮細,但與日本、中國之靑少年相約。




  2.人口體質與營養有關——體質與營養有密切關係,營養的量要足夠,還要平衡,則全面要顧及,以避免嚴重缺乏某種營養素而傷害身體,影響體質。
  澳門人口體質亦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過去澳門是一個典型消費城市,居民收入有限,社會貧困的現象隨處可見,當然營養不足,體質受影響,1942年至1945年太平洋戰爭,澳門糧食缺乏,那時不必談營養,連起碼的大米、小麥主要糧食也奇缺,餓殍遍地怎能談人口的體質呢!
  澳門近年人口雖然劇增,由於工業、旅遊、建築三大經濟支柱的發展,一般市民的收入總算平穩,生活安定,人口體質不斷提高,如營商、小販收入更豐裕,故澳門靑少年體質與日本不相伯仲。
  3.體質與環境有關——人口體質與所在地環境有密切關係,一般在農村生活的人體質較城市爲好,主要農村的勞動強度比城市大,體力勞動時間比城市長,空氣清新,天然食物多,城市人爲加工食物多,基於以上種種原因,農村人口一般要比城市人口體質爲佳。
  近年來澳門城市化高度發展,高樓大廈林立,人口密度爲世界之冠,據估計澳門每平方公里達2.04萬人,從居民居住環境而論,新鮮空氣比不上農村了,爲了健康,故每天早晨不少老人家到松山晨運,到大橋南灣散步等以增加吸收新鮮空氣。
  據1988年5月8日報載,中國敎委等部門在7日聯合公佈“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研究公報”,1979至1980年中國16個省會城市的漢族學生17至18歲城市學生比上10年身高平均增長3.13厘米,體重平均增加2.17公斤。城市女學生身高平均增長2.45厘米,體重平均增加1.43公斤。農村學生的發育水平提高幅度廣大,男生身高平均增長4.58厘米,體重平均增加2.98公斤,女生身高平均增長3.33厘米,體重平均增加2.33 公斤。
  由上述中國公佈的數據中可見城市與農村體重有重大差別,一般靑少年農村的體重增長爲城市爲高,當然以勞動強度、空氣環境、自然食物等等有密切關係。
  澳門已發展成爲一個中等城市,人口密度成爲世界之冠,澳門青少年在城市中生活而路環、氹仔離島人口僅是1萬人左右,故澳門青少年肯定無法與中國農村城市青少年的體質對比,但從青少年的高度與體重來與亞洲城市比較,澳門青少年體質不弱,尤其是近年來政府協助舉辦多種多樣的活動,支持民間團體或學校搞各式運動,致使澳門青少年的體質有所改變。
  4.體質與敎育及運動有關——歐、美、日本等國家對教育特別重視,每年敎育經費佔國家總支出的主要部分,過去澳門政府不重視敎育,私校自生自滅,沒有經濟上扶助,對醫藥衛生缺乏宣傳,近年來澳門政府對敎育開始注意,對私校撥出經費資助,特別設立體育輔導處,大力協助搞暑期活動,組織球隊到外地比賽,電台、電視台、報紙搞醫藥衛生宣傳,使市民重視體質。
  老年人晨運頗爲普及,在松山、大炮台、西灣、南灣堤邊、大橋等處每早有川流不息的晨運客、年靑人在緩步跑、各球場都擠滿靑少年在踢足球玩籃球等活動,每間中學每年均舉辦校運會,如此可以使澳門人的體質不斷在提高,這應歸功敎育與運動提倡有密切的關係。
  5.體質與醫藥保健有關——過去澳門只有山頂醫院及鏡湖醫院及少數私家醫生負責起澳門市民的健康,如遇流行性病傳染,澳門就深感醫療設施不足,醫護人手缺乏。
  自1979年中國採取開放政策以來,國內來澳門的醫生人數大增,滿街滿巷都有醫生掛牌行醫,澳門雖然人口倍增,但絕不會感到醫藥缺乏,保健問題反之比前更有保障。
  近年澳門鏡湖醫院不斷增加設備,擴大醫療服務,增加大量醫護人員走上先進醫學的地位,而山頂醫院也擴充病床,增加中國畢業歸來服務的澳門醫生,如此可縮短病人與醫生之間距離,這對澳門市民的體質提供不少有利條件。
  總言之,澳門人口體質從各種數據分析可見這個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有一定的提高,雖然與歐美現代最先進醫療設備和良好訓練的城市比較還是落後,但比世界上一些落後地區又有其進步的一面,盼今後澳門人口體質不斷有所改進,有所提高,邁向日本長壽之目標前進。

