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百業



雪糕製造業

李翠芬 徐小雁 歐陽詠儀 鄧芷君

  澳門人吃盡世界各國的雪糕,但澳門已經沒有製造雪糕的廠商了。九八年八月,澳明最後一間雪糕廠已倒閉了。
  雪糕——一個你我都熟悉的食品,它既美味可口,又能消暑解渴,無論大朋友、小朋友都喜歡。在炎炎夏日裏,享受雪糕或雪條,簡直猶如身處綠洲,人生一大樂事也。但雪糕是何時引入澳門?製作過程是怎樣?原材料有哪些?由哪兒進口?售價如何?我们試圖找出答案。以下是我们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供各界參考。

一.歷史


  (一)雪糕行業的歷史:
  有很多人說,雪糕是由外國人發明的,更以爲雪糕是近代的食品。但其實早在4000年前,中國人已發明了雪糕,但當時不是稱作「雪糕」。而且當時是一種昂貴的甜品,普通平民根本是沒有機會吃的,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享用。而材料多是一些軟飯、奶和香料等,再利用雪混爲一塊後待它凝固,這便是雪糕的前身了。後來又發現了可以運用果汁、不同的水果味道及顏色,加入在內令味道更加多元化。在13世紀,還有人利用手推車來賣雪糕。
  14世紀後期,意大利才出現雪糕;16世紀法國才有多品種的雪糕,如士多啤梨、檸檬味等。之後19世纪至20世紀初,更發明了雪糕梳打、芭菲、雪糕新地等利用雪糕所製成的甜品,另外最重要的是後來更發明了雪糕筒,這是雪糕史上一項重大的轉捩點。人们無須再用匙或碟,只要用手握著甜筒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吃,一買即吃多方便呢!除了款式的改進,成份也有少許改變,如加入牛油脂、脫脂奶、糖、防腐劑和人造色素等。

二.雪糕行業在本澳的歷史


  雪糕,很多人都有吃過、見過。但沒有幾個會淸楚了解雪糕的来源,製造過程、材料及歷史。然而,無論澳門的雪糕歷史、現在和將來的發展也是値得我们關注的。
  并無資料告訴我们是誰把雪糕傳入澳門的,但雪糕在本澳大約已有40至50年歷史了。
  在抗戰勝利以後,雪糕店和雪糕廠陸陸續續的開辦起來,最高峰時期在50年代左右,主要有:
  一、超記雪糕公司
  二、慶星雪糕小食
  三、露仙雪糕屋
  四、幻姿冰室雪糕屋
  五、小雅冰室
  六、九記冰室
  七、禮記雪糕店
  八、錦記雪糕店
  九、奇香村雪糕廠
  十、巴黎雪糕廠
  十一、北極白宮雪糕店......等等
  在1930年,某冰廠成立,它除了製冰外還製造雪糕。而且還聘請了一班上海師傅來澳,他們把製成的雪糕放入一口暖壺內上街出售。另外,又設置一「冷房」來冷藏雪糕。但因沒有時間處理廠務,被迫結業。
  到70年代,經濟不景氣及潮流的問題,使不少雪糕店關閉如:
  巴黎雪糕店、澳門奇香村在60年代關閉;
  超記、錦記也在70年代停止營業;
  而澳門食品廠亦在98年的11月倒閉,終於澳門所有的雪糕廠都倒閉了。


三.發展


  (一)雪糕業的發展:
  生產雪糕、雪條是一門現代食品工業,在澳已有多年的歷史。過去的生產規模及生產設備都很落後,但自1978年“澳門食品廠”的建成起,本地的雪糕亦開始興起,由家庭式生產轉為現代化科技出產。根據1981年的資料統計,全澳生產雪糕、雪條的工廠有3家,工作人數達36人,在1978年從美國引入先進的機器設備,提升了自動化的程序,生產過程中不經人手,大大提高了衛生的程度,此外出產的味道更加豐富,美味可口。如:朱古力、雲呢拿、椰子、香芋、薄荷、蜜瓜等多種口味;除雪糕外,還有雪條和甜筒,都是人們喜愛的夏季甜品。
  (二)發展時期:
  在1981-1982年,由每月生產雪糕7,000加侖,雪條40多萬枝。到1982年更增加每日生產300加侖,雪條2萬枝。大部份都是在本澳銷售,而銷售量佔雪糕、雪條市場的1/2,還供應了全澳80%以上的酒店和餐廳食用。只有少量是在珠海等地出售的。
  在1982-1983年雪糕的生產繼續向好。1985年的旺季,每日生產雪糕有400-500加侖,比1983年同期的300加侖增加了60%左右,其中供應全澳85-90%的大酒店、餐室,供應量比84年多了25%;在零售方面,佔本澳雪糕市場的5.5%左右。在旺季時,每日生產雪條5,000枝,杯庄雪糕5,000杯。全廠所需工人大槪25-36人左右。

