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人間百態中

——漫評佟立章的《晚晴樓詩》

鄧景濱

詩書合璧清而雅


  天藍,由深至淺,自上而下;橙紅,由濃至淡,自下而上。天藍與橙紅,終以漸淺之色交融於天與地之間……就在這天藍與橙紅的交融處,凸現着四個金色大字——《晚晴樓詩》!
  好一個“晚晴”的設計:藍的是天宇,橙紅的是夕陽、是霞光!祇用兩種簡單的色彩,便將“晚晴”的意境巧妙地活現出來。
  “晚晴樓詩”四個隸書金字,在古樸中透着靈秀,在穩重中顯出瀟灑。在書名的左方,還有一個橢圓形的同名篆刻印章,使對稱均衡的構圖增添了變化和姿彩!
  掀開內頁,紅素淡的底色,襯着白色的扇面。在白色扇中,一首首分別以行書、楷書、隸書、篆書揮墨而成的詩詞,在三兩紅印的點綴之下,更顯匠心獨運,耳目一新!
  這一本由詩人佟立章先生精心創作、由嶺南著名書法家林少明揮毫書寫的《晚晴樓詩》,無論是封面,還是內頁,都給人一種構思巧妙、設計新穎、色調和諧、格調高雅的感覺!
  清新別緻的形式,正是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再加上豐富多彩的內容,更令人心馳神往,回味不已!
  《晚晴樓詩》體裁多樣,有詩有詞又有聯。而詩中又有五言、七言、絕句、律詩、古風……可謂不拘一格,百花齊放!在詩集的一百幅扇面中,匯集了九十三首詩,十闕詞和一副對聯。
  詩詞的題材,更是多姿多彩,琳瑯滿目:旣有歌頌祖國河山壯麗、城鄕巨變的“北行雜詠”,又有抒寫人生滄桑、世情冷暖的鏡海隨感;旣有慷慨激昂,豪情橫溢的愛國詩篇,又有花香鳥語、風前月下的生活小唱……
  《晚晴樓詩》不僅是鏡海詩人佟立章先生四十年來精心詩作的總匯;而且,也是嶺南書法家林少明先生着意經營的精彩之作。這一件書法與詩作合璧的精品,旣是藝術巧思與文學功力的產物,更是穗澳兩地藝術友誼的結晶!
  記得龍年伊始,筆者曾在《華僑報》爲讀者奉獻了一幅“百龍圖”,頗受讀者歡迎。當時,正在廣州住院的林少明先生,應佟立章先生之請,扶病揮毫,將“百龍圖”寫成橫幅,並刊登在本報華座版上,深受讀者讚賞。澳門中國語文學會會刊《語叢》,也應會員的要求,將林少明先生書寫的“百龍圖”作爲封底刊出!
  後來,林少明先生來澳講學。蒙佟立章先生邀約,筆者代表《語叢》編輯部向林少明贈送了刊有“百龍圖”的《語叢》。把盞談笑之間,林少明先生與佟立章先生已有了“合作協議”:由詩人選詩,書家書寫,以扇面的形式,出版書法與詩作的合集……
  想不到,一年之後,一本淸新脫俗、瀟灑典雅的《晚晴樓詩》便在鏡海問世了。時間之快、效率之高、設計之妙、質量之精,洵屬難得!若非詩人與書家的靈犀相通,精誠合作,又豈能達到如此可喜的境界!
  《北窗內外》的凌大姐說得好:“詩人與書家的合作,無疑是蘊於《晚晴樓詩》詩集裡的一首詩人和書家合譜的友誼頌曲,也是穗澳文化交流、文人相尊的表現。”(《喜讀《晚晴樓詩》詩集》)

