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身世和遭遇

黃丙坤

   Abstract: Commanding a mammoth fleet, Zhenghe made seven historic voyages to the ‘Westem Seas’ in three years, reaching as lar as North Africa and covering millions of miles. Though Portuguese explorer, Diaz, accidentally discovered the Cape of Good Hope while being caught in a storm in 1486, and his fame stunned the world, Diaz was dwarfed by Zhenghe, who had remarkable resources to go wherever he wanted and always attained the goals that he had set his heart on. Zheng-he’s achievement even rivalled that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who discovered the Continent of America with the help of a compass brought back to ltaly by Marco Polo from China. Both discoveries were made after Zheng-he’s voyages. Over 30 books were written by foreign historians, and eight of them wer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Feng Cheng-jun. Japanese historians wrote a number of books on Zheng-he, which were world-renowned masterpieces. This indicates that Zheng-he enjoyed more prestige and admiration internationally, among scholars of various countries, than in China.
  We feel Zheng-he deserves more than ali the researches done so far. It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paper to embrace ali his contributions and their historic significance in disseminating the marvellous 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 accommplishment of China, which would benefit other peoples in Europe, Asia and Africa.
  中國一部廿四史,講的都是歷代皇朝的變遷,對皇室的奪權與互相殺伐及對后妃的寵辱寫得很詳盡,對功臣和宦官也都有記載,可是對民間的情况,記載極少。至於近代認爲最偉大的,如張騫出使西域,記述也算淸楚。可是對“鄭和七次下西洋”那麼大的一件事,在明史上面,只有七百五十七個字的記載。他的使命是對鄰邦有宣有撫,而且還把中國的技術文明帶到那麼多的落後國家,帶回來的是鄰國的物產,植物種籽及珍貴的寶物。同時,鄰國也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如果某一個國家有政治上的紊亂,鄭和還加以調節或征服,與鄰國和平相處。
  鄭和七次航行,遠達印度、阿拉伯,以及東非沿海地區。那時如果抱的是侵略政策,那未到處都是殖民地,但是中國並沒有這種野心。所以他負起這個使命,眞可說是歷史上最値得大書特書的成功史,可是明史淸史以及民國時代,對他沒有一部考證詳盡的流行書籍。倒是若干西方學者如伯希和PAUL PELLIOT等十餘漢學家,著書考證,然後才引起中國各方面的注意,零零落落的出版了廿多種專記這件史事的書籍,可是流傳稀少,購買不易。原筆者陳存仁博士爲此多年來廣搜資料,寫成本篇,拋磚引玉,以就正於方家。

一、考證鄭和之意義


  近百年來,學術界中最高知識份子,以考證紅樓夢爲最盛,且稱爲“紅學”,各家的著作,不下千萬言,但是所謂紅學,祇在民俗史上和文學史上有一些價値,實際上無關國計民生。但是鄭和的出使,不特是明朝的大事,也是近古以來中國的大事,故三保太監下西洋不能無考。
  明史三零四一節對鄭和的記載,簡略到難以想像的地步,只是說“鄭和,雲南人”,年齡幾何沒有記載,生於何時?卒於何時?更沒有提到。我們都知道“三保大監下西洋”的故事,特別是南洋群島一帶的華裔僑民,對三保太監其人其事,更是婦孺皆知。
  舉例來說:南洋各地至今還有三保太監的許多遺跡,當地華僑深深知道,假使沒有三保太監到過東南亞,他們的祖先就不會移民到這一帶地方,而且中國人比之當地的土人,勤於工作,不閒散,不偷懶,所以當地的財富,十之七八都操縱於中國僑民手中。原來不僅是中醫中藥盛行於南洋的一點小事情,重要的商務情况,有許多石碑爲證。
  姑舉一例:在印尼中部爪哇三保壠地方,三保廟門外有一塊石碑,就是說明沒有鄭和,東南亞就沒有一千多萬華僑,也沒有四百多年以來匯入中國內也難以數計的財富及物質。所謂財富,近時稱作“外匯”,也是國家經濟賴以運用的命脈,所以當時鄭和不但揚威海外,而且充裕國家的經濟,鄭和的功績,眞是“光前裕後”,我們怎能不將鄭和的史事詳詳細細的考證呢?

