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國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
基督敎史小組
梁發乃中國首位牧師。於一八一六年十一月三日,由米憐牧師(註一)替他施洗,在一八二三年,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牧師封立他為宣教士,正式擔負起基督教在華傳道的艱辛使命。關於梁牧師對基督教在華發展的貢獻,略述如下:一八一四年,由於東印度公司辭掉了馬禮遜牧師在公司的職務,一向幫助他印刷刻板的梁牧師和蔡高兄弟便從澳門逃往馬六甲,依附米憐牧師。梁發替米憐雕刻其所著的救世言行真史記。他與米憐在馬六甲共事三年,除了幫助翻譯印刷之外,並於一八一八年協助創辦一所「英華書院」。他更熱心撰述佈道小冊,一本叫救世錄撮要略解,為中國人自著的第一本中文佈道書。可惜當他將稿子帶回廣州,印成出版之後,卻掀起了大獄。中國官廳把他關在監裡,銷毁版本,並打了他三十大板。幸好當時馬禮遜已做了英國專使的翻譯,經他設法營救,梁牧師才得釋放,再回到馬六甲,繼續幫助米憐做翻譯聖經的工作。一八二二年六月,米憐因患肺病而死,於是梁發也回中國。這時馬禮遜已在華工作了十六年,欲回國一行,恰巧梁發回來,就封立他為宣教士。梁牧師既接受了這重大的責任,便格外的熱心傳道。
一八二八年梁發在故鄉為一少年古天青舉行洗禮。一八三零年他注釋了一部希伯來書,寫成真傳救世文。馬禮遜向『倫敦傳道會』報告中說:「梁先生在主辦學塾和向其鄉人傳道之外,還著大批佈道小叢書,此類小叢書共有十二種,其中一種是為兒童而作的基督徒問答書,其他都為回答他的非基督教友人所發的反對基督教的問題而作的。」因為馬禮遜認為這些小書是非常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把它們的原稿送到馬六甲「英華書院」去校對付印。這樣可以說是肯定了梁牧師的小叢書的價值。雖然在一八三零年間取締傳教與信教的法令非常嚴厲,但梁發一點也不畏縮,常當面斥責一般拜偶像的人們迷信,逢人便講耶穌真道。在廣州勸化了林某人及泥水匠李新歸主,又陸續收了幾個基督徒。在一八三一年他領了他的父親和他二個兒子,祖孫三人同日受洗。這時廣州已有一個小型的教會團體,而梁發則努力於小書的撰著與印刷。每逢鄉試時期,他便乘機分送佈道書給赴考的生員,因此發生了一項極大的效用,就是花縣的洪秀全,當其赴廣州應試失敗時,在其歸途中得到他們所發的小書「勸世良言」,歸去研究,大受感動,便創立上帝會,後來便發生『太平天國』的革命。
在馬禮遜逝世(一八三四)之後,梁發更加倍努力分送傳道書籍。適值鄉試之期,連日送出聖經日課二千多份。但好景不常,廣州知府突然把送書的人捉了去,並嚴緝梁發及屈昂。靠裨治文(註二)託人向知府說情,繳納罰金,乃得釋放。梁發,屈昂等先逃到伶仃島躲避,然後到新加坡馬六甲工作,繼續印書和傳道。一八三九年梁發到廣州,那時因為鴉片問題,中國和英國陷入戰爭狀態。當中英戰爭結束後,一八四二年簽訂了南京條約,其中規定『凡中國人信崇基督而循規蹈矩者,毫無查禁。』此後,不但天主教可以捲土重來,即使基督教亦得公開地進入中國。從此傳教得到條約的保護,以前種種不自由的障礙,一掃而空。所以基督教能夠在中國空前地活躍起來。這位奮鬥數十年第一任中國牧師梁發,眼見教會一天天的發達起來,回想起他和馬禮遜及米憐慘淡經營的時代,已若隔世。在他晚年的時候,心中很是安慰。他享壽很長,六十九歲才去世。他的墳墓葬在嶺南大學之中,足資後人的景仰。
梁發遺像
梁發先生於一八三二年刊印之勸世良言核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