第三節 人口的科學文化教育素質


  人口的敎育程度是科學文化敎育素質的最主要標誌,衡量人口敎育程度的指標包括成年人口文盲率、人口的中小學敎育程度和高等教育程度,以及科學和工程技術人員比重等等。其中成年人口文盲率是基礎指標。
  文盲率就是指少年組以上年齡人口的文盲人數與少年組以上全體人口相比的百分率。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規定,文盲、半文盲是指12歲及12歲以上人口中,不識字或識字不足1,500個,不能閱讀通俗書報,不能寫便條的人。《聯合國人口年鑒》中對文盲和半文盲人數的計數是以15歲爲起始年齡,旣不會讀又不會寫的人,叫文盲,只能讀不能書寫普通短句的人,叫半文盲。
  澳門開埠四百多年,是中西文化交匯的地區,歷史文物衆多,文化具有“以中爲主,中葡結合”的特色,在澳門任何角落裡都可見到。澳門文化司署特設有專門的保護文物管理機構,對於市場內有歷史價値的建築文物均立例保護,不許遷拆,1986年政府還向聯合國申請將澳門列入文物城。
  澳門的文化機構、團體和文化設施最大的特點就是規模小專業水平不高,1988年6月4日至14日澳門文化學會(文化司署)主辦7次澳門文化研討會,其目的是廣泛聽取本澳各文化界人士的意見,探討如何推動澳門文化事業的發展,研討會邀請140多人參加,分爲7個小組,包括音樂、曲藝、書畫、雕塑、戲劇、集郵、考古及天文、舞蹈、攝影、文學、出版等。
  據粗略統計,全澳有歷史博物院(汽車博物館、海事博物館)兩座,軍事博物館、紀念館及歷史檔案室各1個,公共圖書館(室)4個,公園7處,中葡文日、晚報10家、廣播電台2個、電視台、大型藝術館、文化藝術館、畫廊及公共體育館各1個,體育運動場4處,文化社團及體育組織超過100個。
  從整個澳門文化情况分析,澳門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多年來學會紛紛成立,推動澳門文化,如攝影學會、則師學會、社會科學學會、集郵協會、陶瓷欣賞會、中國語文學會、天文學會、錢幣學會、美術學會、歷史學會、經濟學會……等等,已在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組織起來,不斷提高文化水平,彼此研究,促進對外交流作用,可惜學會都是民間團體,經濟能力有限,要大力發展往往受到財力、物力的限制,難以展開,近年來文化司署已重視各文化團體活動,支持部分活動經費及資助出版的刊物費用,使澳門文化搞活起來,並與國內、外發展聯繫,現在澳門文化活動部分已提高到亞洲水平之上,盼望文化司署繼續支持,擴大援助、好待澳門特殊文化開花、結果。
  澳門文化設施尙嫌不足且規模太小,如圖書館、體育館、運動場等,作爲一個40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實在明顯地不夠,而博物館展品內容單調,尙需補充,至於展覽博物館已無法滿足各社團的展出要求,又大型綜合藝術館由於場地距離遠、交通不便,如遇風雨,觀衆就更少,常常浪費不少人力、財力,諸如此類文化活動問題,實在急不容緩要去解決的。
  澳門的書店業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經已成行成市,五十多年前,澳門已有十多間書店,當時澳門人口僅10萬,近年來澳門書店業蓬勃發展,不過一般書店主要出售敎科書而文化科學書刊爲副,一切書本主要來源是國內、香港及台灣,1988年6月1日,“澳門文化廣場”開幕,該廣場是本澳有史以來最大型綜合性的文化企業,它本着“開卷有益”的營業宗旨而開辦,成爲澳門文化生活的一個好去處。
  澳門文化司署(原名文化學會)於1982年成立,該部門的首要工作是研究歷史檔案,收集所有關於澳門的歷史檔案,用微型膠卷將之縮影,並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供澳門及葡國有關研究人員找尋資料,並吸引更多的澳門居民進入圖書館查閱。
  文化司署設立一所藝術學校,用中葡文敎授音樂、戲劇、舞蹈等科目,同時亦設立一項助學金、資助有志赴外地學習各科藝的澳門居民。文化司署還出版中、葡、英之定期刊物,還促進外地來澳文化交流及資助各學會出版刊物,對澳門文化活動起着領導的作用。
  要明白澳門人口敎育程度,先從澳門的統計司發表一系列統計澳門學生的數據去分析了解。
  從表8-4分析澳門就學人數逐年在遞增,從1985年度的65,898人增加到1991年度的85,326人,在短短六年內學生人數急增了19,428人,可見澳門學生與人口膨脹有密切關係,作爲一現代化城市,敎育普及和學生人數的遞增是應走的道路。
  91年度學生人數比85年度學生增加30%,其中以在學前敎育增加較爲顯著。但學前敎育單位仍然不足,據估計學前敎育學位之幼稚園低班不足逹1,500多個,如計算托兒所在內其數目達三、四倍以上。從同善堂托兒所及婦聯托兒所入學之困難,家長輪流排隊領取入學申請來觀察,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學前敎育不足的嚴重性。


