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古代絲綢
李匡弋
絲綢製品是古今中外的稀有珍寶。絲綢因有著光滑輕柔的特質,成爲了古代華麗衣裳的材料。據考古証實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也是絲綢的主要生產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國人已懂得採桑、養蠶、繅絲和織綢的技術。在一九二六年在山西西陽村的新石器時代(公元前五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六百年)遺址,發現了半個切割過的蠶繭。一九五八年在淅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掘出一批四千七百年前的絲織品。表明了中國的絲綢歷史從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
絲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產品,所以許多國家在當時都稱中國爲「絲國」。絲綢的魅力有多富,請閱以下事例: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的凱撒大帝曾穿著中國的絲綢袍去看戲,在場的人員全被這絲綢袍吸引著,無心看戲。在隋唐時,廣州港船舶雲集,市場上人山人海,店鋪裡陳列薯從海外運來的珍寶,有火紅耀眼的珊瑚,碧綠透明的寶石、翡翠,彩色斑斕的玳瑁,晶瑩黃嫩的琥珀,以及圓潤光潔的大小珍珠,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在海邊僱工正忙薯把一捆捆光滑細軟的生絲和一匹匹光彩奪目的綿、綺、羅、絹等絲織品裝上船。海外商人運來本國的特產,換回中國美麗的絲綢。
中國的絲織品不但運到鄰近地區出售,更遠銷歐洲。由於絲綢從陸路經過許多國家,輾轉販賣,運到古羅馬時,其價值和黃金相等,羅馬統治者把絲綢當成無價的珍品;貴族階層爭相穿著中國的絲綢衣服,并視作高尚和身份象徵。中國的絲織品主要從三條「商道」運到歐洲。第一條從洛陽、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再從玉門關出西域,分成南北兩路繞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到達喀什,再爬越爬越嶺向西走過波斯到達地中海,商人用船把絲綢運送到歐洲各地。這便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第二條是海上絲路,由劉家港、泉州和廣州出發,沿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南端,通過馬六甲海峽,横渡印度洋,進入波斯灣到巴格達,再轉運到地中海岸港口,或通過紅海,運到開羅再轉運羅馬。第三條「商路」是由上京先到和林,横過蒙古高原和土蘭平原,進入烏克蘭再轉到匈牙利。通過絲綢貿易,促成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絲綢産品也爲古代中國帶來豐富的利潤。
現今,絲綢已不是中國獨有的産品,但中國有悠久的絲綢文化,又是出口絲綢最多的國家,所以中國對維護世界絲綢生産和貿易扮演極爲重要的地位。
原始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