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博覽



新馬路的建築

周聖來 余振輝 黎梓榮

  按照澳門半島形成的歷史記戴,昔日的澳門原爲兩個互不相連的海島,南面海島即今日的下環區、北面海島爲現在的新橋區和松山。在兩島間有一條狹窄水道分隔兩島,後經西江所排出的沙石堆積而相接,這一條水道,就是七十年代以前澳門主要的工商業中心——新馬路的座落地區。
  當時的澳門新馬路並不如現在的模樣,筆直大道、店舖林立、車來人往。而卻祇是一個僻靜的居住區及漁村,祇有一些狹窄小巷穿插其中,當時的殷皇子大馬路地段及新馬路後半段還是汪洋一片,及後經過約二百年的塡海工程,才發展成現在的新馬路區。
  澳門新馬路闢路至今,約有八十年歷史,在這一條大街上,原有兩個不同的路名,由議事亭前地至新馬路尾段(即今國際酒店一段),稱爲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而議事亭前地至新馬路頭段(今中國銀行分行)的一段,稱爲美副將大馬路,由於名字太過繁複,因此後來將整條馬路統稱爲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或澳門居民難以改名的新馬路。而與新馬路相連的殷皇子大馬路,從空中看是一條筆直大道。爲何卻與新馬路的路名没有半點關係?這完全是由於塡海成陸之失後所致,形成一條大道三個名的現象。而更有趣的是,澳門人所公認的新馬路,並非在現在的位置,眞正的新馬路是位于山頂醫院之下,嘉思欄兵營之上,一條名爲嘉思欄新馬路的寧靜小路。原因是當時剛開闢的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居民並未認識其確切的路名,所以以「新的馬路」新馬路稱之,出現如此混淆的情況。
  新馬路以西的海邊爲內港,由西江泥沙堆積而成,使內港地勢低平,常受颱風的影響,潮水暴漲,由內港碼頭至新塡巷(今金碧娛樂場)一段,必被潮水掩蓋,水深及脛。在1847年一次最爲嚴重,澳門5000多人喪生,2000多漁船沉没,樓宇倒塌,洪水泛濫,市政廳亦被吹毀。
  自塡海成陸後,該區才開始興建樓宇,開闢這一條主要馬路,爲了貫通南灣海濱堤畔,將龍嵩街與大堂街之間相連處爆石開闢,還將橫穿新馬路口(即今中國銀行分行與大西洋銀行)之間的一幢巨宅——林連大屋拆去,開闢成現在的新馬路。
  自新馬路開闢後,許多大型樓宇都在新馬路興建,各行業都在此成立,商店成行成市,對澳門的經濟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新馬路開設的銀行數量不少,如:大豐銀行、永亨銀行、南通銀行(今改名爲中國銀行),大西洋銀行等,其中以大西洋銀行歷史最爲悠久,爲澳門第一間開設的銀行,葡國總行的澳門分行,開設于1902年,至今已有90年歷史,擁有發行澳門鈔票和硬幣的權力,大西洋銀行原名爲大西洋海外匯理銀行,1974年易名爲現今的大西洋銀行。大西洋銀行原址位于當時的林連大屋,經過拆建于1925年落成,這座建築物一直保留原有的建築風格,圓拱形門窗、三角形屋檐、以及以花崗石砌成的外牆牆腳,這些都是歐洲的建築,含有濃厚的西洋色彩。亦是澳門的一大特色。
  澳門第一家戲院——清平戲院,於1875年建成,至今已有過百年的歷史,這家戲院位于清平直街與深巷仔街尾一帶,這戲院原爲上演粵劇而設,啓用當日,非常轟動,當年紅極一時的粵劇大老倌如:任白,紅線女,芳艷芬等也曾在此演出,祇可惜當時居民消費能力有限,故此生意不算太好,院方於1925年添置放映電影設備,在粵劇停演時放映電影,二、三十年代以來,則以放映電影爲主,現在劇院已拆建作其他用途。
  新馬路前段路口的一塊土地,先後曾是酒店和銀行的旺地,而且「生意興旺」,業務日盛,這裡就是今日中國銀行分行的座落地點,七十年代初以前,曾是享負盛名的利爲旅酒店,始辦於一百多年前,樓高三層,原名域多利酒店,曾是外來知名人士下榻之處。七十年代初易手,拆建爲今日的中國銀行大廈,落成於1973年,以後的二十年間爲澳門的經濟作出有力的支持和頁獻。
  澳門的第一間電影院——域多利戲院,建於1921年,今大豐銀行原址,當時以放映歐、美電影爲主,設備簡陋。現已結業。
  澳門的郵政事業開始于150多年前。而今日位于同善堂舊址的郵政大廈,建於1929年,總轄郵政、電報、電話等各項服務,大廈所在,原是大堂街昔日的山嶺邊沿,與龍嵩街的山崗相接,後經一番平整工作,才發展成今日的郵政大廈,因此郵政大廈與背後的羅結地巷、大堂街地面高度差異很大。大廈原樓高二層,後加建上多一層及一座三面鐘樓,長期爲澳門居民的日常「標準時間」,大廈另有一層地窖。整座郵政大廈以灰黑色的石米作外牆,圓柱拱門,氣勢雄偉,富有歐陸建築特色。
  澳門市政廳,又名議事亭,有四百多年的長久歷史,市政廳樓高兩層,方綠窗門,設計上中西建築風格並存,頗有特色。昔日的市政廳,是爲明朝往澳門官員所設,與葡國交談事務,辦理居留事宜。而今日所見的市政廳,落成於1784年,一改過往紅牆綠瓦的中國亭園式格調,大部份採用歐洲建築,但外觀上仍留有中國建築的味道,代表了中、葡的友好合作,已被政府定爲保護文物,評定爲紀念物,而郵政局大樓和大西洋銀行總行大樓,則評定爲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受政府法令保護。