  學前敎育最嫌不足的是北區,由於該區人口稠密,居民多以勞力爲主,極度需要學前敎育以減輕父母出外工作的負擔,政府曾準備在該區大力發展學前教育,設立更多官立幼稚園,盼政府更協助該區私校建新校舍以容納未來龐大的學位壓力。實在急不容緩之事。
  澳門小學人數在85年度爲31,665人,91年度增至37,719人,據87年澳門文化敎育政務司高秉倫報告“從4歲到12歲的學齡兒童基本全部入學”反觀學前敎育將來升入小學問題就更嚴重,如不及早解決,會形成大量失學的現象。
  澳門中學生在85年度爲13,849人,至91年度爲17,917人,六年間中學生增加4,000多人,這說明澳門一般經濟環境改善,家長有能力使兒童進入中學以接受較高深的學問知識,對提高社會文化素質有良好的影響。
  澳門高等敎育從85年度的5,840人增至91年度的6,871人,正好說明澳門爲培養人材開始了起步。澳門現有高等學校包括澳門大學、澳門高等警官學校、澳門理工學院及亞洲(澳門)敎育國際公開大學。其課程設置主要根據澳門對人才需要,澳門大學(原名東亞大學)約有2,000多名學生,八成以上是本地學生。
  澳門成人敎育有別於常規敎育,但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補充敎育,旣是爲低學歷水平的社會人士提供一個接受基本敎育的機會,同時也給予較高學歷的人士接受新知識、新概念的途徑。
  成人敎育主要分爲職業性成人敎育和社會性成人教育兩類,近幾年來,澳門成人敎育已迅速發展,但當中存在不少困難,學員流動性大,上課率低,政府對成人敎育的關注及支持太少等等,現在本澳的成人敎育較爲商業化,一般課程多偏重於經濟性和職業性。
  據統計司公佈85年度至91年度澳門6年內學校只增加15間,而學生合共增加了19,400餘人,事實學校與學生增加不成比例,如此迫使原有私校要增收學生,形成私校強大學生壓力,私校每班常達六、七十人,加重了敎師繁重的負擔,影響敎學效果。
  據1991年澳門人口普查結果(表8-5),3歲至29歲居住人口的就學率只有50.95%。雖然小學及初中的就學率在95%以上,但是學前兒童(特別是幼稚低班)能入學的只有85%左右,高中不到六成,高等敎育更少。反映出上述對學前敎育學位不足之嚴重性。


