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的國母——孝莊文皇后
葉雅怡
引言:
古人可能基於華夷、滿漢之別,對於清代的歷史人物,多加嘲諷,甚或將其抹黑,否定其成就。但事實証明,康雍乾三朝的百年盛世,別說在世界歷史上,即或由漢人所建立的皇朝,也是寥寥無幾的,但是,百年以後的今日,我們該還他們一個清白,故此,我選擇了這位備受爭議的清初一代開國皇后,作爲本篇的主人翁。
孝莊文皇后是蒙古科爾沁部寨桑的女兒,原名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她生於1612年(明萬曆四十年),歷經天聰、祟德、順治、康熙四朝,對大清國運的興國大業,有著頗大的功勞,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她以太皇太后之尊走完了她輝煌抑且傳奇的一生,享年七十五歲。
永福宮莊妃
爲團結滿蒙的結盟,博爾濟吉特氏在十三歲時在兄長的帶領下到後金嫁予時年三十三歲的皇太極,是爲莊妃。從此,正式展開了她長達六十年的政治舞台生涯。
孝莊文皇后
皇太極死後,其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爭奪王位,眼看一場流血衝突就要爆發,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多爾袞提出擁立皇九子福臨(即莊妃之子)繼位,從而將勁敵豪格甩在一邊,另立幼主而有理由掌朝政大權,加上其母莊妃是皇太極晚年最得寵的皇妃,因此福臨被推上皇位似乎已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孝莊文皇后像
子以母貴,莊妃晉升爲太后,她不但是福臨得以繼嗣的重要因素,即位之後,福臨能穩坐皇位,繼而又有所作爲,皇太后的輔助之功也是不可忽視的。
順治初年,她深知攝政王多爾袞權傾朝野,隨著多爾袞的日益擅權,爲了保住兒子的王位及母子倆的性命和地位,又封他爲皇父攝政王以籠絡他,致使民間一直有太后下嫁攝政王的傳說,但從當時的社會風俗來看,這傳說可能眞有其事。不過,對於一個帶著稚兒的寡婦,爲了保全性命,委身於攝政王,也是其情可憫,其境可憐啊!不過,雖然孝莊母子倆一直相依爲命,加上歷盡險阻,原應兩心相通,感情深厚,然而,事實與理想背道而馳,不同的政治見解爲他們的關係蒙上陰影。而倘若前述太后下嫁攝政王一事屬實的話,那麼,在兩者本已缺乏充分溝通諒解的情況下,受漢文化影響甚深的順治帝必會深以此事爲恥,這樣,我們就更能瞭解到這對母子關係之惡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爲了鞏固兒子的權力地位以及國家的安定,孝莊堅持皇太極推行的滿蒙聯姻政策,以聯結擅戰的蒙古族,她因而在娘家蒙古科爾沁部中爲兒子挑選了五位姓博爾濟吉特的后妃,但她們卻遭到順治帝的極度厭棄,而且皇帝更多次倡議,要廢掉母親爲其挑選的蒙古皇后。事實上,福臨獨寵皇貴妃董鄂氏是眾所周知的,但作爲如此泱泱大國的君主,種種愛情至上、不考慮政治後果的行爲,不僅極不理智,同時也使母子關係惡化,讓一眾滿洲大臣深感失望和不滿,更進而損害滿蒙聯盟。另一方面,他是利用自己的權力把兄弟的妻子(即董鄂妃)搶過來,這本已有乖於常理,而又對她過份寵愛,爲了她多次挑剔無辜的皇后,廢后寵妃遂成爲孝莊與兒子的不和主因之一。加之皇帝爲人急躁易怒,少年人行事不免偏激,因而與母親造成不少政見上的分歧,而隨著福臨年紀的增長,我行我素的趨向日漸明顯,加上雙方沒有充分的諒解,造成母子間隔閡日深,清朝最高統治集團內部,即孝莊和福臨之間出現的矛盾亦日益尖銳。
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世祖福臨年僅二十四歲因染上天花病逝。獨生兒子之死對於當時已五十四歲的孝莊打擊之大是很難想像的,畢竟白頭人送黑頭人,當初夫君死時才二十六歲的她還可以將一切寄望於兒子身上,因尚有精力讓她輔助和保護兒子,但此時的她已年逾半百,精神和體魄都不能與年輕時同日而語,能否再輔助另一個承繼人實是一個問題。雖然如此,她最終還是抖擻著精神,憑著不屈不撓的毅力以及堅毅的意志將有生之年去輔助皇孫玄燁,迎接更多人生上的荊棘路。
太皇太后
福臨的第三子玄燁,在祖母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這時中國大陸已接近統一,但社會上百廢待興,統治基層還不穩固,太多需要改善和發展的地方,而將這重擔放在只有八歲的玄燁肩上,實在不易負荷。爲使孫兒能完成此艱巨使命,已是太皇太后的孝莊,責無旁貸地肩負撫養、教育、保護和輔助他的責任。
孝莊對玄燁的教導是全面的,並在各方面培養他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祖母的教誨猶如春風化雨滴入幼年玄燁的心田,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他所渴望的父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日後作爲帝王不可缺少的品質。玄燁也不負祖母的期望,從小好學,喜歡騎射,不喜飲酒,可謂少年老成。
