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百業
 

澳門巴士的發展

譚啓志 練慧僑 冼柏軒 李振宇 劉明慧 沈偉倫


  提到交通工具,相信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巴士,的確不錯,巴士在本澳來說確實是很方便的交通工具,而且它已有很悠久的歷史,早在巴士未出現之前,已有街坊車的存在,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巴士的發展史:

“街坊車”的出現【注1】


  據《港澳大百科》一書,最早期的公共汽車出現於1925年,當時並不是叫“巴士”,而是叫“街坊車”,起初只有三輛,但數年間竟增至三十多輛;這是由於政府沒有專營合約的管制,所以不少商人買了些價格較廉宜的大貨車回來改裝,如:在貨斗上裝設木座椅,加設上蓋遮擋太陽風雨後,便成了運載乘客的“街坊車”。由於“街坊車”既方便又新奇,在最初出現時已非常受歡迎。生意好,便有十多“間”街坊車公司相繼成立,稍後更出現了兩家規模較大的街坊車公司—“通運”和“高陞”,這兩間公司的車既新,且多。其他小公司難以與他們競爭,於是便組成聯合公司與之抗衡,結果三大街坊車公司形成鼎立的局面。當時街坊車的行車路线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從火船頭街至媽閣廟,總站爲現在的十六號碼頭附近;另一條則由十月初五街口起,經新馬路、水坑尾、東望洋新街、二龍喉、馬交石、黑沙環等,最後到達關閘口。那時的街坊車約有30輛,大多是福特牌子的車,由於那時的私家車還未普及,所以乘搭街坊車遊車河也是市民的娛樂節目之一。1927年岐關公司在澳門設立,包辦了全澳的巴士。抗戰期間,巴士因燃油不足而停業,至l948年才由新的公司接辦。

離島巴士的發展【注2】


  離島巴士服務始於1952年,至今已有43年歷史,初時只能在路環及氹仔部份路面服務,行走範圍十分局限。
  離島巴士服務初開設時,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均是分隔開的,由於路线局限。所以巴士服務並不像現時那麼方便。
  1968年6月l日路公路通車後,巴士公司以爲乘客必定會多,但出人意表地、連貫公路(路氹公路)通車初期開設的巴土,因路面欠佳,難於在公路上行駛,只能分別在路氹碼頭和市區中來往,令業務停滯不前。
  1974年10月,澳氹大橋通車後,離島线的巴士服務爲福利公共汽車公司和海島公共汽車公司之專利,澳氹大橋通車後一年,福利巴士公司開設雙層巴士服務,當時市民對此的反應好壞各半,詳情在下部份論述。雙層巴士於福利巴士公司改組成新福利巴士公司後停止服務,改由各款舒適的冷氣巴士進行服務。
  與此同時,巴士在離島的服務亦有著很大的發展,尤以在氹仔,幾乎全島各地皆達。

雙層巴士的發展及消失【注2】


  大家是否還記得雙層巴土曾在澳門行走呢?1975年l月中旬,福利巴士公司從英國購買了8部二手雙層巴土,其中有兩部先來到澳門,並於1月18日先行試車。這些雙層巴士大約十四呎高,有座位73個,連企位可容納90人,約等於兩部單層巴士之載客量,只需一個司機和沽票員。本來行走雙層巴士是一個如意算盤,但當時卻遭受一些商人反對,尤以新馬路商人最爲激烈,理由是雙層巴士在載客上落時易造成車輛擠塞,而且新馬路的路面狹窄、地基不穩、舊樓又多,實在不宜行走雙層巴士。後來在市政廳支持下,巴士公司與新馬路商戶代表商議後迖成協議,爲方便行駛雙層巴士,整條馬路要將19個招牌及廣告牌升高,所需費用的三分之二由福利公司負擔。於是,雙層巴士便於6月l6日正式載客,行走路氹兩地,途經新馬路。當時有4輛雙層巴士,但經常行駛的只有3輛,乃將一輛改爲敝蓬式,每逢假日派出行走離島线,而這種巴士在外國早已流行,叫做“觀光巴士”或“旅遊巴士”,但在澳門則屬首次。由於外型古怪,所以吸引很多人注意和乘坐,特別是黃昏、陰天或略有陽光時,沿途風光一覽無遺,眞是非常寫意,但遇到雨天或驕陽高照時,卻又是另一種風味了。
  及後,新福利公司成立,認爲雙層巴士過於殘舊,已無法維修、沒有冷氣及操作困難,故終被淘汰。

