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石油氣業
李民傑 梁成波 闕永怡 陳燕 鄺天樂
過去,澳門居民的生活簡單、樸實,社會經濟并不發達,居民普遍使用柴、炭、火水等作燃料,供家庭煮食及工業用途。但隨著社會進步,經濟迅速發展,本澳市民的生活水平亦隨之而提高,居民都追求高質素、方便、快捷的生活。因此,自六十年代初,石油氣業就得以在澳門出現及發展至今,已使石油氣成爲本地各工廠,食肆及家庭的主要燃料,被廣泛接受及利用。
(一)澳門燃料市場的變遷:
燃料對社會民生和經濟繁榮的影響甚大,既用於民生,也用於工業和交通運輸業,遍及每個家庭和各行各業。過去澳門普遍使用的燃料多爲固體燃料,即燃煤、木柴和木炭等。但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民生的改善,澳門的燃料市場起了巨大的變化,固體燃料已被液體和氣體燃料所取替,即汽油、柴油、油渣、火水及石油氣等,這些燃料全部都依賴進口。在五十年代,火水爲大部分市民所使用。直至1962 年,石油氣正式上市。"美孚"和"蜆殼"率先在1967-1970年上市,而"標準"亦隨後上市,其後也增多了幾個牌子。1982年,全澳液體、氣體燃料代理及經銷商號共15家,推銷8個牌子的燃料,即"蜆殼"、"無比"、"半島"、"美孚"、"德士古"、"標準"、"高富"及中國的"光明"牌。至於批發柴炭的商號,僅餘兩家,可見固體燃料的市場已微不足道。液體及氣體燃料在本澳燃料市場已佔了絕對優勢。

(二)石油氣打入市場:
1962年,聯英行首先全力推廣石油氣這一新燃料,由於使用模式改變及對石油氣有一定的戒心,故初期發展較慢。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使用石油氣的用戶必須租用特定的石油氣瓶,每年的租金爲七元,並且規定用戶最少租用十年,亦即每次申請需繳交七十元的租金,對於當時生活指數來說已是十分昂貴,故此石油氣在當時仍未普及。由於石油氣並不是每家每戶都能負擔,所以使用石油氣便成爲身份的象徵。坊間流傳著一些也許是杜撰的笑話,據老一輩的人說,當時石油氣的用戶會把石油氣和爐放置在廳堂中,閒時作煲煮牛奶之用。日常也主要利用火水作燃料。石油氣就好像爲家中添置一件名貴裝飾品一樣,與現時的用途差距很遠。又傳說有送貨員將石油氣送至一老婆婆家中時,老婆婆竟拿出一個膠桶著送貨員代爲倒入桶內。從這也可看到,那個時期石油氣的發展步伐甚緩,火水等廉價的燃料較適合當時的消費原則,因此石油氣仍有待進一步發展。

(三)石油氣市場的發展:
石油氣在澳門的燃料市場是後起之秀。由於使用時既淸潔又方便,所以很快深入家庭用戶。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質素的提高,石油氣的用量大大地提升。鑑於澳門經濟自七十年代中迅速發展,石油氣業在1974年亦開始起飛,各個牌子的石油氣不斷上市,代理商更爭相湧現,有了競爭,致令石油氣業的服務水平逐漸提高,其售價亦漸大趨眾化,爲市民所接納,在社會上奠下穩定的基礎。石油氣業在近十多年來發展迅速,1991、1992、1993年可說是石油氣最興盛和穩定的時期。
(四)石油氣的成份:
液化石油氣(Liquefied Petroleum Gas),簡稱LPG。指常壓下加壓而液化的石油氣,主要成份是碳三和碳四烴類(即俗稱丙烷和丁烷)及丙烯、丁烯和各種碳氫化合物。液化石油氣來自煉廠氣(即煉油廠提煉石油時所產生之氣體)、濕性天然氣(開採海底油田時所產生之氣體)或油田伴生氣(開採陸上油田時所產生之氣體)。
(五)石油氣的成本:
