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

  在太陽系中,由於地球的自然、生態環境適宜生命活動,從而產生了生命現象,生物圈的長期發展、進化而產生了人類。自然、生態環境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存在,人類產生的過程以及人類產生以後本身的生物學特性都是自然、生態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人總是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生態環境中,人口的數量、分佈、遷移和各種活動都與自然、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人類的各項活動都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人類活動又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態環境的變遷,起能動作用。相對於人類活動的變化來說,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是緩慢的、微小的。但是,自從出現了人類以後,隨着人類掌握了新的生產工具,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利用和改造的能力不斷得到加強,使自然生態環境的面貌發生了迅速的變化。當今世界,幾乎沒有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純自然環境了。
  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不僅大大提高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而且使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作用也大大削弱,不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仍然是一個經常起作用的因素。
  另一方面,人口的盲目增長以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任意掠奪開採,從而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因爲除了太陽輻射以外,大部分自然資源都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隨着技術的進步,人類會開拓一些新的資源,用以替代一些數量日益減少的資源,但在新的科學技術還沒有能夠足以解決資源枯竭的時候,資源是有限的,要盡力節約使用和使其重複使用。
  光、熱、空氣、地質、地貌、土壤、水系共同組成的空間是環境系統,它是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的生物環境及其與人類組成的生命系統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環境系統爲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生產活動提供必需的條件、空間和資源,但不是決定人類活動和人類發展的唯一因素,決定人類活動和人類發展的主要因素還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因此,地理環境決定論是片面的、錯誤的。

第一節 自然環境對人口活動的影響


  對澳門人口活動影響較大的自然環境主要有地理位置、土地資源、地形、氣候與水資源等幾個方面。
  一 地理位置
