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異翻譯——文化·思維·翻譯
陳定安
Abstrac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and points out there is a culture gap between two cultures, which is most difficult to cross over. The fundamental diferences between two cultures lies in patterns of thinking, which is the basis and origin of ali others. In a word the oriental pattern of thinking is comprehensive, while the occidental is analytical.
Proverbs are essentials of languages, which mirr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s and are difficult to translate. So how to translate proverbs seems very important for a translator.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translate proverbs by giving many examples.
In a sense, translation is a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A good translator is one who can serve as a bridge between authors and readers, but also a bridge between two cultures anda bridge leading to building a beautiful and ideal future. To do all this it is a must for a genuine translator to master languages as well as bicultural knowledge.
一
比較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各個科學中廣泛使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語言學是在比較的基礎上開始萌芽,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這種方法也適用於英漢翻譯。英漢語言正因爲有“同”才可以翻譯,正因爲有異才產生“技巧”。但早期語言比較多着重於兩種語言語音和語法結構上的比較,即着重於語音、語系、詞法、句法和修辭上的比較並取得了成果。但這還不夠。近些年來語言學家除了對兩種語言結構進行對比硏究外,同時對兩種文化進行了對比硏究。從語言對比到文化對比,這表明對比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指明事物的異同所在不難,追究它們何以有此異同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而這恰恰是對比硏究的最終目的。”(呂叔湘)本文目的是想通過中西文化和思維的比較對中西語言進行硏究,以求回答中西語言“何以有些異同”。
二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個民族旣有自己的語言,又有自己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語言像一面鏡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個窗口揭示着該文化的一切內容,而文化又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語言新陳代謝的生命源泉。從語言學角度看,語言旣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種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地理位置和社會現實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要掌握一種語言就要熟悉其背後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族文化與他民族文化的差異。現從幾個方面略加比較:
(一)歷史背景上的不同
中國自古以來長期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大國,農業人口佔很大比例,因此,成語中很大一部分是農諺。例如:
斬草除根;柴多火焰高;雪兆豐年;解甲歸田;拔苗助長;枯木逢春;順藤摸瓜;樹大招風;雨後春筍;瓜熟蒂落;桃李滿天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芝麻開花節節高。
英國是一個島國,美國人喜歡航海,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成語源於航海事業。例如:
all at sea 無生意
plain sailing 一帆風順
to tide over 順利渡過
to sink or swim 好歹;不論成敗
to clear the decks 準備戰鬥
to know the ropes 內行;懂得秘訣
to rest on one’s oars 暫時歇一歇
to go with the stream 隨波逐流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奮力圖存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進退維谷
又如:由於中國氣候、地理環境不同,產生了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的口味差別。
(二)風俗習慣上的不同
狗對於英國人來說,旣可以用來看門或打獵,也可以視作人的伴侶和愛物,所以英國人對狗一般有好感,常用來比喻人的生活。例如:
lucky dog 幸運兒
top dog 重要的人
dog tired 非常疲倦
to dog one’s steps 跟某人走
love me,love my dog 愛屋及鳥
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樣忠誠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
但是,在英語中,“dog”有時也受到外來的影響,含有貶義。
例如:
a surly dog 性情乖戾的人
that dirty dog 那個狗東西
He is in the dog house 他名聲掃地了
