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壽衣業
周聖來
前言
“衣”、“食”、“住”、“行”在我們的生活中,“衣”是排在首位的,可想而知,人們對衣著是非常重視的。因爲愛美是人的天性,各個年代,各種地方和不同季節所流行的服裝,也各不相同。只要是大家認爲漂亮和合身的衣服,人們都樂意穿在身上。不過對於那些過時或不合身的衣服,恐怕沒有多少人願意將之披在身上。但是,大家可否知道有一種衣服,只有一個尺寸,件件一樣,亦不會過時,無論身型是高矮肥瘦的顧客,穿上就算會衣不稱身,他們也不會有異議。這就是壽衣了。
本澳壽衣店的歷史
澳門的壽衣業在這半個世紀來可說是沒有什麼大變化。因爲澳門的壽衣店一直維持在一、兩間左右。至今爲止,本澳也只餘下一家壽衣店。
本來,在六十年代前,澳門是有兩間壽衣店的,兩間壽衣店的東主更是親戚關係,但其中一間壽衣店,因業主收鋪,而沒有繼續經營,剩下的這間經營至今,已是第二代繼承者了,故可算得上是歷史悠久!
壽衣的製造和款式
其實製造壽衣和普通衣服的工序是一樣的,分別只是在於死者穿或生者穿而已。不過,造壽衣一定要闊,而且要闊過普通衣服許多。原因有二:一則容易替死者穿著;二則相傳壽衣的衣袖如太窄,死者來世會“手緊”;而且衣袖一定要長,不能露出手掌,否則死者來世要做“乞丐”。
壽衣除了尺碼固定位,款式也是每套固定一樣的。在數十年前,壽衣每套規矩是男雙女單、黑鞋、白襪、手執手巾扇子,從內到外一共有十多件,包括:內衫、內褲、夾衲、夾褲、棉衲、棉褲、長棉衲、長夾衲、單衣衫、長褂及申字襟等,這些衣服全部穿在死者的身上,眞是臃腫非常。這是因爲當時一些較富裕的人家,對死者的壽衣很重視,認爲這樣才夠體面,對得住死者。不過現在,一套壽衣的組成就簡單得多,不再像以前那樣講究。一般是男裝六件,女裝七件。其中男裝壽衣包括:內外衣褲共四件加上長衫、馬褂各一;女裝就再加上一條裙褂。在衣料方面,通常會選用一些絲綢,因爲夠體面和貴重。
壽衣店除了製造壽衣外,還製造壽被、壽帽、壽鞋等一系列附屬品。其中壽被的刺繡圖案多爲一些吉祥物,例如仙鶴和松柏等。也有一些西式的就會繡上十字架等的圖案。還有一種名爲“蓋棺被”的,和壽被不同並不是蓋在屍體上,而是顧名思義蓋在棺材上的,通常是紅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的。不過,這些都是過去的規矩了,現時許多壽衣壽具等都沒有規定某一特定顏色,而是按顧客喜好而定。
壽衣店的盈利
據壽衣店的店主表示,壽衣由最便宜的三佰多元一套至最貴的六、七仟元一套都有。不過,當遇到一些家境清貧的人家,是會以低於成本的價錢賣給。可想而知,壽衣的利潤並不是太大。
不過,近年有一些外地遊客,對這些壽衣、壽帽等甚感興趣,經常會將之當成紀念品買回家中作裝飾。這也是除賣給正在辦理喪事的人之外,另外一種新的銷路。
壽衣店的經營
本澳現存的這一間壽衣店,其東主是子繼父業經營的。店中不論大小事情,從裁剪布料到製成一件壽衣或壽被,都是由其親自做的,當然家人也會幫手分擔一些事情,不過就一向也沒有請伙計,故算是家庭式經營。由於是家庭式經營,營業時間亦比較自由。固定的假期爲每年的農曆新年。
另外,在本澳鏡湖殯儀館內,是有一間壽衣服務部的,而該部的壽衣來源,也是由這間本澳唯一的壽衣店提供貨源的。因此,澳門的壽衣店可以說是暫時沒有任何競爭的。
總結
中國人在過去相當長的日子裡,對壽衣是十分重視的,但隨著社會不斷變遷,人們對壽衣的重視程度也逐漸降低。目前,許多人也漸漸跟隨西方人的習俗,將死去親人生平喜愛的衣服代替壽衣。這對壽衣的銷售造成了一定影響。另外,雖然說壽衣店澳門只有一家,沒有競爭,但據壽衣店東主表示,現在年青一輩許多都不願幹這行了,所以現時可說是後繼無人了!筆者個人認爲壽衣也是一門傳統的手藝,故也不希望不久的將來壽衣店會日漸式微,並在澳門消失!
【備注】
一部份第一手資料訪問自永生壽衣店的東主冼伯
一部份第二手資料參考自一九九零年十二月廿五日澳門日報的專題報導,作者林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