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隨筆
 

淺談玄武門之變

劉詠珊

  說到唐朝歷史,“玄武門之變”是重要的一幕。因它是由中國史上一位稀有的賢君——唐太宗所策動的一次政變;並且是用骨肉相殘作結,令這位名君蒙上了一定的污點。而唐室的骨肉相殘爭位事件,幾乎無代無知,而唐太宗因此被喻爲應負首開惡例的罪人。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公元626年6月4日,事起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後即位爲帝,並按嫡長繼承法,立長子李建成爲太子,而把居功不少的次子李世民封爲秦王,種下日後的禍根。因太子建成與弟元吉以圖逐漸消滅秦王李世民的實力,把他逼至無路可退;另一方面,李世民是個有野心的人,因此不甘心就此下去,最後唯有走上政變一途,於是他便借助長安太極宮城的北門——玄武門的堅強工事和雄厚兵力,又收買建成部下,再設計引建成,元吉二人入宮見高祖,途經玄武門時將兩人射殺,這便是“玄武門之變”。而最後高祖傳位於李世民,是爲唐太宗,改元貞觀;而高祖自稱爲太上皇,事件始平息。


  貞觀政要
  而每當我讀到此段歷史時,總是覺得李世民此做法有值得原諒,甚至有值得支持的地方;這次政變可說是他一生最艱危的奮鬥,他要在親情和權力上作出選擇,確是十分艱難的事,而最後他選擇了權力,並從此背負起弒兄殺弟這種罪名,我想這只是時世造成的悲劇。因要把一個用努力而打下來的江山,拱手相讓給別人,而且是一個能力比自己弱的人,誰也不會甘心,而畢竟唐太宗不是聖人,不可能做到這麼偉大,而成全別人;另一方面,要一個靠別人打下江山、依父親庇蔭登上帝位的人,任一國之君,統領全國,他也未必有足夠的力量,但亦更有可能,他根本不會珍惜這輕易得來的江山,最後成爲一個昏君,只懂享樂、自以爲是;而大臣所效忠的,只是一個高權而低能的庸君,這樣下去,唐朝也不會有二百八十年的國祚,而且按照李建成對李世民的處處鉗制,到他登位之後,李世民亦不能全身而退,待之只不過是另一個“玄武門之變”,只是地點、人物、時間另有按排而已,而在歷史上,亦只會多了一段新帝爲排除異已,誅殺兄弟的歷史罷了。但要賠上的人命,可能是“玄武門之變”的好幾倍。
  其實造成李氏兄弟相殘,最終釀成悲劇的,他們父親李淵亦要負上一定的責任,但亦可說是傳統宗法制度的禍害,自古以來,父位由嫡長繼承,已經抹殺了不少人的機會、才能,使他們鬱鬱不得志而過此一生,眼見長子是一個無所建樹的人,甚至是一名庸才,也要因傳統,怕有違宗訓,而硬把家業傳之,望有朝一日能有所成,而爲了這些人的願望,不惜把祖業、賢者作賭注,實在是一個大諷刺。
  我覺得李世民雖然是弒兄殺弟,但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賢人,江山是他打下來的,所以他對當時社會的民情和國中的各種狀況,亦十分清楚。他有足夠的力量,去把一個剛被隋煬帝摧殘不堪的國家,恢復過來,正因如此,他才能創造一個史無前例的盛世——“貞觀之治”爲唐打下一個穩健的基礎。如果試假設這段歷史不是發生在明君唐太宗身上或他殺的不是自己的兄弟,而是另有他人,或許不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論,畢竟在完美的東西上出現的瑕疵,是份外使人介意的,就如偉人——唐太宗的瑕疵一樣。


  唐太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