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的歷史變化

  歷史上,有關澳門人口統計極不精確,衆說紛云。自1910年起,澳門政府每隔十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如1910 、 1920、1927 、 19 3 9 、 19 5 0 、 1960、1970、 1 9 81、1991年的人口數字,均爲人口普查資料、較爲確切,其餘二十世紀以前的數字,散見於各種史書之中,數字很不統一,只能供參考。從現在可以找到的,自葡人佔據澳門以來的四十個年份的人口資料來看(詳見表3-1),澳門人口經歷過十餘次起落(見圖3-1)。它的每一次起落都是與其本身及周圍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息息相關。歸納起來,澳門人口大致經歷過以下幾個歷史發展階段。

第一節 古代人口的發展(1840年前)


  一 開埠前
  十三世紀以前,澳門爲荒蕪之地,稀有人煙,亦未正名。南宋度宋咸淳七年至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1-1276年)蒙族入主中原,閩浙一帶南宋官兵紛紛南逃,澳門始稍有人煙。南宋末年(公元1277年),元兵大舉攻宋,南宋將領張世傑率領軍民五十萬人,船二千多艘,簇幼主端宋趙昰逃到香港屯門及澳門路環、氹仔一帶海面,曾上岸棲居,並依仗媽閣山及路氹高地,擊退元軍給澳門帶來過短暫的喧鬧。戰後,只留下少數南宋軍民在澳門棲身,成爲我國沿海的一個漁村,人口逐漸增加。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澳門望廈村曾組織“望廈鄉民知守義團”,明弘治六年(公元1488年)船民在澳門東南端建媽祖閣,又名媽閣廟。這些都足以說明,在葡人來到之前,澳門已是我國早已開發,有一定人煙的神聖領土。


  二 開埠至1640年——貿易黃金時期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指揮黃慶納賄,請於上官,移泊口於濠鏡,發輸貨二萬金。澳之有番市,自黃慶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海道副使汪柏私許葡人在澳租借土地以涼曬漬物,惟我朝廷未有正式允許。葡人自以爲1557年已在澳門設官置守,惟我國史籍,以其留居澳門繳納地租之時爲1564年。
  澳門開埠以後,商業、貿易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集聚,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澳門約有葡商五、六百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人口最少似超過五千人以上,其中葡人佔有九百。據龐尙鵬1564年的奏疏說:“近數年始入濠鏡澳築室居住,不踰年多至百區(指小屋間數),今殆千區以上。據黃鴻釗整理認爲1564-1613年在澳門的葡國成人就有1萬人。1578-1640 年是澳門對外貿易的黃金時代,除商業貿易外,還建有鑄炮廠、船廠和軍械火藥生產。1640年澳門人口達4萬人之衆,是澳門人口的第一次高峰。
  三 1640-1840年貿易起伏和衰落
  明末農民起義,引起了全國性的政治動蕩,自然影響到沿海的對外貿易,從而波及到澳門的經濟和人口。
  明崇禎四年(1631年)荷蘭人佔領了馬六甲,控制了南洋航線,崇禎十年(1637年)日本基督敎叛亂,牽涉到葡萄牙人,1639年葡萄牙人被全部驅逐出日本。1640年日本正式禁止葡萄牙與長崎的貿易,同時明朝政府禁止葡人到廣州貿易。澳門歐亞貿易的黃金時代從此一去不復返。清代初年,澳門的貿易雖幾經起伏,但總的趨勢是朝着衰落的道路走去。
  清統治者爲了隔斷在台灣以鄭成功爲首的抗清力量與大陸人民的結合,決意推行海禁政策,1661年頒佈遷海令。海禁政策使富庶的沿海地區頓時變成荒蕪地帶。作爲對外貿易的一個口岸澳門,經過疏通朝廷始得幸免,但澳門尤如一個孤島,它與我國沿海的貿易往來大受影響。人口不斷下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頒令開海禁,沿海居民陸續返回原地,隨着開海禁,設置江、浙、閩、粵四海關,開展對外貿易,粵海關在澳門設分關,澳門失去了壟斷中國對外貿易的地位。雍正三年(1725年),清政府嚴格控制葡國在澳門的船隻爲25艘。乾隆八年(1743年),澳門人口下降到5,500 人,其中葡人約佔3,500人。是爲澳門開埠以來人口的第一次大低谷。以後7年,一直維持在這個低水平上,乾隆十六年(1751年)據《澳門紀略》載:“現在澳夷計男婦三千五百有奇、內地佣工藝之民雜居澳土者二千餘人”。另一種說法,據乾隆十五年(1750年)張甄陶論制馭澳夷狀所云“……澳民夷雜處,數盈二萬……”到1830年,據外國觀察家統計,在澳門葡人有4,049人,華人約有30,000人。
  在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的鴉片貿易中,澳門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嘉慶皇帝禁煙期間,英殖民者將鴉片貿易從廣州內河移到了澳門,並在澳門設立了一個存儲站,使澳門成爲西方殖民者從事非法的鴉片貿易的一個基地。西方殖民者、冒險家、投機商紛至沓來,從而使澳門人口繼續增加。1832年人口達到35,000人,1835年增加到37,000人。說明澳門的人口已逐漸恢復到接近明末的水平,形成澳門人口的第二次高峰。
  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於林則徐禁煙,迫使許多非法鴉片貿易者離開澳門。據林則徐派員調查(可以說是澳門最早的一次人口調查)“造冊呈送,計華民1,772戶,男女7,033丁口;西洋夷人720戶,男女5,612丁口,咭俐國僦居夷人57戶。”合計人口約13,000人左右。可見,經林則徐禁煙的打擊,澳門人口又一次大幅度下降。