  澳門地處珠江口,面臨浩瀚的南海,漁業資源極爲豐富,約有150多種有價値的海魚。澳門內港及內、外十字門水域,風平浪靜如鏡,是一個優良的漁港,到珠江口外深海捕魚作業也十分方便。因此,自古以來,捕魚業在澳門社會經濟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漁業極盛時期,直接和間接以漁業爲生的人口曾達6萬人左右(1921年)約佔當時總人口的七成左右。直到1940年,漁業的地位仍排在炮竹、神香、火柴等傳統手工業的前面。當時,向當局登記的出海漁船多達2,300艘,估計有漁民2萬人左右。直至1987 年底,澳門還有漁船1,200艘,從事漁業生產的約有1萬人左右。捕魚業連同六十多家魚欄、幾家急凍工場、六家冰廠、四十多家漁船廠、四十多家船用機器安裝修理工場及十餘家山貨船具店和幾家航海儀器店,組成一個較完整的漁業經濟體系。魚蝦上市量約佔澳門市場供應量九成以上,是澳門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優質食物來源之一。鹹魚蝦醬曾是澳門最具特色和最受歡迎的傳統手信禮品,至今聲譽仍存。魚產品有部分出口到日本、香港、台灣。但是,隨着珠江口水域的日益污染,以及鄰近地區捕魚業的競爭,漁業資源日益枯竭,魚產量逐步下降。特別是到了近代,澳門工業、旅遊博彩業、建置業和金融業的發展,漁業經濟在整體經濟中的地位日益下降。1987年起,漁業產値下降至約佔生產總値(G.D.P)的1%以下。
  珠江口的優越位置,風平浪靜的港域季風氣候配合,構成澳門貿易商業港口城市發展的自然基礎。16世紀中葉,中西方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步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帆船是當時海上運輸的工具。澳門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冬季風(東北風、北風)和夏季風(西南風、東南風)交替,至有周期,極爲有恆,風力平均爲3-4級(蒲氏風力表),風速每秒約6-8米。來自南洋、西洋各地船舶,每年4-9月,藉西南、東南季風吹來澳門,再由澳門吹送至中國沿海的漳州、泉州一帶及日本等地,10月至翌年2、3月,又藉東北風、北風吹返。季風是當時歐亞航行的主要動力,澳門處於歐亞航線的要衝位置及適宜帆船停泊的內港水域,促使其成爲我國早期海上交通的據點和歐亞航線的中繼站。澳門藉此從一個小小的漁村,發展成爲一個人口密集的貿易、商業、漁業港口城市。鴉片戰爭以後,香港的崛起,才使澳門貿易港口城市的地位大爲下降。
  澳門與香港、分居珠江口東、西兩側位置,相距僅40浬。澳門鄰近香港的這一地理位置有利也有弊。一方面,由於有香港這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在旁,使澳門難於大發展;另一方面又會從香港強大的經濟輻射而獲益。澳門充分利用香港的優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以及資金、技術、信息、客源,保持澳門一定的繁榮,當然,這和澳門處在富饒的西江三角洲河口位置也是息息相關的。
  二 土地資源與地形
  澳門的土地面積及其地形對人口活動有較大影響。1910年葡佔氹仔、路環兩島以後,澳門地區是由澳門半島及氹仔、路環兩個小島組成。澳門半島形如一靴,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只有1-2公里。昔日爲香山縣(現爲中山市和珠海市)南端的一個小島,孤懸於海中,與今日的氹仔、路環島相似。古代澳門與大陸分離的狀况阻礙了大陸居民到澳門活動,所以在古代,澳門只限於漁民和採石者的活動。以後,因珠江口西側堆積旺盛,澳門島與香山縣陸地之間被衝積成一沙堤,古稱“蓮花莖”,把澳門小島與大陸相連成一半島,地貌上稱爲“陸連島”。據1715年(清乾隆十六年)刊行的《澳門紀略》所載,這條蓮花莖長十里,廣五、六丈(約16-20米),及至1940年已寬達250-300米,高出海平面5-10米,今天已寬至1,100米以上,蓮花莖的形成、發育,大大改善了澳門與內地的聯繫,促進了大陸人口南移到澳門半島活動和定居,也吸引了早期來華貿易的葡商到此活動和定居,遂而放棄了更早到達,但孤懸於海上的上、下川島、南水島,作爲對華貿易的據點。
  地形對人口活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諸如海拔高度、切割度、坡向、地貌類型等都會影響人類的活動。
