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口分佈與人口重心

第一節 人口分佈


  人口分佈是指某一特定時間內人口在地球上空間的集聚狀况。事實上,就“人口”這一概念本身來說,也有時間要素的內涵,這就是說,人口分佈這一槪念也含有“時間特性”,因此,要對一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口分佈作動態變化的研究,人口分佈是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影響的結果,反過來,已形成的人口分佈狀况又影響到自然經濟條件的進步開發利用。
  爲了對面積大小不一的地區的人口集聚狀况進行比較,通常運用“人口密度”這一指標。所謂人口密度是指某時某地的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人口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澳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但區內人口密度分佈很不均匀,人口高度密集在半島上,離島人口甚少。
  1950年澳門人口密度已達到每平方公里有1.2萬餘人的水平,1960年有明顯下降,每平方公里只有1萬人,此後人口密度不斷上升,1970年,每平方公里有1.6萬餘人,1992年每平方公里達到2.04萬人,比香港要高出好幾倍(1991年香港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3.28人)。
  澳門人口的分佈很不均匀,澳門半島開發較早,平地較多,與大陸聯繫較方便,人口聚集較多,半島佔總人口的九成以上,而半島只佔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半島的人口密度很高。1950年半島人口密度已達到每平方公里有28,872人,1960年略有下降,每平方公里有28,335人。此後,上升很快。1970年每平方公里超過4萬人,1980年每平方公里達到42,388 人。1991年澳門半島有342,548人,每平方公里有5.1萬人。若扣除境內大水塘及東望洋山等人口很稀少的地區來計算,那麼澳門半島上的大部分地區的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有十萬人左右的高密度水平。不過澳門半島內部人口分佈的差異也是很明顯的。
  一 按敎區人口分佈
  (一)花王堂堂區
  我國居民最早開發澳門時移居的地方,有內港碼頭、倉庫和傳統工業分佈。1950年的時候,有人口31,704人,居半島各區人口數之末。但增長最快,1960年有人口60,367人,十年增長90.41%,人口數已居半島各區之首。1970年人口增加到84,008人,增加39.16%,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有93,342人,無論人口總數或人口密度均居半島各區之首。1991年人口雖增加到108,654人,佔澳門總人口的30.5%,但已少於花地瑪堂堂區而屈居第二位。人口密度略增至每平方公里有98,776人,但是仍居各區之首。
  (二)風順堂堂區
  華人與葡人居住的地區,也是行政機關集中的地方,1950年的時候曾佔各區人口數的首位,人口有47,940人,佔澳門總人口的25.54%。澳門政府爲了保持風順堂堂區的幽雅,舒適的環境,限制該區人口向高密度發展,分佈有許多花園別墅。1960年人口下降到37,186人,佔各區人口數退居第二位,佔總人口的21.96%。十年減少了1萬多人,減少22.43%。1970年人口達到38,340人,比1960年增加1,157人,其增長數還低於自然增長人口數,說明本區人口仍然向區外遷出。不過,1970年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有47,925人,已居各區的第二位,人口總數則退居到第四位。1991年人口增長到45,814人,佔總人口12.9%。其增長數仍低於自然增長人口數,表明有少量人口繼續向區外遷移。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0,904人,退居第三位。由於大堂堂區人口在1970-1991年有較大的遷出,風順堂堂區的人口數由第四位上升到佔第三位。
  (三)望德堂堂區
  商住區,人口數在1950年的時候佔各區的第二位,佔總人口的24.85%,與佔第一位的風順堂區非常接近。五十年代本區人口急劇下降,從46,670人減少到21,376人,減少一半以上,使其成爲佔半島各區人口的末位,只佔總人口數的12.62%,六十年代繼續下降,1970年減少到16,406 人,只佔總人口數的6.6%。每平方公里有23,437人,人口密度在半島各區僅高於花地瑪堂堂區。七八十年代人口有所回升,1991年達到32,622 人,佔總人口的9.2%,超過了大堂堂區。
  (四)大堂堂區
  人口數在1950年的時候佔各區的第三位,五十年代人口從40,230人下降到34,701人,佔總人口的比例也從21.43%下降到20.50%,不過仍居各區的第三位。1970年人口增至47,420人,但增長速度仍低於其它區,因此其佔總人口的比例繼續下降到佔19.0%。七八十年代本區人口繼續大幅度遷出,1991年只有人口29,234人,居半島各區之末,佔總人口的比例繼續降至佔8.2%。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20,881人,居半島各區的末位了。大堂堂區興建了較多的學校、高級酒店以及港澳碼頭、回力球場等,但住宅比重不大,因此人口密度不高。
  (五)花地瑪堂堂區
  其東部爲新開發地區,新建許多工業大廈和平民大廈,人口增加很快。1970年有人口40,706,已居各區的第三位,佔總人口的16.4%,1991年人口激增到126,224人,躍居半島各區之首,佔總人口的35.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有46,750人,居各區第四位。
  (六)離島
  由於交通不便,山丘較多,淡水不足,離島人口增長緩慢,還未恢復到1939年的水平,當時氹仔有人口7,887人,路環有5354人。氹仔人口集中在該島的中南部較低平的地區,近年北部沿海一帶正在開發,北部的人口也開始增加。路環的人口集中在西岸,也是該島較低平的地區。近年路環東北部和南部逐步開發,人口也有所增加。
  1970年氹仔有5,352人,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1,529人,路環有1,871人,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271人。1991年兩離島人口分別增至7,168人和3,146人,人口密度也分別增加到每平方公里1,748人和437人。與半島相比,人口容量潛力還很大。澳門政府擬在四、五年內將離島人口發展到12萬人。路氹兩島目前保持濃郁的鄉村田園風光,具有城市郊區性質,1991年路氹兩島人口佔澳門人口的2.9%,也可以說這就是澳門的郊區人口比例。不過,澳門離島人口雖然具有郊區性質,但從事的都是文敎、旅遊、商業、工業等非農業活動,屬於非農業人口。離島人口近年有緩慢而穩定的增長,主要也是非農業人口的增長,離島雖屬郊區,但不是一般郊區農業地區,而是進入了城市化的郊區。