踏波不作白鷗閒


  《晚晴樓詩》的開篇之作,是“北行雜詠”組詩,共二十一首。這是詩人85年應中新社的邀請,自澳經穗至京,遊蹤遍及北京的長城、故宮、天壇、頤和園、盧溝橋、北海公園、地下宮殿以及靑島、蓬萊、嶗山、煙台、旅順、威海等地。
  在組詩中,詩人懷着喜悅的心情,熱情地歌頌了祖國的壯麗河山和城鄕的巨大變化。當詩人驅車前往廣州時,就禁不住心潮激盪,詩情洋溢:
  山坵回望轉田疇 競日奔奔轍未休
  不少歸來身是客 摩空欲上摘星樓
  飛機在白雲機場展翅北飛,詩人更是豪情與白雲齊湧,逸興與航機共飛:
  凌空飛翼與雲俱 直掠千峰更海隅
  振臂欲呼王贛駿 環城叢翠看仙都
  上天想起了第一位美籍華人宇航員王贛駿,俯首看到了翠綠叢中仙境般的首都,難怪詩人逸興凌雲、心爽神馳了!
  到了北京,詩人參觀了“赤紅磚舍隱靑林,簇翠田畦滿地金”的市郊新貌。到了靑島,昔日“僂夷遺劍處”,今日變作“攢山浮翠擁樓台”!在往煙台的途中,詩人又看到了“田埂新苗處處栽”、“迎人垂柳舒靑眼”的美景,不禁心花怒放,陶醉其中,宛如飲下了“醇醪十萬杯”!在參觀西關村時,詩人更忍不住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一首畫意盎然的七絕:
  長路停車此暫留 為看新貌變田疇
  誰知舊是窮荒地 水漾台池花映樓
  此詩不僅是西關村的寫照,其實也是整個北行所見在詩人心中的縮影!
  北行訪問,當然免不了遊覽燕京古蹟及今古名勝,更免不了發思古之幽情而吟詠番!在“峰火台前石未凋”的長城,“一帶宮牆閉古幽”的故宮,“洗掠夷兵有劫灰”的頤和園,“長流人醉小黃河”的盧溝橋,“古木不凋淸氣在”的太淸宮,“碧波浩淼枕山流”的威海港,以及“血痕宛在彈痕斑”的旅順日俄戰爭遺蹟處,詩人都留下了足跡,留下了詩心,留下了一腔愛國之情!
  觀古跡,思古人:或緬懷前賢先烈,或指責昏皇奸黨。一褒一貶之間,自可感受到詩人的愛憎,領略到詩人的情懷!《懐戚繼光》詩,氣勢豪邁,詩風飄逸,讀後令人對戚繼光倍增敬意:
  戚家兵馬號長城 一願平倭眼獨明
  目送風濤歸靖海 欲尋片石聽笳聲
  中日甲午海戰,爲國殉難的將士雖死猶榮,英魂永在,他們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堅忍精神和不屈氣節!甲午英雄在詩人的筆下,又一次得到了崇高悲壯的祭奠:
  青吏長垂甲午年 千夫赴海靖狼煙
  我來尚覺濤聲壯 英氣為霞血色鮮
  詩人一方面熱情讚頌古代英雄,一方面滿懷悲憤怒斥封建帝皇的專制暴虐、窮奢極侈。在此同時,更一往情深地希望黎民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永享太平。《蓬萊仙境》頗能反映詩人這一思想:
  靈藥何如慎愛民 秦皇行跡未煙淪
  千年積翠神仙境 留與尋常種地人
  詩人在《天壇》中,更以一顆至善至誠的心,爲黎民百姓祈願禱福,期望爲國者,應多爲生民謀幸福:
  一姓江山去不回 不聞鐘鼓見飛埃
  如今倘作祈天願 多為生民禱福來
  “莫興吊古沉淪嘆”、“踏波莫作白鷗閒”,這兩句詩分別是詩人在北行遊覽威海、旅順時寫下的警句。詩人也正以“北行雜詠”的詩作,“一字一句總關情”的詩心實踐了這兩句詩的境界,處處流露着坦誠眞摯、愛憎分明的高尙情操和熱愛桑梓、關心黎民的激越情懷!

