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今昔



我看大三巴牌坊

李敏婷

  大三巴牌坊,除了是遊客到澳門的必然景點之外,其本身還存在很多其他特點和價値。大三巴牌坊位處大三巴街附近的小山崗上,前臨六十八級石階,雄偉壯觀,是本澳着名的古蹟。
  大三巴牌坊由堅硬的花岡岩建成,可久歷風霜,柱石上刻有天使、花和鷹等浮雕,極具西歐色彩,是宗教藝術的結晶。大三巴牌坊的建築技術充滿濃厚的宗教色彩,無怪乎外人都愛以大三巴牌坊來作爲澳門的標誌,因爲大三巴牌坊的代表性實是無容置疑的。
  大三巴牌坊的過去也是充滿傳奇的。大三巴牌坊原址爲聖保祿教堂,在一六零二年奠基,一六三七年竣工,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堂。當時教堂內設修道院。明、清時,培養了不少傳教士,着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德國教士湯若望都曾來此修道,當時可媲美其他歐洲大學。直到一八三五年,遇到大火,全間教堂盡毀,唯獨前壁完好無損,得以逃過此劫,因其形似我國傳統的牌坊;故名。大三巴牌坊堪稱中外奇蹟,這也是導致大三巴牌坊如此着名的原因之一。
  不少遊客慕名而至,都來看這飽歷風霜而不倒的奇跡。近來這一古蹟亦有了新貌,原因是政府的修葺和翻新,除了固有的前壁外,四周還加設了很多藝術雕塑,使其周圍景觀生色不少。現在除了是遊客勝地外,也是本地人常到的休憩熱門地。
  從經濟角度來看,大三巴牌坊的旅遊價値,可帶動澳門的旅遊業,旅遊業是澳門三大經濟支柱之一,可見大三巴牌坊在經濟上亦處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大三巴牌坊除了有觀賞價値外,還有其經濟價值。和梁容若在《我看大明湖》中,讚揚大明湖有器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三巴牌坊已成了澳門屹立不倒的標誌,它見證了澳門的變遷。雖然澳門隨着不斷的開發和進步,很多地方已滄海桑田,但仍不改其價値及重要性。寄望主將來我們一起攜手,共同迎接更多轉變,更進步的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