二、考證鄭和之身世


  《明史》三零四一節上說:“鄭和,雲南人”。現在考得鄭和的原姓是姓馬,昆陽人(即雲南的一個縣),是一個回敎徒。因爲中國傳統的習慣,有些地方大兒子稱老大,二兒子稱老二,第三個兒子稱老三。又有些地方,大兒子往往稱阿大,二兒子稱阿二,三兒子稱阿三。有些地方大兒子稱大寶,二兒子稱二寶,三兒子則稱三寶,鄭和之稱三寶,也是他的小名,但太監的通用名稱,有的用三保兩字,於是後來被稱爲三保太監,乃是由此而來。
  其實漢唐風氣,兒子多數被稱爲郎。徐福到了日本之後,日本人還在石器時代,他們的人民還沒有姓和名,後來便以生於山野的,就稱爲山野一郎或二郎,生於田中的,就稱作田中一郎或二郎三郎;生於池邊的就稱爲池邊三郎或五郎,這與鄭和父親的第三個兒子稱三寶是相同的。
  生死年月
  鄭和的祖先是誰呢?據徐玉虎所著《鄭和評傳》所載,法國漢學專家伯希和的考證說:“鄭和之歿在一四三一年”(明宣宗宣德六年)確是一種誤會。此歿年在翟理斯(Giles)的人名辭典中(二七二條)雖見著錄,可是後面加了一個疑問符號。古朗(Conrant)的目錄(四零二四則),曾爲之轉錄。近來恆慕義(Hummel)在他所撰一個中國史家的自傳中(一三七頁),也照樣的轉錄。考據鄭和第七次奉命通使南海之時,在一四三零年六月,以王景弘爲副,他們經蘇門答臘(Sumatra),忽魯謨斯(Hormuz)等國。考證費信足本《星槎勝覽》,卷首所載旅行次數,同經歷的國名,說他在宣德宣宗六年(西元一四三一年),隨鄭和經諸番,直抵忽魯謨斯等國,而在一四三三年回京,這個一四三零同一四三一兩個出發年代之差異,不難解釋。鄭和在一四三一年,全年逗留浙江、福建兩地,並確定他歸京(南京)之時是在一四三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其中毫無使人想到鄭和歿於中途之事。又一方面,一四三四年時,王景弘曾單獨往使蘇門答臘(明史卷三百二十五),鄭和此時已死,或者年老不能作第八次之旅行。他死的地方應是南京,其墓尙在。”(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
  南京有墓
  伯氏所說鄭和的死年,相差不遠,一四三四年王景弘的單獨出使,與鄭和的死或病或年老有莫大的關係,否則的話,第八次的出使不會少了鄭和的。至於鄭和究竟死於何地及墓墳的所在地,尙不知道。依同治上江兩縣志所載,南京牛首山(在南京城南二十七里,高二百四十八公尺)有陳宣帝顯寧陵、宋王益墓、尙書兵部郎中刁墓、明太祖李賢妃墓、駙馬梅殷墓、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麓)、知府王墓。但鄭和的墓,在山北四五里有明守備南京司禮太監鄭和墓而已(詳見朱偰《金陵古蹟圖考》)。
  同時吳晗對鄭和的死也有所考證:“明初,諸將用兵邊境,鄭和即當洪武(太祖)十四年(西元一三八一年)定雲南時所俘幼童。初侍燕王時,其年當在十歲以內。靖難兵起時,適爲三十歲左右壯年軍官,嗣後七次奉使海外,歷成祖、宣宗二朝,最後一次的出使,爲宣宗五年(長樂碑記爲六年)西元一四三一年,不久即老死。則其生卒年約爲西元一三七一年——西元一四三五年,存年約六十五歲。”(淸華學報十一卷,第一期吳晗《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