第二節 近代人口的發展(1840-1949年)


  一 1840-1878年香港崛起,澳門成為以賭為主的消費性城市
  鴉片戰爭以後,英國佔據香港,香港迅速崛起,取代了澳門貿易港口的地位,外商不僅可以直接到香港貿易,而且澳門原有的一些外商,看到香港港口和其它貿易條件比澳門優越,也紛紛遷往香港設點經營。此外,中國被迫開放了上海、寧波、福州、廣州、廈門五口通商,以後陸續開放達34個城市,外商紛紛直赴開放口岸進行貿易。澳門港日益淤淺,海上交通從帆船時代進入汽輪時代,澳門作爲遠東轉口港的地位逐漸喪失。1860年香港人口達到94,971人,首次超過了當時澳門85,471人,標誌澳門的地位從此讓位於香港。
  不過,鴉片戰爭後到1860年,澳門人口還是有較大增長,因爲香港取代澳門有個過程,香港開埠初期要利用澳門,也與澳門作爲罪惡的苦力貿易中心有關。
  澳門的人口販賣由來已久,早在明朝時期,葡萄牙人就已在澳門販運華工出口,赴歐美、南洋各國做苦力,俗稱“賣豬仔”。
  葡人販賣華工最早的記錄1563年耶穌會士記述說先後向果阿遣送第一批奴隸婦女450名以上,以後遣送出第二批,約200人。
  19世紀以後,澳門開始大批出口苦力。1810年,葡人販運幾百名苦力到巴西開拓菜園,1813年12月和1814年12月葡人又先後兩次把掠買來的1,700多名中國人,運往英屬印度班卡島(Banka)。
  1860年,澳門當局更設立了專管苦力貿易的監督官,在澳門開設了“招工館”(葡語稱謂barracoon),中國人稱爲“豬仔館”。據報導,從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到同治十一年(1875年)止,從中國掠往古巴的苦力共15萬人,其中僅澳門一處就運去了99,149人。這段時期掠往祕魯的苦力約11萬人,絕大多數也是從澳門運出的。1845至1873年出洋契約華人總數322,593人,其中澳門佔143,472人,即佔總數44.4%。據葡萄牙官方公佈的數字,從1856至1873年,經澳門出洋的中國契約苦力人數共有182,179人。詳見附表3-2。當時在澳門,收買、囚禁和轉賣苦力的“豬仔館”,1855年有5家,1865年增至8-10家,1866年增到35-40家,1873年猛增到300家的高峰。靠綁架、拐騙、擄掠苦力吃飯的商人、拐子手竟有3、4萬人之衆,佔當時澳門總人口的一半左右。可見,澳門已淪爲苦力貿易的中心,苦力貿易壓倒了其它的經濟活動。


