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之頁
 

我們進入地理學的第一步

徐小平 黎光豪 鄭兆威 梁希同 黃煒雯

(一)什麼是地理?


  升入中學,便要學習一門新的課程——地理。當我拿到這本地理課本時,感到非常興奮和新奇。打個比方吧!此刻你正在教室中上課,而那些美國人、非洲人以至世界各國的人會在做什麼呢?爲什麼地表會起伏不平,一些地方是高山峻嶺,一些地方卻是平坦低窪呢?地球上蘊藏相當豐富的資源,可是爲何人類在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的同時,卻又充滿憂慮地呼喊: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保護資源,保護環境呢?相信這一切只有學習地理才能得充份和確切的解答?

(二)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


  我們除了要專心聽老師講課外,還要經常自己看有關地理的書,書本中有各種各樣的地圖。還有地球儀等各種地理工具,它們都是我們學習地理的最佳助手。在學習地理時千萬別忘記讀圖和看圖,只要勤於動手、動腦,掌握地理學習的方法,將學習得來的知識牢固地記在腦海中,方能運用自如。從中也使我們學會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和認眞求學的態度。

(三)對地理的認識:


  地球的構造
  首先我們要了解地球是個以地心爲共中心,不同物質和不同狀態的圈層所組成的,大體上由外至內可分爲(1)地殼、(2)地幔、(3)地核、而地核又可分爲內地核和外地核兩層,要清楚內部結構,這是我們不容忽視的。
  地幔:首先我們要知道它在字面上和地圖上的位置,如我們要知道‘它位於“莫霍面'與‘古登堡面'之間的地球內部”這些字面意思,卻未能在圖上指出那兩個面在那裏時,這樣的話我們便失去學習地理的意義了,其次我們都應該知道它的厚度和成份。
  地核:很多人都會錯誤把地核的成份記錯,和地幔的組成物質混爲一談,有些人更認爲錯了也沒所謂,例如:我們把地殼和地核的組成物互調了。那麼根據組成物比重來折推斷的話,我們便有可能在無意之間,把地殼叫爲地核,把地核叫爲地殼,那不是一個笑話嗎?也有些人把內、外地殼誤記爲同一狀態,這是疏忽所致。所以我們應該細緻地了解內容,對於微細章節也應該予以重視,這樣才能免去不必要的麻煩和錯誤。其實不小心所導致的後果都是可以避免的。
  板塊構造學說
  我們除了要認識現今的板塊結構,也要知道它的演變歷程。如我們要知道哪個是勞亞古陸和關瓦那古陸,特堤斯海在哪裏等。沒有過去便沒有現在,所以我們有必要追溯過去。
  板塊構造學說的由來
  魏格納(1880-1930),是一位德國科學家。1910年的一天,他在病床上,兩眼正看對面牆上的地圖,突然發現南美洲東海岸巴西的凸出的部份不正是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嗎?他立即產生一個怪念頭:如把非洲和南美洲從地圖上剪下來,拼合起來可以成爲一個大體上吻合的整體,用這樣的方法,也可以把北美洲、歐洲和格陵蘭島大體拼合起來。他認爲這決不是偶然的,於是他便開始研究這個有趣的現象。1912年他根據大西洋兩岸的丈陸形狀、地質構造和古生事物等幾方面的重耍性,提出了著名的‘大陸飄移學說”。他認爲在二、三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是一整塊的,周圍是大海洋。後來在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作用下。古陸開始分離,逐漸形成規在的大陸分佈。在當時科學水平下,雖沒能正確解答大陸飄移的正確原因,但是他最早發現大陸漂移這一事實,爲後來的‘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打下了基礎。1980年世界科學家在德國隆重紀念魏烙納誕辰一百周年,高度評價他的貢獻。
  以上與大家分享的一些地理資料,希望加深大家對這方面的了解與興趣,但從中觀察身邊的事物,對地理也很重要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便先去求知的機會,可能到了今天我們也不知道大陸是在漂移的,還不知道地心吸力的存在,所以觀察和思考都是學習地理重要的一環。
  總括來說,學習地理並不困難,只要我們多閱讀課外書,查閱資料,不但要看,還要靈活思考,以認眞和孜孜不倦的去學習,便能從中得到樂趣。繼而培養出事事小心謹慎的習憤,這樣便能把學習看成一種享受。很多人會想學習地理是可笑的,但更可笑的是那些連自己所處之地也茫然無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