製成一瓶石油氣的成本,包括石油氣的價値、提煉過程的費用、盛載石油氣的器皿及搬運輸送的費用。石油氣是石油的副產品,故其本身的價値並不昂貴。但由於本澳的石油燃料全賴外國進口,故需經過繁複的運送過程,必先租用大型油船以及花費大量的人力資源,因此構成了龐大的運送成本,亦導致石油氣的售價相對地提高。此外,一般中央糸統石油氣較瓶裝石油氣昂貴,由於中央糸統石油氣提供較多的服務以及其安裝的設備十分完善,並且需要用較多的資源來保養和維修,所以收費較貴。
(六)影響售價的因素:
由於本澳並沒有自己生產的石油氣,主要是依賴外國輸入,而本澳售賣石油氣的公司,都只是一些代理商,他們不能擅自改動售價。而影響石油氣售價的因素,主要是受國際市場供求關係影響,同時也受到輸入性通貨膨漲的影響。例如在數年前波斯灣戰爭的爆發,使中東一大片油田的形勢緊張起來,造成供貨不足,但需求仍沒改變的情況,致令石油氣的價格上升。另一方面本澳的物價水平不斷上漲,使售價亦隨通貨膨漲而提高。
(七)售價的變動:
石油氣的售價時有變動,有升也有跌,但每次升幅也是很微。在三十多年前,即六十年代,每一鼓家庭裝石油氣(12-16 仟克)售價約爲20-30元,再加上十年70元的租瓶費用;在七十年代,每鼓石油氣約售30-50元,不需另交瓶租;在八十年代,隨首次登記需交100元按瓶費外,每鼓石油氣約售50-70 元;到九十年代,每鼓石油氣售價約由70-130元。石油氣的售價每年都有升跌,但主要是跟隨通貨膨漲而調整,並沒有太大的升幅。

(八)石油氣進口的渠道:
1.早期的運送過程:
石油氣全是靠進口的。在六、七十年代,澳門大部分石油氣是來自香港。各個提煉液化石油氣的國家先把石油氣運到香港,在香港把液化石油灌瓶(約重12-16仟克)後,再利用木船運來澳門。來貨密度約爲每月十數次。但在1974-1975年間,由香港開出一艘盛載石油氣的木船,在運抵澳門途中發生了大爆炸,自始便規定使用特定的鐵船,以減低爆炸的危險。同時在1975年,香港改用更大的石油氣瓶(約重49-50公斤,俗稱「大炮」或「大頭」),運來本澳才轉用12-16仟克裝的瓶。這樣的改善,可增加每次運送的貨量,同時可節省運費,降低成本。
2.九澳新油庫的建立:
自1996年起,本澳各石油氣的供應商始用新建成的九澳新油庫。九澳新油庫落成於1994年6月份,由南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及澳門港口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建成的,擁有總容量爲86,000立方米的14個成品油儲罐,其中用來儲石油氣的大波缸~(即儲氣罐)有三個。此外,這裏擁有可停靠、裝卸各種成品油的兩個2,500噸泊位的碼頭。油庫內有各種成品油裝車和液化石油氣的灌瓶設備。有符合標準的消防、污水處理和對出、入油庫的油品實行檢測化驗等設備。
爲了使運輸過程更方便快捷,石油氣業便逐漸採用新方法,由提煉石油氣的國家如新加坡、日本,用盛載二千多噸液化石油氣的大油船,直接把石油氣運到九澳的新油庫,儲存在大波缸中,由各代理商自行派專用的裝油車來運載或在九澳完成灌瓶的工序後,再運回自己的貨倉待用。此外,大明石油有限公司更是本澳唯一一家擁有獨立大波缸的公司,該儲氣罐約可儲存80噸石油氣。
隨著石油氣的需求增加,爲了節省損耗大量資源,石油氣業的人仕逐漸把運送過程由繁化簡,既可減輕沉重的運費,又可獲得更多發展機會,促進了石油氣業的發展前景。
(九)石油氣供應市民的方法:
1.瓶裝:
本澳供應商所用的石油氣瓶是由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廣東等地訂造的。一般可分爲49-50 公斤、12-16公斤、10公斤及3公斤。其不同的用法爲:
50公斤是供工廠或酒樓廚房使用;
12-16公斤和10公斤是供大排擋及普通家庭使用;
3公斤是供酒樓點心車使用。