  澳門半島以及路、氹兩島均由粗粒花崗岩組成,最高點在路環島塔石塘山上,海拔171.6米,其次爲氹仔島的大氹山,高159米,小氹山高111米,半島以松山(東望洋山)最高,海拔91米,其餘的山丘都只有六七十米或二三十米高。花崗岩在亞熱帶氣候條件下,風化較深,在松山西麓和大砲台山與崗頂之間成爲平緩的坡地,各小丘之間低平地方及沿海地帶是珠江口泥沙堆積造陸而成,最宜居民活動和定居。在塡海造陸以前,全區海拔在50 米以上的崗丘佔面積不少。經過長期的堆積和人工塡海,使澳門地區平地面積約佔土地總面積的六成左右。
  1840年以前,澳門半島面積只有2.78平方公里,不過已是足夠開埠以後人口發展的需要,按1839年人口13,00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5,000人,人口密度不高。即使按澳門人口第一個高峰1840年的4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也不過14,388人,也不算太密。
  1919年氹仔島的大氹和小氹仍分爲兩個小島,後因堆積和人工塡海才把兩個小島連接,稱島連島,面積合計有1.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只有4,081人,每平方公里2,600多人,1910年路環島面積5.61平方公里,在澳門的三個半島、島嶼中,面積最大,佔當時澳門地區總面積9.89平方公里的56.72%,但是,因爲距離大陸遠的原故,人口只有1,365人,每平方公里只有240人,密度甚稀,一派山區農村景象。氹仔島距澳門半島約2,500米,路環島距澳門半島5,600米,在1974年10月以前,路氹連貫公路和澳氹大橋尚未通車,依靠輪渡與半島聯繫,交通十分不便,加以離島山丘較多,淡水不足,限制了人口的聚集。
  澳門的地形起伏雖然不大,但對人口分佈仍有一定的影響。澳門人口主要集中分佈在半島中西部沿海冲積平原上,其次是在各小山丘之間的坡腳低凹地方,三四十米高的馬交石,螺絲山、白鸽巢山的人口密度已明顯有所下降,五十至七十米高的蓮峰山(望廈山)、大砲台、靑洲、媽閣山等山丘上的居民就很少了。靑洲在1840年的地圖上是一個小島,1890年才被葡人佔據,後經冲積和人工塡海才與澳門半島相連,稱陸連島上的連島,現爲澳門水廠用地,其山腳周圍有水廠設施、屠場、學校、工廠和工人住宅,山丘上部則無人居住。半島上的山丘大都闢爲旅遊綠化用地,居住人口很少。只有西望洋山半山區,背山臨海,環境優美,是葡人居住爲主的高級別墅區,人口密度居各小山丘之冠,但並不密集,十分幽靜宜人。望廈山上有旅遊學校,高度在九十米以上的松山,建有遠東最早的燈塔,其周圍分佈有山頂醫院,公園和零星的住宅。高度在100米以上的大、小氹山、塔石塘山就幾乎是無人居住的地方了。只有二三十米高的觀音岩已開闢爲澳門大學和酒店用地。澳門的丘陵大部分(7成)集中在路環島、澳門半島平地面積佔半島總面積的92%,十分有利於城市集中開發建設。
  土壤是地球岩石圈表面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層,與人口有密切關係。(一)是其中某些微量元素在土壤裡過度聚集,可能成爲人體致病的原因;(二)通過農業生產爲中介,進而影響到人口活動。因爲各種農作物都要求有適宜的土壤才能生長。土壤的好壞是通過其物、化性質和有機質含量這三方面來反映的。澳門半島和離島山丘的土壤,主要由風化的花崗岩發育而成,溫暖濕潤的氣候雖然對農作物生長有利,但因土壤淺薄,只有松樹能長成叢林,現存的松林大都是經過人工培植的次生林,在氹仔和路環,由於人口較稀疏,人類活動不太頻密,松林保存頗好,近年由於蟲害,松林受到較大破壞。山丘東南迎風坡,雨水較充裕,有較茂密的茅草生長。在氹仔南岸的海灣紅樹林繁茂。1983年統計,有植物覆蓋的土地(林地或草地)佔澳門土地利用的首位,佔62.99%,使澳門保持良好的林地生態系統。不過林地主要分佈在路環島上,路環島有植物覆蓋的土地佔澳門地區將近一半。澳門地區土地面積雖小,20世紀初時只不過十平方公里,但三角洲冲積土較肥沃,提供作農用地的面積還是相當可觀的,可以充分滿足當時澳門總人口七萬餘人對蔬菜用地的需求和幾千菜農對糧食用地的需求。只是到了近代,尤其是六十年代以後,由於城市化的不斷擴展,人口迅猛增加,農用地面積才不斷縮減,各種食物就完全依靠從內地和其它國家進口了。土壤對澳門人口活動的影響,已轉移到土質對城市各種建築物開發利用時的地基影響上。
