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GLOCK型手槍

* Mário A.A.Rio

前言


  二十世紀中葉之前,能裝載六發子彈的傳統左輪手槍甚為盛行。但隨著社會的轉變,暴力罪行的嚴重程度亦與日俱增,面對這些日益猖厥的罪行,須提高執法人員的基本裝備--佩槍的火力。
  Glock型手槍是由一間總部設在 奧地利的Glock製造商於一九八四年 所創製,並於一九八五年開始對該手槍進行各項測試,翌年便推出市場發售。有人把該手槍稱作塑膠手槍,概因其大部份(包括損耗相當大)的部件是採用塑料製造的。現時,此類手槍在市面上有八款型號,首先投產的是17型號,稍後便是19,20,21,22,23及17L(Longa)等型 號的手槍,而在一九九一年更發展出一款17型號連發式手槍。在這幾款型號的手槍之中,發展出六種不同的口徑,分別是:9mm NATO (9x19); 9mm Longo (9x21); 10mm; 45ACP; 45HP及 40S&M。
  上述手槍口徑的縮寫是根據來源地及相關的製造商而訂定的。在歐洲大陸,此縮寫中的數值是以毫米為計算單位,而在美國則以百分之一及千分之一英寸計算,然而,只要參考計量單位對照表便可得出其相應的數值。此種既定的縮寫方式是根據國際標準釐定的,所有在市場上銷售的子彈底坐須有一定的標識,如:原產地、口徑、彈長、印壓標誌及改裝子彈的人或商號名稱,還有如彈藥、出廠的年份或批次,及子彈速度等都可作為彈底的標識。
  Glock型手槍是一枝配以機械固定裝置的退膛上彈式手動火器,其大部份型號的手槍都沒配備保險掣或安全鎖,但卻有自動運作的撞針、扳機以及機械保險裝置,此種手槍以高科技製成,且由於其部件是塑料,故在投入市場後不久,曾被視為金屬探測器的剋星,謂其對此類手槍起不到作用。
  從七十年代開始,手槍的市場大致圍繞兩個方面進行競爭,就是:價格及品質。然而,那些經常被稱作半自動的曲尺手槍,實際上是自動上膛的,對比其它類型的手槍(左輪),它佔有相當的優勢,因為其彈筒的裝載量頗大。





  投入市場上的Glock型手槍,採用了高度防震及具抗磨功能的塑料製成,它具有以下的特點,足以跟國際市場上的其它牌子手槍分庭亢禮:
  - 跟其它手槍的重量相比,其總重量已減輕許多,尤其是19型號,淨重只有650克,而裝上十五發子彈後重量才835克;
  - 彈筒所裝載的子彈量大,標準型號的手槍能裝載十五發子彈,但亦可選配能載十九發子彈的彈筒;
  - 減低磨擦的作用,從而減輕部件的損耗及延長槍械的壽命;
  - 減少採用金屬部件,避免產生更多的生鏽現象,就算是金屬部件,亦經過防鏽處理,使其適用於潮濕的環境中;
  - 以簡單但嶄新的科技,並選 用優質的物料,配合改良了的人體工程學原理製造,務求能跟其它國際知名的手槍如:Colt, Beretta, Sig Sauer, FN及HK等競爭;
  - 價格比同類型手槍更吸引。