  1878年12月31日葡人在澳門作了一次較全面詳細的人口調查,澳門人口出現了第二次大低谷,總人口爲59,959人,其中葡人4,431人,中國人55,450人,其它外國人78人,包括水上居民8,935人,離島居民8,167人,其中葡人85人。人口下降的原因是由於苦力貿易所暴露的弊端引起了國際上反苦力貿易呼聲的高漲,英國也因爲澳門苦力貿易的興旺影響到香港的利益,而向葡萄牙施加外交壓力。1868年香港奉英國殖民部命令,通過第12號法案,宣佈以經營苦力貿易爲目的,使用欺詐或暴力手段扣押或運走任何中國人的行爲,均將按最重罪判刑。按照兩廣總督的命令和香港總督的公告,香港和黃埔一樣,都對澳門運載苦力船封港,不許停泊,這就使澳門的苦力貿易受到沉重的打擊。至此,在世界輿論的斥責下,葡萄牙政府也決定停止澳門苦力貿易。1873年12月29日,澳門總督阿爾梅達終於被迫發表公告,宣佈自即日起三個月後,禁止從澳門裝運苦力出洋。從1874年3月底起,澳門的苦力貿易終於在名義上停止了。儘管澳門此後仍然陽奉陰違和改頭換面,繼續進行苦力擄掠活動,但公開進行苦力貿易的繁榮時期已一去不復返了。香港在自由移民的招牌下,差不多壟斷了從中國出洋的廉價勞工,取代了澳門的苦力貿易地位。至直1893年,巴西還在澳門水手街設立“利華棧”、“萬生棧”兩間招工館,但已無法與香港競爭,加上1870年以後資本主義世界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波及,反映在澳門經濟與人口的滑坡。
  二 1879-1924年義和團運動到廣州商團叛亂,澳門避風港人口的增長
  1900年,受義和團運動的影響,內地有數以千計的居民逃到澳門。不過,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澳門的經濟沒有多大起色,其人口徘徊在7、8萬人之間,僅恢復到1860年的規模。
  1924年,廣州發生商團叛亂,導致大批居民避居澳門,澳門人口突增至193,175人,首次突破10萬大關。但產業經濟沒有乘此機會加以發展,仍然保持一個消費性城市的特徵。因此,平定商團叛亂以後,避居澳門的難民,大部份又返回廣州,澳門人口又降回。這個時期正當的傳統經濟活動是以漁業爲主,1921漁業的發展很快,漁民約有6萬多人。幾乎佔全市人口的七成。
  三 1925-1945年抗日戰爭前後人口的波動
  1925年以後,澳門人口繼續下降,直至抗日戰爭前夕的1936年,人口12萬。除漁業以外,以小型傳統手工業爲主,1930年炮竹、火柴、神香三大傳統工業的出口佔澳門出口總値的37.8%,分別爲15.9%、15.9%、6%。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葡萄牙爲中立國,澳門此未受戰火波及,成爲內地和香港的一個避難所,大批難民蜂湧而至,特別是1938年廣州、中山淪陷以後,其人口從1938年的14萬人增至1940年的40萬人,另一些說法估計有50-60萬人。⒃⒄達到了歷史上的又一個人口高峰。當時的香港只剩下60萬人。
  但是,澳門仍然沒有利用競爭對手香港暫時淪陷的大好時機去發展經濟,繼續以特種事業作爲經濟命脈,僅賭場工人就有7、8百人,娼妓數以千計,鴉片煙床,數以千計。因此,抗日戰爭勝利後,避居澳門的人,甚至原有的澳門居民紛紛返回內地家園,或遷港出洋定居。1945年,澳門人口降到15萬人左右。
  四 1946-1949年國內解放戰爭時期,澳門人口不斷增加
  國內解放戰爭時期,內地有不少人流向澳門。1945-1950年澳門人口增加3.7萬人,同期出生人口只有2,100人,因爲缺死亡統計,無法精確計算凈增人口,不過據1949年、1950年死亡人數分別爲2,640人和3,211 人,自然凈減人口爲1,461人和3,001人,可以斷言,這個時期澳門人口的增加絕大部份是從內地遷來的。尤其是1946年廣東潮汕一帶發生旱災,不少農民逃荒到澳門。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人口:


