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談惜字會
鄭華興
澳門曾經有一個惜字會的組織,我想知道其存在的人并不多,我由於參與了培正史地學會到蓮峰廟的考察,方有機會接觸到這個鮮爲人知的組織。
有關惜字會的組織及活動,全記載於蓮峰廟內的倡善社惜字會碑誌的石碑上,這塊石碑可分爲四個部份,最先的一段是引言,接著的兩段則記述了他們所供奉的兩位神——倉頡和沮誦的資料,而下一段就記錄了惜字會的條例、組織,這亦是全碑較爲重要的一部份,最後則將當時的捐贈者名單逐一羅列出來。
由倡善社建立的惜字會,成立於光緒三年[註1],距今己有百多年了。爲著籌集經費,倡善社便於丙子年(一八七六年)農曆六月一日直到丁丑年(一八七七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向外界收集善款,每一個捐贈者都會獲得一本簿作爲紀念。最後將所收集到的款項按給別人以獲取利息,或買下一些產業來保值。這就是惜字會資金的來源和其處理的方法。
至於成立惜字會的目的,顧名思義當然是爲了表達對文字、紙張的愛惜,亦即是對文字的重視和愛護,同時亦是對倉頡和沮誦兩位古人的尊敬。爲著達到這一個目的,倡善社在經過公議後便決定委托蓮峰廟的值日僧人辦理,爲他們設置一本記錄本,並特別僱用兩名工人每日都在街上檢拾那些被人廢棄的紙張,收集好後便稱一稱它的重量並一一記錄於所設置的本子内。
這兩名工人於每月的初一開始,每天把拾得的紙張保存下來,並將清潔的和骯髒的一一分開,每個月到了二十五日便一并將收集得的污紙用清水洗滌潔淨,再把洗淨的紙晒乾,以便在來月初一將這些紙張焚化。爲著表達誠意,倡善社便在社中互相推舉出十二名値事,又將他們的名字刻印在簽上,每個月就由這十二名値事輪流監督工人焚紙並將貯存的紙灰收藏於埕内。他們更會帶備香獨等祭品供奉廟中的倉沮二聖神像。
每年到了倉沮二聖的誕期[註2],社中各人都會穿著整齊的禮服,齊集於蓮峰庙之内共同祭祀二聖,衆人就在廟内隆重地拜祭一番,並將每一個月所貯存的紙灰以船送往江河的中心,把紙灰全部灑在河中。爲了表示他們的敬意,每一年倡善社都會送香油四十觔及香燭二十觔供二聖享用。
由倡善社中推舉的那十二名値事,每隔三年便得計算清楚惜字會的收支狀況。若有盈餘則於祭祀當日舉行儀式將所餘款項分發給衆人,如有不足便共同商議如何籌集資金,並將計算所得的帳目公開給各社友核對,以示公正。
百多年前惜字會所作之事,於今天來説或許有多少過時,甚至把紙灰灑於江中亦不甚適當,但透過碑上所載,我們卻可深深地體會到古人對紙張的珍惜,對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視,對創製文字的倉沮二聖的紀念。反觀今天我們由於紙張過於普及,隨便就可拿起一張張潔白如雪的紙,随便亂塗,更随便地將它們抛掉。
碑上除了記述了惜字會的概況外,我們還可從碑中所列出的收支項目,約略窺探到百多年前澳門居民的生活狀況。例如碑中所列他們一整年買香的總數只不過是二兩八錢八分,對比起今日我們的物價指數實在是有天淵之别,又如會中支出印製五百本簿的费用也不過是二十三兩四錢三分,於此,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人民生活水平是很低的,一幕幕工人、農民艱苦工作,爲得到兩餐溫飽而拼命工作的情景,自自然然浮現於腦海之中,想到這裡,我想你我也應更珍惜身邊的一切事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