  二 按住宅區人口分佈
  以上所闡述的人口分佈,主要是按敎區(限於資料統計單位)系統進行。實際上人口主要分佈在住宅區內,人口分佈與住宅單位的分佈是一致的。各堂區住宅單位詳見表4-5。澳門有以下幾個住宅區。
  (一)商住區:大致可分爲新、老兩個商住區、商住區的底層或二、三層爲商店,上層大部分爲住宅。老商住區薈萃在市區之南,以新馬路和十月初五街爲中心,包括火船頭路、康公廟前地、草堆街、營地街及清平街一帶,是澳門最繁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花王堂區佔澳門住宅單位的33.9%,新口岸至南灣一帶,由豪華高層建築群組成的新商住區,底層或二、三層爲商店、餐廳,上層大部分是旅店或辦事機構,人口遠不如老商住區那樣稠密。大堂區住宅單位只佔澳門的9.5%(表4-3)。


  (二)高級住宅區:西灣附近環繞海堤西望洋山,半山綠樹叢中分佈的小別墅群,大部分爲二、三層高,這是澳門環境最恬靜優雅的住宅區。不過近年西灣沿岸已建了不少高層大廈。風順堂區住宅單位數約佔澳門住宅單位總數的13.5%。較高級的住宅區還分佈在中北部高士德馬路、雅廉訪馬路、美副將馬路、新花園等地、其人口密度要比高級住宅區要密些。
  (三)一般住宅區:分佈在荷蘭園、提督馬路、大堂街、新橋、白馬行、沙欄仔、沙梨頭、下環等處,近年這些地方紛紛改建舊住宅,新建住宅大廈。人口密度較高級住宅區高得多。
  (四)平民住宅區: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台山巴波沙坊、筷子基、青洲等處,大都是低層磚木建築物,近年已改建爲十多層的平民大廈。東北部黑沙環工業區內也分佈有平民大廈。平民住宅區地窄人稠,令人有擠逼感。
  三 人口的性別分佈
  以上所指的是人口數量的水平分佈,就是把不同地形上的人口集聚狀况投影於同一平面後的分佈表現。此外還有人口的性別、年齡和國籍地理分佈的差異。如表4-4所示,澳門人口的性別地理分佈差異也比較明顯。澳門半島男性稍少於女性,相差約2.5至7個百分點。離島則男性比女性多得多,相差約12至13.6個百分點。水上居民男性人口差不多佔了六成,比女性人口多了近20個百分點。半島各堂區雖然都是女性稍多於男性,不過也有些差別。望德堂堂區女性比例最大,達53.48%;其次是大堂堂區,女性比也佔52.78%。其餘三區女性比例均稍小於52%。