  礦產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物質條件,澳門地區沒有甚麼礦藏可言,唯有花崗岩建材資源十分豐富。古代,澳門曾是香山縣居民採石的場所,澳門的一些古建築物是用花崗岩砌成的。
  三 氣候條件
  氣候條件主要是通過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的作用來影響人口活動的。在古代,人類活動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大,人類往往要尋找較適宜的氣候環境下活動和定居。當今,在現代科學技術水平下,人類已能在任何氣候條件下居住和活動,如在極地氣候條件下活動。但在惡劣氣候下長期生活,一般要採用人工氣候調節、如冷、暖空氣調節,這就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付出高昂的費用,而且,人類若長期在人工氣候條件下生活,對健康也會有不
  人體對氣溫的舒適感指標一般是15.7-26.7℃。澳門的天氣氣候全受亞洲季風氣候支配,屬熱帶海洋氣候,1952-1985年平均溫度爲22.3℃。夏季高溫多雨,但不酷熱,7月均溫28.5℃,極端最高氣溫38.9℃,略高於香港、廣州。冬季較乾冷,但無真正的冬季,1月均溫爲15℃,極端最低氣溫-1.8℃,略低於香港。全年大部分時間在舒適溫度範圍內,均可穿單衣,十分宜於植物生長和人類居住、活動,一般不需要費大多的能源用於調節氣候。
  對澳門人口活動影響較大的氣候條件是颱風,據1924-1985年統計,中心在澳門100浬範圍內經過的颱風和風暴,平均每年有2.1個,颱風給澳門帶來豐富的雨量,不過這種降雨的利用率不高,而往往造成直接破壞。例如1983年9月愛倫強颱風襲擊澳門,釀成26艘船隻沉沒,超過10人死亡的慘劇。可見,颱風對澳門的漁業影響較大。
  四 水資源
  水體對人口活動有直接和間接的制約作用,人類生活一天也不能離開水,人不僅自己本身要用很多水,如生活用水400-600升/日,甚至高達1,000升/日以上;而且供人類生存的農作物和牲畜也不能離開水,旱作農業一般每畝需水300立方米/年,水田每畝需500立方米/年,現代工業的發展也消耗大量的水。所以,自古以來水資源便成爲人類生存的重要生活資料。人口分佈往往密集於大江河或水井旁。
  澳門雖然有豐沛的降雨,1901-1985年平均,年雨量1,999.8毫米,按1989年土地面積17.42平方公里計算,總產水量爲3,483萬立方米。即使全部都能截留利用,按50萬人平均,每人不過70立方米弱,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澳門土地面積狹小,而且山丘都孤立分佈,沒有形成集雨盆地和江河,也難以修築山塘水庫蓄水,大部份的降雨仍白白流入大海。昔日澳門居民不多時,依靠水井汲水,居民分佈在水井周圍。居民增多以後,水井已不敷需要,依靠汲取濠江(南屏河)水,並在青洲修建濾水廠,居民較集中分佈在濠江沿岸。濠江水不僅冬季鹹度大,水質差,也不能滿足城市人口日益發展的需要。遂引對岸灣仔銀坑和南屏竹仙洞蛇地坑的山水(水庫水),並在馬交石附近修築了新口岸水塘(佔地0.38平方公里)和在路環修築了石排灣水塘。這些水塘都是在海灣內築堤後抽乾海水,蓄水冲淡,由於水塘淺小,貯水量有限,如新口岸水塘最多蓄水二百萬立方米,僅夠澳門1個月之用。因此又與珠海市合作修築從磨刀門直接引水工程,澳門的用水才得以徹底解決。近代由於自來水管延伸甚便,居民分佈不再受水源分佈的嚴格限制,不過,離島居民不多,與供水不便仍然相關。
  澳門半島與灣仔之間的濠江水面,風平浪靜,是船舶停靠的好場所,過去是澳門客貨運輸最繁忙的地區,現時,主要的客運已遷往外港,但仍吸引成千上萬的水上居民在此居留,是水資源對人類活動影響的一個強烈反應。1980年水上居民有13,445人,1991年只有2,831人,已逐年迅速下降。
  珠江挾帶泥沙,通過虎門、橫門、洪奇瀝、磨刀門出海,在伶仃洋西側堆積,沙灘發育。尤其是磨刀門,距離澳門僅15公里,其挾帶泥沙在澳門周圍水域沉積,使澳門港日益淤淺,沿岸水深僅0.5-2米。路環島東端的大擔角是澳門水域中最深的地方,水深達3-4米。水域泥沙淤積是澳門港發展的主要威脅,從而又影響澳門的經濟、貿易和人口活動。澳門內港經常需要疏浚,也只能進出2,500噸以下的輪船,香港崛起以後,澳門港的地位日益衰落,從此海上運輸與貿易依附於香港。澳門港域潮差1-3米,潮漲歷時最長不超過3小時,對船舶進出頗有影響,但可彌補一些港域和航道水深不足。