  一 1950-1960年澳門經濟停滯,人口緩慢下降
  1950至1960年,澳門人口減少1.8萬餘人,同期自然凈增8,078人,實際上澳門人口減少2.6萬餘人。(詳見表3-3)主要是新中國成立不久,澳門當局追隨美國對大陸禁運,使剛從戰後復甦的澳門經濟受到嚴重挫折。內地經濟在1958年以前發展迅速,吸引了不少澳門居民到內地升學和工作,也有一部份遷往海外。據1957年澳門工業調查,工人只有17,615人,炮竹、神香、火柴三大傳統手工業佔了九成,可見經濟結構和環境基本停滯不前。1960年澳門人口降至17萬人以下,爲近年人口的最低點。
  六十年代以後,澳門經濟開始發展,同時內地政治經濟形勢變化,加上自然災害,導致了一些人口流向澳門。此外,六十年代東南亞政治動蕩,印度尼西亞等國又掀起排華浪潮,大批華僑被迫返回中國,其中有部份華僑進入澳門定居,從而帶來了澳門人口的增長。僅1962年上半年就有55,000 名華僑湧入澳門。三年時間澳門人口增加10萬人,其中自然凈增僅6,655 人。這個時期澳門紡織業的興起,吸納了許多人口,1965年僅紡織工人就將近萬人。但在1967年,澳門又受到內地動亂的嚴重衝擊,人口在五年內減少7萬人,而同期還有自然凈增1.3萬餘人,實際向外移民8萬餘人。隨着內地政治經濟的穩定和恢復,更重要的是七十年代後期澳門經濟起飛和持續發展,就業機會大增,人口也逐步增加。1960年底至1993年底,澳門總人口增加了22.60萬人,其中自然凈增長10.32萬人,機械凈增長12.28 萬人。機械增長佔同期人口增長的54.3%,自然增長只佔45.7%。
  本世紀以來,澳門進行過多次人口普查,發表的人口數字較爲精確,以其發表的人口數計算其發展速度,可靠性較大,詳見表3-3。


  澳門人口的歷史變化主要是指華人的多次起落。葡人和其它國籍人口的起落不大,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小,影響不大,這部份內容將在第六章人口的國籍構成與宗敎構成加以闡述。
  澳門人口的歷史變化表明,其人口的變化受制於其本身及周圍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澳門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經濟體系,適當地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才能吸納日益增長的人口,促進澳門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避免出現歷史上多次出現過的人口大動蕩。

  註釋:
  ①陳棟康:《澳門的人口》、《港澳經濟》1986年4期。
  ②元邦建等:《澳門史略》第76頁、283頁。
  ③何大章等:《澳門地理》第6頁。
  ④黃鴻釗:《澳門史》第50頁,商務印書館香港)1987年。
  ⑤同上, 第39頁。
  ⑥據:《香山縣誌》海防篇,潘思渠奏。
  ⑦據:《何大章等《澳門地理》第55頁。
  ⑧據:ChineseRepositorgVol,1,第405頁。
  ⑨據:《林則徐集,奏稿》中冊,中華書局,1962年第681頁。
  ⑩黃鴻釗:《澳門史》第141頁,商務印書館(香港)1987年。
  (11)黄鴻釗:《澳門史》
  (12)據陳翰笙:《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一輯第一冊第252頁。
  (13)據:澳門華僑報《1984/1986年澳門經濟年鑑》,第9頁。
  (14)澳門華僑報《1984/1986年澳門經濟年鑑》
  (15)據澳門華僑報:《澳門經濟年鑑》1983年,Ⅳ章第3頁。
  (16)據黃鴻釗:《澳門史》,第220頁。
  (17)據C.Duncan:《DevelopmentofMacau'scityLandscape》,R.D.Cremer,《Macau》,UEAPress Ltd,H.K1987p79。
  (18)據澳門日報:《澳門手冊》,1983年,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