  四 人口的年齡分佈
  澳門少年兒童(0-14歲),成年人口(15-64歲)和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的地理分佈見表4-5。各區成年人口佔比重差異不大,除水上居民高達81.7%外,其餘均在70%上下。少年兒童方面,花地瑪堂堂區高達27.3%,水上居民則低至17%,各區都在19-25%之間。老年人口差異則相當大,最高的大堂堂區和路環達到10-12%,最低的水上居民只有1.3%。按照人口年齡結構判別標準,老年人口比重大於7屬老年型,小於4屬年輕型,其間成爲成年型。則氹仔、路環及半島的大堂、風順堂、望德堂三堂區人口屬老年型,水上居民屬年輕型,花王堂及花地瑪堂二堂區屬成年型。


第二節 人口重心


  人口重心這個概念是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和歷史學敎授弗·沃爾克於1874年最先提出的。它來源於物理學,力學的重心是指物體各部份所受重力之合力的作用點。如果把一個地區人口分佈形象地理解爲人口分佈圖上具有確定的點値和位置的散點群,則在平面上全部力矩達到平衡的支點就是人口重心。也就是說,可以將一個地區的總人口看成是集中在人口重心點上的一個人口總體。人口重心可以簡單明確地表示地區人口分佈的狀况及其變化。人口重心的地理座標計算公式爲:


式中x、y爲某地區人口重心的地理座標(經、緯度),Pi爲各分區的人口數,Xi、Yi爲各分區區域重心的地理座標,ΣPi爲該地區總人口。
  將1950、1960、1970、1980和1991年澳門歷次人口普查各堂區的人口數以及預先計算出的各堂區區域重心代入上面兩個公式中,便可算出這五個年份澳門半島的人口重心(表4-6)。把它們按經、緯度標在地圖上,再用折線連接,就得出從1950年至1991年澳門人口重心的移動軌迹(圖4-1)。分析人口重心的位置及其移動軌跡,可以了解不同時期澳門人口分佈的特徵及其變化規律,而這種特徵及變化規律則是澳門社會、經濟及城市發展的反映。


  六十年代以前,澳門城市的發展偏於中部和南部,北區僅有少量居民分散居住於望廈、筷子基、台山等地,人口重心偏南。1950年澳門半島的人口重心大致位於大炮台街和大炮台下街之間。1960年變化不大,只是稍向北移至大炮台西南側。六、七十年代北區有較大發展,容納了大量居民,澳門半島人口重心明顯北移。1970年人口重心移至鏡湖醫院南側,比1960年向東北偏北移動了約300米。以後十年移動方向近似不變,但速度已大爲減慢。1980年人口重心位於連勝街與鏡湖馬路之間,比1970年移動了約120米。八十年代澳門城市發展的重點在半島的東北部和南部。前者有大規模的黑沙環塡海工程和馬場改建工程,後者有新口岸老塡海區的發展工程和大規模的新塡海工程。不過,東北部建設速度較快,而且住宅樓宇較多,東南部則是商業樓宇較多。因此,半島的人口重心又一次大幅度向東北方向移動了250米左右,1991年人口重心位於連勝馬路與渡船巷之間。九十年代北區東部和新口岸仍然繼續開發,人口重心還會沿着八十年代的方向移動。但是,北區西部筷子基塡海工程舊區改建以及半島南部南灣塡海工程的完成,又會使重心偏東北移動的幅度不會太大。估計2001年人口重心會位於三盞燈西南側。



  註譯:
  ①何大章等:《澳門地理》,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