  澳門周圍水域大部分是珠江帶來的泥沙淤積的泥灘,唯有路環島南的黑沙灣爲沙灘,是澳門居民夏日避暑和水上活動場所,不過因沙質呈黑色,作爲旅遊地尚不夠理想。
  除以上四個方面的自然環境對人口活動的影響較大,還有地震的影響。澳門與香港的大嶼山均屬斷層範圍,有可能因地殼運動而引致地震。1905 年澳門就曾發生過一次中級地震,部分屋宇被毀。↑⑧澳門人口稠密,建築密度大,空地大,仍有不少抗震力弱的磚木建築物,一旦發生地震,損失慘重,値得都市規劃建設的注意。

第二節 人口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人類由於能不斷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使自己生存下來,而且日益興旺,人口素質也不斷得到提高。人類創造的各種生產工具,大大增強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使地球上生態系統的變化加快了,但是不合理的利用也會使地理環境受到污染、破壞。人口活動對澳門自然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塡海造地、土地利用和環境污染三個方面。
  一 塡海造地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彈丸之地的澳門,在人口增長過程中,對自然環境改造利用的最大影響,莫過於塡海造地了。通過塡海造地,藉以擴展人口活動空間。澳門塡海擴地活動已有120多年的歷史。1863年(清同治二年)首次在南灣澳督府對開的海灘塡海,並沿着附近的海傍把南灣街拓寬。1866年至1910年塡築北灣和淺灣,從媽閣廟至蓮峰山,共造地0.57平方公里,使澳門半島以2.78平方公里,擴展到3.35平方公里。當時,澳門半島的人口已發展到七萬餘人,經過塡海以後澳門半島的人口密度仍達到每平方公里有2萬人的高密度,因此,1910年一方面佔據路、氹兩島,擴大澳門區域範圍,另一方面又在西環海灘塡海,今日新馬路兩端的鬧市區就是這個時期塡海而成的。1914-1924年進行“塡海築港規劃”的內港工程部分,自1919年開始塡海,成爲今日的靑洲、台山、筷子基等地,適應了1924年澳門人口發展到近20 萬人對土地的需要。
  氹仔和路環兩島的塡海是在本世紀初才開始的,今日的氹仔原爲昔日的雞頭山、觀音岩及菩提山三個小島,其後,觀音岩與雞頭山首先相連成大氹島,菩提山稱爲小氹島。直至1910年以後,大、小氹島才連接成爲一個島。今天氹仔島上的西沙、賽馬車場、西堡街一帶原是一片汪洋,後來由於泥沙淤積和人工塡海,1910年氹仔的面積拓展到1.89平方公里,1927年又拓至3.48平方公里,1985年已達3.78平方公里,1992年更達到4.3平方公里。路環島的塡海工程始於本世紀二十年代,1927年拓展到6.62平方公里,1986年已增至7.087平方公里,1992年達到7.5平方公里。
  1923-1931年進行“塡海築港規劃”的外港工程部份,這是澳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塡海工程,規劃將關閘蓮花莖以東的海灘塡成廣闊的馬場,而沿黑沙環至馬交石天后廟,轉南沿劏狗環至松山,直到南灣的東端,闢爲新口岸。1927年澳門半島的面積已拓展到5.422平方公里。但是,按當時人口近15萬人計算,每平方公里仍達2.7萬人的高密度。
  因此,1930年又進行南灣塡海,將嘉思欄炮台至政府大廈對開一帶海面,相當於半個南灣,經七、八年時間,塡成今日的殷皇子大馬路、友誼大馬路等地。不過,新口岸和南灣的塡海,因抗日戰爭後大量人口回內地或赴香港、澳門經濟停滯不前,新塡地一直未能充分利用。所以,從戰爭直至六十年代,就甚少開展新的塡海造地工程,僅在黑沙環,筷子基等地有零星小規模塡海工程。