中國民間雖然有養狗的習慣,但一般在心裡上卻厭惡鄙視狗,常用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例如:
狗腿子 lackey
狗雜種 bastard
狗養的、狗崽子 son of abitch
狗膽包天 monstrous audacity
狗急跳牆 A cornered beat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
狗嘴裡長不出象牙 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但是,由於西方的影響,東方人對狗的看法,心理上也起了變化。在香港和澳門養狗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又如:中國和美國人都說:“用我的心愛你。”“I love you with my heart”。
但奈達(Nida)傳說,非洲卻有的民族說:Love with my liver,love with my stomach,甚至說,Love with my throat。
有一個略懂一點英語的中國人向外國人介紹自己愛人時用“lover”一詞,外國人聽了十分驚奇,因爲lover在英語表示情夫或情婦的意思。而漢語中的“愛人”,相當於英語的“husband”或“wife”。
中國人把貓頭鷹當作不吉祥的象徵,但英語中卻說,As wise as an owl。把貓頭鷹當作智慧的象徵。
中國人把“龍”視爲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議的偉大力量,因而成爲至尊無上的帝王的象徵,甚至把它看作是光明的未來,“望子成龍”。可是英美卻把“龍”視爲噴煙吐火的凶殘怪物。
(三)比喻上的不同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而思想是客觀的反映。人類有許多共同的生活經驗,共同感受,所以不同文化也有不少重合處(cultural overlaps)。比如: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用雪比喻白,用金比喻黃,用狐狸比喻狡滑,用猴子比喻靈活,但由於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不同的民族往往用不同的比喻表達同一的思想。例如:漢語用一箭雙雕,英語用一石雙鳥,德國用一掌雙蠅,俄語用一石雙兔。漢語用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拉丁語用In the land of blind,one —eyed man is the king。漢語說“氣壯如牛”,英語說“as strong as a horse”;漢語表示一個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說“像牛飲”,英美人卻說“drink like a fish”。類似的還有:
膽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如魚得水 like a duck to water
多如牛毛 as plenful as blackberries
一箭之遙 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撈月 to fish in the air
石沉大海 remain a dead letter
半瓶子醋 half—baked
蠢得像豬 as stupid as a goose
守口如瓶 dumb as an oyster
害群之馬 black sheep
揮金如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醉如爛泥 drunk as a sailor
掌上明珠 apple of somebody’s eye
非驢非馬 neither fish nor fowl
畫蛇添足 gilt the lily
海底撈針 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熱鍋上的螞蟻 as nervous as a cat on a hot roof
濕得像落湯雞 as wet as a drawned rat
瘦得像猴子 as thin as shadow
瓮中之鱉 a rate in a bole
一丘之貉 brids of a feather
吹牛 to talk horse
如履薄冰 to tread upon eggs
棋逢敵手 diamond cut diamond
無風不起浪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掛羊頭賣狗肉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iger
(四)制度、信仰和世界觀不同
在多元化的世界裡,因各民族制度、信仰、審美觀、道德觀和價値觀千差萬別,人們往往對同一事物與詞彙有着不同的看法與理解。比如:對社會主義(socialism)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有蘇聯式的社會主義,有新加坡式的社會主義,印度式的社會主義,緬甸式的社會主義。對人權(human right)也有不同看,英美的人權主義,和中國領導人所理解的人權主義也不同,民主(democracy);自由(freedom);正義(justice);人道主義(humanism)等抽象名詞,都因立場不同而有所不同理解。
又如,自然界是五顏六色的,綠色的田野,藍色的天空,紅色的玫瑰,白色的雲彩,人類有共同的感覺,但顏色一用於人類社會在人們心目中就產生特定的意義,引起特殊的聯想,激發特別的感情,這樣的顏色已不再是客觀的物質色,而變成了抽象的象徵色,浸入了文化的染體。黑色變成壓抑的象徵,玫瑰色寄托了人的希望,白色表示無辜與純潔,綠色帶來了一片生機。然而,顏色也常因特定環境與文化不同,其象徵意義也不同。在英語世界黑色表示悲哀與莊嚴,而在中國和朝鮮以白色表示哀悼,有時也用黑色;綠色對英美人有時意味着妒嫉,而對法國人有時卻意味着不記前嫌。在歐洲,紫色一般是權力的象徵,而在東方黃色是不可侵犯的權貴顏色。又因黃色和自然中的草木枯黃相聯繫,所以黃色又象徵着衰敗、沒落和色情。
又如,對數字,各民族也有各自偏愛。三、五、八、九在中國詞匯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常用來表示數量多。如:三山一嶽、三令五申、三敎九流、三五成群、三皇五帝、五湖四海、三番五次、三思而行、三打祝家村等。在廣東和香港,“八”成爲最受歡迎的數字,因爲它在廣東話中與“發財”的“發”諧音,逢“八”那一天,報紙上的廣告也特別多,廣告收費也最高。
“13”這個數字在西方是大忌,住宅的門牌號碼、運動員的號碼都迴避這個數字,但北京人卻偏愛這個數字。淸末小說家文康在《兒女英雄傳》裡塑造了俠女“十三妹”。無獨有偶,明陵恰好是十三座,統稱“十三陵”。一個北京百年老店同仁堂藥舖,號稱“十三太保”。
(五)社交禮節上的不同
例如:
美國人打招呼時,經常說:“Hello,Hi”。而中國人見面時卻經常說:“你吃飯沒有?(Have you eaten yet?)難怪有一個在中國留學的學生聽了很生氣,用結結巴巴的漢語說:你們爲甚麼老問我吃了飯沒有?我有錢!”