  澳門所擁有受過專上教育的知識階層,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足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高級專業人才尤感缺乏。按1991年人口普查資料具大學畢業文化程度者共9,723人,佔當時接受調查3歲以上人口的3%弱,以致造成某些部門與企業高層管理人士要由外地聘請或者本應由受過專上敎育的人士出任的職位降格以求的不正常局面。
  據86年澳門行政暨公職署就85年8月份展開的本地區公共機關行政人力資源特徵調查,澳門公務員每3名現職人員中有1名只受過小學或中學預備班敎育,每8名現職人員有1名具有專科或大學學歷。受過中學敎育的公務員中以中文爲基本文化的佔達60%,次爲葡文佔35.6%,受小學敎育公務員69%以中文爲基本文化,29%以葡文爲基本文化。從上述數據分析證明澳門無論公務員或在一般行業中澳門人接管專業或大學敎育爲數甚少,近年來澳門學生讀本地高等學校或到外地升學的人數大增,報考國內、台灣在1988年佔全澳1,400多中學畢業生的70-80%,而到美國、加拿大、澳洲、日本、英國等國升學人數亦略有增加。澳門政府還有計劃地組織公務員到葡國或者北京進修語言,以提高葡語和普通話水平。
  澳門一般家庭經濟條件較香港爲差,學生要升學往往遭遇到不少經濟上的困擾,近年來敎育暨靑年司重視澳門培養人才,決定資助一些有志入學靑年升學,從表8-6可見敎育暨靑年司發出的助學金數目就明白,從1985 年至1991年發助學金的總數來說,助學金是逐年遞增,尤其是對在澳門或外國升大學的學生新發助學金增加數字爲多,這充分說明政府開始重視培養澳門人才。但從整個澳門學生數字分析,尙嫌不足,現在才是起步,希望今後能培養更多專業人才達到將來“澳人治澳”的目標。


  從表8-7按課程類別分列之註冊學生數目來分析,澳門現攻讀人文科學、商學及管理、運輸及通訊、數學及電腦科學最多,而師範及敎育科學、法律的人數最少。


  修讀人文科學、商學及管理、運輸及通訊、數學及電腦科學人數最多的原因,主要是澳門是一個典型商業社會,近年銀行、交通運輸及通訊、洋行業等蓬勃發展,電腦科學的應用已頗爲普及,在銀行、大機構、政府部門及學校等單位已紛紛利用電腦處理日常事務,故這方面需要大量人材,自然學生就要向此發展了。
  反觀師範及敎育科學和法律攻讀人數最少,主要原因兩者分別很大。師範及敎育科學攻讀人少是過去敎師工資低,生活困苦,社會對敎師不尊重,政府對敎師不重視,故一般靑年人對敎師職業毫無興趣。但近幾年來政府對敎師開始重視,除在經濟上每月發出津貼外,還增加敎師若干社會福利,如保險、免費醫療(政府醫院)、辦師範函授班等等,社會人士亦對敎師觀念有所改變,因此近年師範學生倍增。而法律學生人數少的原因主要是學習葡國法律,需時較長,而且先要花一段時間學好葡語,一般華人不會去花費時間,法律課程成了澳門土生葡人的專利品。不過,爲了未來澳人治澳的需要,加上澳門政府的提倡,故修讀法律學生近年增加比例頗大。

第四節 人口投資及智力投資


  綜觀世界各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與社會經濟發展實踐,不難看出,近幾十年來,隨着產業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對各國生產發展水平、生產結構的影響愈益突出。居民科學文化水平較高的國家,一般產業發達程度較高,資金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較大,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明顯下降。與此同時,一些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新型產業比重的提高,也會隨着生產力佈局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對勞動力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許多發達國家已從實踐經驗中認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不僅是未來世界人口發展大勢所趨,而且是發展本國經濟和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先決條件。不少國家已把智力開發視爲緊迫性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不遺餘力地進行投資。
  據美國哈必遜和梅爾斯對16個國家的“敎育綜合指數”與人均國民生產値進行分析,其間存在着正相關關係,相關係數R=0.698。又據國外經濟學家統計,小學畢業生可提高勞動生產率43%,中學畢業生可提高108%,大學畢業可提高30%。


