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

羅靜萍

  鴉片戰爭之後,清廷國勢日漸衰弱,而列強亦同機相繼入侵,中國農村經濟開始崩潰,社會陷於動搖,在內憂外患的壓迫下,清廷明白到若不變法圖強就難以生存,於是有志之士紛紛提出改革,展開了一次長達三十三年的改革運動,此次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因而叫做「自強運動」。同時,由於自強運動是以推行洋務為主,因而又叫做「洋務運動」。
  幕府末期,日本的封建制度開始崩潰,幕府無能,導致列強亦乘機入侵,謀取利益,弄得民不聊生,於是怨聲載道。到睦仁天皇即位後,立即推行欧化,學習西洋科學,推行一套全面的改革計劃,這個革新活動由於是由明治天皇所頒佈的,因而就叫做「明治維新」。
  中國和日本在幾乎相同的客觀環境下:威信已失、列強入侵、人心不滿。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先後展開革新活動,同樣的仿效欧洲,雙方經過二三十年的革新,終於雙方在一八九四的甲午戰爭中碰頭,結果日本得勝,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並取得台灣、澎湖和遼東半島,以及許多其他利益。而中國就一敗塗地。
  甲午戰爭可以說是中、日雙方經過一輪革新以後的一次考試,而結果中國慘敗,而日本卻躍而為世界強国之一。其原因大致有下列幾點:
  一.清廷在洋務運動中,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他們認為中國的傳統博大精深,而西方除了船堅砲利之外,其他都不值一顧。把「西學為用」束縛在「中學為體」的狹小範圍內,除在軍器上仿西方外,其他的工業發展、政治制度等仍沿用中國的君主專制政體。這乃失敗的主要原因。日本則深知欧美等自有其立國之理,他們認為西人之強大,不單只是「船堅砲利」那麼簡單,其政治制度、經濟、文教和社會亦有其優越的一面。因而推行至全盤西化計劃,加上日本人特有的本性——善於吸納其他國家的優點,因而使其在政治、社會、軍事和經濟上都有長足的進步。這是日本維新成功的主因之一。
  二.中國人自古以來都非常自大,常以天朝上國自居,對於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便不屑學習,又老是抛不開天朝大國的傳統制度,不肯進行根本性的改革。而且他們對西方認識不深,連推行洋務運動的洋務派人士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對西方認識也是不深,認為還是中國的文物制度好,因為未能了解西方文化,洋務運動只著重軍隊和軍器的改進,變成了只求治標,不作治本的改革。這也是洋務運動失敗的主因。日本人一向都非常有伸縮性,由於他們没有獨特的文化,本國的文物制度亦是由多個國家傳入的,根基不深,因而明治天皇決意推行全盤西化的變革時,日本人亦樂於接受。另一方面,日本對於西方文化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他們甚至派伊藤博文赴欧洲考察達八年之久,對西方的政治和憲法都有深刻的認識。改正自己原有的不良的地方,虛心接受別人的優點,這就是明治維新成功的因素。
  三.中國提倡洋務的人,並未獲得充分的權力與財力。因為當時中國的大權是操縱在慈禧等一干守舊頑固、反對維新變法的保守派手中,他們認為洋務運動是欲破壞列祖列宗之法以亂天下的玩意,認為西方科技是不足以救國的,因而對洋務運動抱有仇視之態度,而且多加阻撓,而一些人民亦由於知識未足,對洋務盲目反對,這些都是洋務運動推行中很大的阻力。此外,慈禧對洋務的各種建設均不理會,只求滿足自己私慾,甚至挪用海軍經費以修建頤和園供自己遊樂,影響到海軍的裝備。這也是造成洋務運動失敗之因由。
  日本自天皇即位,將軍們迅即奉還大政,天皇集權於一身,因而能夠徹底地進進行維新。因為天皇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因而維新改革進行得頗為順利。另一方面,日本自幕府倒幕之後,天皇掌握大權,而且天皇乃人心所向,能號令天下進行改革;又日本人的民族性和服從性很強,有使國家富強的大前提下,人民亦都樂意推行改革,對明治維新的成功起了很大幫助。
  四.中國的軍事工業是由官僚機構管理的,而當時大權是操在保守派手中,他們對各項的洋務建設都抱無所謂的態度,對企業的盈虧亦置之不理,經營不得其法,而且貪污舞弊情況非常嚴重,人人祇顧中飽私囊,造成耗費多而收穫少,這乃洋務運動失敗的一大原因。日本自伊藤博文赴欧洲考察回來後,即改組官制,設內閣,置首相,又起草憲法,召開國會,實行君主立憲。加上天皇有無上權威,但在工業方面卻漸由官營轉變為民營,政局穩定,工商業因而大大發展,這乃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五.中國推行洋務運動的主要項目是加強軍事力量,海軍和陸軍都有很大改進,但較之日本,中國由於經費不足,因而戰艦較舊,火力也較弱。另外,中國的海軍是由不懂海事的丁汝昌指揮,自然不能得勝,而由於經費不足,中國的陸軍在組織、訓練、指揮和給養方面都較差,軍官缺乏軍事知識,因而中國雖然花費在軍事方面最多,但仍在甲午戰爭中大敗。
