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觀考察



史地考察散記

丁耘

參觀大亞彎核電站


  復活節假期,我跟隨培正中學史地學會的師生;乘車到了深圳市東南部大鵬半島參觀了中英法三國核能合作重要成果——大亞核電站。
  經過了必要的『身分檢查』後,我們進入了此山環水抱的核電站內。起初,有的學生會對「核」與「輻射」的字眼略帶緊張,然而內進後,那寬闊的安靜的環境,令人的心情兼有激動與帶有神秘感。地上多是一些圓柱型的廠房,空中架着一排排的高壓電線,別具特色。
  核電站的負責人熱情地接待我們。師生們手中領了多份的資料,又觀看了錄像帶以及幻燈片的詳細介紹,聆聽了對儀器模型的講述,還登上高台,俯瞰全景,眼界大開。最難忘的是,我們登上培訓中心的樓上往下望,只見密密麻麻的盤鍵,那些指示燈仿如天上的銀河,閃爍生輝,正在工作的外國專家,微笑地向師生們揮手致意……
  據介紹,核電站由八三年國家正式批准,八四年土建工程動工,八七年主體工程正式施工。到九三年八月,第一號機組首次以核能發電狀態并網試驗成功,九四年的發電量已達一百一十三億千瓦。時,其中絕大部分供電於香港。此發電站由廣東、香港兩地的核電投資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獲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評審團的初步肯定。
  諸如「核能和核裂變的原理」以及「壓力式反應堆運作」等知識,令師生們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深深體會到「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方針,實現了安全穩定運行,爲廣東和香港兩地的經濟發展和繁榮作出了貢獻。但願進一步加強幅射及環境監察,更妥善地處理核廢物等等,消除人們的憂慮,像明珠一樣放出異彩。


二.媽祖崇拜


  「聖德齊天,恩流鏡海;母儀稱后,澤沛蓮峰。」這是澳門媽閣廟正覺禪林殿柱木刻抱聯,聯語反映了市民對所供奉的女神天后的崇敬與感恩。媽閣廟已有五百年的歷史,而最近旅遊的深圳赤灣天后廟,歷史也很長。
  據介紹,赤灣天后廟,始建於南宋後期,初名「天妃廟」。因南宋紹興三年,媽祖被敕封爲靈惠妃。明成祖永樂八年重修。明朝去南洋各國的使節多在赤灣啓程,並在天妃廟舉行隆重的典禮。
  赤灣天妃廟,「前居海,波濤萬頃,一望無際」,不少詩文都盛讚「赤灣勝概(景象)」。我見此廟宇,氣勢不凡,建築採用近似海水的顏色,十分悅目。裏面有古今名人的墨寶,有天后美麗的雕像,善男信女虔誠地到此上香拜祭。我觀看了有關媽祖的圖片展覽,帶有幾分好奇心登樓敲鼓與撞鐘,心情豁然開朗。
  媽祖原名林默,據《湄洲誌》載,她是福建莆田縣賢良港人,是宋朝閩都巡檢林惟懿的第六個女兒。她善駕舟船,擅長醫術,她不幸去世後居民懷念她,並說她神化爲海上救護之神,建廟膜拜。宋高宗時,有地方官員上奏,說媽祖托夢告知白湖甘泉可治莆田瘟疫,她祖被封爲「崇福夫人」;康熙年間,被晉封爲「護國庇民昭靈顯應仁慈天后。
  據統計,世界各地華人聚居地媽祖廟不下千座,其中台灣就有五百八十座,信奉者有一千二百多萬。各地的叫法稍有不同,或叫媽祖廟,或稱天后廟、天后宮、天妃廟、朝天宮、林姑娘廟等。「赤衣往來水中央,多少帆檣免傾覆」及「丹心盟皎日,赤手挽狂瀾」等詩歌聯語,盡情地對媽祖形象的描述和高度的讚揚。


三.赤灣懷古


  來到深圳市蛇口半島南端的赤灣,除了可以到天后廟一遊外,更可以到宋少帝陵以及赤灣炮台,盡情懷古一番。
  在赤灣的小南山麓,有碑文爲「大宋祥慶(興之誤)少帝之陵」的陵墓。
  「崖門失璽」的故事,家喻戶曉。祥興二年(一二七九年)二月初六,元軍南北夾攻,宋軍「二十萬人齊殉國……將軍屢敗猶能戰,丞相臨危不倖存」(田漢詩句),丞相陸秀夫揹着年僅九歲的宋帝昺,投海殉國,十分悲壯。
  相傳宋帝昺的屍體漂至赤灣,被人葬於此地。二十世紀初,香港趙氏宗親曾重修陵墓。八十年代初,深圳政府將它列爲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墓旁,我們見到一尊陸秀夫揹着趙昺蹈海的塑像,供人憑弔。
  當然,有學者認爲,這陵墓可能是宋帝昺的哥哥趙昰,一說古「夏」字,另一說同「是」字)之墓,因趙昰曾即位於福州,在景炎三年駕崩於大嶼山附近。但不管是兄是弟,其墓碑刻的「黃裔於今延宋祀,赤灣長此鞏皇陵」,表達了人們的心聲。
  據史書記載,赤灣地理位置重要,古代船舶往來廣州與南洋諸國,皆經此地。早在明朝,官府已在南山設墩台以防海盜。清康熙年間,改建左、右炮台。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曾到此勘察設防,有鐵炮七門。在戰爭中,赤灣炮台在發送敵情訊號方面起的作用不少。
  林則徐生於一七八五年,在他誕辰二百周年的紀念活動中,炮台側豎了一尊三米多高的銅像,着名書法家趙樸初題書「林則徐紀念像」六個大字。瞻仰之餘,情不自禁地依傍銅像,拍照留念。

四.客家人的「圍屋」建築


  記得在中學時有位謝老師,他是客家人。其對教學的熱誠、對學問的追求以及刻苦耐勞的精神,均予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我從敬佩謝老師,進而對客家人亦存好感。而事實上,我國不少名人,如文天祥、洪秀全、朱德、葉劍英等,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原出自黃河流域,經過多次戰亂而南遷,是漢族的一支系。至於何時南遷,眾說不一。因嶺南的平原沃土已被土着等開發,客家祖先只好在荒山僻地開拓家園,聚族而居,自食其力。
  在我國,諸如「四合院、黃土窟洞、鼓樓、竹樓」等都很有特色,在民居建築中負盛名。而客家人所創建的一種「圍屋」,也是別具一格的。正如客家俗語所提到的:「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以及「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


  近日,參觀了深圳龍崗鎭中心羅瑞合村的「鶴湖新居」,確能增廣見聞。這是有二百多年歷史(創建於一七八零年,即乾隆四十五年),列爲全國最大的客家圍屋之一。據介紹,這圍屋佔地二萬六千平方米,圍牆內有一百八十個居住單位,可以居住一千多人。我們下車後,見到它有高而厚的圍牆,從拱門內進,各住家相挨相對地排列,加上有大量紅燈懸掛,可謂奇觀。人們以「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樓」來概括其特點,即指房屋構成九條「天街」和十八個「天井(院落)」,圍牆有十座閣樓,還有連通閤樓的路,叫「走馬樓」。
  鶴湖新居的創建者是羅瑞鳳,三十多年間,因子孫繁衍,圍屋由小「口」形擴至大至「回」形。現因年久失修,有關部門以日租千元的代價租下,再着力重修,旨在建成一座展示客家民俗風情的博物館,是一大美事。


昔日澳門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