中國人喜歡問:“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
有些講英語的人聽了很不高興,心裡說: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嗎?
外國人告別時通常說:Good—bye,Bye—bye或Bye,或see you later,或微微一笑並伴以再見的手勢就可以了。而中國人卻通說:“慢走,慢走,好走,好走或請留步。”
“你辛苦了?”在中國使用範圍很廣,而英語卻沒有完全對應的說法,若把它直譯爲:“You’ve had a hard time”.或“You’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都是不貼切的,有時還會引起誤解。
對一個經過長途旅行後剛到達中國的外國人,可以說:“You must had a tiring journey.”或“You must be tired from a long trips?”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嗎?”之類的客套話。而對剛剛完成一項艱難任務的人,可以說:“Well done!That was a hard job.”或“You’ve got a hard job.”
一位日本漢學家寫了這麼一個例子:某小說中有“當心,門外有狗?”一語,日本學就較難理解。”狗多麼可愛啊,爲甚麼還要當心呢?”如果老師不引導學生去理解小說中與之有關的情節,他們怎麼也想不到有“特務、走狗”那層意思。
(六)文化上的空白(cultural blands)與意義上的衝突(cultural conflicts)。所謂文化上的空白,即有些說法或行爲是一國所有,其他國家沒有。例如:中國有些說法外國沒有:喝紅臉、老油條、炒冷飯、瞎子吃湯圓、半路出家、跑龍套、拍馬屁、三頭六臂、耗子爬釋鈎、對牛彈琴、班門弄斧、吃火鍋飯、竹籃打水——一場空、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等,英語中也有一些獨特的說法。例如:
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a green eye、After death、the doctor、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Trojan horse、take a French leave、a black sheep、like mushrooms、a white lie、a frog in the throat、a bee in one's bonnet、etc.
所謂意義上的衝突,即有些事物或行爲中國有,英國或其他國也有,而且有相當的詞,但涵義卻不同。有這麼一句話:“中國是塊肥肉,誰都想吃。”肥肉這個詞在英語裡也有,但外國學生很難理解,爲什麼要比作肥肉,比作瘦肉不更好些。中國人見面時常說“你胖了!”這原是一句恭維話,可是英美人聽起來,以爲是警告對方該節食了。他們更不理解爲什麼要“打腫臉充胖子。”
英語“flower”也常用來指女人,但漢語“花”這個詞,經過一定組合後卻有別的意思。例如:拈花弄草、花街柳巷裡的花卻是指不三不四的女人或者娼妓。
類似的有:吃醋、破鞋、踢皮球、小廣播、好好先生、遞條子、裝小鞋、紅人、戴高帽等。
三
文化、思維與翻譯
文化與哲學是不可分的。民族文化和哲學給思維形式和語言表達法以極其深刻的影響。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人的語言表達是受思維方式支配的。所以硏究語言不硏究思維不行,而硏究思維不硏究各個民族的哲學觀就不能深刻說明問題。下面我們試比較一下中西在哲學觀上的不同。
在哲學上中國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諧”、“了悟”、“悟性”,所以中國文化求全、求圓滿、求和諧、求對稱平衡,重個人感受和“心領神會”,重心理時空和時間順序。反映在語言上,則重意合。無主句及主語省略句多;主動語態用得多;聯詞用得少;文章求全面,不怕重複,詞句求平衡與對稱。
而西方哲學則主張“人物分立”,重形式論證,崇尙個體思維,強調天上時空,並認爲整體只有在個體對立中才能存在。反映在語言上,則重形合。非人稱主語用得多;被動句用得多;主語一般不能省略;連詞、介詞用得多等。
早在19世紀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就曾指出:“東方人見到了統一忽視了區別,西方人見到了區別忘記了統一。”基辛格博士說:東方人的思維習慣是在“異”中求“同”,西方人是在“同”中求“異”。