四.廠商


  澳門食品廠介紹:
  澳門食品廠是本澳唯一具規模的雪糕、雪條生產廠,生產露仙雪糕及雪條。
  澳門食品廠由1978年成立,87年搬到永新工業大廈。除原有的美國雪糕機外,在91年還新購置了一部意大利雪條機。該廠的生產由攪拌原料,加溫消毒(130℃),然後開始冷凍,最後經人手放入筒杯以機器灌進雪糕並封蓋。製造過程全由機器操作,非常快捷衛生。整個廠房一萬四千平方公尺,包括二個高溫庫(-4℃~-7℃),一個低溫庫(-30℃)及兩個原料倉,所需人手20人。
  澳門食品廠自1978年至1991年13年間,營業狀況一直在穩步發展。在91 年,該廠生産的雪糕、雪條,主要爲本銷。當中有三分之一的産品供應全澳60%的酒店及餐廳食肆;其餘三分之二的産品投放於本地零售市場,供應量佔了本澳雪糕凍品零售市場的50%貨量。食品廠當時每星期平均生産1,200加侖雪糕、雪條。品種多元化,雪糕分有酒店庄、餐廳庄、家庭庄、5安士杯庄、3安士杯庄、雪糕三文治及甜筒;冰條類主要有冰糕條及雪糕條兩種。而且爲了進一步提高競爭能力,食品廠除了在食品的品質、包裝、宣傳上做功夫外,每年還研製一些新口味産品來吸引消費者,當時並計劃分季節性生産應時食品,開拓海外市場。
  到94年,澳門食品廠的産品在本地市場已推出了15年,在當時面對著奇招迭出的競爭對手,該廠仍能每年基本上保持10%的銷售增長,穩定發展,並且在澳門市場上建立了一定地位。當時,全澳約有200家商場、超市、士多、餐廳銷售該廠的雪糕産品,爲了擴充銷售點,該廠仍繼續向合適店號提供免費專櫃,加強推銷,反應不俗。
  到95年,澳門食品廠的設備每天可生産600加侖雪糕、300加侖雪條。該所生產的雪糕、雪條接近100種,銷路較廣的有40多種。
  96年澳門有4間雪糕廠,而澳門食品廠規模較大,廠房面積有14,000平方呎,早期投資共500萬元。如購買生產雪糕、雪條的機械。提高產量,每天可生產1,200加侖的雪糕和雪條。而每月計算可生產36,000加侖的雪糕,即每年可生產432,000加侖,佔本澳銷售量的50%。而該廠製作的雪糕有72種,雪條14 種。為了爭取消費者的購買力和增強競爭力,都以較低的價格為主,用意是和香港等地的產品爭取一席位。96年,該廠有300個雪櫃投放市場,免費供給零售商使用。
  但在98年的11月終因經營上的困難而倒閉,而其他外來公司在澳的總代理都普遍認為澳門的雪糕業的前景仍樂觀。

