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馬路的建築
周聖來 余振輝 黎梓榮
按照澳門半島形成的歷史記戴,昔日的澳門原爲兩個互不相連的海島,南面海島即今日的下環區、北面海島爲現在的新橋區和松山。在兩島間有一條狹窄水道分隔兩島,後經西江所排出的沙石堆積而相接,這一條水道,就是七十年代以前澳門主要的工商業中心——新馬路的座落地區。
當時的澳門新馬路並不如現在的模樣,筆直大道、店舖林立、車來人往。而卻祇是一個僻靜的居住區及漁村,祇有一些狹窄小巷穿插其中,當時的殷皇子大馬路地段及新馬路後半段還是汪洋一片,及後經過約二百年的塡海工程,才發展成現在的新馬路區。
澳門新馬路闢路至今,約有八十年歷史,在這一條大街上,原有兩個不同的路名,由議事亭前地至新馬路尾段(即今國際酒店一段),稱爲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而議事亭前地至新馬路頭段(今中國銀行分行)的一段,稱爲美副將大馬路,由於名字太過繁複,因此後來將整條馬路統稱爲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或澳門居民難以改名的新馬路。而與新馬路相連的殷皇子大馬路,從空中看是一條筆直大道。爲何卻與新馬路的路名没有半點關係?這完全是由於塡海成陸之失後所致,形成一條大道三個名的現象。而更有趣的是,澳門人所公認的新馬路,並非在現在的位置,眞正的新馬路是位于山頂醫院之下,嘉思欄兵營之上,一條名爲嘉思欄新馬路的寧靜小路。原因是當時剛開闢的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居民並未認識其確切的路名,所以以「新的馬路」新馬路稱之,出現如此混淆的情況。
新馬路以西的海邊爲內港,由西江泥沙堆積而成,使內港地勢低平,常受颱風的影響,潮水暴漲,由內港碼頭至新塡巷(今金碧娛樂場)一段,必被潮水掩蓋,水深及脛。在1847年一次最爲嚴重,澳門5000多人喪生,2000多漁船沉没,樓宇倒塌,洪水泛濫,市政廳亦被吹毀。
自塡海成陸後,該區才開始興建樓宇,開闢這一條主要馬路,爲了貫通南灣海濱堤畔,將龍嵩街與大堂街之間相連處爆石開闢,還將橫穿新馬路口(即今中國銀行分行與大西洋銀行)之間的一幢巨宅——林連大屋拆去,開闢成現在的新馬路。
自新馬路開闢後,許多大型樓宇都在新馬路興建,各行業都在此成立,商店成行成市,對澳門的經濟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新馬路開設的銀行數量不少,如:大豐銀行、永亨銀行、南通銀行(今改名爲中國銀行),大西洋銀行等,其中以大西洋銀行歷史最爲悠久,爲澳門第一間開設的銀行,葡國總行的澳門分行,開設于1902年,至今已有90年歷史,擁有發行澳門鈔票和硬幣的權力,大西洋銀行原名爲大西洋海外匯理銀行,1974年易名爲現今的大西洋銀行。大西洋銀行原址位于當時的林連大屋,經過拆建于1925年落成,這座建築物一直保留原有的建築風格,圓拱形門窗、三角形屋檐、以及以花崗石砌成的外牆牆腳,這些都是歐洲的建築,含有濃厚的西洋色彩。亦是澳門的一大特色。
澳門第一家戲院——清平戲院,於1875年建成,至今已有過百年的歷史,這家戲院位于清平直街與深巷仔街尾一帶,這戲院原爲上演粵劇而設,啓用當日,非常轟動,當年紅極一時的粵劇大老倌如:任白,紅線女,芳艷芬等也曾在此演出,祇可惜當時居民消費能力有限,故此生意不算太好,院方於1925年添置放映電影設備,在粵劇停演時放映電影,二、三十年代以來,則以放映電影爲主,現在劇院已拆建作其他用途。
新馬路前段路口的一塊土地,先後曾是酒店和銀行的旺地,而且「生意興旺」,業務日盛,這裡就是今日中國銀行分行的座落地點,七十年代初以前,曾是享負盛名的利爲旅酒店,始辦於一百多年前,樓高三層,原名域多利酒店,曾是外來知名人士下榻之處。七十年代初易手,拆建爲今日的中國銀行大廈,落成於1973年,以後的二十年間爲澳門的經濟作出有力的支持和頁獻。
澳門的第一間電影院——域多利戲院,建於1921年,今大豐銀行原址,當時以放映歐、美電影爲主,設備簡陋。現已結業。
澳門的郵政事業開始于150多年前。而今日位于同善堂舊址的郵政大廈,建於1929年,總轄郵政、電報、電話等各項服務,大廈所在,原是大堂街昔日的山嶺邊沿,與龍嵩街的山崗相接,後經一番平整工作,才發展成今日的郵政大廈,因此郵政大廈與背後的羅結地巷、大堂街地面高度差異很大。大廈原樓高二層,後加建上多一層及一座三面鐘樓,長期爲澳門居民的日常「標準時間」,大廈另有一層地窖。整座郵政大廈以灰黑色的石米作外牆,圓柱拱門,氣勢雄偉,富有歐陸建築特色。
澳門市政廳,又名議事亭,有四百多年的長久歷史,市政廳樓高兩層,方綠窗門,設計上中西建築風格並存,頗有特色。昔日的市政廳,是爲明朝往澳門官員所設,與葡國交談事務,辦理居留事宜。而今日所見的市政廳,落成於1784年,一改過往紅牆綠瓦的中國亭園式格調,大部份採用歐洲建築,但外觀上仍留有中國建築的味道,代表了中、葡的友好合作,已被政府定爲保護文物,評定爲紀念物,而郵政局大樓和大西洋銀行總行大樓,則評定爲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受政府法令保護。
史地會員於媽閣前地留影
乘帆船澳門海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