  束世徵氏說:“明史鄭和傳的缺點,是沒有鄭和生卒年月,照‘和亦老且死’看來,大約死於宣德間。宣德八年(西元一四三五年),洪武(太祖)回國,宣德只有十年,宣德十年(西元一四三五年)九月,英宗(正統)以振掌司禮監,司禮監本是鄭和的本官,王振想是鄭和死後繼任的。鄭和的卒年,據此推算,大約是在宣德十年(西元一四三五)。洪武(太祖)十三年(西元一三八零年),燕隸立國,十五年(西元一三八二年),鄭和之父馬哈只死,鄭和事燕王於藩邸,年齡不得過十歲,他的生年,約在洪武太祖六年(西元一三七三年)以後。享年約六十歲左右。”(見《鄭和南征記》)。
  又徐玉虎說:“鄭和生於明太祖(洪武)四年(西元一三七一年)辛亥,死在明宣宗(宣德)十年(西元一四三五年)乙卯,享年六十五歲。”這就比較確定得多了。
  回教世家
  鄭和,明朝人,祖居西域,後內遷雲南昆陽州。究竟是那一代遷去雲南,歷史上沒有記載,他本來姓“馬”,世代信仰回敎,是昆陽回敎的巨族。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叫做“哈只”,這是回敎的尊稱。據信奉回敎的人說,凡是朝過天方的人,都叫做“哈只”。
  李至剛替鄭和父親撰寫的墓誌銘上說:“馬哈只先生相貌奇偉,神色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倘人有過,常當面諄諄勸誡。”鄉里親友沒有不敬愛他的爲人,大家一致尊稱他爲一位樂善好施的長者。他的夫人溫氏,也是一位有婦德的善良女性,相夫敎子,勤儉治家。他雖出身富貴家庭,但家庭瑣事樣樣自己動手去做,因此,他們夫婦間感情融洽,一直到老。
  鄭和有一個哥哥,叫做文銘,還有四個姊妹。他們兄弟姊妹的情感,也相處得非常之好。
  鄭和生於明太祖洪武四年(西元一三七一),相貌長得很奇怪:身長七尺,腰大十圍,臉很大,鼻子很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宏亮。他小的時候喜歡用紙做小船,放在水上玩,這證明了他對水和船有濃厚的興趣。
  鄭和在明太祖時便入宮做太監,太監是在皇帝左右做雜役的人。因他小字“三寶”,所以都稱他“三保大監”。但也有人說“三保”是明朝太監的尊稱。他起初服侍明太祖,因爲他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很得大祖的器重。他在宮裡和太祖的兒子隸特別要好。後來隸封燕王,住在北平,鄭和也跟著到北平去,便在燕王手下做事。
  洪武十四年,明軍平定雲南,鄭和以十歲幼童被俘,入穎川侯傳友德部,他從此便離別家鄉,長途遠征了。據說明初諸將用兵邊境,有閹割幼童俘虜的習慣,鄭和可能就在十歲時被閹。後來傅友德部榮歸京師的時候,鄭和跟着進京,在皇宮做事。假使這個傳說是眞的,鄭和的童年遭遇是夠悲慘的了!
  我們前面說過,鄭和本來姓馬,爲甚麼後來要改姓鄭呢?這點要從明太祖死後說起。原來太祖的長子標,老早就死了,太祖死了以後,標的兒子允文作了皇帝,就是惠帝。那時候燕王在北平,風聞惠帝聽信左右臣子的話,將要用種種的方法削弱諸王的勢力,他便十分害怕,乾脆就起兵造反了,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靖難之變”。燕王帶兵打到南京,在建文四年(西元一四零二)攻破京師,惠帝失蹤。謠傳惠帝放火將自己活活燒死。另一說,他已經跑掉,去當和尙了。燕王造反成功後,便自己稱起帝來,改元“永樂”,是爲成祖。
  燕王造反的時候,鄭和也在軍中,很出了一些力。因爲有功,成祖在永樂二年(西元一四零四年)元旦,親自寫了一個“鄭”字,賜給他做姓,他便改名“鄭和”。同時,又把他從司禮監大監的職位選爲內官監太監,從此便做了成祖最親信的太監了。後來他的七次出使西洋,都是用“鄭和”這個名字,時間一久,世人只知“鄭和”,反而把他原來的姓氏忘掉了。假使現在說三保太監姓“馬”,人家可能要笑你是無稽之談。
  鄭和是一個很有才的人,《明史》上稱讚他“博辯機敏”,可見他的才華一斑。同時因爲他出身軍旅,所以對於軍事知識,也非常豐富。這些都是他在少年時從困苦的境遇中磨鍊出來的。他後來之所以能揚名海外,幹下了那番豐功偉業,可以說是得力於童年時代的困苦,可見不幸的遭遇,往往是通向成功的指標。
  又信佛教
  根據上面的叙述,鄭和祖父和父親都叫“哈只”,又都是朝過天方的人。原來他們老家是西域回族,後來也許因戰亂的關係,才搬遷到雲南來。由此可斷定鄭和是回族的血統,他的宗敎信仰毫無疑問地應該是回敎了。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鄭和也曾拜過菩薩,他的法名叫做“福善”,還是一個虔誠的佛門弟子!本來,回族是崇奉一神的宗敎,信其他的神是回敎敎規所不能容許的,然而鄭和竟敢冒犯回敎敎規,而去參拜佛爺,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據後來許多專家的考證,有兩種比較可能的解釋:第一,那時的回敎徒,對於他敎也不甚排斥,所以鄭和受過菩薩戒,兼爲佛門弟子;第二,中國不是一個一神敎的國家,像“天后海神”,船上操舵的工人必須崇奉,鄭和爲了順從舟工的習俗,並迎合三軍的心理,增強他們的信心而肯聽從他的指揮,所以他不得不崇拜佛敎。假使我們不去查察那時的實際情况,而隨便斷言鄭和是個信仰不堅的人則實荒謬,更何况鄭和當時出使的許多地區,有不少是佛敎信徒的天下,他爲了工作上的便利,拜身菩薩也是極可能的事。我們對這位航海偉人的用心之苦,除深切地同情與讚佩外,還有甚麼話可說呢?
  富家後裔
  回敎徒以能往穆罕默德出生地麥加朝聖爲最虔誠最光榮的事情。麥加在阿拉伯紅海東岸,現在用航空及航海兩種工具,尙需一月有餘的時間。
  在明代以前,交通更不便,需要集合數百人遠征,除搭乘阿拉伯航船之外,還需騎駱駝行於沙漠之中,氣溫常達華氏一百零幾度,不是身壯力強的人,經常會昏倒,而且風沙蔽目,在熱浪中奔波,偶然遇有冰塊出售,冰塊大小不知,其價每塊爲黃金五錢。到麥加城必經離城三里的岷拉鎭,這段路只許步行或騎騾,晚間就宿在荒野中,尙需帶寶物獻給神廟,所以不是體力強健、財富充裕的人,是無法去朝聖的。
  而且於麥加朝聖之後,再要到耶路撒冷的最大敎堂去叩頭唸可蘭經。該處有“耶路撒冷哭牆”等名勝,所以鄭和的祖父和父親朝聖歸來後,獲得“哈只”尊號是極不容易的,也可見鄭和的家族亦是富有之家。
  鄭和家譜
  世系最準確的記載,以鄭和家譜爲第一,但陳博士也沒有見過,祇是在各種有關硏究鄭和的資料書中,用輯佚的工作,考證得鄭和的一世祖叫苦魯馬丁,二世祖叫馬速忽,三世祖佚名,四世祖叫作馬拜顏,祖父叫作馬哈只,父親也叫馬哈只,傳到鄭和,名馬三寶。因爲當了太監,賜姓鄭,無子,而他的嗣子叫作鄭賜,他有兩個孫子,一個叫鄭萬選,一個叫作鄭廷選,後代繁衍,直傳到第十五世,之後就考證不到了,這是比較準確的記載。