  七十年代澳門經濟起飛,又重提塡海造地規劃,近期包括新口岸、黑沙環、氹仔島東北部塡海區、氹仔西北的海洋花園,氹仔中部的濠苑城以及路環島西部的住宅,工業綜合發展區等。(11)其中新口岸塡海工程已於1983年初由澳門珠海發展有限公司承擔,計劃塡海1平方公里,在25年內完成。(12)黑沙環塡海0.21平方公里,已於1988年完成。(13)澳門從1866年的9.37平方公里,拓展到1992年的18.7平方公里。(14)共增加9.33平方公里。增加的面積比目前澳門半島的6.9平方公里還要大。也就是說,澳門的土地有49.9%是依靠人工塡海築成的。
  按遠期計劃,擬在路氹兩島之間塡海,把兩島連成一島,澳門的土地總面積將達到30平方公里左右,可以充分滿足2000年人口預期發展到55萬人左右對土地的需求,每平方公里的人口不超過2.1萬人。
  二 土地利用
  人口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第二個影響是土地利用,通過人類的開發利用,改變了原有澳門花崗岩裸露和自然植被的狀况,成爲城市土地利用景觀和郊區人工種植的景觀。澳門半島與離島的土地利用景觀截然不同。半島系人口密集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只是在靠近關閘的舊馬場尚有零星的花卉,蔬菜用地。1983年澳門半島農用地面積就只有0.1264平方公里,(15)佔當時半島土地面積的2.2%。
  1910年以前,農用地約佔澳門總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到了1970年,農用地已下降到佔土地的五分之一,1983年農用地面積爲0.4948平方公里,僅佔是年全部土地面積16.0164平方公里的3.07%,1987年估計,農用地面積只佔土地總面積的2%多一些。不過,這個農用地面積是指人工作物面積而不包括人工林地、草地面積。現在一方面由於塡海,土地總面積增至18平方公里,另方面農用地面積銳減,其面積比重更大爲減小。
  有植物覆蓋(林地和草地)的土地仍佔澳門土地利用面積的首位,不過林地和草地主要分佈在離島。澳門有10平方公里以上的林地和草地,七成以上分佈在離島,其餘分佈在半島的東、西望洋山、靑洲、望廈山等山丘上。路環島的林地和草地約有5平方公里,佔澳門地區林地、草地面積的一半左右,佔路環島土地面積的七成,反映其城市郊區土地利用性質。前幾年,路環島上的松樹受到蟲害,大片枯死,生態環境惡化,1985年起,在100米以上山頭人工造林1,178畝,主要有台灣相思、木棉、紫荊、荷木、樟樹等10個樹種,1987年7月,政府又批准在100米以下山丘人工造林1,464畝,九十年代初路環島已逐步恢復人工森林環境。
  澳門人口稠密,居住用地佔澳門土地面積的第二位,1983年純住宅用地,包括擅自佔用的住宅用地,面積爲0.9903平方公里,佔1983年土地總面積16.1064平方公里的6.15%。加上商住用地面積(底層爲舖面,上層大部分是住宅)0.5645平方公里,合計佔土地面積的9.65%。可見居住用地遠遠不能滿足人口,三十餘萬人擠居在1.5548平方公里的居住用地上,每平方公里有近二萬人,實爲世界上居住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因此,除了繼續塡海造地以外,還要向離島移居和高空發展。過去,澳門的建築物平均只有二、三層。近年,高層建築已到處林立。
  1983年澳門工業用地有0.6138平方公里,佔土地利用的第三位,佔澳門土地面積的3.81%,反映近二十年來工業在澳門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澳門的工業以輕工業爲主,適應了澳門土地狹窄、缺乏資源的狀况,和香港一樣,發展加工工業大都採用佔地面積小、容納工業企業單位多的工業大廈形式。六十年代以後,工業大廈像雨後春筍般在澳門興起,主要集中在東北部黑沙環一帶,已形成工業區,澳門的工業主要是輕紡工業,集中在半島上,半島佔全市工業場所的98%,只佔全市工業用地一半以下,離島工業場所只佔全市的2%,由於大部份是重工業,如水泥廠、電廠等,離島的工業用地已超過半島,佔全市工業用地一半以上。
  澳門缺乏淡水水源,不得已要在海上築堤修水塘蓄淡水,佔用較多的土地面積,達0.4848平方公里,幾乎和農用地面積相當,約佔全市土地面積3%左右,這對土地狹窄的澳門來說是十分可惜的。幸虧大陸可以充分供應淡水,否則還需要用更多的土地修築水塘,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居民的需要。
