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百業
 

澳門捕魚業

黎健君 鄧凱文 高卓峰

澳門的自然地理環境:


  澳門位於珠江三角洲南端,與香港分別處於珠江口伶仃洋東西兩側,北距廣州152 公里,東距香港78公里,構成珠江三角洲的三大港市。
  澳門除澳門半島外,還包括氹仔,路環兩個離島,總面積爲16·92平方公里。由於澳門的土壤多屬花崗岩成份,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因此農業生產微乎其微。
  另外,地處珠江水域的澳門,周圍淺海漁業資源豐富,而且附近深海區廣闊,所以漁民出海作業十分方便,加上澳門氣候受亞洲季風支配,每年4-9月受海洋氣流控制,盛東南、西南風;10月至翌年2、3月,受大陸氣候控制,盛吹西北風,這種氣候極利於帆船的往來。以上的條件,便造就了捕魚業在澳門的發展,捕魚業便成爲澳門居民最古老的行業,在社會經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漁業本世紀生產的發展:


  澳門的海岸水靜灣圓,便於停泊·因此自宋元時代,澳門已成爲東南沿岸海漁民避風停泊的場所,亦證明七百年前,澳門已成爲一個重要的漁港,一直以來漁業都是澳門的傳統生產,而且是澳門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抗戰前澳門的各類漁船最少有千餘艘,漁民人口達一萬六千人。至民國時期獲得了發展。首先表現是漁民增加。一九二一年左右,全澳漁民達到60,000多人,佔全澳門人口的7l%左右。當時漁船有數十種。計有大漁船1,000艘,小魚船達2,000艘。並不斷發展。例如一九三零年,魚類出口值爲250萬葡元,佔當年出口總值945萬元的26%。一九四零年以前,海產是澳門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排在炮竹,煙花等工業前面。當時經澳門政府登記出海捕漁的漁船有2,300艘,漁業在澳門經濟中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捕漁業的興盛,連帶集中於內港旁邊的下環街的魚欄(魚類批發商)多至六十家。有修造漁船廠20家,裝罐廠4家,加工牡蠣、蝦和魚翅。
  但漁業生產於本世紀五十年代末期走向衰落。在七十年代更進一步萎縮,一方面固然由於石油價格狂漲,出海捕魚成本劇增,漁民難以爲繼,紛紛棄船上岸謀生。另一方面又因鄰近淺海水域,受到工農業發展的污染,加上漁民早年利用幼網捉魚苗,漁業資源受到嚴重破壞,漁獲減少。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爲了保護資源,對漁場進行計劃管理,規定某海域禁捕時間,以待魚苗成長,這是一種有益於漁業長遠發展的措施,但漁民一時不適應,魚產亦因此受影響。直到一九七九年,漁民爲了克服淺海漁業資源減少及漁區進行計劃管理的困擾,向深海作業發展。漁業產量下降之勢才被遏止,一九八零年以後,才開始逐年回升。
  根據統計,一九八零年初,全澳有大小漁船1,452艘,漁民家庭1,267戶,人口13,000多人。漁獲6,642噸,漁產出口3,862萬元;一九八一年卸下漁獲共7,542噸,價值10,268萬元。一九八二年,漁業在百業蕭條的情況下一枝獨秀。在捕魚業的帶動下,爲其服務的各行業亦一派旺態,一掃過去幾年的頽勢。並連同50多間漁欄三家急凍公司,七家冰廠,四十多家造漁船廠,三十家漁船機器安裝修理工場以及十二、三家山貨船具商店,組成一個較現代的漁業經修體系。
  一九八四年,漁船增加到1,700船,漁民1·5萬人,年漁產值0·94億元,佔全澳生產總值(G·N·P·)的1·2%。連同60家漁欄,6家冰廠和幾家急凍工場,40家漁船廠,7家修船廠,40多家機器安裝修理工場,十二、三家山貨船具店和3家航海儀器店,組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漁業經濟體系。每天集魚集蝦上市量佔全澳市場供應量九成以上,是澳門居民魚類食品的主要來源。
  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捕漁業已開始式微。據九四年統計,全澳大小漁船約六百艘,這比起七十年代減少逾倍。這種變化其實不算大,主要是近年因海洋遭受污染,直接影響魚類失收,爲了謀生,許多漁民只能向深海捕魚,造成捕魚的成本大,開支巨,部分漁民甚至要向銀行貸款維持營生。故不但新人不願入行,甚至一些小艇的船主也被迫放棄捕魚工作,到岸上謀生。這就是捕魚業沒落的主要原因。