三、回族醫家贈陳博士文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投降,國民政府還都南京,陳博士等中醫界在歡欣之餘,依照法例規定,中醫界可以競選一席上海市參議員,不久,又須頒佈一個法例,中西醫生要重行檢驗考試,就是在戰前已經獲得開業執照的,也要換一個新的執照。此外,汪僞政府所發的中西醫執照一律無效。
  有一天,忽然間陳博士接到一個請柬,具名的人是“馬亦祥,率子幼祥”字樣,還夾了一張陳博士舅父的名片,寫着馬君是他的老友,因爲硏究醫生執照考試問題,希望陳博士一定要到。但是陳博士已擔任上海市參議員和衛生部中醫考試上海襄試委員,因此抱定宗旨,凡是有人請託或是宴會一槪謝絕,於是打電話給舅父懇辭,舅父說:“這一位馬先生是上海回敎界的首領,你旣不肯到,應該由我陪你去拜訪他一次,儘管辭不赴宴,也算禮數週至”,次日陳博士就和舅父同去南市九畝地一個淸眞回敎館樓上,見到這位馬先生。
  這位馬先生年約七八十歲,精神奕奕,他首先問陳博士是信甚麼敎的?陳博士說:“家母信佛,我是沒有宗敎的。”那位馬翁說:“好,希望你要信回敎。”說着就叫他的兒子幼祥,從保險箱中取出一本精緻而極小的回文《可蘭經》,說:“這是我希望你再買中文本的仔細看看,”陳博士本來想,不能一見面就接受人家的東西,可是因爲這本書好像一個郵票那麼大小,實在精美得很,所以便在卻之不恭的情况下接受下來。
  談到醫生執照的事,陳博士就問馬翁,以前有甚麼證件?他說,他到上海之後,曾經上海縣知事沈寶昌聘請他當醫官,有聘書爲憑。陳博士說:“老先生,你有這個證件,已足夠證明你的資歷,是用不到考試就可以換到執照的。”馬翁聽了,掀髯微笑。接着陳博士問他:“世兄有甚麼證件?”他說:“我家世代爲醫,現在我雖不行醫,也常有雲南同鄉人來看病,所以有了執照放心得多。小兒曾經有法租界衛生處發給的營業證書,凡是做醫生都是一張綠色卡紙。”陳博士說:“這也夠了,可以合法換領正式證書的。”於是馬翁大悅。
  陳博士忽然想起,三保太監也是雲南人,並且也姓馬,因此陳博士問馬翁關於三保太監的事蹟,希望他能告訴陳博士一些。馬翁聽了就正色相告,他說:“三保太監是我們族中的一個大偉人,他也稍稍懂得醫道,我的祖先馬公福群,曾經隨同鄭和出海下西洋,做的是醫療工作。而且還有一部福群公親筆所寫的攜帶藥品名單及隨症施治的藥方。陳博士恨不得當時便請他拿出來看看。
  一年之後,馬翁父子的執照都拿到了,派他的兒子幼祥到陳家來道謝,陳博士就說這是不用謝的,如果方便的話,你家福群公留下的藥單和方子,可否麻煩你抄一份給我。那位世兄唯唯而去。不久,果然送來一本手抄本,當時陳博士也回送一部陳博士所編著的《中國藥學大辭典》給他。陳博士這一次的收穫可說出乎意外。