國壽高呼億萬年


  詩人佟立章先生的愛國情懷,不僅表現在組詩“北行雜詠”之中;而且還貫串了整部《晚晴樓詩》!
  常言道:“百無一用是書生!”詩人雖是一介書生,文質彬彬,每日都與文字打道;但對國家、對民生卻極其關注。即使是與友人品茗小叙,也不忘家鄕的發展和變化。《與陸覺鳴茗叙》一詩,正好體現了詩人這一情懷:
  瀹杯新沏若蒸霞 君慕咖啡我品茶
  豈是書生無一用 最關情處祇桑麻
  十年改革開放,令神州大地處處呈現出蓬勃的生機。與澳門半島祇有一牆之隔的珠海拱北,更是變化驚人:寬敞平坦的柏油馬路,代替了凹凸不平的田間小路;高聳林立的洋樓大廈,代替了矮小簡陋的平房茅屋。昔日漫天的風沙,已變成綠樹紅花、幽香撲鼻!農貿市場一派興旺,各式產品應有盡有。新鮮的菜蔬,蹦跳的魚蝦,展現了城鄕市場的日益繁榮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詩人漫步拱北,禁不住欣喜之情,揮筆寫下了一首七絕《拱北漫步》:
  濃綠疏花夾道開 已非撲面點飛埃
  好從市集看生計 潑刺魚蝦上水來
  這首詩寫於1988年的冬天。它旣是拱北新貌的寫照,也是神州改革開放的頌歌!
  每一位熱愛祖國的海外遊子或港澳同胞,無不渴望着祖國的繁榮富強和民主自由。有了繁榮富強的祖國,中華民族才能挺立於世界之林;有了民主自由的祖國,人民才能眞正享受到人的尊嚴和權利!我們爲這樣的祖國而努力奮鬥,爲這樣的祖國而高呼萬歲!詩人在澳門頤園書畫會的國慶聚餐席上贈與粵曲藝人的七絕,亦表露了這種熾熱的愛國熱忱:
  一堂畫意落吟邊 國壽高呼億萬年
  水石有情皆入調 新腔開拓唱南天
  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葡萄牙共和國政府草簽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這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時刻,無疑會在詩人的心弦彈奏出強烈的時代之音!在《中葡協議草簽新歲抒懷》一詩中,詩人將澳門的回歸視作“裂土終歸併”,而過渡時期的澳門形勢就像“落木欲回春”,“群言待吐申”,並熱誠地期待着回歸日能成爲“開元日”!詩人這一顆跳動着的赤心,熱辣辣地躍然紙上!
  詩人這種強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情懷,十分強烈,也十分可貴;而且不時流露在其他的詩作之中。當詩人聆聽了江華在北京所演唱的《燕子》時,也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縈迴心中的意境:
  眼前情是心中意
  唱出回歸燕子飛
  這“回歸”的“燕子”,不正是詩人心影的折射嗎?

