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越王墓上歷史課

楊健思

  九三年三月初,史地學會一行四十多人又再次踏上多姿多采的旅途—廣州行。而這次行程的重頭戲,當然是放在八三年才被發現、當時所見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西漢前期石室墓—南越王趙眛墓。
  說真的,在這次參觀之前,我這理科學生是怎麽也不知道原來在秦末漢初,在嶺南地區曾有過一個南越國,它傳了五代,共歷九十三年的小王朝。更遑論對墓室中的佈局、陪葬品、殉人或設計有絲毫的認識了。不過隨著這次感性的接觸,把我的眼光擴闊不少。所以說,我上了一堂寶貴的歷史課。
  陵墓博物館的外牆顏色已把我深深吸引住了。因爲它仿傚墓室所用的石料,以附近番禺蓮花山所出產的紅砂岩制造而成,再加上牆上刻有代表著天子至尊的龍鳳紋以及富有嶺南特色的壁書,不得不叫人有立刻進去看個究竟的衝動。入門後拾級而上,便是一樓的展覽室。這裡雖然不是墓中的精髓所在,但所展出的都是一些複制品及模型、場畫,這正好給一些像我一樣一無所知的遊客,先對這陵墓的墓主、背景、地理環境等等有個初步的了解,使我們跟著的參觀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頭盆之後,當然要到主菜上場了。由於石室墓藏於象崗山的腹心十七米之下,當我們再登高望遠,繞過迴廊之後,終於立足於這深邃陰森的墓室之上了。不過此時,博物館又對遊人耍了點花様。原來,想一氣呵成嗎!广要再鬆鬆錢袋;若果一下子帶不夠錢來,就只好走進"免費參觀通道",讓你居高臨下,俯視整個具有七個室、成凸字形平面的大穴,還有一些挖掘時候的珍贵照片,務求使你心癢難搔,立刻回去帶備金銀來再參觀。
  我們可没有這麽狼狈了,大踏步步下石階,才仔細欣賞。據發掘的資料所載,墓門外埋有兩個殉人,推想是宫廷侍衛。經過第一道石門,便是前部之石室。前室的正中象徵著主人生前的宴樂廳,埋有一具被認爲是管理后宫的内臣屍體;靠東的稱東耳室,内藏各種酒具、樂器,還有一樂師殉人。西耳室的葬品最多,其中包括各種珍貴的珠寶、藥物等。再過第二道石門便到達主室,據稱墓主的棺材便是壓在主室南北向的風水線上,希望能使子孫世代繁盛,但世事又豈能盡如人意呢!至於北面主要爲后藏室,貯放著各種各様的炊器、容器與珍饈百味,如禾花雀等。主室兩邊各有兩個平行的側室。東側室埋葬從死的四位夫人,其中身份最高的夫人在其葬身處現用一膠箱蓋著,因而引來數十張低面額的人民幣,希望藉此得著點點的庇蔭。西側室有殉人七個,其中一個還是青少年,並無棺木,只與同置一室的牛羊成爲陪葬品。在讚嘆我國這個近年來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同時,又不禁替歷代死於建宫造墓的人難過。
  墓室中如今空空如也,我們很快便被第一道石門前的一個頂門器模型吸引著。頂門器原來由一塊長方形扁石板組成,石板中央有一圓孔,用一根銅棒穿連,其中三塊石板固定以承墊石門,兩塊前輕後重。墓門關閉後,頂門器前端自動浮起,將石門卡死,外人便再難入墓了。類似的設計記得在北京定陵中亦曾見過。
  看過了墓室,對其中的稀世奇珍又豈能錯過!位於整個博物館最高處的展覧室才是精彩所在。内裡展出的陪葬品有金銀器、青銅器、鐵器、陶器、玉石器、玻璃器、象牙器、漆木器、竹器、絲織衣物、藥石類等十多種。舉凡墓主生前的宴藥用品、玩賞之物、飲食器皿、衣冠服飾、車馬帷帳,弓簇甲骨、子女玉帛、婢妾僕人等,無一不與墓主同埋,而如今一一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它們閃爍著古代嶺南人民的智慧,又怎不叫人大開眼界!
  而衆多寶物中最觸目的又算"文帝行璽"金印。它是中國目前考古學家發掘出土的第一顆以龍爲鈕,黃金爲質的漢代帝王印,印面鑿刻陰文篆書"文帝行璽"四字。印鈕爲一立體游龍,作騰空行雲之勢。而一向認爲玉璽如啞鈴般大的我,這次才恍然大悟。原來這金璽只高一點八厘米,寬三點一厘米,就只比普通的圖章闊一倍而稍扁了一些。還有那展出的布局都是別具心思的。由於博物館希望能使金璽上的鈕龍與印面的字能都被清楚地看見,於是便運用光的折射、反射原理讓我們能細緻欣賞這珍貴的金印。而展廳的燈光、布局,都恰到好處,竟是著意給人一個驚喜。
  據統計,由於多了這個南越王墓,使旅客平均逗留廣州的時間都延長了,實在是可喜的現象。
  走進南越王墓之前曾翻了翻老師所發的參考資料。到真正參觀之際才發覺這會增加不少趣味;比以前盲目地看看便走,有意義得多!那可能又是我這堂歷史課之外的另一寶貴收獲!


  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前照張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