澳門常見的漁船種類及捕魚方法:


  蝦艇是澳門最常見的,其次有單拖,雙拖,網船,陽江艇等等。一般本澳的漁船都是沿著鄰近水域捕魚的,因此所利用的漁船普遍只是小至中型(十五——三十公尺長)。以柴油推動。而這些中小型漁船亦會受到捕撈季節的影響而停止作業。但大型的拖網船則不受此限制,因爲它可以更遠的深漁區捕魚。以下列出三種在澳門最常見的漁船及其結構:
  1.蝦艇:蝦艇又稱蝦拖,澳門地區捕漁船多屬此類,設備現代化,船殻形態及推進形式受西方影響,主要捕捉蝦類。由於只在近海水域(水深約20米左右)工作,所以體積爲20米左右,屬於中小型漁船,馬力最少幾十匹,最大也不過是200匹。
  2.單拖:以一對轉向抑下器拖網操作,其特徵在於船艙兩邊各置網皮架一具。一般都在較遠海域捕魚。若兩艘拖船同曳一網時,便稱爲“雙拖”,被拖的網能水平地張開,使能捕獲更多的漁獲。
  3.網船:常有3部馬達,成員大多由船主全家所組成,船員一般可在船上生活一週都不必上岸,漁網經常設在船身兩旁或船尾,兩個船箍綁在網下,成袋形,由大細網織成,如設在船尾,則只用一大網並用兩個滕箍撐開。
  截至八十年代末,漁船總數爲810艘。雙拖80艘,單拖19艘,蝦艇563艘,網船103艘等,其中蝦艇佔70%
  澳門漁船蝦艇一般都持有三種牌照中的兩種或全部,即中國執照、澳門執照和香港執照。其中以持香港和中國牌照爲最多,有486艘。
  在本澳,捕魚方法有很多種類的,一般利用拖網、垂釣、刺網、圍網等四種技術,但以“拖網”爲主,約佔70%,因爲既快捷而且又收獲豐富,當然捕魚前要檢查和修補好漁網,否則事倍功半。在過往,尤其是南中國海、東海一帶,一些無良的漁民爲節省時間以及增加魚獲,會利用“魚炮”,即是利用炸藥炸死海中的魚(包括魚苗,蝦以及其他海產),另外又使用電力捕撈,把海中的蝦隻電暈,待其浮上水面後,便逐一撈起。但這種方法不但嚴重破壞環境,還會使當地生長的魚苗數目銳減,破壞魚的正常生態系統,因此這種方法已被嚴禁多年。
  一般漁民保持漁獲新鮮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雪藏,二是海水保鮮。其中最多使用的辦法是以生冰雪藏法,在810艘中佔有712艘用此法,而海水保鮮法只得33艘,其餘的60多艘則採用其他方法。

澳門漁船作業的地方:


  澳門漁船作業的地方可分爲深海,淺海及沿岸捕魚。
  1.深海漁業:是指在南中國海、台灣西南海面、越南沿海一帶以及菲律賓、新加坡的海域作業。深海作業中,以拖船爲最多,它的體積在30米以上,馬力達600-900匹之間一次出海作業的時間較長,大約二十多天甚至一個月,魚獲主要是鱆魚、魷魚、紅衫等海洋魚類。
  2.淺海漁業:是指珠江三角洲流域,由萬山羣島至海南島一帶作業,淺海捕魚的漁船較小,體積爲20米左右,如網罾、摻罾等。船有漁人十人以下,出海之期只有數天或一星期。港澳市場出售的鮮蝦和鮮魚,都是淺海區的漁獲。
  3.沿岸漁業:即在澳門及附近之島嶼沿岸的蝦蟹、養蠔等事業,其經營較易,捕蝦有罟仔艇,舢板船等,一日往返,捕蟹之船名蟹艇,常於夜間出海,盛見於秋冬,其種類有膏蟹、肉蟹、白蟹,現有蟹欄十數家。而養蠔業則在路環的碱淺水接觸之海灘,人工飼養二三年後便可採蠔。在沿岸捕魚以小船撒網爲多,然而資本甚少,捕魚範圍不廣。
  澳門的漁民受僱於漁船主,每月基本工資爲千餘元,另外每賣出100元漁獲,可從中分取3-7%的金額作花紅。這樣,一般漁民每月的實際收入可達到3,000元以上。近年來澳門漁船主常到內地僱漁民出海作業,因爲他們只是以出海的日子來計算薪酬,而且他們也有相當的航海捕漁知識,更重要的是工價低廉,每天祇有60元,亦甚少分取漁獲的比例作花紅(漁民讀作“花利”)。