汲取了教育兒子的經驗以及教訓,孝莊對玄燁的教導趨向更開明的態度,康熙帝曾回憶說:“……彼時教我句讀者,有張林二侍,俱係明時讀書人……”由此可見,玄燁繼位前後,已開始學習儒家經典,而這只會是孝莊的決定,從上述事例表明,孝莊雖反對兒子福臨的過分漢化,但她也清醒地認識到學習儒家學說對於一位滿族皇帝統治以漢人佔大多數的國家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她必定已認識到兒子福臨在滿漢關係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的看法比她更有遠見、明智且有利帝國的鞏固。這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是很難得的,不但爲孫子作了一個模範,而助皇孫徹底消除鰲拜集團,進一步表明對保守方針的否定,標誌著她與兒子的徹底和解和心意相通,儘管後者已長眠於地下。
雖然把決策權抓在手中,但孝莊她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導康熙學習執政上。她諄諄教導康熙,不辜負百姓的期望,待人寬容,慎言謹行,繼承祖先的大業。對於孫兒政策的決定,往往全力支持,這使年少的康熙帝倍添爲君的信心。
聖祖皇帝少年有成,十六歲剷除跋扈的鰲拜、二十出頭更平定龐大的三藩,這不但應歸功於他的不凡,還有,就是皇瑪嬤太皇太后的支持,沒有了睿智的她所認同,少年皇帝便可能無法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殲滅鰲拜,更不能憑著戰鬥力日弱的八旗軍,依然凋蔽不穩的社會和政局,以七年光陰擊敗龐然巨物般的三藩和作戰經驗無數的吳三桂。她與孫兒的關係,既有祖母對孫兒的寵愛、有著母親對兒子的內疚之情、有著師長對後輩的期望、也有著如父母對子女的愛、更有著共渡艱難歲月的情誼,她對玄燁一生影響很大,感情之深,在中國歷代封建帝王之家的祖孫關係上,絕無僅有。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七十五歲高齡的太皇太后重病不起,是年十二月十五日病逝。遵照祖母的意願,康熙皇帝將祖母安葬[注]在遵化昌瑞山南麓孝陵前的昭西陵中,並把太皇太后生前喜愛的宮房拆運到那裏重新修建起來。謚號爲“孝莊仁定誠憲恭懿翊天啓聖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
總結
孝莊文皇后在六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對大清的開國基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皇太極在世時,她襄助內政,其卓越的謀略和政治手腕已嶄露頭角。兒子福臨親政,她更是鼎力相助。爲了籠絡漢官使其爲清王朝出力,她破例讓孔有德的女兒在宮中享受郡主的待遇,又將皇太極的第十四女和碩建寧公主嫁與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爲妻。清初,戰亂頻仍,經濟凋蔽,爲此,她提倡節儉,幾次將宮中節省下來的銀兩發給災民進行撫慰。這些都對鞏固福臨的統治起了作用。福臨去世後,她雖然成了清廷的首號人物,卻很少權力欲,甘心退居幕後,除了牢牢地掌握清朝大政的方針的最後決定權外,一意扶持,精心培養出一位中國封建社會中寥寥可數的有道明君。她雖貴爲太皇太后,凡人以爲她過著華麗舒適的生活,卻不能瞭解她深宮的寂寞,更不明白她是如何殫心竭力地訓練幼小的皇帝和爲國事操勞!
後世的人大多只知道清末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將清皇朝導向滅亡,卻不知道有一位皇后窮其大半生之力,協助皇帝成就偉業,她深沉堅毅、果斷敏銳、心胸廣闊、待人寬厚,相比於前者,她擁有更遠大的眼光和慈母的心腸,倘若慈禧太后是清室的亡國之母,那麼,這位太皇太后就是奠定大清帝國不拔之基的建國之母。而孝莊文皇后的稱號,她當之無愧!
[注]根據歷史記載,終清聖祖玄燁一朝,孝莊太后並沒有被下葬,而只停厝於昭陵,直至雍正初年才得入土爲安,這使很多學者都大惑不解,以康熙帝的孝道,絕不會如此虧待對己恩重如山的皇祖母,因而有人聯想起傳說當年民國軍隊佔領紫禁城時,發現了孝莊太后下嫁攝政王的聖旨,倘若此傳言屬實,那麼,正好証明爲什麼深受漢化的順治帝與母親的關係如此之差,也正好解釋了皇孫玄燁爲什麼到死也未讓祖母下葬,因爲即使英明如康熙,也不知更不能向世人解釋祖母不能爲外人道也的貞潔,但這也唯有讓後世人去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