四、鄭和善良因何閹割


  鄭和是一代幹才,能文能武,技術精湛,學識豐富,他是雲南人,雲南向來不曾出過一個太監,他何以會被閹割而爲太監呢?這是陳博士初時發生的一個大疑問。現在自然考證到鄭和的身世,知道鄭和原姓馬,兩代都是“哈只”(所謂哈只,等於現在香港、馬來亞等地的爵士、太平紳士、拿督等有功人士的封號)。哈只的封號,也是民間共同稱頌他的封號,在雲南一帶信仰回敎,有財有力,能夠遠達天方國朝聖。從前的朝聖,不像現在那麼方便,自然非有極大的財力和強健的體力不可。
  馬三寶那時還在幼年,“哈只”的封號是不傳代的,但也可證明他是世家子弟,不像北方河間人因貧困而自願閹割去當太監的。
  馬三寶生於明洪武四年,那時節明朝雖已推翻元朝四年,但是明朝的朱太祖並沒有直攻四川和雲南。直到明洪武十五年,那時馬三寶十二歲,雲南才從外國人統治之下被明朝所克服,全國統一,此時已是明洪武二十年了。
  當明朝初攻入雲南時,施行殘暴行爲,將當地人民的戶口分爲“民戶”、“軍戶”、“匠戶”,普遍施行奴隸性的勞動政策。“匠戶”做着薪金極薄的建設工作,“軍戶”做奴隸一般的上山下海懇荒和興修水利的工作,“民戶”被擄掠分散到各處,剷除他們終老原居地的思想,而且擄掠去的百姓們,作爲君主時代的奴隸。明朝的天下,從此大權集於皇帝一人之手。當時明朝軍隊把馬三寶擄去,隨着大軍到達北平(北京在元朝本來稱北平,到淸朝才改稱北京),所以馬三寶就在北方長大,初到那裡時,受到殘酷性的閹割的遭遇,列入宮闈中的幼年太監群,所以有三寶太監之稱。
  後來,因爲永樂皇帝賞識他的才幹,賜姓爲“鄭”,所以改姓鄭。再後來因爲屢次有小型戰事,特地派他去做綏靖的工作,立功甚偉,自此他的文才武功,大爲皇帝所稱許,依例改稱三保太監,就成爲太監群中的紅人,大有鶴立雞群的聲勢。
  又因爲早年鄭和專門服侍明太祖的兒子燕王,他與燕王年齡相仿,在宮中同伴嬉戲,燕王和他親密如手足,待到燕王年長,奪權篡位成爲永樂皇帝,鄭和就被封爲“司禮太監”,這時他已成爲宮中統治太監的領袖人物。在永樂二年時,因爲他積功甚偉,再由永樂皇帝親筆賜姓爲“鄭”,名“和”,從此他才正式稱謂鄭和,原來的馬姓反而湮沒不彰。
  太監因爲生理上的缺陷,心理上的變態,大多數變成無惡不作的小人,祇有極少數太監,出於意志堅強,又有天才,方能出類拔萃的做出別人所做不到的偉大成就,司馬遷即是最早的一人。歷代以來,直到明朝,鄭和也是一位大偉人,這是陳博士考證到他爲何閹割成爲大監的經過。
  不過,從明史上的記載開始,以及隨從他出海的馬歡所著的《瀛涯勝覽》及費信所著《星槎勝覽》,以及鞏珍所著的《西洋番國志》等第一手史料中,都諱言鄭和因何而被閹割,所以陳博士在考證時期中,煞費心機,遍覽各書,才寫成本文。然而其他各書的紀載,都用避忌的寫法,對此未加詳述。