  放置漁獲的木桶

漁獲的銷售情況:


  本澳漁民捕獲的魚獲,多經由魚欄出售,其經營方法有三:一類是收購本澳漁船的漁獲,大約30多家;二類是收購內地魚獲入澳門,大約有30家;三類是專門收購乾魚產,亦有10家左右。其實,澳門漁業生產主要是爲了出口,每年上岸漁獲50%以上是出口。經漁欄處理的海魚在澳門銷售者僅40%,其餘60%則由魚欄加工急凍出口。一九八五年漁業產品出口值爲5,97l萬元,佔出口總值1%,出口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略加處理,如將蝦清洗剝殻後加冰塊冷藏,送往香港再加工,由香港出口國外;另一種是將剝殻的蝦肉或未經處理的魚蝦直接送到本澳的急凍加工場處理,然後急凍出口。一般來說,每年5-10月間是急凍業的旺季。過去幾年,急凍海產出口價格逐年上升,例如急凍蝦每年上升15-20%,其主要市場是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州等。
  但澳門的漁船所得漁獲,不完全回澳出售給魚欄。有的漁船將漁獲直接在香港和內地出售:也有在遠海捕獲後售與台灣漁民,以黃花魚交易量爲多。每斤2美元左右,以下是部份魚類在本澳門的平均收購價及零售價。


  近年,由於本澳的漁獲價值甚低,很多漁民會將漁獵在中國出售,一來價格適宜,二來方便捕魚後立即出售,免除急凍、運輸等工序,減低成本。因此我們在澳門所吃到的魚多是由中國運來的。

漁民的生活——“水上人”:


  蛋家人:居住在澳門和南中國海的地區,都以廣東話溝通。住在船上,生活方式被視爲特別的種族,被稱爲蛋家人,《TAN一KA》含有貶意,他們另一個有正統的名字:水上人《WATERPEOPLE》即水上居民。
  其實水上居民的生活一般都很儉樸,而且多數居住在船上,俗稱“水上人家”,因此漁船便成爲了一個多用途空間。基本上漁民起居於船上,在船上吃飯,拜神,睡覺。其實,漁民居住在漁船上,一方面爲了節省在陸上租屋的費用,另一方面亦便於料理船隻。以前小孩子亦會在漁船上生活,因此亦容易產生意外,所以很多父母都會把具有鈴鐺的浮標繫在子女身上,鈴發出聲響,讓家人知道兒童的位置,以防孩子墮海,一方面作標記,另一方面作救生用,當然,這只是以前所用的。現在大部份小孩已留在岸上讀書識字了,甚少跟父母出海,因此這種情景已甚少見到了。
  以前,漁民普遍是被歧視的,皆因他們長久居於船上,缺乏教育,因此連最基本的日常計算都應付不來,所以每當將漁獲賣給魚欄時,經常受到魚欄的壓價。有時他們會直接將漁獲拿到市場出售,以圖更高的利潤。現在由於漁民的生活以及知識水平提高了,所以這種情況亦已消失了。但魚欄與漁民的關係仍是息息相關的。因爲當漁民要造船或修補時,都向魚欄貸款,條件是要將所捕的漁獲只售給該魚欄。
  由於水上人長期居於船上,因此他們的生活都很有規律,尤其是出海的漁船、他們每一天會放網二至三次,每次需時三至四小時,這與魚量的多寡有關。因爲捕魚是消耗很大體力的勞動,因此他們會比陸上人多吃一餐-一日四餐:早上七時至九時是早餐,吃的是飯,蔬菜、魚或肉;
  中午十一時至十二時是午餐,吃的是餅乾,水果或其他食物;
  下午四時至五時是晚餐,吃的和早餐一樣;
  晚上八時至九時便吃最後的一餐,和午餐一樣。
  他們通常在船艙上吃飯的,十多個人圍著三四碟菜,而這些菜都是船上女人所煮的,而且這些菜都比較簡單。有時他們還會在附近的岸上購買罐頭飯菜,以作準備。另外,當他們捕獲石斑等魚時,都會自己吃掉,因爲這些魚在買給魚欄時並不太值錢,但市場買給顧客時卻升價甚高,因此都留爲自己食用。
  爲了應付日常生活的需要,漁民的衣著都是比較簡單的,男的多數以背心,短褲爲主,而女的亦不講求款式,過往她們主要以黑色大袖的襟衫爲主,現在亦穿T恤牛仔褲了。但無論甚麼衣著,只要他們保證在工作時能活動自如便可了。不過在捕魚工作完後或是過時過節,男男女女又會各自換上漂亮的衣衫。由於水上家人很喜歡金器,因此常將餘錢買金器,每逢在大節日裡,尤其是結婚,女漁民都會穿金戴銀。