五.原料和成本


  製造雪糕的基本原料是奶粉,其次便是牛油、糖等。食品廠的奶粉是從新西蘭、奧地利、澳洲和荷蘭進口。1986年至1987年初,每磅價格是3元;1987年底的售價上升至$3.8;1988年提高到$5.0;1988年底至1989年初又漲到$8.0。造成奶粉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一)蘇聯核電站爆炸,牛奶受到幅射,大量殺牛,使到奶粉市場的供應緊張,價格便隨之提升。(二)過去,新西蘭和澳洲等國家的政府對出口奶粉是給予津貼的,後來取消了出口津貼,導致出口的產品價格有所上漲。
  牛油主要的由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提供,該原料在1986年至1987年初的價格亦不斷上升,1986年每磅是$5.1~$5.2;1987年低升至$5.5;1988年是$5.8;1989年初更升到$8.0左右。
  糖是從香港、南韓和內地進口。原來大部份是由內地供應,但由於內地缺貨,後來就主要從南韓進口,原因是南韓的貨較便宜,質量較好,而且交貨期又比較準。1986年與1987年,糖的售價差不多,每噸約爲$2,000;1988年每噸的價格上升到$3,000,內地的是$3,430,南韓的是$3,100左右,95年糖的售價上升達40%。
  雪糕粉是從美國進口,種類有很多。1986年與1987年的價格變動不大,1988年比1987年則上升了10%左右。香精是由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和瑞士進口的。價格每年上漲10%左右。
  新鮮水果中:椰子的貨源是來自東南亞;芒果是菲律賓提供的;蜜瓜是從美國進口。另外,芋頭粉是台灣出產的;草莓漿是由美國進口的。水果類產品在1986年至1987年初的價格都有提升。
  91年,食品廠生產的雪糕、雪條,原材料大部分來自海外。該年原材料的來貨價平均增加了15%。鑑於香港及海外同類產品在本地市場影響力巨大,對該產品的拓展構成威脅,在生產成本提高的情況下,該廠91年仍只能保持低水平售價。
  到94年,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揚,糖、牛油、奶粉、香精、果醬以及包裝用的紙咭、鋁箔等,價格全部上升,平均增幅約爲5%~10%,94年四月份該廠亦調升了產品價格,加幅約爲原材料增幅數,但產品加幅,仍未能抵消通漲,因爲工人酬勞、水電费等的增幅,並未計算在內,當時爲了維持產品在市場的銷售量,只能與內地雪糕在價錢上競爭,品質上則與香港產品競賽,但產品利潤不足10%,95年包装紙售價上升40%。
  而零售商有90%多是由總批發商借雪糕櫃來雪藏雪糕產品的,故此批發商亦負擔雪櫃的維修费用。做法是由批發商自行僱人維修,故此行的成本也不低。

六.生產量


  1981年夏暑旺季間,每月生產雪糕超過7,000加侖,雪條40萬多枝,1982 年旺季每日生產雪糕更達到300加侖,雪條20,000枝。全部本銷,少量在珠海特區出售。目前銷量已佔本澳雪糕、雪條市場50%,還供應全澳80%以上的大酒店和餐廳使用。
  自1986年至1988年,每年的生產增長度約爲5%~10%左右。1986年,每日(8小時,下同)生產雪糕250加侖,每日生產雪條170加侖左右,1987年,產量順次爲550加侖左右、180加侖;1988年,日生產量依次爲600加侖、200加侖。
  發展至90年,澳門食品廠全年營業額爲280多萬元,全年生產了雪糕、雪條93,000加侖;至91年上半年,該廠營業額有150萬元,生產量爲50,000加侖,較90年同期增長了10%。
  在94年夏初時節,雪條製品基本上每星期生產4天,總數1,000多加侖,雪糕每星期生產2天,總數2,000杯。
  食品廠95年時每天生產600加侖雪糕、300加侖雪條。品種多元化,雪糕類分別有酒店庄、餐廳庄、家庭庄、大小蓮花杯、雪糕三文治及甜筒;冰條主要有冰糕條及雪糕條兩種,此外並產製食品等等,款式約有90多種,而銷路較高的達四、五十種。
  96年有4家雪糕廠(場),其中以食品廠的規模較大,廠房面積14,000平方呎,早期投資500萬元購置美國製造的生產雪糕、雪務的先進設備,產量較高,質量較好(每天8小時計)可以產l,200加侖的雪糕和雪條,以此推算,每月可生產36,000加侖,每年432,000加侖,銷量佔澳門市場的50%,營業額稍緩增長。

七.員工


  據1981年的統計,當時生產雪糕,雪條的生產單位有3家,合共有36名員工。而發展至89年,因為生產機械化的程度較高和一些雪糕廠的倒閉,故當時員工的人數已縮減至15人,也因為機械化的程度較高和工作環境好,故此當時的工作不會很辛苦,勞工福利也好。直至91年,澳門主要的雪糕廠澳門食品廠有20名員工。到95年,全澳門的從業員包括文員、技術人員和工人只有16人,這是由於工廠使用的高度自動化設備的後果。

