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精華
 

學生刊物

陳懷萱

  今天的學生,遠非當年我輩了。
  時代改變,教學觀念亦變,近年澳門的學校較前重視學生課餘學習,求取課本以外的知識,已成通識。許多學校由教師組織興趣班,有些還發展成學術團體師生參與。
  在書店看見《紅藍史地》,此刊物由培正中學的學生組織培正史地學會主辦,已出版至第五期。過去內部流通,如今公開發售,未嘗不是一個求教機會,可得到更多意見反饋。
  以學生刊物而言,《紅藍史地》有一定水準,一群對歷史地理感興趣的學生在老師輔導下,在史地範圍對諸多問題進行考察,在第五期作澳門行業史專輯,對多個行業進行調查研究;論文容或稚嫩,但對學生是很好的訓練,培養分析能力,初步掌握治學門徑;直接得益是學習駕馭文字,提高作文水平。《紅藍史地》辦成一份高質量學術刊物有一段距離,惟只要堅持下去,吸取經驗,可以越辦越好。該刊顧問之一的陳子良先生曾是我中學時的老師,講課生動有趣,留下深刻印象,那時社會氛圍不足以讓學校辦一份像樣的刊物,《紅藍史地》正是陳子良、黃就順諸先生在教育事業努力不懈的結果。
  學生學術刊物內地亦不鮮見,例如上海的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生於一九八零年成立青年史學社,主辦《青年史學》,至今出版五十期,這本簡陋的學生刊物十六年間發表六百餘篇學術論文,不少被國家級、省級學術刊物採用,獲得周谷城、侯外廬、譚其驤等史學專家讚許,該刊已成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指定收藏雜誌。蕞爾小土一本中學生雜誌和大城市大學歷史系學生刊物質量不能相提並論,我卻彷彿在《青年史學》的光環中看到《紅藍史地》的前景。
  建議《紅藍史地》和內地同性質刊物交換流通,一則擴闊眼界,提高寫作及編輯質量,另一方面加強交流,多一個渠道宣傳澳門。
  原載《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