  朱大仙神像

漁民的節目:


  1.農曆新年(正月):農曆新年是漁民的重大日子,也是最熱鬧,最富色彩及最重要的節日,漁船抵澳在內港集結下碇,一切捕魚活動皆在此時停止。在岸上的這段期間,漁民會帶備酒菜香燭祭品,在年尾前往媽祖廟拜祭天後娘娘,在年初四,各艘準備出海捕魚的漁船更會“起錨”駛至媽閣廟前燃放炮竹,祈求媽祖保佑船隻來年出海順風順水,安全回航,這儀式叫“行張”。除上述兩習俗與岸上人不同外,漁民在春節時亦喜歡吃團圓飯、年糕、購買新衫過年等,情形與岸上人沒甚麼大的差別。
  新年在大帆船上漁民會用菊花、紅紙、柚葉等結成一束,放在船頭,意思是向“天上神明”(天傘)致意。平時漁民亦有用菊花、柚葉、衣紙等結成一束放在船頭,意思是向“船首神明”(船頭)致意。
  2.朱大仙日(賀誕):日子不定,但都圍繞朱大仙。期間幾隻漁船會連結並排,組成用以庇護、飲食、交往及進行儀式的共同空間,持續三天。因爲儀式在船上舉行,有局限性,以及因各羣聚居的漁民而所定的日子不同,陸上人甚少知道。賀誕期間有僧侶在船內漁民自製的祭台上,徹夜舉行佛教儀式,船上並有靈符出售。
  3.天後誕(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後(漁民稱阿媽)爲水上人之保護神,對於漁夫來說,天後娘娘可說是他們最尊重的神了,所以每逢天後誕,漁民都會到媽閣廟上香祈福,以求事事順境。也許由於漁民長期要和大自然(大海和風暴等)搏鬥,生命經常受到威脅,令到他們相當迷信,所以對拜祭天後的事宜亦相繼隆重,因此儀式是必需的。在儀式上會上演中國戲曲於祭台上,並在船上售賣靈符。
  4.醉龍(譚公誕,農曆四月八日):由魚商組成,與潭公誕同日(譚公爲另一個水上居民特別愛戴的神)一列巡遊隊伍在內港遊行,以求魚欄及其他與水上活動有經濟關係的機關及設施能事事順境,沿途中,參加者常喝大量的酒,並且舞著龍,因此被稱爲“醉龍”,另外當日還會在紅街市免費派發“龍頭飯”給市民。
  5.龍舟(農曆五月初五):會舉行龍舟比賽,並用蕉葉或蘆兜包裏糯米成粽。儀式和習俗與陸上人並無差異。
  6.餓鬼(農曆七月十四日):亦即是陸上人的“鬼節”,漁民傳統觀念之世界中嚴格區分開神,祖先及鬼,前兩者都特別關注,對鬼則沒有任何人向他們敬奉——他們是一羣沒宗祠或是在海中死亡並沒有作過任何適當葬禮的幽靈。在農曆七月,鬼門關大開,他們可四處遊蕩,對其必須採取一般只對神和祖先才使用的禮儀。例如將紙造的船、錢、金、銀、衣服、路票、蠟燭、香等拋下海中,目的是拜祭在海上喪生的靈魂。
  另外還有清明、中秋等都是大節,儀式與陸上人並無分別,只是將地點由陸地移往船上。
  大部份的漁民都是信奉傳統的佛教,但亦有信奉其他宗教的,不同宗教在駕駛倉外牆對正船頭位置畫有標記,如晝有十字架的便即是信奉基督教。