過去當供應商接到訂單後,便派工人用腳踏車來送貨,在當時的街道上,可以經常看到一架單車被四、五罐石油氣包圍著的情景;而手推車也是過去常用的運貨工具之一。隨著社會步伐加快,單車的運貨量少而需時又多,所以逐漸被三輪電單車和一小型貨車所取替。在現行的法例當中,兩輪電單車因運載石油氣的危險性高而禁止使用,故只可用三輪電單車來運貨。現今在售賣石油氣業中,大部分已採用全電腦化訂貨,只要客戶說出家中電話號碼,有關資料便一目了然,既方便又準確,而且採用了貨車運貨,既可增加每次運貨量,又可縮減送貨的時間及人手,而且爲客戶提供廿四小時緊急維修服務,送貨時間亦照顧到部份早出晚歸客戶的需要,延長送貨時間至晚上十時。大大提高服務質素,爲市民帶來更多方便之處。

2.中央系統石油氣:
現在大多數新建成的高層樓宇都採用中央糸統石油氣,其石油氣的來源是利用多支50公斤裝的石油氣,放置在大廈的天台倉庫,利用特別設計的喉管把石油氣輸送到大廈內各單位,其後供應商會定期更換補充貨源,它們亦會定期派員到各大廈檢查輸喉管的保養情況,作出即時維修,確保用戶有不斷的石油氣供應,以及照顧住客的安全問題。用戶只需按開關,便有石油氣使用,方便快捷。而供應商則每月派人上門抄錶記錄,便可按每戶的用量收費。故中央糸統石油氣爲市民帶來更方便的選擇。
(十)銷量與競爭:
1.石油氣的銷售情況:
石油氣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燃料之一。每間石油氣供應商平均一天的銷售額由數百罐至一千罐不等。而本澳每年石油氣的消耗量仍在迅速增長,如1982年消耗量比1981年增加了26.75 %。而1991年比1981年的消耗量更多出近六倍。可見本澳市民對石油氣的需求仍在一天比一天增多。
在冬天氣溫驟降時,人們多用熱水來洗澡,同時也是進補的時節。石油氣的用量會比平時增多,反之,天氣溫和,石油氣的用途便局限於煮食方面,用量便自然平平,故夏季的市場比較平淡。
2.石油氣的競爭情況:
在七十年代初,澳門漸趨繁榮安定,人們的收入日高,對生活的要求亦開始提高。家庭、廠房以及食肆也開始改用石油氣。到七、八十年代,正式爲石油氣的起飛時期,由三、四間急速展變爲十多間,而多設立在同一街道上,故石油氣街便出現(河邊新街)。在此時,各供應商都各出奇謀來招攬客戶,一場競爭風暴亦由此揭開序幕。
石油氣業在澳門剛起步時,購買石油氣事前必先繳交七十元作爲十年的瓶租,由於各供應商的商業手法不同,爲了盡力推動市民使用石油氣,漸漸取消了收瓶租的慣例。同時由一、二間銷售商開始以買石油氣送單頭石油氣爐來吸引顧客。當時一瓶石油氣約値20-30元,而一個爐卻値數十至百元不等,故這項「綽頭」確實十分見效。引起同行的一番激鬥。
後來,因無需交瓶租而流失大量石油氣罐,故對新用戶採取收100元作氣瓶的按金,往後便以罐易罐的方法收回瓶罐。
而各供應商逐漸以加強服務作爲競爭的手段,免費送貨、送貨準時、對顧客有禮、延長服務時間等。現在各間石油氣公司都在本澳各區設立分公司,單是北區已有十多間,競爭更形激烈。一些規模較大的銷售商,對其員工編排定期的在職培訓,以確保他們的服務質素,使顧客對自已公司更有信心,建立一個良好的形像。「服務至上」,以客爲先是此行生存的秘訣。
由於這行的競爭激烈,各銷售商都會派一些推銷員出外推廣,每當發現某些空置舖位進行裝修工程,他們都會主動調查該新店是否需要利用石油氣,如果確實,他們便會立即推銷其代理牌子的石油氣,不會放棄每個增加客戶的機會。
(十一)特性及其安全措施:
1.特性:
(1)高度易燃:只要有約2--10%石油氣體混在空氣中,已可以助燃。如石油氣洩漏,只要有火或熱能,就有燃燒的可能性。
(2)揮發性強:在大氣壓力下,石油氣沸點約爲攝氏零度左右,便由液體化成氣體,液化氣體時需大量熱能,溫度愈高,化氣便愈大。從液體化成氣體後,其容積增長達250倍,散發力強。
(3)比空氣重:氣體石油氣比空氣重約一倍,會隨地勢散發,並積聚在低窪地方。