濠江山水風俗圖


  “一落湖濱四十年”!對於一位感情豐富、熱愛生活的詩人來說,這四十年的半島生涯,當然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憶、美妙的詩篇!這些詩篇之中,也當然少不了那些風光綺麗的“鏡海山水畫”,以及鄕情濃郁的“濠江風俗圖”。
  詩人筆下的“鏡海山水畫”,是一軸絢麗的畫卷:黎明的松山,“朝靄溫溫氣象羅”;雨後的堤岸,“綠眠初醒蝶兒來”;節日的媽閣廟,“未休香火祀天妃”;晚上的南灣海,“卧龍光燦聳燈橋”……
  在這幅“鏡海山水畫”中,詩人着墨最濃處卻是盧園!詩人愛梅、愛柳、也愛荷花。這些,盧園都有!加上石徑、曲橋、池塘、假山,每每令詩人行吟湖畔、流連忘返:或則“九曲迴腸認小橋”,或則“春草堂前思渺冥”;或則“低昂看盡盧園柳”,或則“水邊顧影尚伶俜”!盧園的四季,景色各異:一時是梅花“紛落枝頭雪”,片片“屯爲心上雲”;一時是“浮翠池邊草又生”,“一徑飄蕭柳色嬌”!這盧園的翠柳,在詩人的眼中,更像一位善解人意的小天使,旣是“知情獨有回春柳”,又能“片時酣醉盧園柳”!
  當讀者正陶醉在這一幅動靜相襯、情景交融的“鏡海山水畫”時,突然,詩人以神來之筆,爲畫卷增添了一個祇可偶遇,不可多求的瑰麗奇景:
  早出車塵向晚還 一橋跨海水天門
  尋常好景昂頭處 大日瀰空湧雪山
  爲何在澳氹大橋會看到紅日當空、雪山雲湧的異象?原來,當日詩人與秦咢生、司徒奇等人同車遊覽路氹,歸程至大橋,陽光猶盛,天際湧現白雲如雪山的奇景,衆人歎爲一絕,詩人遂吟成七絕以誌。
  乘着欣賞“鏡海山水畫”的餘興,讓我們再來把玩一下“濠江風俗圖”吧!
  東方的廟宇,西方的敎堂;端午的龍舟,聖誕的鹿車……中葡兩國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風俗,竟如此和諧地統一在半島之上的小城。儘管殖民主義者將葡萄牙文化強行留在澳門,但澳門的華夏傳統文化仍然是源遠流長、根深蒂固。一些傳統的節日,如新年、端午、七夕、中秋、除夕等風俗,在詩人的筆下得到了實實而生動的反映。
  看,在“登盤金餅泛西風”的中秋節,澳門人仍在流傳着嫦娥的神話和拜月的風俗,活現出一幅充滿詩情和親情的畫圖:
  荒誕原知幻作真 奔騰空想渡雲津
  心宮自有嫦娥在 低首甘為拜月人
  農曆七月七日晚的“七夕”,是姐妹們的乞巧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每年此夜,若是星漢燦爛,必然會惹來多少人的仰面觀天,在閃閃星河中尋覓那爲牛郎織女相會而搭成的鵲橋!若是遇到雷雨,則會一如詩人在《七夕雷雨》中所描寫的情景:
  挾雨奔雷姿意驕 針樓香火竟全消
  今宵何處觀天象 星落心河夢化橋
  到了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也就是紀念以身殉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的詩人節,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聽,龍舟競渡的鑼鼓聲,又在南灣海面響起來了:
  叠鼓傳聲迎海灣 又看龍躍起飛瀾
  ……

花有清香老更瀰


  《晚晴樓詩》有不少詠物之作。以詩詠物,源於《詩經》:內有“灼灼”寫桃華之鮮,“依依”極楊柳之貌,“杲杲”爲日出之容,“凄凄”擬雨雪之狀。此後歷代更有因工於詠物而擅名千載者,如崔鴛鴦、鄭鷓鴣、謝蝴蝶、楊靑草、袁白燕……
  佟立章先生所詠之物甚多,僅在集中所見就有動物的蟬、虎、蝴蝶、相思鳥和植物的松、梅、柳、菊、荷花、荔枝、盆栽等等。詩人的詠物,不僅窮物之狀、盡物之能;而且還狀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喩人……頗有借物點染,筆意縱橫之妙!
  描摹細緻,情態逼眞,是詠物的一大特點。詩人在《得荔枝口占》便有如此佳境:
  消夏思佳果 舒霞荔子珍
  剖心如絳雪 留醉品香人
  “剖心如絳雪”,直將荔枝的特徵,繪得淋漓盡緻,鮮明凸現!
  詠物詩若祇停留在描摹精細的階段,尙未能稱爲至境。故詠物高手,多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寓情於物,借物抒懷;使情寓物中,讓物語同時成爲情語!詩人的《春末採柳》就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祇許相憐未許親 已非青鬢眼前人
  迴黃轉綠年年事 流逝無端又一春
  另一首《園中留題》更是通過對梅花的歌詠,透露詩人心中的眞情:
  偶爾何妨載酒行 百般不了祇心盟
  塵寰無愛成何世 愛到梅花未濫情
  詠物旣可抒情,更可言志。正如古人詠松以示堅貞,詠竹以示氣節,詠菊以示淸高,詠荷以示高潔。詩人在《訪梅》中亦表示了詩人的心志:
  梅前問訊不相睽 意倦頻驚翠黛低
  還向東皇祈一願 揚灰鍛骨作春泥
  “揚灰鍛骨作春泥”,這與龔自珍“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意境,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世間萬物,在詩人的筆下,往往被賦予不同的思想和品格,這就是擬人的筆法。它能令讀者在欣賞物語的同時,領悟到蘊含其中的人語。詩人的一首詠荷詩,亦運用了如此的筆法:
  非因色相恣憐香 祇愛清漪出世裝
  傳語水仙須聽取 毋辭引夢到橫塘
  另一首《牡丹詩》,不僅描寫細緻逼眞,形象鮮明,而且喩人之意更爲明顯:
  荷澤紅妝出衆芳 碧凝翡翠葉千張
  何須勁骨稱王霸 自有剛心冉冉香
  綜覽詩人的詠物,以咏梅花及楊柳爲多,其中又以梅花爲甚!也許這正是詩人情有獨鍾之故吧。在詠梅詩中,詩人不僅情深、意誠,而且還寄意良多。請看其中的一首:
  人無玉貌長留駐 花有清香老更瀰
  毋負移根勤著力  栽成心韻好催詩
  集中僅有的一聯,也是詠梅之作:
  知幾度玉色凌寒為詩覓韻
  折一枝檀心送暖撫樹如人
  詩人愛梅情深,以梅寓志,庶幾可稱梅詩人矣!