漁船上的擺設:


  由於現在大部分漁船已採用機器發電,因此在船底下都是擺放摩打、油缸等機器。房間設在舺板上,一般都是六間房互相對排的,而大多數房窗呈圓形,在房下面的艙底,多數用作急凍室,以儲存魚獲。有時,會在船倉或船首加上一個水箱,以便儲存水飲用。因爲他們食飯時都在舺板上,所以沒有飯廳。其他如廁所,廚房等都應有盡有了。另外,大部分的漁船還設有供奉神靈的房間,以保合家平安。其他還有如尾軸、車葉、雷達、家庭電器、纜網機、方向盤、測深機及無线電通訊機等必需設備。

漁船的維修:


  本澳的造船業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行業,由於澳門的造船技術水平較高,因此吸引了不少鄰埠的漁民光顧。在澳們半島有造船廠十七家,離島則有4家,業務發展得比較平穩。而專替舊漁船翻新和修補船底,以及承接船上一切木料工程的船排廠,基本上還有五家。每年七月至九月是淡季,而十月開始才旺起來,但每年上排的船只平均不超過500 隻,原因是對岸灣仔以及廣州沿岸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漁船修理廠,價值一般比澳門的便宜,而且本澳的漁排廠在設備方面亦很欠缺。例如只可容納30米以下的船隻且技術和規模過時,地點不宜,這些都是比不上大陸的漁船理廠的。
  一般深海作業的大型漁船,每半年便要翻新一次船底,而較小的漁船,更要四、五個月進行一次。
  修理漁船的過程首先要將漁船拖上岸,固定在一木排(船排)上。作業時先將大排放入水中,漁船的“龍骨”對準大排的中軸開上木排,固定好後,用油渣車連船帶排拖上岸邊,然後修理。
  一般船底維修翻新是最經常的,其過程是先將漁船拖上岸,固定在一木排(船排)上,然後再將船底木縫的舊灰鑿清,填上新料,然後髹上防蠔漆。防蠔漆有效半年。完成上述工程大約需時四、五天。
  另外有些還需要新漁船安裝機器,舊漁船維修機器,前者佔40%,後者佔60%,全澳廠號約三十家。但由於澳門及香港的維修費用普遍偏高,而且澳門海床淤淺,漁船入廠“上排”,需選潮水上漲的日子(每月大約有十天)。在水淺期間,漁船便轉往其他地方維修,因此大部份漁民都選擇在灣仔或大陸維修,令本澳漁船維修業走向衰落。


  修理船隻

漁業的前景:


  首先,澳門有優越的地理環境,地處珠江口,附近無論淺海或深海,出海捕魚十分方便;其次,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社會基礎。因此,漁民有豐富的捕魚經驗與技能,漁業在社會中自成體系,有較完整的爲漁業服務的行業;再次,魚是人民生活的必需食品,尤其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魚蝦需求量必然增加。澳門漁業經過多年的努力,也拓展了出口市場。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漁業已經式微,原因是近岸海域遭受到嚴重的工農業生產污染,於是被迫往深海捕魚,造成開支大,風險更大;另一方面,物價不斷上昇,但漁獲的價錢卻提升較少,漁民實難以爲繼;再加上新一代的年青人都討厭捕魚工作太辛苦,工作日以繼夜,日晒雨淋,所以都不願加入,於是令此行業後繼無人,因此對澳門捕魚業的前景普遍都不太樂觀。更甚者,澳門沒有專供漁船使用的碼頭,而借用碼頭又要收費,上落不便,而且,本澳又缺乏完善的魚市場,缺乏較大面積的加工場和大量人力,再加工海魚這種比較複雜的工作時,一般的漁欄確是應付不來的,於是只好將漁獲運往香港去出售。另外,中國政府又積極支持漁業發展,國家高額貸款與漁民建造蝦艇,大大影響本澳的近海捕魚業,在各種因素局限下,澳門的漁業將會進一步萎縮下去。


  大罟棚艇


  網艇


  鶴佬舢舨


  索罟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