巴士的經營方法及結構


  澳門首間大規模的巴士公司——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於1952年由何賢先生正式創辦,派出大、小巴士行走澳門多處地方,每程票價爲兩毫,但對當時的市民來說已是一個昂貴的收費,因此乘客很少;直至l955年,巴士公司提出乘車半價優惠計劃,車費由原來的兩毫變成一毫,據《澳門工商年鑒l959—60》中報導,1959年共有巴士线3條:1)5路线:媽閣關閘;2)小環市线:18號碼頭側永樂戲院l8號碼頭;3)泳場线:八角亭泳場;其中泳場线只在新口岸泳棚開放時才行駛,但該线在一年後被取消【注4】;此後的數十年間,巴士公司也調整過票價,而最後一次調整票價是1982年,那時的票價爲大巴50,小巴470。當時巴士共有l16輛,平均日載客量爲七萬人次,到1985年,只有巴士82輛,平均日載客量只有六點六萬人次;計有路线十三條,其中,3A线的巴士是有冷氣設備的【注5】。l988年,福利巴士公司由於虧損嚴重(約八百萬元),只好在7月18日正式結束,而業務就由同日成立的“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所取代。
  新福利巴士公司成立後(以後用新公司來表示),除了全盤承受舊公司的財務外,並保留舊公司全部職員(282名),和那時在市面所行走的各路线等等。鑒於舊公司已有多年因種種原因而未有調整過票價,因此新公司便向政府提出了加價的要求,但預計加價幅度不大。並將會投資四千萬元去購買10部大巴及50部小巴來改善服務。
  1990年,新公司爲了進一步增加利潤,便決定裁減所有大巴的沽票員(小巴不設沽票員),而改用另一方式來售票,就跟小巴一樣,在車內設置一個錢箱,乘客上車只需將硬幣投入箱內,而毋須走到車廂中段才購票,這樣一來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來增加利潤外,又可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紛爭。
  由1989年至1991年9月份爲止,新公司添置了30部大巴,並將l0部大巴翻裝冷氣,另外又添置了15l部小巴,總投資額達六千萬元。當時新公司行走澳門半島及離島的巴士有19l部,當中有15l部是小巴,40部是大巴。而行車线就有21條,包括市區线及離島线。離島线只佔六條行車线。司機人數有270名,八成是由新公司親手培訓。於1991年3月,推出“澳門通”月票。巴士月票在舊公司時亦曾出現,只是學生專用的,1962年的售價爲$7.40;另有優惠票,每本$l.50元,共十張;70年代未,月票的售價約爲$20。由1952年至今,巴士票價每次的升幅約爲20至40,調整票價共有九次,最近一次是在去年年頭,票價由$l.80升至$2.00。現在的巴士是有冷氣設備的,所以價錢算合理,相比起香港的巴士,確實要好。


  以下是1985及86年澳門各巴士公司的行駛車輛總數、職工人數、售出票數及其總值【注6】:
  司機的薪金方面,現時的日薪爲$134 .48,爲甚麼會出現那麼小的數目?原因是司機每次的加薪幅度都以%來計算,而加薪幅度是由公車公會和巴士公司協商的,加薪的日期是6月l日。過去,舊公司的授薪方式是把現金放入“糧袋”中,直接交給司機;而新公司是以自動轉脹的形式。1971年,司機日薪是$13.60,到1978年日薪是$28.05。另外,司機每月受糧兩次,舊公司時期,逢1號、16號受糧,而新公司是在6號及16號受糧,加班的薪金是雙計的。
  新公司成立後,制定了一套褒獎制度:每位司機都有機會獲得勤工獎、服務和安全獎。其資格是:勤工獎每月要工作28更,每更要工作8小時,這就可以獲得$150的獎金。服務獎的條件就較爲簡單,只要沒人投訴該司機,即可得$350的獎金。安全獎,顧名思義是以駕駛安全爲條件,若司機工作期間發生交通事故而要公司賠償,該司機就不能獲得該月的安全獎,若在同一個月發生上述的情況兩次,則該司機會喪失兩個月的安全獎(現爲$450一月)外,還要負擔30%的修理費。這些獎金,最後會算入薪金內作爲薪金的一部份。由於社會生活指數會提高,這些獎會隨薪金的變改而作出調整,上述的都是現時的金額,在設立之初,安全獎只有$150,服務獎$l50元,勤工獎則是$100,若司機一個月中工作不足26天,則所有獎金也沒有。
  除了褒獎制度外,亦有退休金制度,凡在l982年之前加入的司機,享有退休金,退休金金是按服年數而定,比如一位爲公司服務了18年的司機,可享有服務18年中每一年的一個月薪金的120%作爲退休金。
  司機的工作服方面,福利和新福利都是有公司徽號的藍色T恤;澳門公共卻是黃色的恤衫。而利安巴士公司,即現時的澳門公共汽車公司則規模較小,據《大眾報》出版的《澳門工商年鑒1959—60》中,並沒有利安巴士的記載,可見它是在60年代初才成立的。該公司初時的制度不太完善,不像福利公車那般系統化,車輛數量也不及福利,但收費則與福利一樣。在大橋通車的年,利安因經營不善,東主鄧榮添遂將之結業。同年,吳福先生成立了澳門離島公共汽車有限公司,鄧榮添先生亦是股東之一(故又稱利安離島公共汽車有公司);後來改名爲澳門公共汽車公司;行車线也不限於離島;在l983年時,共有路五條,11、21、21A 都是以河邊新街爲起點、離島爲終點站;而l、2只是在離鳥行走【注7】。司機的受薪方式,以往是以日薪計算,現在已改爲月薪;假期方面,澳門公共汽車公司的司機每月有2天假期。
  管理形式方面,兩間巴士公司均於總站都設站長一名;和司機一樣,早晚2更,且設一站長亭。至於其他大站,則由流動站長負責。站長的工作主要是監督司機出車、上落客的情況和指示司機開車的時間;因此,他們算是巴士公司的管理階層!
  兩間巴士公司的最高管理階層莫過於東主:現時新福利的東主爲何厚鏵先生、廖澤雲先生和崔世昌先生;澳門公共汽車公司的則是吳福先生。

