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紅樹林生態展覽》觀後感
陳務芹
學習地理知識,不單要學習課本的知識,還要去實踐與實地觀察,因每個地區的地理環境會隨著時間和人爲因素而改變,因此,學習地理也要追得上潮流。有見及此,地理老師專門爲我們提供了一堂與地理知識有密切關係的課程——在展覽現場爲同學們講解現正受人關注的紅樹林問題。
從前,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紅樹林,甚至,也不知道原來世界上有紅樹林這東西,但經這次的展覽和在老師悉心的講解後,才令我這個在這方面極度無知的人知道更多知識,所以從中我對紅樹林也有相當的認識了!紅樹林也稱爲熱帶沼澤林,是屬於紅樹科的植物,也是植物界中唯一的胎生植物。此外,它更提供了水禽生物及海棲生物絕佳的生存環境,構成了一個有趣的生態體系。因此,紅樹林在植物學上有特殊的地位。
紅樹林是在特殊環境下生長的一種植物群落,見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淺水海灣,有泥沙沖積的地方,是在海岸泥灘中生長的特有植物,所以它們與海水、土壤及氣候的含鹽份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紅樹林不斷受海潮的沖洗,土質浮動,含鹽份高,故此,它們的組織很特殊。紅樹林也每每組成濃密的叢莽,其植物需高溫多雨。年溫在攝氏二十一度至二十五度之間,年雨量則要在一千五百公厘以上。
說了這麼多有關紅樹林的知識,那麼,你們又知不知道這名稱的由來呢?「紅樹林」的名稱依字面解釋,相信很多人會誤解是一些紅色的植物,因本人也曾這樣認爲。據考証,中文名稱的由來起源於一種紅樹科的植物——紅茄苳的另一中文名稱「紅樹」,由於木材爲紅色,加上樹皮含有多量單寧可提煉紅色染料,馬來人稱其樹皮爲「紅樹皮」,因而得名。又由於這植物常生長於高低潮線之間,漲潮時會浸泡於海水中,故又有人稱爲潮汐林。
生長在紅樹林的植物的根部很強壯、很長,因爲需要在紅樹林中的濕泥中把自己固定位置,還有,根部有氣孔,於海潮退出時浮出水面,而吸取二氧化碳,及放出氧氣。有些根部另生一種草類,向上浮出水面,以助呼吸,並利用潮水的一漲一退,加強氣壓而呼吸。
紅樹林中的植物包括有:老鼠簕、桐花樹、秋茄和海欖雌,由於它們在海上生長,將海上鹽份吸收是由於葉很多鹽份,太多便令葉子掉下。其中桐花樹是一種胎生的樹,因爲海潮動盪,妨礙種子幼芽的生長,故在樹中成長如胚胎,長至十至二十厘米長時,才脫落而墮於水中。而秋茄則是待果實成熟最才掉下浮泥上,由於果實是尖的,所以會很穩固地插入泥中而生長。桐花樹還有一個特色是,含有很多鹽份,潮濕季節時會露出於葉上,而莖中有很多單寧,因爲是有毒,所以就算是白蟻也不敢咬它呢!
除了植物外,也有很多動物生長在紅樹林,而且構成一條食物鏈呢!分爲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高級消費者,最後是分解者,紅樹林是初級消費者,如蟹、螺、蠔等動物的食物,如此類推,當高級消費者死後產生的細菌便是分散者,因爲細菌把屍體分解,形成肥料又再次供給紅樹林,所以,便構成一條食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