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隨筆
 

中國一代女皇——武則天

陳蓓

  武則天—一位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一位飽歷風霜的女性。她年青時受過不少苦難,一輩子都在和豪門貴族作鬥爭,但她仍然堅持到底,沒有放棄,最後成爲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名曌,生於公元八一四年,年十四時,因美貌而被唐太宗選爲才人,從此就開始她一生的故事。
  有人認爲武則天是一個失敗者,無可否認,站在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來看,我認爲她是一個失敗者,她是一位失敗的母親。武則天沒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不但如此,她還毒殺自己的嫡長子李弘,又將次子李賢廢爲庶人。身爲一位母親,兒女簡直是自己身軀的血,每位母親都望子成龍,但她偏偏殺害自己的長子,次子又想其下台。親眼目睹兒子的死,兒子對她的叛變,相信對一位母親來說會有無比的痛。武則天擁有皇位,擁有天下,卻失去了家庭,親人。
  在統治者的角度看來我認爲她並不是一個失敗者。武后掌權前後的五十年期間施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措施,其出身寒微,所以特別能體會到人民的苦,在措施方面也見她多保護人民,在其執政其間,社會安定,一方面繼承了貞觀的治績,另一方面又奠下了開元盛世的基礎。雖然在此背後犧牲了很多人的性命,她曾不擇手段。不過哪位統治者在掌政時沒有犧牲過任何人?那一位不是不擇手段的?只不過那些統治者有一個先決條件—男性,而武則天身爲一位女性,在那個時代要做男性的工作已不是易事,更何況她一反常態,當一位女皇帝,更是標奇立異,惹人注目,招人妒忌,所以武后掌權以來不斷有人要征討武后,但先後被擊破,這不但看出其有統治的能力,實際上這也是出於人的本能—自保。
  試想像一位十四歲的女孩,入宮後看見的是宮內的權力鬥爭,在此環境下成長的人,爲求自保是唯一生存的機會。如果她不將敵人除掉,那麼死的會是她自己,如果社會不斷發生權力鬥爭,那麼最終的受害者會是老百姓。如果武則天是個男人,那麼起來征討她的人會不會不斷出現,這是不是男人的妒忌心作祟,這是不是中國的傳統觀念,女人不能當皇帝?
  無疑,我認爲武則天是一位出色的皇帝,皇帝的職責是令社會繁盛,人民生活安定,在這方面亳無疑問她是成功的,在其執政期間是極盛時代,其政權亦得到人民的擁護,在用人方面,她亦廣開言路,接受別人的批評。既然她有如此出色的政績,爲何還有人想推翻她?爲何還要不斷地揭她的瘡疤?這是不是對她不公平,這是不是我們現在不斷爭取的男女平等?


  武則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