  澳門的敎育用地顯得嚴重不足,許多學校都缺乏校舍和運動場所,敎育用地只有0.3432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八十年代初期才建立的佔地0.1平方公里的東亞大學,現改名爲澳門大學。全市八萬名左右的中、小學師生,擠在0.24平方公里面積的敎育用地上,迫切需要改善。
  三 環境污染
  人口活動對澳門自然環境的第三個影響是環境污染問題。由於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澳門政府從1987年起已實施對環境污染的管制,包括對空氣及海水污染的管制,尤以對工業污染的管制最爲嚴格,以求改變人們把澳門列爲亞洲骯髒的城市之一的看法。澳門由於人口密集,旅遊人口量大,工業與住宅混雜,汽車多而道路及停車場不足,污染問題已影響居住環境和旅遊業。例如澳門城市人工熱島效應比同緯度的香港還要明顯,香港的絕對最高溫度是36.1℃,澳門達38.9℃。幸虧澳門三面環海,受到海風的調節,否則人工熱島效應更爲嚴重。
  據實地考察,退潮時從南灣海面吹來的微風中。已明顯帶有臭味,這是城市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入港灣的原故。內港及筷子基水域污染物含量大部分已超過國內海水第一、二類標準,甚至達到第三類標準。海水污染已成爲澳門最嚴重的環境污染,1986年新口岸泳場因污染而廢。市區好幾處垃圾堆積已到了無法容忍的狀况,又如靑洲屠場水廠相鄰也是很不合理的。澳門市區許多排污渠年久失修,致使許多街道雨季經常積水。目前在黑沙環新塡海區正在興建污水處理廠,氹仔亦將會建另一污水處理廠,對控制海水污染將會有所裨益。
  除以上人口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較大的三個方面以外,還有疏浚航道、港域,使其保持-4.6至-5.5米水深,內港由目前寬40米拓寬至80米;離島大型採石場對山丘地形的改變,如路環島石排灣豐怡石礦場;1969年修建路氹大堤連貫公路大大加速了路氹之間的泥沙淤積;開山塡海修建國際機場、開挖深水港、開通松山隧道和建成第二座澳氹大橋,關閘西部建設公園、離島建工業區、大型居住區、商業區、旅遊區等城市化過程等,都對澳門的自然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將改變過去經濟開發,改造自然均集中在半島,從而使人口集中在半島的不合理局面。
  註釋:
  ①何大章等《澳門地理》第68頁。
  ②據:何大章、繆鴻基《澳門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廣東省立文理學院1946年。
  ③據《澳門塡海史話之一》、《澳門日報》1983年2月28日。
  ④Ri c h a r d L o u i s E d mo n d s : 《 L a n d UseinMacau》LandUsePolicyJanuary1986。
  ⑤據陳正祥:《澳門》,1970年澳門仍有稻田180公頃,菜園120-150公頃。
  ⑥據周啓昌:《人口地理》第28頁,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1月。
  ⑦據澳門華僑報《1984/1986澳門經濟年鑒》第12頁。
  ⑧據澳門華僑報:《1984/1986年澳門經濟年鑒》第12頁。
  ⑨據《澳門塡海史話之一》和《澳門地理》第50頁註4。
  ⑩據《澳門塡海史話之三》,澳門日報1983年3月6日。
  《澳門地理》第5頁註1。
  《澳門政府統計年鑒》1986年,1992年。
  (11)據《澳門塡海史話之四》,澳門日報1983年3月2日。
  (12)據澳門華僑報編《澳門經濟年鑒》1983年,I第35頁。
  (13)據《深圳特區報》1987年3月17日。
  (14)據《澳門政府統計年鑒》1992年。
  (15)RichardLouisEdmonds:《LandUseinMacau》.LandUsePolicyJanuary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