倚晴人醉晚來霞


  《晚晴樓詩》多是詩人近年佳作,其中最新的一首是《示友》。此詩寫於今年4月12日,林少明先生則書於“己巳夏日”;而仲夏才過一半,詩集便以精美別緻的面目問世,速度之快,的確驚人,値得一讚!
  《示友》一詩,不僅寫出了人物的愛惡分明、不逐世流的不羈性格,而且也抒發了對時光流逝、朱顏易改的感慨:
  愛惡分明不自羈 沉浮未解識時宜
  海桑都逐朱顏改 童稚今仍爛漫時
  詩人是一位性情中人,熱愛生活,待友情眞。對於韶華流逝,靑春日去,詩人決不會毫無感觸。
  初夏蟬鳴,詩人情不自禁興起了“忍問風濤四十年”的思緒;
  寒夜風狂,詩人觸景生情,發出了“忍聽嘶風催木葉,飄零片片舊華年”(《寒夜寫懷》)的感慨;
  酒入豪懷,詩人又有“一自風雪起九州,無端白盡少年頭”(《興懷》)的吟詠;
  夜靜沉思,詩人更覺“萬轉千迴意,都增鬢影蒼”(《夜思》);
  …… 
  誠然,詩人對歲月的緬懷,並非無奈的感慨,更非悲觀的哀歎;而是充滿了積極向上、樂天豁達的情懷,令人有一種精神煥發、壯心未已的感覺。例如,當詩人看到友人懐舊念友的詩作時,便逸興洋溢,仰天長吟:
  豪情少壯時
  招手星河摘
  當詩人在賓館不寐時:
  欲回壯歲屠鯨手
  遙聽潺潺海嘯歌
  當詩人偕同友人,於淸晨在松山下漫步時,更是浮想聯翩,豪情飛逸:
  朝靄溫溫氣象羅 風霜未改舊松坡
  相呼回到青春去 奔浪前頭一嘯歌
  詩人不但有緬懷少壯時的豪情逸志,而且更十分珍惜“晚晴”的時光。以“晚晴樓詩”爲詩集之名,已充分證明了詩人的這一心意。如果我們再欣賞一下詩人在今年6月9日的《晚霞》,對於詩人的這種心境,就會更加瞭然:
  不傷流逝不吁嗟 轉眼都非舊歲華
  最美天姿方此刻  倚晴人醉晚來霞
  末句結得絕妙!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巧妙地以晚霞之美景襯出了詩人心中的情語,並嵌上了“晚晴”二字。另一首題爲《雨後》的七絕,亦道出了詩人對“晚晴”的由衷熱愛:
  向晚才知晴最好
  窺人心曲鳥啼簷
  詩人營造的這種美妙意境,與李商隱《晚晴》中的“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晚晴樓中一詩癡


