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心聲
 

艱辛的漁民生活

陳務芹

  職業無貴賤之分,只要是正當的,對社會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貢獻的。其中,有些人的職業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又必須遠離陸地去工作,那就是源源不斷地爲我們供應海鮮的漁民。
  漁民,又稱“蛋民”,相傳是起源於宋朝,但這個極富貶義色彩的名稱已逐漸被淘汰,不過,他們艱辛,清苦的生活並沒隨之而被驅走。對我們來說,漁船只是一隻與普通船隻沒有分別的船罷了!但對許多漁民家庭來說,漁船不單是捕魚維持生計的工具,亦是他們的家,無論是吃喝、玩樂或是休息睡眠,都在空間有限的漁船上進行,船上的生活必需品一應俱全。所以,漁船幾乎是他們的命脈所在!
  船員基本上是由船主家人組成。由於捕魚前的準備和善後功夫多得很(包括修補漁網、檢查工具、分別魚類等),加上拖網時需要巨大的體力,所以漁民之家一般都是兒孫滿堂,目的在於分擔大量的工作,大家各盡本份,共同用汗水去建立家庭。船上的捕魚工作,男人當然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女人也不遜色,不論是洗衣、煮飯,即使是捕魚的工作也會參與,不僅要照顧小孩,更成爲小孩的玩伴,可謂是身兼多職、責任重大。
  表面上,船上的孩子應是最幸福的一羣,既不用參與捕魚工作,也不用應付沉重的功課壓力,但實際上,並不是想像中那回事。他們的父母終日忙於工作,只能與海爲伴,那種孤獨、寂寞的心,不是你我所能體會到的。船上活動範圍狹窄,父母爲免孩子失足掉下海而不知所蹤,便在小孩背後掛上一個浮標,以防意外。由於他們年幼,必須由父母照料,但父母長期出海捕魚,所以沒有機會上學,年幼時或許沒有多大影響,但將來呢?將來對於小孩融入社會造成障礙,因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對文化的需求也相應地提高,而且變得重要。這不是他們所願望的,但現實是殘酷的,唯有默默地接受,逆來順受罷了!
  經過了一天日晒雨淋的工作後,晚上才是眞正休息的時候,但是休息的船倉並不理想,有“地狹人稠”之患,每人只可有一個僅能容納身軀的床位,但對樸實的漁民來說,可以安樂地睡覺已是無比的享受和快慰。
  俗語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漁民的一生就奉獻於海洋上,一輩子與大自然打交道,與之關係極爲密切,脣齒相依,可是,大自然是冷酷無情的,漁民每分每秒都處於與死神搏鬥的邊緣,即使是一瞬間的狂風巨浪,也可將漁民的生命和財產摧毀於無形,因此,漁民非常篤信宗教,而且相當迷信,常常去拜祭各種各樣的神。既然他們敵不過大自然,但又必須依賴大自然,唯有把自己的一切交托於神靈,祈求神靈保佑他們在海上一切都平平安安,魚穫豐富,子孫昌盛等。
  長期以來,漁民依賴魚欄來出售魚穫,因此漁民與扮演中間人角色的魚欄保持緊密的聯繫和建立了重要的關係,但也有些漁民直接將魚穫出售給消費者,獲取更大的利潤。
  隨著社會的繁榮和進步,從事捕魚工作的漁民越來越少。捕魚行業是要靠經驗積累,才能有好收穫,所以這行業通常是世代相傳的,可是由於這行業需要大量勞動力,在現今勞工短缺的社會中成爲了重大的問題,而且出海捕魚危險性大、生活單調、孤寂,所以新一代的漁民子弟無興趣繼承祖業,遂令捕魚業有逐漸衰落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