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之頁
 

我對板塊的認識

鄭子賢

  在初中時候的地理課中,只因爲要討論某些地區或國家的地形才會略略提及一些板塊的運動;但高中卻有很大的不同,因爲高中學的是自然地理,而地球的板塊構造與運動則是自然地理一個極之重要的環節,故此這亦都大大加深了我對板塊的認識,而且這是全球性的介紹,不像以往般零碎。
  這便是全世界的板塊構造和各海底山脊、海溝的分佈:
  黑色線代表俯衝帶 黑色直線代表建設帶 黑色線代表碰撞帶
  黑色箭咀代表板塊移動 灰色線代表海底山脊 白色線代表海溝


  由上圖可知地球共分爲六大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澳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板塊。而這些板塊並非靜止不動,是無時無刻都在運動,導致產生很多不同的地形。
  我們可以引用現在所學的來說明以前教授過的地形。
  大家都知道日本有很多地震和火山,已紀錄的約有四百二十次大地震,而關東大地震震級更達7·9級;而火山則有約二百多座,富士山更是其中的代表。爲什麼日本會有那麼多地震和火山?由上圖可見,日本處於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邊界,旁邊更有一條很長的俯衝帶形成的海溝,這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你再細心看看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移動方向,就是因爲兩大板塊的擠壓力,形成了地殼不穩定的日本。
  (上面的橫切面圖中的紅綠兩點即相對板塊構造圖的紅綠線)
  學過板塊構造與運動後的感受
  板塊的運動對於我來說眞是不可思義、匪夷所思。地球根本不是生物,但是卻會不斷的運動。原本地球的面貌和現在是十分不相同,但經過極長時間,形成現在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相比,實在有大巫和小巫的分別;而地球和宇宙相比,地球亦顯得極之渺小。究竟宇宙是何時形成?怎樣形成?地球又是何時和如何形成?地球的構成爲什麼會是這樣?就科學角度來看,地球是因爲大爆炸後再冷卻而形成的;就宗教角度而言,整個宇宙都是神所創造的。究竟那個說法才對呢?
  其實人的智慧能否和大自然對抗?單單是板塊的運動,已使我感到大自然的力量十分厲害,可以將我們居住的陸地改頭換面,更給了我們巨大的災害,人類好像成爲任由宰割的一羣,不是嗎?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實在是非常的有限,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求進。宇宙是如何的大,人是如何的小,人是不應該自滿的,人生雖然是非常短暫,但我覺得各個人都應該盡自己的能力爲人類作出貢獻,發出耀眼的光輝,就像閃光一般!如果人人都是這樣做,要戰勝大自然也許就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