八.銷售情況


  本澳雪糕的零售商有士多、超級市場及餐廳等,而各銷售商取貨量較平均。而個別的士多、超市或餐廳因生意好,雪糕銷量也會上升。以下是各年雪糕的銷售情況:
  91年上半年澳門食品廠的營業額達到150萬元,比90年同期增加10%。
  94年由於夏日早臨,四月間,雪糕製品銷量比93年同期增40%,五月份則有所回落,與93年同期銷量約增20%。
  97年受經濟放緩、旅遊業欠佳、居民消費力下降等因素影響,雪糕銷售表現屬近幾年最低的一年,較96年下跌近70%。而據浩科雪糕廠董事總經理黃偉培先生在97年初接受某報訪問時表示,生產雪糕的利潤並不多,近年只能維持10%左右。97年開始本地雪糕年消耗量逐漸減少,96年每人平均購買0.2公斤雪糕,他預期97年將降至0.1公斤。

九.機器


  83年,本業使用的機器設備,最先進的是1978年從美國進口的成套設備,自動化程度高、生產過程不經人手、衛生可靠。
  到89年該行業的機器設備主要是美國和意大利引進的,每台機器都要上百萬元。除了部份包裝工序是手工以外,基本上實行自動化生產。主要設備有:不銹鋼蒸氣鍋(開料用的)、均質消毒機、攪伴機、雪糕機、雪條機和包裝機等等。
  除原有的美國雪糕機外,91年還新購置了一部意大利雪條機。該廠的生產由攪拌原料,加溫消毒(130℃),然後開始冷凍,最後經人手放入筒杯以機器灌進雪糕並合蓋。全個製造過程可說是全機器,非常快捷衛生。整個廠房14,000 公尺,包括2個高溫庫(-4℃至-7℃),一個低溫庫(-30℃)及2個原料倉,所需人手20人。

十.淡旺季


  澳門食品廠負責人說,雪糕雪條的生產有明显的旺淡季,12月至來年的2月是淡季,期間1、2月份就要開始做大量的生產準備工作。淡季之時,主要是對機器設備進行檢修,這段時間不會太長。每年的6至9月是雪糕、雪條的銷售黃金檔期。
  港、澳氣候夏長冬短,雪糕、雪條的銷售期可算較長,一般由4月份開始,至10月尾都是冷凍食品銷售高峰期。不過,本澳的冷凍食品在冬天的銷路比較淡,與夏天的銷售量相差很遠。

十一.價格


  食品廠爲保持銷售量,該廠的中、上質的產品,以中下價格出售,例如在95 年,外來產品中,有一種售價$2.7的雪條,該公司的同類產品只售$1.2,質量有過之而無不及。
  89年雪糕雪條價格加幅在10%至30%不等,加幅最大是港產雪糕、雪條,達30%。因成本上升,雪糕批售價每枝1.95元加至2.5元,上升了30%,零售商要散賣每枝要$3.0以上才有利,雪糕零售價:雪糕杯$3.3;高級雪糕杯每隻$6.0;果仁脆寶$3.3;龍父子$3.8;沙灘大腳板$4.4;津津$4.4;風帆樂$4.4;雪條鳳仙$2.8;脆皮樂$2.8;脆寶$2.8;大大粒紅豆冰$2。而一公升家庭庄雪糕每盒$16,2公升庄$28.5。
  95年雪糕、雪條生產成本較去年大大提高,該公司對產品的售價作出調整,整體的平均加幅低於8%,較通脹及其他牌子產品的加幅爲低,其中面向學生及普羅大眾的產品,如雪糕杯、雪糕三文治、家庭庄雪糕等,仍維持去年的售價。
  95年各類果汁雪條$1.5,而其他特色雪條的售價由$2.0至$3.0不等。雪糕方面有多種不同款色,如椰子、芒果、蜜瓜、香芋等等,價格方面就視乎重量而定。杯庄雪糕有$2.0及$3.5的細庄、大庄兩種,而傳統的雪糕三文治售價仍維持$2.0,1公升及2公升的家庭庄雪糕售價分別為$18.0及$32.0。
  50-60年代的雪糕產品的價格:

┌──┬─────┬────┬─────┐
│  │  雪條  │ 雪糕 │三色雪糕磗│
├──┼─────┼────┼─────┤
│價錢│5分錢~1 1│2毫~5毫│ l元左右 │
└──┴─────┴────┴─────┘

  於50年代初,雪糕、雪條的價格都較為穩定;後來由於市民的生活水準漸高,要求產品更新,加上物價上漲,雪糕的價錢隨之而上升,到現在雪糕的價錢比以前增加了20倍以上。
  今天的雪糕,不論牌子,品種都多樣化,而價格也因上述因素而有不同,以下是我們的組員到各超市抄錄下來各雪糕的牌子,品種和平均價格,也因為澳門的超市十分之多,我們無法將所有都抄錄,所以以下的價格如有變動之處,敬請原諒:









十二.競爭對手


  如果僅從生產能力來說,澳門食品廠完全有能力生產全澳門對雪糕、雪條等冷製品的需求,而全澳門雪糕的批發銷售商就有10家,除了澳門食品廠的3家門市部外,其他批發商的貨源很多是從香港和内地進口的,澳門產品受到的競爭相當大,香港的雪糕、雪條和甜筒等產品不僅質量上乘,而且在電視上大做廣告,澳門許多人都以看香港電視爲主,很容易接受廣告的影響。内地的產品價格較便宜,況且質量在逐步提高。這兩地的產品在澳門冷製品市場上佔有一定的份量。
  市場競爭方面相當激烈,香港雪糕有聲勢浩大的宣傳攻勢,和精美包装,價格方面當然比澳門爲貴。


  雖然如此,但據我们的調查所得,有絕大部份的人都喜歡吃外來的雪糕,認爲它们比本地的好吃、不太容易溶化,也比較高檔,在被訪者之中,以喜歡吃Dreyer's雪糕的人最多,其次是牛奶公司,阿波羅,但本地的雪糕也有一定的支持者,九記、禮記都是這班支持者中的至愛。可能因爲這個原因,澳門食品廠才會倒閉

十三.競爭能力


  在83年,食品廠出產的雪糕、雪條品種有士多啤梨、菠蘿、椰子、咖啡、雲呢拿、朱古力、芒果、薄荷、蜜瓜、香芋、紅豆等多種,除了雪糕、雪條外,還有甜筒及脆皮。
  自1986年至1988年這幾年的生產之所以比較平穩地發展,主要是因為人口較穩定,不像前幾年大量內地移民流入澳門。食品業與人口的多寡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人口增加,對食品的需求必然增長,反之,人口的減少,自然會減低對食品的需求量。另一原因是澳門生產的冷品,價格適中且品質優良,原料全是進口國際市場上優質原料,水果全是新鮮的,所以,澳門生產的冷品逐漸贏得了人們的口碑,爭取到愈來愈多的消費者。目前,在澳門市場上的冷製品,55%是澳門食品廠生產的,其餘是從香港和內地進口的。
  91年澳門食品廠出產的品種有雪條、雪糕、三文治、1公斤、2公斤家庭庄雪糕及1加侖及2.5加侖的鐵盒庄雪糕。基本的有10種口味,廠方還在今年推出香芋雪中寶及菠蘿寶島樂,也相當受歡迎。現時露仙雪糕在澳門有100多個零售分銷處。雪條價格由$0.8至$1.6(批發價,同下)銷量佔市場60%左右、鐵罐庄更佔有95%的市場,因為各大酒店餐廳、酒廊都採用這價廉物美的品種。該廠非常著重品質的提高,對宣傳措施比較低調。廠方承認由於花了大筆資金改善雪糕質素,忽略了包裝及宣傳。爲了適應競爭需求,今後亦多注重包裝、宣傳。
  在94年,澳門食品廠的產品在本地市場已推出了15年,面對奇招迭出的競爭對手,該廠每年基本上保持一成的銷售增長,穩定發展,並且在澳門市場上建立了一定地位。94年,全澳約有200家商場、超市、士多、餐廳銷售該廠的雪糕品,爲了擴充銷售點,該廠仍不斷向合適店號提供免費專櫃,加強推銷,反應不俗。


