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行業史
 

製麵業

譚啓志 李振宇 冼柏軒 李嘉慧 鄺卉妍


  民以食爲先,大部份人都講究飲食。特別在澳門-這個交集各種美食的地方。每天,生活在澳門的人都可以說是“口不離麵”。麵已是人們飲食的一部份,有些人甚至把它代替米飯作爲正餐。
  澳門的製麵工業已有很久的歷史,隨著供應粉麵小食店、飯店、酒樓和市民的需求,以及本地居民喜歡吃河粉、麵條的習慣,製麵工業亦不斷發展蓬勃起來。可以說,只要人們對粉麵仍然有需求,製麵的工業仍繼續存在。

(一)製麵業發展的原因


  早在五十多年前,澳門已有製麵業的存在,時至今日,製麵業依然屹立不倒,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有較好的市場,由於麵是比較受歡迎的雜糧食品,擁有一定發展潛力,加上人口年年增加,市場上對麵的數量需求亦會不斷增加,使麵業可以在市場上得以生存。
  2.從前的製麵是以人手製作,故產量很低。但從一九七二年開始,逐漸使用機器,大大提高生產量,使產量可滿足市場需求,又可減低生產成本。
  3.製麵業是一個比較穩定的行業,因爲在一年四季中,都有一定的需求量,而以這期間最多訂單,所以沒有很大的起伏。

(二)從抗日戰爭至今的製麵業


  製麵業是一種傳統的行業,在澳門已有很長遠的歷史,雖不及神香、火柴等,有出眾的表現,但它的存在是不可忽視的。
  在抗日戰爭的“風潮時期”,澳門大米十分短缺,價格十分昂貴,可以說是當時富有人家的專利品,普通的黎民百姓根本負擔不起,本澳的市民只好尋求別的糧食,順理成章,麵便成爲米的代替品,加上這時有大量人口從中國大陸逃難到澳門,使澳門人口激增;在這時候,有門市的製麵工場客似雲來,同時,老闆們爲了減低成本,往往會選擇比較便宜的材料,因而,材料的來源地經常變換。
  日本戰敗投降後,米價回復正常,人口的遷出,麵的銷路隨即回落,材料的來源亦有所改變:麵粉全都由加拿大進口,雞蛋則從中國大陸入口。
  踏入五十年代,中國的經濟有少許起色,刺激到市民的購買欲,人們購買麵的數量亦有所增加。唯惜好景不常,五十年代後期,經濟不景之氣直捲全世界,製麵業亦受其影響,縱然銷量沒有大幅下跌。
  至八十年代,港澳地區經濟起飛,市民的消費力與日俱增,對麵的需求亦逐漸增加。此外,人口的增加,大陸移民的遷入,亦使麵的銷量逐漸上昇。

(三)種類


  1.麵:麵的種類有很多種,如:全蛋麵、伊麵、油麵、炒麵、生熟麵、蝦子麵、魚蓉麵、竹升麵、菠菜麵等。
  2.機器:機器的種類有打粉筒機、切麵機、壓麵機、蒸爐等主要機器。
  3.用具:種類有窩籃、竹“篩”。

(四)製法


  A.一般的製法
  1.將麵粉、雞蛋、水放在攪拌器內,攪拌均勻後,取出。
  2.將取出的混合物放在壓麵機內,在壓麵的過程中,加入適量的生粉,使壓成的麵塊不會互相黏貼;即使經切麵機切成的麵條亦不會互相黏住;食用時亦便於煮熟。然後壓成一整片。
  3.將壓成的麵粉放在切麵機,一條一條的生麵條便製成。而麵條的寬度可以調校切麵機切刀的寬度,就可得到不同寬度的麵條。
  4.製成的一條一條麵條,由有經驗的師父把它用手搓成一個個的麵餅,放在蒸籠內加以鑊蓋蓋著,約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取出,待之冷卻。
  5.將散熱以後的麵餅放在用以晒麵的窩籃上,待之晒幹。冬天需時約四天,夏天需時約三天。一個麵餅便製成。(注:有些麵不用晒幹、如:炒麵)而在整個過程中,所用的燃料是油渣,因爲用油渣作燃料,其火力是用以蒸熟麵條,但一般的燃料則比較難蒸熟麵條。B.特別麵的製法
  1.伊麵:其製法與一般的麵大致相同。將切成一條條的麵煮熟,再過冷河,將鬆,再炸,(滾油下)約炸3分鐘,炸時用圓形的模來固定形狀,則成一個伊麵。
  2.蝦子麵:將蝦子(若50斤麵粉,則有2斤蝦子)與麵粉、雞蛋、碱水放在粉筒內攪拌均勻,其餘的部驟與普通的麵製法相同。
  3.牛肉麵:首先將牛肉弄碎,牛肉不可有筋或骨,純是牛肉,弄至糊狀,和麵撈在一起,剩下的楂用來煮湯,加進麵團中,其餘步驟和一般麵的製法相同。
  4.菠菜麵:製法大致相同,只要在麵團中加入色素、味粉(味精),攪勻,以相同的製麵法,得以製成。
  5.魚蓉麵:據行內人士透露,市面上買的多爲加入添加劑(味精及色素等)的劣質麵,優質的魚蓉麵由於製法復雜,十分費時,因此在澳門懂得製造的人不多。
  6.竹升麵:製法與一般的麵一樣,但用竹升代替壓麵機來壓麵,特別有傳統風味。而事實上,在沒有引進機械製麵之前,所有麵都是用竹升來壓的。現在,以竹升製的麵已少之又有少。