五、官方文書記述有誤


  官方的文書,往往是下一個朝代寫上一個朝代的史事,如民國時有金梁等編稟的《淸史稿》,然而民國時代的人,已經紛紛指責淸史稿寫得錯誤甚多,所以至今雖然有二十四史改訂爲二十五史的出版物,因爲淸代編得不好,祇稱《淸史稿》,意思是等後人再來補正。
  淸朝是設館撰述明史,但是淸朝是“家天下”主義,執筆的人不敢表揚明代的偉大史事,記的都是明朝帝皇的生活、功臣的傳記,因爲錯一句或錯一個字,影響甚大,所以這些編修、纂修都謹愼從事,對鄭和的豐功偉績祇有短短一篇七百五十七個字,陳博士將這篇短文轉錄如後。
  “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齋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偏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和獻所俘舊港酋長。帝大悅,爵賞有差。舊港者,故三佛齊國也,其酋陳祖義,剽掠商旅。和使招諭,祖義詐降,而溍謀邀劫。和大敗其衆,擒祖義,獻俘戮於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賊大衆既出,國內虛,率所統二千餘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劫和舟者聞之,還自救,官軍復大破之。九年六月獻俘於朝。帝赦不誅,釋歸國。是時,交趾已破滅,郡縣其地、諸邦益震驚,來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復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剌。其前偽王子蘇幹剌者,方謀弒主自立,怒和賜不及己,率兵邀擊官軍。和力戰,追擒之喃渤利,並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還朝。帝大喜,賓諸將士有差。
  十四年冬,滿剌加、古里等十九國咸遣使朝貢,辭還。復命和等偕往,賜其君長。十七年七月還。十九年春復往,明年八月還。二十二年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襲宣慰使職,和齎刺印往賜之。比還,而成祖已晏駕。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諸軍守備南京。南京設守備,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踐阼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於是和、景弘復奉命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邏羅、古里、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瑣里、加巽勒、阿撰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東、麻林、剌撒、祖法兒、沙里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云。”
  但是明史裡而所載的事情,一開頭就錯,說鄭和造好了寶船之後,從蘇州劉家河出海(按:鄭和造船是在“金陵”(即南京),他第一次領率領船隊浩浩蕩蕩是經長江出海的)。其餘錯誤之處還多,就讀了陳博士撰述考證鄭和之全文就可以知道錯誤之處。明史雖是正史,但頗失公正,祇有其中提到“惠帝亡海外”五字(所謂惠帝,是明太祖在位十九年,惠帝繼任,號建文,在位四年,後爲成祖奪權成功,惠帝逃亡海外),與鄭和出使海外有很大的關係。
  到了近代,以梁啓超所著的《鄭和傳》爲最有名,陳博士在他的《飲冰室全集》中看到,原文約一千六百餘字,他祇是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橫渡太平洋的成就作比喻,眞正講到鄭和的事實,不過佔到四百字左右。鄭和生於何年?死於何時?以及爲何出海航行?到過那幾個國家?都沒有說出,陳博士將梁啓超作《鄭和傳》有關鄭和的一段摘錄如後:
  “鄭和,雲南人,世所稱三保太監者也。初事明成祖於燕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成祖之在位,當西元千四百三年至千四百二十四年,正葡萄牙王子亨利獎勵航海時代,而西史所稱新紀元之過渡也。成祖以雄材大略,承高帝之後,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於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成祖既北定韃靼,耀兵於烏梁海以西,西闢烏斯藏,以法號羈縻其酋;南戡越南,夷為郡縣,陸運之盛,幾追漢、唐,乃更進而樹威於新國。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舊史稱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於是有命和航海之舉。但其動機安屬,勿具論。吾徵諸史文,於鄭君首途之前,有深當注意者二事:一、曰其目的在通歐西也。二、曰航海利器之發達也。……鄭和為海上生活者垂三十年,殆無歲不在驚濤駭浪之中,其間稍得息肩者,則成祖崩殂後六年間耳。迨宣宗中葉,復舉壯圖,闢地最遠,而和亦既老!其經略海外之事實,史文闕如,不能具詳,但紀其俘三佛齊王、鍚蘭王,定蘇門答臘之亂,其武功之偉,可見一斑。又史言自和死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此則張博望之在西域,何以加諸。
  新史氏曰:班定遠既定西域,使甘英航海求大秦,而安息(波斯)人遮之不得達,謬言海上之奇新殊險,英遂氣沮。於是東西文明相接觸之一機會坐失,讀史者有無窮憾焉!謂大陸人民,不習海事,性或然也。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平肩者,何其寡也,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見亞美利加以前六十餘年,當維嘉達哥馬發見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餘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我國民雖稍食其賜,亦幾希焉。則哥倫布以後,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嘉達哥馬以後,有無量數之維嘉達哥馬;而我則鄭和以後,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
  梁啓超的文筆,爲我向所欽仰,然而他祇讚美鄭和的偉大。要是稱作“傳”,似乎談不到,所以太炎先生常說:梁氏的文章,病在言論多而考證事實少。然而從這篇文章來看,還是不錯的。