  在整條新馬路中,以市政廳前地最爲「廣闊」,爲遊客及居民旅遊及休閒之地,市政廳前地的三角形地段,政府曾作數度佈置,最初以黑色小石相間砌成水波紋,1938年,這裡所砌的小石,全部被起出,改爲種植植物,以此砌成葡國國徽的形狀,1940年,立味士基打銅像,至1966年12月,這個百多年前曾率領葡兵侵略我國邊境的軍官銅像,被愛國學生折去佩劍,共用大貨車打倒,此後曾建爲花圃,七十年代改建爲現代化的噴水池,於1973年向大衆開放,爲市民提供消閒好去處。但今日的噴水池已經拆建,改建爲一個小型噴水池,以大理石舖砌而成,整個的市政前地舖上了花崗石,定爲行人專用區,加上兩旁刻意保留的建築群,給人有保留舊貌的感覺,但舊噴水池的往日面貌,仍爲人所懷念。
  新馬路爲昔日的澳門主要旅遊、賭博業地區,這兩方面所留下來的歷史也不少,二十年代後期,位於新馬路中段的中央酒店(後改名爲新中央酒店)落成,原名爲總統酒店,在當時爲新馬路最高的酒店,樓高六層,頂樓的「中央」紅色招牌,在遠處也能清楚可見。在三十年代賭業開始興旺,當時葡京賭場還未有出現,於是設在中央酒店的“濠興仕女娛樂場”,就成爲了澳門最具規模的賭場,吸引了不少遊客到來玩樂,後來四、五十年代,國際酒店啓用,樓高九層,比中央酒店更勝一籌,中央酒店便於五十年代加建多五層,樓高十一層,在頂樓加上了「新中央」三個紅色耀眼大字,保持最高酒店達三十年之久。
  新馬路兩旁的樓宇雖然各有不同,但卻有幾個相同的特點,就是樓高祇有二至四層,房屋與房屋間都築有一條向街的走廊,走廊上有樓底遮蓋,俗稱“騎樓底”,以作遮擋雨水及陽光之用,柱與柱之間的門楣有方形與圓拱形兩種,通常向西的走廊都是圓拱形設計,以遮擋西斜的陽光。外牆經常出現窗柱相間的情形,爲西式的樓宇設計,而少數房屋屋頂都更保留有中國傳統、中間高兩邊底的屋頂設計,在澳門這個多雨地區,兩邊斜的屋頂最能夠方便排去積水。房屋窗戶多用木質百頁窗爲主,可以阻擋風雨和陽光。
  在新馬路區的另一特色就是多“石仔路”和“長石板路”,過往的福隆新街,清平直街,福榮里等小巷都是以此舖砌而成,但後來多數都爲三合土路面或瀝青路面所代替,祇餘下一小部份地區仍保留這種特色。現在的新馬路、市政廳前地,福隆新街及福榮里都被評定爲受保護之建築群,有澳門地區的特色。
  現在新馬路工商業的地位,已逐漸爲中區、南灣區及新口岸等新開發區所代替,但新馬路對早一輩澳門居民所作出的意義和效用,卻是永遠不能忽略的。


  雖然現在的新馬路已逐漸被其他新開發區取代,但其在交通上的重要性仍然存在,它直接地把南灣區及內港連貫,在交通上仍然非常繁忙,每到上班及下班時間,這兒總是車水馬龍,以及這也是遊客購買具澳門特色的手信的必到之處,其中最出名的是牛肉乾及杏仁餅,很多香港、日本的遊客都會大量購買,這也爲澳門的經濟帶來很大的收入。所以這種無煙工業是澳門經濟的一大支柱,而新馬路對這種工業帶來了很多的支持,可見,新馬路對澳門仍有其一定的重要性。
  新馬路作爲澳門現時最繁華的街道之一,是經過這八十多年來,不斷的變遷,慢慢發展出來的成果。從前文提到的僻靜的住宅區和逐漸塡海而得的陸地,至形成現在這條完整筆直的馬路,再加入工商業,古舊聞名的建築,如郵政大樓、市政廳及其前地今噴水池等,使這條馬路更添光采,也使新馬路更加繁榮,而成爲現今外地遊客或途經澳門的人仕必去的購物勝地,就如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和香港的彌敦道一樣,備受人們的注目,成爲澳門地區的象懲之一。
  這一切也是令人感到新馬路在這麼多年來的演變是一件很唏噓的事,新馬路在這八十多年來的改變正反映了整個澳門社會的變化,這條馬路成長至今,也孕育、萌發、興旺和淘汰了許多行業,而其所保留的古舊建築物群,數量更爲不少。這些對新馬路不可或缺的附屬品的「新陳代謝」過程,到現在還持續進行,令每個瞭解新馬路的澳門人,都感受到新馬路變更的震撼。
  新馬路的歷史是正在延續不斷的,而事實上新馬路己經渡過了不少重要的時刻,來臨的一九九九年、澳門即將回歸中國大陸,新馬路將會繼續見証澳門的歷史,而且更希望新馬路將來能夠更加繁榮、熱鬧,成爲世界知名的澳門象徵。



  史地會員於媽閣前地留影



  乘帆船澳門海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