(五)各種面的特點及特色


  1.伊麵:爲了取其名字好兆頭,所以伊麵又稱爲壽麵。伊麵的儲存期限約一個半月,宜儲存在陰涼、通風之處。因爲伊麵是經過油炸的,所以放在空氣不流通或太陽暴晒的地方,就容易變壞。一般的製麵工場都會預定數目,將過期的伊麵數目減至最低,減少人手、食品的浪費。
  2.菠菜麵:從一些有經驗的師傅得知,眞正的菠菜麵製法很復雜,加上在澳門不甚流行,所以眞正菠菜麵很少在市場上出售。
  3.竹升麵:在澳門已屬罕見,現在很少製麵廠有竹升麵的製造。這種麵的特點在於其味道比機製的麵香滑。製法和別的有所不同,由於過往機器不太流行,多用人手將麵粉、雞蛋、碱水等材料搓至均勻,然後放在竹下壓麵,約10磅搓成的麵粉需要壓15至20分鐘左右。所用的竹亦有其特色,竹的長度一般要比壓麵者的高度長,以便師博用大腿的力壓麵,這個程序是很辛苦的,因爲壓麵師博需要單腳站在地上,另一只腳放在竹上,用大腿單邊的力壓麵,不停的重覆上述動作,所以會形成小腸氣這種職業病。另外,竹的種類最好採“油升”,因爲這種竹比其他的較爲堅韌,不會容易破裂。學習製竹升麵,除了一般的基礎以外,還要學“坐升”~這是一個關鍵的過程,因爲這是易學難精的。
  基於上述種種的理由:有職業病、易學難精、辛苦、機器的引進等因素,竹升麵的製造已經很少,逐漸式微。
  4.炒麵:炒麵的麵餅較大,麵條亦不用晒幹,而價錢亦較便宜。用家多爲酒樓和小食店。

(六)製麵工場的副製品


  雲吞皮:份量是1斤麵粉和2隻雞蛋,攪成均勻的麵粉,有的用竹升來壓平,壓至一片片,然後用圓形的倒模圈成一個一個的圓形,成一塊塊的雲吞皮。
  燒賣皮:燒賣皮都屬於製麵這一部門,製法與雲吞皮相似。

(七)來源


  1.材料
  雞蛋:主要來自中國大陸,也有來自外國。但中國的雞蛋色、香、味俱存,所以大多數的製麵廠都採用中國雞蛋。
  蝦子:主要在一般的海味店有售,現價約200元一斤。
  水:化學成份是碳酸鈉,市面上很容易購得。
  2.機器:以往多是本地製造,現在則有一部份由香港進口。

(八)公仔麵對傳統製麵業的影響


  公仔麵的麵世,對傳統的製麵業亦有一定的影響。公仔麵在初推出時十分流行,但後來,有些營養學家指出公仔麵中有一種棕櫚油的物質,對人體的健康有損害。由於傳統的製麵業沒有這種物質,故不受其影響,反而吸引了更多人食用傳統的麵條。可以說,公仔麵的麵世不但沒有削減傳統麵食的銷量,反而令傳統麵食的銷量有所提高,對傳統的麵業可算是一個良性沖擊。

(九)客戶


  1.酒樓、麵食店:是麵廠的主要客戶,製麵業亦深受到他們的影響。他們的需求越大,製麵工場就越忙碌;他們的需求減少,製麵工場亦相繼減少生產。所以,酒樓、麵食店是他們的主要客戶,製麵業亦受他們的影響。
  2.市民:市民亦會到製麵的店鋪購買麵,但份量當然不及酒樓。所以,製麵工業的旺盛是受酒樓的需求影響,而門市則沒有興旺之分。在過去,抗日戰爭時,由於米糧不足,麵就得以興盛。

(十)學師的情況


  在過去(約40年前),拜師學製麵所需要的時間,最快亦要半年,在這個學師的期間裡,師父會教導學徒,但最重要的是資質;吸收快的學徒,得到的知識亦越多。現在卻有所不同,由於製麵的機械化,

前景


  雖然現時各行業都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但無損製麵業的發展,只要有需求,製麵業的前途仍是樂觀的,再加上機器的引入,使生產效率,存放設備等得以改善,而且製麵業一般是家族性質的,一代傳一代,故在未來的日子,製麵業仍會生存下去的。


  竹升壓麵


  疊麵餅


  麵餅


  蒸麵的蒸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