巴士的類型


  街坊車主要是美國福特的車。福利巴士公司和利安巴士公司的車就有較多的類型。據行內人士透露,舊公司時期的大巴多是英國和日本的車,如俗稱“崩鼻”的就是英國的“吉拿”、“大水牛”即“利蘭”,而小巴則全部都是日產的“實力”,行內稱“舊實力”,而雙層巴士是從英國購入的半自動波“殘”車,這些巴士購入時的車齡已有十多年。而現時的巴士,大巴是三菱的“Ro sa”和“易蘇蘇”(lsuzu五十鈴),小巴則是“新實力”、“三菱”和新購入的豐田車系,除了“易蘇蘇”和“新實力”是後來才添置冷氣設備外,其他都是安置有原廠冷氣設備的。

岐關車的歷史【注8】


  在1928年的3月18日,岐關車路公司舉行隆重了“前山通車典禮”後,岐關車便正式通行。顧名思義,岐關車是指由中山石岐至澳門關閘。百年前,澳門至石岐並沒有馬路,交通非常不便。清末,澳門紳商陳芳等人捐資四千洋銀,修築了由白石至前山的道路,並於1894年10月落成,成爲當年首屈一指的道路,便利手車的來往。民國初期,廣東民辦公路之風興起,爲促進澳門與家鄉的發展,中山縣人鄭芷湘、鄭麗卿、吳梅一、黃昌垣等人均發起組織“岐關車路公司”,於1927年7月公司開辦起來。公司開辦之初,掛起‘中山縣岐關車路有限公司。的招牌,暫在廣州設立臨時籌備辦事處。數年後才將籌辦處遷往澳門,租新馬路67號麗華二樓辦公(該址現爲劉光普牙科醫務所),懸掛起“竹盧”二字(因“竹盧”與“築路”爲廣州話諧音),以便就近指揮築路工程。岐關車路公司開辦後悉力籌劃興築由澳門關閘至石岐的公路並自行通車。工程分五期進行:第一期工程由澳門關閘至中山古鶴,於11月8日招投興築,當築至翠微,已有七公里之長,公司即派四輛客車行走,每日每輛往來澳門近廿次。
  岐關車於l928年3月18日舉行隆重的通車典禮,很多的賓客盈門,如中山縣縣長、省公路處長卓康成、澳督巴坡沙和港督金文泰等中西人士。與此同時,位於岐關車路山路邊的“前山中山紀念亭”亦興建落成,使“岐關車路”增光不少。此後第一期工程斷續修築,由前山至古鶴·於1928年l0月通車;第二期工程由古鶴至下柵;山路較多,計築五個多月,於1929年5月竣工;由下柵至崖口爲第三期工程,由於多田路,又遇阻路風潮,工程延至1930年5月才能通車;第四期工程由欖邊至石岐,需修築大環橋,幾經波折,才於1932年l月17日通車;最後一期工程爲西路工程,由蕭家村、三鄉、深灣至石岐,工程分南北兩頭同時進行,本以爲可速成,豈料也遇到不少困難,北頭由石岐華陀廟至北台,於1933年7月5日通車澳門至三鄉已於1931年4月5日通車,而南頭由蕭家村至北台,雖於1930年7月已動工,但卻延至1936年才全部完成得以通車。
  1928年下半年行走的岐關車是從香港購回來的二手車,經翻新改裝。1933年已擁有大小客車97輛,自由車2l輛,後備大小客車8輛,後備自由車9輛以及各種工程車十多輛,盛極一時。
  現今,岐關車在澳門的路线只有兩條:關閘至司打口和關閘至港澳碼頭二线,而在國內的路线則多不勝數。