吳森敎授在論及中西文化精神基本差異時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學、法律和宗敎。我們文化有兩大基石,一爲道德,一爲藝術。但中西文化最顯著的差異是:中國文化是藝術的,西方文化是科學的。科學的精神是借着抽象的符號,利用分析和實證的方法,從而對事物作理智的了解,目的在於尋求眞理。藝術的精神是借着具體的意象,傳神活現,畫龍點睛地來表達一己的感受或價値判斷,目的是價値的欣賞和創造。
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說:“……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岐,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則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唯恐不盡,描寫唯恐不周。”又說:“愚對譯事看法甚簡單,重神似不重形似;譯文必須爲純粹之中文,無生硬拗口之病……。”
北京大學季羨林敎授認爲東西方文化“最根本不同卻表現在思維模式方面,這是其他一切不同之點的基礎和來源”。他說:“一言以蔽之,東方文化體系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comprehensive),而西方則是分析的(analytical)。
上述學者的話,對我們硏究中西思維差異,是很有啓發的。
顯然,英漢語法的差異是存在的,但最大差異表現在哪裡?
中國語言學家王力敎授在其《中國語法論》中談到英漢句法的差別時說:“西洋語法是硬的,沒有彈性;中國的語法是軟的,富於彈性,……惟其軟的,所以中國語法以達意爲主。”他還舉《紅樓夢》第三十回裡賈寶玉說的一句話加以說明:“你死了,我做和尙。”句子未加“如果”兩字,但含義卻在其中了。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在其著作《譯意》(Translating Meaning)一書中,認爲“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與意合的對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也就是說,漢語中的從屬關係主要是通過句子之間的內部邏輯關係表達出來,而在英語卻往往通過連詞if、because、when although、so that,等詞表達出來。試比較下面一首詩的譯文:
漢朝“曲狀元”馬致遠曾寫過一首詩,叫做《秋思》,全文如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語句間非但找不到連詞,而且在一個句子中(見前三句),詩人竟然將三個名詞串聯在一起,以此給讀者提供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這就是漢語的句型特色,因此,人們又把這種無需使用連詞的表情達意的方法,稱之爲“神合”。
現將翁顯良敎授和慮思源敎授的譯文抄錄如下供讀者比較漢英句法的差異:
Autumn
By Ma Zhi - yuan
翁顯良譯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 -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orm home.
Nostalgia
By Ma Zhi- yuan
盧思源譯
Above the age - old trees entwined with rotten vine,
Crows are hovering as the sun is on the wane.
Over a murmuring stream is a tiny wooden bridge,
On the far bank of the brook stands a retired little village.
The west wind keenly blows as the sun goes below,
A skinny jade limps along the ancient road.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The lone traveller has to go!
