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幹弱枝政策是宋朝袤弱的根源
林明
宋代文人蘇洵在他的《六國論》中借分析六國被秦吞滅的因素來勸諫宋皇朝不應對夏、遼等國採取退讓的政策。但其實宋代之所以積貧積弱,逼迫對夏、遼等外族俯首稱臣,歸根究底都是與其開國皇帝趙匡胤所責行的“強幹弱枝”政策有重大的關係。
“強幹弱枝”顧名思議,即是將權力集中於中一棵樹幹粗大但枝條幼小的大樹一樣。雖然說這樣做可防止地方擁兵自雄、割據一方,但卻給宋朝帶來了極大的禍患:財政拮据、入不敷支;冗官充斥於朝;地方羸弱,無法抵禦外侮;軍人無用武之地,使得心灰意懶。總言之,“強幹弱枝”政策給宋朝帶來了有始無終的疾病,雖然其間有范仲俺、王安石等人的變法,但宋朝最終在公元一一二七年因‘搶救無效'而滅亡。

宋太祖像
“強幹弱枝”政策在政治上,是要集權中央,使地方弱小,但又要管制地方,於是宋室徵調大批文人爲官,但事實上他們未必個個都是具有才能,有的可能濫竽充數,致使國家將金錢白白地花在無用的人身上,同時這又會對吏部增加負擔,每一年都要安排這恆河沙數的官員的升遷,調節、分配崗位,費時失時,浪費人力物力。故此,我認爲實不應該徵調那麼多的官員,地方官員的監察可以由中央政府定期排人前往視察,這樣便減少一批多餘的冗官,中央方面也應該對參加科試的考生精挑細選,提高水平,如此便可使官員得到適當的安排,才能方面亦有所保證,使官僚機構縮窄,財政支出在這方面減至最低,多出來的支出用來改善民生,亦可使吏部減輕負擔。
宋代之所以弄致地方羸弱,因而無法抵禦外侮,全與其實行的“強幹弱枝”、“重文輕武”等一系列有削弱武人權力的政策有莫大的關連。但我認爲,要最徹底控制武人,最重要是能得其心,名利只是次之。若皇帝能體恤武人,事事關心他們,自自然然一種要忠於一皇、誓死保衛國土的心便由此而生,就好像三國時侯的趙雲,他在長板坡救了劉禪,劉備竟將其子擲之於地,說道:“爲此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從此以後,趙雲一直是劉姓皇朝的不二之臣。由這個例子可知,只要皇帝能信賴武將,不處處掣肘他們,他們便不會有叛變的念頭。況且,軍人都是以打仗立功爲榮,到處封殺他們施展才能的機會,致使他們意志消沉,無心作戰。更重要的是,宋朝是採用“以文制武”用文人去領軍統制武人,我相信這是武人的最大恥辱,他們定會心生不忿,不願意聽從命令,致使軍隊混亂,秩序散漫,既然上下都不齊心,仗是無法打勝的了,致使外族不斷窺探我國的錦繡河山,踐踏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尊嚴。
“強幹弱枝”政策無疑是宋朝滅亡的重要因素,它束縛了地方的行政和軍事,只是一味的加強中央本身的行政和軍事力量。就好像一棵樹幹粗壯但枝葉疏落的樹木一樣,整體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相反,如果趙匡胤能捐棄前朝的教訓,適當的將地方和中央權力作調整,讓地方自由發展,而中央則去資助地方,這樣就好像一棵發育良好的大樹,枝葉茂盛,樹幹雄壯,一直這樣的生長,慢慢的覆蓋大地,在炎熱的天氣下爲蒼蒼蒸民提供樹蔭,可謂澤被蒼生,功德無量。但,趙匡胤並不敢遺忘前朝的歷史,一味的、毫無保留的盡數吸收,因而創作出這禍國殃民的“強幹弱枝”政策,致使中國作爲當時的天朝大國卻要對遼、夏等小國千依百順,豈不感到羞恥?由此可見,“強幹弱枝”政策實是不可取,然而趙匡胤卻未察覺其弊處,延禍於子孫,致使後來發生“靖康之難”,終於,北宋正式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