六、鄭和出海原因有三


  照明史所記,他依咐的皇帝,從前稱爲燕王,到京都發動叛變,自立爲皇帝稱成祖,改年號爲永樂。當時被篡位的惠帝削髮爲僧,亡命海外,一說是自焚而死,但是屍首不見,成祖總是寢食不安,所以就委派鄭和到海外緝訪,這是最爲大家熟悉的原因。周鈺森所著《鄭和航路考》最初說出:“蓋惠帝之失敗也,起因於施行‘削藩’。此種改革,實際即削除諸王之封域及兵權,以便鞏固中央。因其性質激烈,釀成‘靖難’事變,及燕師入京,惠帝出走,其親信如方孝孺輩相繼誅服,惠帝勢已孤立,於是行蹤飄忽,神遊無定矣。進而成祖續登大寶,並派大批宦官四出尋訪惠帝之蹤跡,復遣鄭和統率舟師數萬人,遠征數萬里,歷數十年而不殆,此種大規模之軍事行動,豈僅尋訪一失蹤已久的惠帝而已哉,或曰然,蓋成祖所欲尋訪於外者,實爲一切足以危害明代國防之勢力也。此等勢力久已成爲明初之嚴重問題,故遣鄭和統率舟師以往,藉尋訪惠帝之名,乘機撲滅之。”
  還有一個原因,是元朝亡了之後,有“西人布哇氏(L.Bouract)曾收集當時亞洲史料著成《帖木兒帝國傳》一書,詳述元朝自被明太祖擊敗後,分踞於西亞之元裔各國,形勢十分混亂。有駙馬帖木兒者,崛起於撒馬兒罕,自承爲成吉思汗嫡裔,於洪武年間以武力統一此種局面,並於明大祖崩後之第七年(即永樂三年),在撒馬兒罕大會中公佈已對明朝宣戰云云。
  第三個原因,是日本古稱“倭奴國”,後來改稱日本,常常到中國沿海來騷擾擄掠,史稱“倭寇”。洪武六年,明帝甚爲憤慨,因爲中國南方海岸線極長,防衛不週,倭寇就乘機而入,強搶掠奪,殺人放火,無所不爲。要是防衛嚴密,倭寇就轉到南方各處小島休養身心。所以明帝下旨命鄭和下西洋,以兩萬多的兵士,登上寶船隊,浩浩蕩蕩的出海,以軍威鎭服倭寇,這也是原因之一。
  而且陳存仁博士,凡是鄭和所到之處,他都要親自去考察一下,曾經到過泰國、星加坡、馬來西亞等處,少則去兩次,多的到過四五次,要實地勘察鄭和的遺跡。但是因爲診務所需,往往匆匆而去,匆匆而返,雖知遺跡所在,卻又距離市區極遠,時間不容許,而我的攝影技術又差,所以常常入寶山而空手回,幸虧在南洋(今稱東南亞)一帶有不少門弟子,他就請他們爲他一一攝影,收到的照片竟達到三百多幅。可是印度、尼泊爾及阿拉伯、波斯等地,他至今還沒有去訪遊,雖有此心,但時不爲予,不幸而逝世於1988年。