從上面譯文可見,譯見用連詞(as,which)、介詞(above,over,on,along,from)和分詞短語(entwined with)把全詩銜接起來。
再比較:
晴雯先接出來笑道:好啊,叫我硏了墨,早起高興,只寫了三個字,扔下筆就走了,哄我等了這一天,快來給我寫完了這些墨才算呢。
——紅樓夢
Qing - wen greeted him with a smile, exclaiming, “Afine one you are! 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 you bade me grind ink for you this morning. But you threw down your brush and went away after having written merely three characters. You’ve kept me waiting for you the whole day. You are to use up this ink now. Be quick!” (The Story of the Stone) by Cao Xu Qin
一連十多個動詞,在漢語句中幾佔了全段的一半:不但不混亂,而使人感到,有如水在石上輕快流湍般。但每個動作均先後有序,所以脈絡淸楚,這也是說明漢語重心理時空和時間順序的一個例子。
阿Q沒有家,(他)住本莊的土谷祠裡;(他)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人家叫他)割麥,(人家叫他)樁米(他)便樁米,(人家叫他)撐船(他)便撐船。
Ah Q had no family but lived in the Tutelary God’s temple at Weichuang. He had no regular work either, simply doing odd jobs for others: if they asked him to cut wheat he would cut it; if they asked him to grind rice or punt a boat he would also for them.
上面中文句子中,很多主詞和連接詞都省略去,但其義自明。翻成英語時,卻要補上主詞和連接詞。這是說明意合和形合的又一例句。
又如:他來了,我走。
這句語可能作下面幾種了解:
如果他來,我就走。
旣然他來了,我可以走了。
當他來時,我就走。
因爲他來,所以我走。
雨是最尋常的,(它,指雨)一下就是三兩天。(不過)(你)可別惱,(你試向外邊)看,(它)(正在下著),像花針,(也)像細絲,(它)(那麽)密密地斜織著,(以至於人家的)屋頂上全籠著一片薄煙。
(朱自清“春”)
唐大嫂由鄉下來看她愛人,(她)把住址條子丟了,她只粗粗地記得唐大哥在南河沿肥料廠,(但是)找了半天也找不著,急得(她)直哭,(所以)交通警把她送給了我,(可是)我幫著又找了一陣子,也沒有用,(因此)我就把她領到這裡來了。
(老舍:“全家福”)
這段話一共包含九個分句,中間沒有一個關聯詞語。老舍在他一篇文章中寫道:“我有個意見:就是要少用‘然而’,‘所以’,‘但是’,不要老是用這些字轉來轉去。”他還喜歡在文章中大量省略人稱代詞,物主代詞乃至動詞。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到,漢語重意合,語法上重隱含,置語法形式於“不言之中”。它與漢民族自古以來在哲學上重“了悟”,“悟性”,在藝術上重神似有密切相關,它不憑借嚴謹的形式進行分析,而是根據主觀的直覺,從上下文中“悟”出關係來。因此必然導致語言的簡約化。並在語流中連連出現跳脫,但意義卻相連,脈絡也淸楚。
了解英漢語言的根本區別與思維的差異,是至關重要的。它對於消除“翻譯腔”提高譯文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四
成語和諺語的互譯舉隅。
語言學家認爲詞義是個多層次混合體。它包含表義denotational meaning(詞典義dic—tionary meaning);語法意義grammatica1 meaning;上下文限定義contextual meaning;文體意義stylistic meaning;不同文化的聯想和感情內含(association和implication)。
這幾層詞義中,最難理解的是對不同文化內含的理解。但只有“當一個詞或一個詞組對說者或聽者,對寫者和讀者都是同樣意思時,理解才是充分的。”(法爾布Peter Farb)。
成語和諺語是一個民族的語言精華,它好比一面鏡子反映著民族的全部文化;它又好比是一個窗口揭示著該民族文化的特點。成語和諺語都是千錘百煉創造出來的,具有濃厚的民族、歷史和地方色彩,它具有言簡意賅、形式簡練、形象生動、趣味嶲永的特點。但成語和諺語在翻譯中卻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歇後語更是譯者的陷阱。所以對成語和諺語的翻譯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翻譯者如果平日能多掌握並熟記一些成語和諺語,並對中西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到時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正如上述所言,文化差異是翻譯中的最大障礙,怎樣跨越文化障礙,使譯者獲得原文讀者的相同感受,這是譯者面臨的最嚴峻的考驗。現以習語翻譯爲例加以探討。一般說來英漢成語互譯時有下面幾種方法:
1)直譯法:直譯不是一字對一字的死譯,而是照字面翻譯,不作太多的引伸和注釋,喻義自明。例如:
to show one’s card 攤牌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揭開新的一頁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滾石不生苔 crocodile’s tears 鱷魚的眼淚 be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裝到牙齒 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 眼還眼,以牙還牙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heart/mind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A clay idol can not save itself while I swimming across a river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The gift itself may be light as a goose feather;but sent from afar,it conveys deep feeling. 