  拜讀佟立章先生的《晚晴樓詩》,發現一個頗爲有趣的現象,這就是詩人曾多次在詩中訴說自己的“癡”:在《除夕》中“自笑白頭癡未賣”,在《宵深倚枕作》裡又“總覺心魔未了癡”,在《晚晴樓詩》集外的《覓句漫成》也在“自笑癡狂與世忘”……
  究竟詩人的這個“癡”,是甚麼“癡”?且看《自笑》一詩,便知分曉:
  自笑平生不了癡 未淪窮餓尚耽詩
  祇緣迴夢喧紅葉 一片秋心落硯池
  原來詩人的這個“癡”,卻是爲了“詩”!
  古人將愛詩成癖者稱爲“詩癖”,故白居易有“別來祇是成詩癖,老去何曾更酒顛”之句。古人又稱詩興不能自制者爲“詩魔”,故白居易又有“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之嘆。
  今日,筆者可以毫不誇張的爲詩人佟立章先生送一雅號——“詩癡”!“癡”,因愛好而入迷。《新唐書》中稱竇威爲“書癡”,因其嗜書如命。今佟立章先生亦是嗜詩如命之人,以“詩癡”稱之,正是實至名歸!
  無疑,對於一位熱愛生活的詩人來說,確有許多的嗜好,如愛花、愛鳥、愛茶、愛煙……但最愛的還是詩!去年6月2日的《答問》,便道出了詩人的這種偏愛:
  夢未荒涼鬢亦絲 欲從奔競到無為
  遍嘗世味風塵裡 清響如流獨愛詩
  正因爲詩人“獨愛詩”,所以能夠在《酒後興懷》中仍不忘“萬轉長流迴不斷,飄殘心有未焚詩”,在《眼兒媚》中,縱使雙鬢飛白,仍是“韶光忍問東流水,青鬢已凝霜,也應無憾,肯將顰笑,都付詩囊”……可見詩人愛詩之情深!亦難怪詩人能夠一日一詩,樂此不疲。今年4月18日華座版的《自嘲》充分表達了詩人熱愛生活、愛詩成癡的情懷:
  豈圖楮墨寄情閒 鬢影頻看歲月斑
  一日一詩癡琢句 何時放足遍江山
  正是這種癡癡琢磨的精神,詩人的詩作才能日臻妙境,大放異彩!
  當然,詩要寫得好,除了要專注入迷之外,深入細緻地觀察生活,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發掘詩材,提煉意境,也是必不可少的。詩人在這方面積聚了數十年的經驗,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請看詩人在《觀海》中所得的意境:
  觀海儘多迴盪意
  滄波不逝是詩心
  再看詩人在《移植盆栽》時所得的靈感
  毋負移根勤著力
  栽成心韻好催詩
  有了好的詩材,意境,仍需反覆構思,着意經營,就算嘔心瀝血,也務求臻於至善!詩人在《檢視舊作》中,便盡道了這種創作的艱辛:
  自是悲歡欲辨難 未應心力枉拋殘
  九千日裡烏絲字 都是迴腸寸寸丹
  這種境界,不正與前人所說的“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此詩莫作尋常看,一句詩成千淚垂”一脈相承嗎?
  1986年冬,有一位初學寫詩者向詩人請敎“學詩之道”,詩人以詩答道:
  殺身容易固貧難 此語端應細細讚
  精血欲枯因鑄句 饑來填腹祇辛酸
  此詩並非唬人之語,而是詩人的經驗總結!要眞愛詩、想眞寫詩,洵屬不易!然而,詩人卻以“詩癡”精神,四十年如一日,耕耘不輟,結下纍纍碩果。欣讀詩人《晚晴樓詩》,集中不僅內容繽紛多彩,而且風格亦多種多樣,旣有傳統,更有創新,爲鏡海的詩壇開放出艷麗的奇葩。憶起今年4月30日詩人在華座版上的一首《題余國宏晝》文情並茂,槪括中肯。人道詩畫同源、同理,以此詩爲《晚晴樓詩》作評,果然亦精當不謬!特借此花獻給花主——晚晴樓中的詩癡,作爲本文的結尾:
  運轉潛參造化工 不輕傳統愛新風
  最欣顧綠倪黃外 創意人間百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