(4)液體狀態貯存:液化石油氣在標準狀態下,是氣體狀態。當不斷降低溫度或加大壓力,便會變成液體狀態。在常溫常壓下,液體狀態石油氣儲存在氣缸內,壓力約50psi左右。石油氣容器設計,除存載液體外,還預留空間存載氣體,及能抵受約500psi。
(5)無色、無味:石油氣是無色、無味,很難察覺。
(6)加入臭味:爲了使我們容易察覺,煉油廠裡在石油氣內加入一種強烈的臭味。
2.安全措施:
石油氣是一種高度易燃的氣體,其性質若處理稍有不善便會導致嚴重的意外發生,所以必需使用一套完善的安全措施,確保用戶的安全。
雖然政府並沒有明確地立例管制各石油氣貨倉最高的存量,但代理商會自訂其安全法則。因此,各個儲放石油氣的貨倉均安裝了很多消防設備,包括按澳門消防局要求裝設的自動灑水糸統、防爆抽氣及火警警報糸統等。由於空氣中的氧有助燃性,故倉庫內的防爆抽氣系統會整天開啓,使空氣易於流通。而每當溫度達到某一標準,自動灑水糸統亦會開動,減低石油氣爆炸因而引起火警發生的機會。而當夜間無人看管時,倉庫內不會儲存多於三十鼓石油氣。另一方面,進入貨倉工作的工人,必需穿著特設的安全膠鞋,以免鞋底與地面發生磨擦,產生靜電火花。倉庫內嚴禁吸煙,目的是杜絕一切能產生火花、火種的東西,所以連相機的閃光燈也被拒諸門外。而石油氣罐每五年作出一次詳細的檢查,所以供應商會在罐上的標韱以釘孔作每一年檢查的記錄。而在每輛運貨車中均有滅火筒的裝置,以便急時之需。易燃物體等字牌亦會掛在車上,來提醒旁人注意。
對於家庭方面,代理商會作出一年一次的維修檢查;而食肆則作一年多次的檢查。並設立二十四小時石油氣安全服務,保障用戶的安全。
(十二)前景:
石油氣已是家庭中的必需品,所以石油氣已經有固定的銷路。但在工廠用戶的銷路方面則面臨一些問題,近年,由於工業轉型,大批廠商轉到國內設廠經營,使石油氣的供應商流失大量客戶。在1979年的大開放,使大量人口湧入,石油氣的用戶也不斷地增加。這些新增的家庭用戶正好對流失了的工業客戶作出適度的平衡。所以,本澳石油氣需求量仍是一天比一天大的。

另一方面,未來對澳門石油氣業的衝擊並不大。因爲在這進步的社會中,人民力求方便,而石油氣不但價錢便宜,而且使用方便,又符合安全標準,且本澳亦沒有其他燃料能代替石油氣的。此外,煤氣等燃料在澳門並沒有供應。對於新興的無火煮食用具,業內人仕認爲暫時對石油氣的需求量不會造成嚴重影響,因爲其安全程度及價格並未能爲大眾完全接受。故此石油氣仍是本澳燃料市場的主幹。
此外,在澳門燃料市場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現象,就是中國石油氣的崛起,將來我們可以享用更便宜的石油氣。故此,石油氣業的發展前景是十分樂觀。
(十三)後記
由於擁有往年的經驗,所以做歷史報告對於我們並非一件陌生的事情。正因如此,我們對這份歷史報告的要求亦相對提高,包括:採訪、拍攝、搜集資料、寫作、排版以至封面設計,在各方面我們都懷著執著的態度去工作,以求做到盡善盡美,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這些太高的期望爲我們帶來更大的壓力,亦使我們更全情投入,但得來的知識、經驗、收穫亦比往年更多。
雖然,在搜集資料方面上遇到很多的難題,但幸得被訪商戶的熱心幫助和熱情款待,使我們取得很多寶貴的資料。其中令我們最感動的事,就是採訪聯英行時,其負責人以貴賓形式款待我們,不但花費了很多時間耐心地解答我們的問題,而且還致送名貴的紀念品給我們。此外,這次的體驗增強了我們與人溝通的能力及技巧,並感到人間溫暖。
鳴謝:
聯英行石油氣有限公司
大明石油氣有限公司
金華石油氣有限公司
資料提供:
澳門消費第三十六期
澳門工商年鑑198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