七、陳存仁博士所藏史料及圖文


  陳博士從師於章太炎先生和丁福先生,得到一些考證學的方法,所以逢到寫一篇史事,一定要搜集許許多多書籍,以供考證。陳博士二十五年以來,除了搜集醫學專門書籍之外,再購買有關醫學的刊物。因爲鄭和溝通中外,將中國藥物傳入外國,加以種植;又將國外的藥物帶返中國(如胡椒、胡蒜、胡羅蔔、胡葱、番瀉葉等),因此也搜集了不少有關鄭和的資料。
  陳博士要掀起大家考證鄭和宣撫南洋各國的這件大事情,現將已搜得有關鄭和的書籍列下:
  【瀛涯勝覽】明、馬歡著作者馬歡,浙江會稽人,奉命伴同鄭和出海,原書文言白話夾雜。各地譯名任意訂定,歷十九國。
  【星槎勝覽前集】明、費信著。作者費信,太倉人,所紀更簡略,隨鄭和出海,歷二十二國。筆者所得者爲廣百川學海本。
  【星槎勝覽後集】明、費信著。同上。
  【鄭和家譜】輯佚本。此書作者不知其何許人,而且原著未見,筆者從各書中參考輯佚而成,大抵此書原本早已失傳。
  【西洋番國志】明、鞏珍著。作者鞏珍爲應天府人,亦曾隨從鄭和出海,歷二十國。筆者有《中外交通史籍叢刊》刻本。但又在日本購到線裝大字本,內容不同之處甚多。
  【西洋朝貢典錄】明、黃省曾著。卷一至卷三紀述鄭和遺事,此書撰述當時所集各書記載,並不完整,僅有參考價値。
  【殊域周咨錄】明、嚴從簡著。卷四至卷十二紀述鄭和遺事,與以上各書頗有不同之處,歷十七國,傳聞爲多,不盡可靠。
  【皇明象胥錄】明、茅瑞徵著。卷一至卷七亦有鄭和遺事之紀載,所述較詳,歷三十三國,大抵不知者不錄。
  【明會典】明、申時行等著。禮部(卷一百至一百七),此書紀載鄭和遺事,極爲詳盡,大有參考價値。
  【武備志】明、茅元儀著。四夷傳(卷二百二十五至卷二百三十六),此書有木刻圖畫,甚詳,而且有沿海星斗圖,曾爲各書重刻。筆者得武備志原書,其圖更精細。
  【古今圖書集成】淸、蔣廷錫等編。方輿彙邊裔典(卷八十五至卷一百六)有鄭和遺事。本人購得全部古今圖書集成,供作寫述本文之參考。
  【罪惟錄】淸、查斷佐著。卷三十六亦有鄭和遺事。筆者請友人周達哉君在台灣圖書館中複印得三百餘頁。
  【明書】淸、傅維鱗著。四國傳卷一百六十六、一百六十七亦有鄭和傳記,紀述不甚詳盡,對參考上較少價値。
  【明史】淸、張廷玉等編。本係官書,由淸代張廷玉等編纂,筆者由乾隆武英殿初刻本所紀鄭和遺事,僅七百五十七字,其簡略可知。
  【鄭和下西洋考】淸、伯希和著。此書爲西人伯希和所著,由馮承鈞譯成中文本,內容考證各地英文原名,頗見特色。
  【崑崙及南海古代航行考】淸、費瑯著。費瑯爲法國人,原著爲法文,亦有馮承鈞譯本,寫出歷來書籍中文地名,皆用安南語譯出,此書內容,將各國對鄭和的考證,薈集甚多,可供參考。
  【交廣印度兩道考】淸、伯希和著。此書亦爲西人所著,上及唐代,下至明淸,關於鄭和遺事亦有紀載。
  【諸蕃志校注】淸、馮承鈞註。此書爲宋趙汝道所著,列入四庫全書中,筆者有《學津討諸蕃》原書,後由商務印書館請馮承鈞釋出校註,內容所寫南洋各地出產藥物甚多。
  【鄭和航海圖】淸、向達著。此書爲淸代向達所繪,原圖爲長卷,鄭和牽星過洋,所到之處均列入圖中,所列地名約有五百個。
  【航海史上第一人】民、謝君韜著。係民國時代紀念鄭和下西洋五百五十週年而作,時爲抗戰時代,在重慶出版,所紀頗有特出之處,簡而且明。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航海家鄭和】民、柳籬著。此書係香港出版,引用寺院石碑拓本原文甚多,亦有參考價値。
  【檳檳嶼開闢史】民、書蠹著。作者根據西人伏克和姆所寫檳榔嶼過去情况,初時檳城僅有居民五十八人,自鄭和到後,華人接踵而至者,數以萬計。
  【鄭和下西洋之寶船考】民、包遵彭著。原著爲國立歷史博物館文物叢刊第一輯,專談鄭和寶船,且附譯英文,印數不多,現已罕見。
  【鄭和】民、朱偰著。所集資料甚豐,且附有鄭和年表。
  【鄭和航路考】民、周鈺生著。此書考證甚詳,係稀見本。筆者委託南洋大學郗磊峰敎授向該大學圖書館複印而得,極爲名貴。
  【鄭和評傳】民、徐玉虎書。此書亦在星加坡出版,國人未見。筆者亦委託南洋大學郗磊峰敎授複印而得。
  【鄭和遺事彙編】浙東鄭鶴聲著。此書搜集資料,民國卅三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內容豐富,不可多得。
  以上各項參考書,爲陳存仁博士寫述本文考證的依據資料,大部份爲考證南洋各地出產之藥物而收藏,今竟應用於本文。尙有西文書籍,以美國出版之National Geography雜誌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