  日本由於工商業發展良好,而且大權集中天皇,因而經費充足,是故船艦較新,速度快,火力強。加上日本自軍事改革後,陸軍仿效德國制,海軍則仿效英國制,軍事上大有進展,實力已是世界強國級,因而在甲午戰爭中勝利。
  六.中國實行洋務運動的初期,洋人還是毫不在意,但到後期,洋人深恐自己在中國的利益會因中國的富強受威脅,因而從中作梗,干擾破壞,賣給中國的設備都是舊的,又派出一些毫無本領的礦師技工,而由於中国的洋務派過份地信任洋人,達盲目地步,因而對於這些舊機器、無用的技師都無意見,故洋務運動自然無法獲得較大的成就。日本由於没有受到洋人的干擾阻撓,而且資金充足,大量購入外國新式機器,又招聘技師到日本教授指導日本人,由於日本對西方文物都有足夠的認識,洋人不敢賣舊機器給日本,而日本先從洋人身上學習各種技術,漸漸以自己本土人士取代,與中國的一味倚靠洋人不同,因而在科學、機器等方面有較大成就。
  七.中國在推行軍事改革的同時,亦注意到教育方面,不但設立學校,又派幼童赴美國留學。但由於推行得不夠徹底全面,最終亦無大成就。如派幼童赴美留學一事,後來就取消了。不能貫徹始終是洋務運動中的教育一方面的致命傷。日本非常重視教育,實行強迫和普及教育,又因應學生的天資加以訓練,此外又招聘外國導師訓練一批日本導師,使日本的教育發展完善。
  總括地說,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主因就是能夠全盤推行西化,集權天皇,權力和財力充足,重視工商業和教育的發展,培養人材,而且日本人能虛心接受西方文物,真正了解西方,因而軍隊強銳,經濟發展,躍升為強國。而中國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就是人才缺乏,人民盲目不智,而且中國人太自大,目光短淺,對世界大勢一無所知,但又不肯虛心學習了解,對西洋的富強之道,祇看到皮毛,没有看到根本,又阻力太大,不但掌權的保守派反對,人民也迷信無知,胡亂反對,而外國亦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大力干擾我國的變革活動,因而失敗。
  洋務運動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專制時代,由於時代背景不同,失敗亦是可原諒的。不過,當我們回顧洋務運動失敗原因的同時,又有没有發現許多在當年阻撓我們中國改革的原因呢?例如中國人對西方事物的反抗心理,又如中國人的自大心理,到今天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身為一個中國人,自然是希望中國強大起來的,但改革中國實非一件易事,中國自古以來的封建和閉關自守的政策,弄到中國如斯地步,要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認為首先,就是要注重教育了。越是先進發達的國家,越是重視教育,如美、日、香港、新加坡都是實行普及教育,甚至免費教育,務求令所有人都有一定知識和判別是非的能力,祇有獨裁專制的国家才會不想人民有知識,不想他們有判別是非的能力,希望他們像傀儡一樣聽其命令。而中國的文盲數字是令人咋舌的,人民没有知識,科技就不會進步,人民生活水準也不會提高,工商業因而落後,國家經濟就不好。因此要國家富強,首要推行教育。
  其次,我覺得中國人一定要放棄「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觀念,應面對現實,承認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別人請教,不要自以為是。
  其實,中國要富強的確困難重重,最大的問題是政策不自由,許多人說中國應該有新聞自由,有人權,有......其實若不推行教育,也是空談,民主選舉又如何?人民若不能判別是非,執政者没有顧忌,自然很容易造成獨裁。總之,歸根究底,中國要走上富強、民主之路,都要先從教育著手。
  百多年前,洋務運動失敗了,中國一直衰弱至今,反觀日本,百多年前的明治維新,使它擠身強國之列,二次大戰後,一無所有,卻在短短幾十年間,又再攀升為世界強國之一,它就是我們的榜樣啊!
  處於封建專制時代進行的洋務運動失敗了,我没話可說,可是現在社會開明,中國的改革又幾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