市民對巴土的意見


  由於澳門地少人多,道路狹窄,又不容許建造如地下鐵路這類大型的陸路交通網絡,所以巴士便成爲本地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绝大部份的澳門居民乘搭巴士上班上學,當中有很多人每天乘搭次數爲四次或以上(以工作天計算,一個中學生上、下午上學放學共四次)。既然巴士與澳門居民之關係如此密切,那麼搭客對巴士服務又有何意見呢?
  過去—
  至1988年6月止,澳門公用事業關注協會已接獲市民不少有關的投訴,並將之綜合爲下列五項:
  一)巴士“飛站”情況嚴重。
  二)個別售票員對待乘客之態度欠佳。
  三)澳門福利巴士公司的車輛,車後沒有設置路线號碼。(令乘客要在車輛埋站時,趕赴車頭觀看,往往造成巴士站出現混亂情況。)
  四)巴士經常不能依照公司的班期時間準時開車。
  五)有些路线的巴士數量過少,甚至只有象徵式一輛,其運輸效能聊勝於無。
  另外,隨本澳人口不斷增加,巴士載客量便與年俱增。據澳門公用事業關注協會搜集的資料顯示:


  從上表的載客人次看似乎是乘客對巴士的需求減少,但實際上只是巴士的供應量不足,以至影響載客量的上升。該會亦曾派員前往香港搜集該地的巴士資料,將其與澳門巴士數量比較;至198 8年5月爲止,香港九龍共有巴士3779輛,每日在路上行走的約爲3082輛至3112輛之間,與澳門繁忙時間約有58輛巴士行駛比較,差距甚大。以下是1988年6月份的本澳巴士行車情況【注9】:


  由於巴士數量太少,造成載客量停滯不前以及私家車輛激增的現象,都是當時市民所不滿的地方。
  現在—
  隨著新福利和澳門公共兩家巴士公司的不斷發展,今時今日的巴士服務已較爲完善,例如:在車廂內添置了冷氣設備;巴士月票的設立;添置了新的冷氣巴等;但仍有少量問題有待改善:
  一)車廂內雖有“嚴禁吸煙”的標誌,但少部份司機仍在車廂內吸煙。
  二)有些司機爲了趕及在規定時間到總站,因而高速駕駛,對乘客的安全和心理構成威脅。
  三)有些司機卻行車太慢,浪費乘客時間。
  四)巴士公司雖添置了多輛巴士,但部份路线仍是供不應求。
  希望兩家巴士公司能改善以上問題。

結論


  從街坊車直到現在的冷氣巴士,澳門的巴士服務已有近七十年的歷史。
  早期的街坊車雖然只是由貨車改裝而成,但因爲新奇也吸弔了不少搭客。後來,由於岐關車的介入使街坊車逐漸式微,最後甚至停業,到了l952年福利利巴士公司成立,澳門的巴士也漸漸發展起來,從一開始的二條路线,發展至離島线,而巴士的種類,亦變得多元化;1968和1974年,路連貫公路和澳大橋通車後,標誌著巴士進入一個新紀元,離島巴士的發展爲市民帶來更多的方便,利安巴士的路线延伸至澳門,給予市民更多的選擇,雙層巴士的出現,是巴士的新突破,雖然服務只維持了十年便消失。
  l988年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易手,公司成立取消了售票,改裝錢箱;嗓音大的巴以致兩家巴士公司的業務有了全面的革新,新士變得寧靜舒適的;悶熱的車廂也變得清新涼快了;“棍波”則改成“自動波”…一,這些改變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變遷和市民的要求而產生的。
  巴士是現今澳門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比較世界其他城市的巴士服務,澳門巴士是毫不遜色的。市民出入大都以巴士爲主,希望兩家巴士公司能改善現有的問題,繼續擴展業務以滿足廣大市民的要求。




  【注】1,2,3,6,8,9的資料是據《澳門日報》的報導。
  【注】4的資料是據《澳門工商年鑒1960》
  【注】5,7的資料是據1983年的《澳門手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