發射及安全機械裝置


  發射及保險系統是自動操作的,該系統是由三個互相連接的保險裝置組成:扳機、撞針及機械保險裝置。
  發射機械裝置分兩個連續的步驟來操作:
  第一階段:
  扣動扳機,解除保險狀態。如此,使用2.2磅或1公斤的力便可拉動 扳機,而當扳機行程達到5毫米時便會頂著撞針的底部。撞針保險被解除,進而處於待發狀態。
  第二階段:
  繼續拉動扳機直至它完全啟動,扳機便會透過連接器釋放撞針而完成發射過程。這階段的扳機行程為2.5 毫米,所使用的力是5.5磅,約2至3公斤。此槍可以更換不同的扳機,以適應各人拉動扳機所需的不同的力量。當槍枝在射擊時所產生的撞擊力,會令上節套退後,在此過程當中,槍管後退3毫米後,便和上節套分離,並藉後退固定器的輔助向下傾斜。亦即是說,當上節套向後退至盡頭時,槍管會被後退固定器扣住而停止不動。當上節套向後退時,抓彈器便把彈殼卡住,而彈殼則經排彈器彈出。
  上節套內的突出物會推動連接器,且將扳機與連接器兩者分離,扳機被其彈弓扯高,透過機械保險裝置的輔助而處於待發狀態。當上節套返回原來的位置時便會重新啟動扳機、撞針及機械的保險裝置。
  機械保險裝置的運作如下:當上節套被彈弓軸的作用力推向前時,會同時完成下列幾個動作:
  - 撞針把扳機推向前而啟動扳機保險裝置;
  - 撞針保險裝置是自動運作的,在運作過程中會有一粒突出物被本身的彈弓稍為往下推;
  - 撞針處於半待發狀態;
  - 子彈被推進爆炸管內,上節套重新將槍管覆蓋。
  - 發射完最後一發子彈後,上節套會被固定桿鎖在後面。
  首度推出的Glock型手槍的彈弓 軸是由兩個獨立的部件組成,如此便構成裝嵌方面的問題,比如難於將彈弓套入彈弓軸。故此,在一九九一年,發明了一款不能與彈弓分離的彈弓軸,如此便簡化了裝嵌工作。
  這款手槍的獨特之處是在扳機安裝了獨一無二的保險掣,但其撞擊系統則沒有革新。這款手槍是採用沒有撞鎚的撞擊系統,這種設計其實早已被一間名為 Heckler & Koch 的公司率先應用在旗下的HKP7及HKP9兩款手槍上,不同之處就是這兩款手槍的保險掣設於把手。
  Glock型手槍並未安裝撞擊撞針 用之撞鎚,但卻設有一套既安全又有效的撞擊系統,且不會增加拉動扳機的力量,因為:
  - 必須發出足夠的力量令撞針能撞擊彈底而確保子彈的發射;
  - 必須確保機械裝置操作正常 ,而不用增加拉動扳機的平均力(2至3公斤)。
  由於該手槍沒有撞鎚,故予人的感覺是無須用多大的力便能把牽連著撞針的扳機拉動起來。除此之外,該手槍的撞針還配有一個直徑為7亳米的彈弓,可節省拉動扳機的力量,並確保得到適當的撞擊。還有,該系統更一反使用傳統圓撞針頭的習慣,改用尖的撞針頭而令該系統更趨於完善。

保險掣


  事實上,這款手槍並沒有鎖上節套的保險掣,但並不意味著這就是缺點,只要其保險系統是可靠的,且射擊手能於最短時間內將子彈發射出去,概因使用火器要遵守的其中一條完全守則是:當槍支瞄向槍靶時,手指方可按著扳機。若使用任何武器都能遵守這個規則,便不須顧慮安全的問題。

拆卸手槍


  拆卸Glock型手槍跟拆卸其它火 器一樣,都要遵照安全的步驟及操作模式,目的是避免出錯及產生意外,以確保拆卸者及其他人的安全。
  拆卸手槍的動作要清脆利落,避免出現重覆的動作。若要拆卸此槍,應對其組件及操作有所認識,然後遵照一般的安全守則進行拆卸。如此,拆卸槍支的人員應該:把彈筒從彈筒口取出,檢查彈筒有否裝載子彈,有則把子彈取出,並分開保存;用肉眼檢查爆炸管有否留下子彈或一些會影響運作的物件。而在拆卸槍支前,須發一次空槍以核實發射裝置已關閉。我們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就是在發這一下空槍前,應把槍支瞄向安全的地方。在發射裝置關閉後,應把上節套稍為向後推至最多3毫米,不要超過此距離,否則會令槍支上膛。接著,壓下上節套的後退固定器的橫柵,然後沿著下節套內的坑將上節套向前順推直至其脫離下節套。
  若要安全使用Glock型手槍,就'p使用其它類型手槍一樣,要對其操作有實際認識,且要接受有關使用火器的訓練及培訓,目的是要令槍械使用者能自律,清楚瞭解何時才應使用槍械,總而言之,槍械使用者切勿濫用槍械。

  * 葡國治安警察廳副警長教授火器知識之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