海內藏知己,天涯若比鄰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a distant land near.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 or: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so 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 解鈴還需繫鈴人。 Let him who tied the bell on the tiger take it off whoever started the trouble should end it. 言必信,行必果。 Promises must be kept and action must be resolute, Be true in word and resolute in deed. 鐵石心腸 a heart of stone 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 to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 削足適履 to cut the feet to fit the shoes 聲東擊西 to make a feint to the east but attack in the west 錦上添花 to embellish the brocade with emboidery 籠中鳥 a caged bird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A clay idol can not save itself while swimming across a river. 竹籃打水一場空 to 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跑了和尙跑不了寺 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passers by shouting“kill it.”
|
2)借譯法:英語和漢語都擁有豐富的成語。有的漢語習語和英語同義習語在內容和形式都符合,它們不但有相同的意義或隱義,並且有相同的及相類似的形象或比喻。在翻譯時可以採取借用法。例如:
趁熱打鐵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人多好辦事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欲速則不達 Haste make swaste. 有志者事竟成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way. 事實勝過雄辯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All good thing most come to an end. 隔牆有耳 Walls have ears 滴水穿石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破釜沉舟 to burn one’s boats 山窮水盡 at the end of rope 心有餘而力不足 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birds of a feather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Jack of all trades 萬金油,多面手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熱鍋上螞蟻 caught like a rat in a trap 甕中之鱉 strong as a horse 壯如牛 drunk as a sailor 醉如爛泥 light as feather 輕如鴻毛 cry for the moon 海底撈月
|
3)意譯法:在直譯和借譯都不行時,只好犧牲原文的風格,配合上下文進行意譯,以便保持原作思想內容的完整性。例如:
to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說得中肯;打中要害 to 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 胡思亂想;被某一個念頭所困擾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 有別的事幹 to put all one’s eggs in one basket 孤注一擲 once in a blue moon 千載難逢 to know the ropes 懂得秘訣;熟悉內幕 to be snubbed,meet with a rebuff 碰一鼻子灰 After death,the medicine 放馬後砲 to 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 養虎爲患 An old head on a young pair of shoulders 年少老成 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 畫蛇添足 frankly speaking,let’s be frank and put 打開窗戶說亮話 our cards on the table What’s said cannot be unsaid 一言旣出,駟馬難追 rain cats and dogs 下傾盆大雨 like mushrooms 雨後春筍 a black sheep 害群之馬 to shed crocodile oil 貓哭老鼠 to put all cards on the table 攤牌,打開天窗說亮話 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 畫蛇添足 green with envy 十分妒忌 Paul was in a blue mood. 保爾情緒低落 a blue Monday 倒霉的星期一 a white lie 不懷惡意的謊言 be in the black 虧損、負債、赤字 He is still green 他沒有經驗。 Let sleeping dog lie 莫惹事生非 a frog in the throat 輕度喉啞 a bee in one’s bonnet 怪想法或念頭 as the crow flies 筆直地(走、飛) 老皇曆 out of date 敲門磚 stepping stone to one’s purpose 金飯碗 well—paid job 雷聲大、雨點小 talk a lot about something with little or no follow up action. 傷感情 to wound one’s feelings 眼高手低 to want to grasp what is beyond one’s reach 秋風掃落葉 irresistable