  澳門在智力投資方面1988年預算中敎育和文化工作開支2.77億元,佔總預算12.7%,而次年該項開支增加26%。
  近幾年的敎育經費逐年增長,由1990年的3.5億元增至1994年的5.3億元。又據敎育暨靑年司司長施綺蓮表示,1995年敎育經費預算已上交財政司,預計比1994年的5.3億元增加兩至三成。
  從以上的資料知道澳門政府預算中敎育和文化(智力投資)佔12.7%可算是合理,但以澳門7萬多學生中,預算費用有90%放在少數之公立學校開支上而對90%私校的投資實在不足,現在不牟利之私校在經濟上得依賴學費收入維持,故要發展未來智力投資實在遭遇到不少困難,如幼稚園、初小及中一學位嚴重不足,缺乏有資格的敎師,私校經費不足、職業技術的訓練、行政人員的訓練等。
  爲了穩定敎師隊伍,使敎師行業有更大的吸引力,澳門政府從1986年開始,每年向私立不牟利學校敎師發放津貼。1992-93年度發放津貼3,600萬元,受惠者有學前及小學敎師共1,682人,中學敎師855人;93-94年度發放津貼比上一年度有較大增加,預計達3,950萬元,每人獲津貼從每月720元至1,800元不等。
  除了敎師津貼外,敎育暨靑年司還資助敎師進修。1993年資助在職教師進修或職前培訓的有800人。1994年單是資助修讀澳門大學師範課程的已有527人,費用達1000多萬元。
  澳門每年到國內、台灣、美、加、日、澳洲、英國留學的不少,而榮獲博士、碩士、學士榮銜爲數頗多,在外國許多澳門學生畢業後成了專家學者,但他們卻不回澳門服務,浪費了澳門的智力投資,其原因澳門地方太小,社會結構簡單,無法容納他們,况且澳門政府的高職位全爲葡國派來的專家所佔,他們難以在政府部門中找到理想的職位。
  對於智力投資澳門私人近年來亦盡了力,如澳門大專敎育基金會在1986年成立,專助澳門有志向學習成績良好而家境清貧的中學生繼續深造的機會,1986年至1992年共發出資助金額約520萬元,受惠學生共670人次。
  澳門日報讀者公益金會發放的助學金,1986年至1992年共576萬多元,受惠者包括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學生共13,399人。
  在學生福利方面,澳門教育暨青年司每年發放的經濟援助給有需要的家庭,讓就讀幼稚園和小學的學生支付學費,以及就讀中學的學生支付部份學費。1993-94學年申請該項經濟援助的有21,500人,獲批准的13,500人(1990-91學年4,023人),超過3,000萬元。其中有部份困難較大的學生,還獲得學習用具補助。
  澳門敎育暨青年司亦設立高等敎育助學金,1992-93年度有1,759人合資格申領,他們分別在本澳及前往內地、海外繼續升學,其中以留澳供讀的人數最多佔了1,016人,其次爲台灣和內地共595人,葡國99人,美國、香港各21人,澳洲3人,加拿大2人,其他1人。近年來澳門敎育司重視澳門的智力投資,雖然人數比例不多,但總幫助了有志向學習的青年獲得更多專業知識,好爲他日回澳門服務。
  澳門政府敎育司對特殊敎育亦開始注意,87年敎育暨靑年司資助路德會聖保羅聾啞學校擴建中學部,查該校已有二十餘年歷史,政府首次資助該校免收學雜費,入學者僅須繳交書籍費。
  本澳唯一的大學——澳門大學在87年爲政府收購,由大學基金會管理,該會由葡國和本澳的學者文化敎育界人士及紳商組成,開辦葡文法律、行政課程、葡文及有關葡國文化課程,目的爲要培養將來“澳人治澳”出人材。
  澳門文化司署出版的文化雜誌,1987年4月創刊,是季刊,分中、英、葡三種文字出版,刊登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著作,旨在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及探討澳門的獨特的個性,文化司署還資助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澳門集郵協會、中國語文學會等出版期刊,對推動澳門文化起着有力的作用。
  總之,從澳門政府及民間團體近年來的表現,清楚地說明大家希望能從多方面向智力投資提高澳門人敎育水平,培養更多專業人士,以應付過渡期澳門需要的人才。

  註釋:
  ①周啓昌:《人口地理》第2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