  在95年,食品廠的負責人表示,由於本地出產的雪糕,自設工場,省卻運輸的費用,故此售價較便宜。而且其對象爲普羅大眾,作風亦較平實,希望以大眾化的價格售予市民而薄利多銷。由於雪糕產品競爭激烈,而市民對產品的包裝和質素亦越來越高,故此,該公司亦推出了幾款新產品,以擴大銷路。包括有寶島樂(西瓜冰夾菠蘿雪糕)、芒果、蜜瓜脆皮及紅豆西米雪條等。
  本澳市場上出現的雪糕、雪條有10多種牌子,競爭自然激烈。本地生產的雪糕、雪條面對眾多的外來對手,仍能以價廉物美,不斷切合市場需求,獲得中下收入階層及學生的支持,穩佔50%的市場。每年的5月份雪糕、雪條的銷量開始上升,6、7、8月為銷售的高峰期,在這段時間內,該廠每月的營業額達60 萬元。去年該公司業績較前年微升2%~3%。該廠已作好準備,在旺季裡推出數款新產品,符合市場的需求,以往該廠生產雪條是扁身的,95年將生產圓身及多重夾心的雪條。
  為保證品質方面,食品廠採用最好的設備及材料生產:雪糕發源於美國,該廠所採用的是美國設備及配方來生產雪糕;雪條的生產設備則來自意大利,採用最好的原料,如美國的雪糕粉、士多啤梨漿、馬來西亞的椰子、菲律賓的芒果漿等,都是選擇同類原料中最好的。並針對本澳市場不斷進行改良,例如對美國雪糕所含的脂肪一般為18點,針對港澳消費者怕肥心態,將雪糕的含脂肪量降至10點至12點,含糖量一般為12點至16點。該公司將產品的含糖量控制在13.5點~14點左右,並視季節及銷售對象年紀的不同,在95年調整雪糕的含糖量,如冬天的雪糕含糖量較夏天多一些,銷售對象爲小孩的產品,含糖量較以成人爲銷售對象產品高些。
  工廠有完善的倉庫管理,使有足夠的貨源及時供應市場,同時做到立即收回變形、破損的產品,以保證產品質量。
  至96年,該廠製作的雪糕有72種、雪條14種。爲適應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增加競爭力,使以中等價格爲主,以便同香港的產品爭市場。該廠有300個雪櫃投放市場,免費供零售商使用。
  食品廠在服務方面有完善倉庫管理,使銷售情況好的時候,有足夠貨源及時供應,遇有變形、破損的產品立即收回,迅速自倉庫補充供應。向零售商提供的雪櫃則選用質量較好的日本雪櫃,每年該公司在更新雪櫃方面花費亦不少。

十四.澳門雪糕製造業的終結


  由於每一年的經濟狀況、環境、客觀條件的不同,以下是在澳門食品廠倒閉之前,各界人士對當時的看法:
  在91年,澳門食品廠廠長孫炳楠認爲,雪糕、雪條是屬於一種享受型的生活調劑品,未來的前景和澳門經濟是緊密聯繫的。雖然澳門目前通脹率仍處於較低水平,而且社會大部分勞工階層待遇仍是偏低。展望未來,他估計本地生產的雪糕、雪條食品會在平穩中發展,但難望有較大的躍升。
  在94年展望該業發展前景,孫炳楠認爲,單從爲本地市場服務看,仍是有作爲的。該廠目前所走的路線爲「堅守市場,穩步發展」,才能適應在澳辦廠的需要。
  在95年孫炳楠認為,未來前景仍相當明朗。該廠日後仍會秉承服務澳門宗旨,為本澳居民提供更多的優質產品。
  在97年,某報認為本澳人口數量有限,市場狹窄,加上近年經濟持續低迷,市場消費力下降,故當時本地雪糕不宜過份集中發展本地市場。理想的做法是把澳門作為生產基地,銷售則主要集中在海外市場,這樣既能夠推動本地雪糕廠業務的發展,又可解決本澳市場窄小、銷量有限的問題。
  當時該廠生產的雪糕,在本地市場主要銷售對象為部分五星級酒店、商業機構以及高級食府,價錢較外國雪糕便宜。本地雪糕所有設備均由外國引入,所產雪糕質量較佳,價錢也相宜,故本地市場一向有較穩定銷量,但近年市道欠佳,居民消費力下降,故本地雪糕應該積極開拓外地(如鄰近東南亞地區)市場,克服經營難關。
  在97年浩科雪糕廠董事總經理黃偉培先生說,澳門雪糕銷售量近幾年來轉變很大,早期本地所生產的雪糕牌子寥寥可數,市場基本沒有競爭。但到97年由於受外來牌子雪糕的衝擊,競爭亦日漸激烈。
  從上可見,雪糕業早年的情況是樂觀的,但由於客觀因素的影響,本澳的雪糕業每況愈下,終於在98年的11月,最後的雪糕廠澳門食品廠也難逃倒閉的命運。現在,澳門除了一些流動小販和小部分店鋪仍售賣自製的雪糕外,基本上澳門所有出售的雪糕都是外來品。

鳴謝


  楊旺玲
  超市店員
  快餐店經理
  牧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