|
4)節譯:在漢語成語中,常有並列的對偶結構,用兩個不同的喻體表達相同的喻意。例如“鋼鐵銅牆”、“愁眉苦臉”、“不學無術”,對此類漢語習語常可採用節譯法,即省去並列重複的部份,保留它的基本喻義。例如:
煙消雲散 to vanish like smoke,to end in smoke. 隨波逐流 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 花言巧語 fine words 油嘴滑舌 glib tongue 精疲力盡 exhausted 發號施令 to issue orders 千絲萬縷聯繫 inumerable links 善罷甘休 to let it go at that 摩拳擦掌 to clench one’s fist for a fight 如膠似漆 to be attached to each other 牽腸掛肚 to worry perpetually 千秋萬代 for generations to come 失援寡助 to have no help from 人山人海 a sea of faces 大吹大擂 to blow one’s own trumpt 智窮才盡 at one’s wits end 雜亂無章 out of order 吞吞吐吐 stumbling 土崩瓦解 to fall apart
|
註譯法:嚴格說來,加註不能算是一種譯法,但對它們的處理是否得當會直接影響譯文質量。
寫文章或翻譯,加註總是不得已之事。一篇文章如果註解多了,讀起來往往不痛快,失去流暢之感。但有的習語只有在歷史背景和典籍出處說明以後才能充分表達它的意義,所以譯者有時必須酌情考慮利用註釋法使習語的含義充分表達出來。有的典故初次向國外介紹時,必須依靠註釋的幫助,等以後傳開了,大家都懂了,註釋也就不需要了。
在一本書中,譯者把“葉公好龍”直譯爲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s,然後另加註釋:Lord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he was frihgtened out of his wits.
“守株待兔”這個習語,有一位譯者把它翻成“watching the stump and waiting for a hare.”然後另加註釋:From the story of a peasant who,seeing a hare run headlong against a treestump and break its neck,abandoned his plough and waited by the stump in the hope that another hare would do the same thing.
從上下文看,這種處理方法是很得體的。這個習語,有時也可譯成:Waiting for gains with—out pains.
(五)
有人問:翻譯裡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回答:難在兩種文化的不同。有些東西在一種文化裡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種文化裡卻是很難理解的;同一個詞或成語在不同國家人民中含義卻往往不同。翻譯決不能只着眼於語言轉換,而是透過語言表層,了解其深層內涵和文化涵義。因此,譯者必須深諳所要交流的民族語言與文化。至於文化差異的可譯性多高,則取決於譯者的文化素養和語言的功底,取決於譯者的智慧和主觀能動性。是移植還是替代,是意譯還是注譯,這都取決於總的藝術效果;使人們通過上下文猜詞悟意,把握住文章的眞正涵義。
作者認爲,語言的本身的詞語是有限的,但在交際的具體語境中其意義是無限的,所以不能孤立地理解一個詞,而應該從不同上下文中捕捉它的眞正涵義。所謂上下文,不但指整段、整篇、整本書,而且指整個文化背景。
衡量一首詩,一本書的質量,首先要看總的藝術效果。如果斷章取義,一字一句地加以推敲,總會找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眞的孤立地看似乎字字句句都貼切了,但如果總的來看沒有達到傳神,這樣的譯文未必是好的。
而翻譯文化差異的關鍵,在於透徹的理解。只有徹底了解,才能“全文神理,融會於心”,“下筆抒詞,自善其備”(嚴復),才能譯出旣保持異國情調,又爲讀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文的譯文。
現試舉幾例較成功的翻譯加以說明:
She felt that she must not yield,she must go on leading her straitened,humdrum life.This was her punishment for having made a mistake.She had made her bed,and she must lie on it.(The odore Dreiser)
“她覺得不能打退堂鼓,必須繼續過那貧困而單調的生活。這是她犯了錯誤得到的懲罰,她要自食其果。”
這裡作者以其他形象取代原來的形象,但卻忠實地表達了原文。
Britain’s economic policy is now being pulled by the magnet of the next election.(The Economist)
“下一次大選磁鐵般地牽引着英國經濟政策。”
這裡譯者把原文裡的隱喻變成譯文中的明喻。
By the winter of 1942,their resistance to the Nazi terror had become only a shadow.(Winston Churchill)
“到了1942年冬季,他們對納粹恐怖統治的抵抗已經名存實亡了。”
這裡譯者舍棄了原來形象,但卻把原文隱喻所含的信息傳達出來。
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據說家家戶戶都有多少見不得人的事。”
(或:據說家家戶戶多多少少都有自家丑事。)
這裡如不譯成“見不得人的事”或“家丑”,而直譯“衣櫃裡的骷髏”,那就令人費解了。
莎土比亞在他十八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但讀者讀了全詩並沒有感覺到炎熱不可親,而是在全首詩的詩情畫意的氣氛烘托下,卻覺得英國的夏日風光多麼明媚!
