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解説「拉尼娜」現象

蔡亮宏

  繼「厄爾尼諾現象」後,近幾個月來,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海洋,大氣的各種監測數據表明,「厄爾尼諾現象」正在迅速向「拉尼娜」現象變化。
  「拉尼娜現象」(「拉尼娜」,意爲「女孩」。)「拉尼娜」現象也稱作「反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變化的一種現象,其特徵恰好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指的是洋流水溫反常下降。現在「拉尼娜」與「厄爾尼諾」現象都成爲預報全球氣象異常的最強的信號。
  「拉尼娜現象」是由前一年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大的冷水區域在東太平洋浮出水面後形成的。八十年代以來,曾先後在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五、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和一九九五到一九九六年出現過「拉尼娜現象」。據美國海洋研究中心電腦模型顯示。海面以下的寒冷海水正由東南亞朝着南美流去,並將迅速上升到海面,使赤道附近的表面海水轉冷。今年五月,在東太平洋的一些監測區內,海洋水溫驟然降了八攝氏度,信風由此大爲加強,大氣環流的強弱變化,友又轉而影響洋流及水溫。
  現在,位於赤道附近,低於正常海水溫的區域已擴展到東西長三千海里,南北寬數百海里。雖然,這片水域只是太平洋熱水帶水域很少的一部分,但是,這片水域仍在擴大,而且位於表面的一個巨大的冷水層源源不斷地向這片水域補充冷水。中國氣象專家也指出,「拉尼娜現象」正在孕育之中。這種典型的氣象特徵是中、東太平洋赤道地區海洋表面溫度降至零下零點五攝氏度以下。但從六月份的數據表明,赤道兩側監測區內的平均溫度仍在正常範圍內。而且,南美沿岸海水溫度還在二攝氏度以上。這也說明現在正是「厄爾尼諾」向「拉尼娜」轉化之時。據世界氣象預報測得,南方濤動指數表現「拉尼娜現象」特徵十分明顯。所謂南方濤動是指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面氣壓之間存在着「蹺蹺板」式的關係,往往一邊氣厭升高,另一邊氣壓就降低。南方濤動指數也是用於監測「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大氣指標。
  「厄爾尼諾現象」曾使台灣地區的基隆、澎湖、台中、台南等十一處今年一至六月平均氣溫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而正在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將使秋颱增加,冬季更冷,明年春雨減少。氣象局指出,往年北太平洋海域一年平均發生二十七個颱風,但今年到現在,北太平洋海域只有三個颱風形成,比一到七月應有的九個颱風正常值明顯偏少,由於颱風是大自然釋放能量的方式,當夏季颱風次數偏離正常值的情況下,九月、十月的秋颱有可能活躍,因此民眾不可疏忽防颱措施。
  在一般情況之下,到七月份時,副熱帶高壓不僅具有相當的強度,而且位置向北移,受其影響的長江流域汛期降水應該結束,雨帶移向華北。但是今年由於「拉尼娜」的出現使副熱帶高壓不僅變得很弱而且其主體位置北移之後又突然南退到北緯十八度。在這樣條件下,加上南移輸送過來的充水汽,在長江,洞庭湖和鄱陽湖盆地及其以南地區,又一次出現了暴雨形成了今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嚴重洪澇災害。
  「拉尼娜」現象對氣候的影響現在還很難預測,其預兆是颱風、大暴雨、嚴寒的氣候。而其危害不會有「厄爾尼諾現象」那麽大,但也不可掉以輕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