可見文化的差異並不是絕對的,不可逾越的。
美國外語敎學專家Winston Brembeck說:“採用只敎語言不敎文化的敎學法,只能培養出語言流利的大傻瓜。”而外語的任務是培養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交際的人才。因此不但要學語言,而且要學語言文化,包括交際模式習俗、價値觀、思維方式及處世態度,才能眞正掌握交際工具——語言,並使語言成爲眞正交際工具。翻譯也是如此。譯者不能刻意追求詞句的等値,拘泥於字面意義,而要力求把字裡行間的深層涵義與文化的眞正涵義傳達出來。
敎翻譯不能只是傳授一般的翻譯技巧,或只作些機械性的練習,而是要敎會學生從文化高度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並且懂得英漢文化的差異及其語言表達上的不同,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欣賞與鑒別能力,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呂叔湘先生五十年代初,曾在一篇題爲《翻譯與雜家》的文章中指出,翻譯工作者需要淵博的知識。朱光潛先生主張硏究什麼就翻譯什麼。茅盾先生說:“要翻譯一部作品,先須明了作者的思想,更須眞正領會到原藝術的美妙,還不夠,更須自己走入原作中,和書中人物一同哭,一同笑……尙須譯者自己有表達原作風格的一副筆墨。”這都是至理名言。
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世界文化史是各民族思想感情互相交融、互相滲透、互相補充的歷史。國境是封鎖不住的。文化交融是潛移默化和漸進的。槍砲與刀劍是達不到各族文化心心交融的目的。只有互相尊重,彼此學習,才能達到文化的眞正交融。人民將根據自己切身體驗和需求,對不同文化作出選擇,取之精華,棄之糟柏。文化如此,語言也是如此。
沒有交流,就沒有溝通;沒有溝通,就永遠不會理解。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譯者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樑,又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樑,還是通向完美藝術境界和美好世界的橋樑。譯者不但是中西文化的使者,而且是一個永恆的學生。譯到老,學到老。
總之,翻譯是一項偉大的綜合工程。翻譯是複雜的腦力勞動。翻譯與文化有着血肉的聯繫。翻譯不但要跨越語言的障礙,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鴻溝。歸根到底,語言的翻譯就是文化的翻譯。
四百年前,湯若望、利瑪竇能爲中國編譯出中國第一本《幾何原理》和力學敎材《重學》,爲中國科學的萌芽作出了貢獻。四百年後,難道我們不能爲中國改革開放,爲澳門的繁榮編譯出更多新書和好書嗎?!
參考書目
〔1〕A.Nida & Jan de Waard: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
〔2〕Eugene A.Nida.Meaning Across Cultures.
〔3〕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Longman Group Limited,1987.
〔4〕陳文伯:《英語成語和漢語成語》,1982。
〔5〕《漢語成語詞典》,1982。
〔6〕羅新璋主編:《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陳原:《社會語言學》,1983。
〔8〕王力:《中國語法理論》。
〔9〕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英漢句子結構比較與翻譯》、《英漢修辭比較與翻譯》、《翻譯精要》。
〔10〕劉宓慶:《英漢對比硏究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