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涼果業

甘秀娟 何美寶 程雪萍 潘詩嵋

  “鹹酸濕”——涼果的俗稱。這些食物容易使人們想到是懷孕婦人的至愛零食。但其實它亦適宜普羅大眾的。由於其價錢便宜,又開胃提神,故深受市民的歡迎。

(一)涼果業的來由:


  涼果業在本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勤儉的農民,往往把一些糧食如鮮果子或蔬菜存起作爲儲備糧。便用一些醃料把其醃存。後來因儲藏數量日多(這些醃製食物能存放很久),便將多餘的向鄰居及附近村莊售買,並把賺回來的積蓄開設小攤子,以擴大其銷售量及售賣範圍。這樣便進一步加速了涼果業的興盛與發展。



(二)澳門涼果業的發展:


  自十九世紀末,中國門戶被列強打開以後,在沿海地方增設了很多通商口岸,開始了發展與海外的貿易。其中涼果亦成爲出口的產品之一,由於其品種多,有些又具有醫藥和送禮用途,故頗受中外人仕的歡迎。因爲人口少,工業不發達,經濟活動範圍小而空置的地方相對較多,爲該行業曬製各種涼果,醬料提供方便。到了三、四十年代時期,本澳售賣涼果的店鋪已發展至二十多家。至六十年代初期,本澳涼果業開始走下坡。因近十多年,本澳城市發展迅速,高樓大廈林立,加上寸金尺土,設曬場曬製涼果,業主也認爲是一大浪費。有部分醬園東主乾脆以高價賣地結束經營。又因當時向醬園業供應原料的內地供應商中斷來貨,本澳醬園需改由向台灣、泰國、美、加等地購買原料。由於經香港輸來澳門的物品要繳付高達百分之十的關稅,以致原材料的成本大爲增加,令到澳門涼果業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爲降低。加上大陸、台灣等地區的醬油、涼果製成品遠較澳門便宜。該類產品對本澳醬油、涼果等造成衝擊,使該行轉趨困難。因此由二十多間的涼果店舖僅剩下四家:百花魁、和昌、生益和聚珍。自八十年代開始,規模較大的商舖都是以外銷和批發爲主。而外銷的國家主要有美國、台灣、南非、新加坡等地。批發則以本地、小商店、街邊小販和超級市場爲主。另外,小商店和街邊小販的貨源除大的商舖供應之外,還有台灣、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香港等地。他們都是以散裝形式銷售,顧客可隨意選擇他們喜歡的分量,因此顧客便隨之增加。所以老字號商舖的生意相對受到一定的影響。加上現今物質資源豐富,出現了很多形形式式的零食,如:薯片、糖果、朱古力等。故此涼果的銷售量也受到衝擊,便使售賣涼果商舖的生意有所下降。根據其中一家醬園店的負責人表示,由於現今人手不足,原料短缺,目前所售涼果多已不是自己醃製,有部分半成品由大陸入貨,再作加工出售。

(三)涼果的製法及用途:


  涼果的製法視乎不同的生果而異,通常分爲乾製與濕製兩種。
  步驟:
  1.輸入生果(原料):國內如:北方:杏、梅等
                南方:李、桃、梅等
            國外如:越南:芒果
  2.製法:
  (1)乾製:【如:楊桃、梅】把原料洗淨後,一部分果實如欖和梅等用木槌把其拍至出現裂縫(主要讓其醃製時容易入味)。然後,用鹽把它們醃製一段長時間,便把其曬乾,再漂水將過量的鹽份除去,跟著再加進一些糖精和其他醃料,再次把其曬乾,最後便把製好的涼果放進缸或樽中存放,可供售賣。
  (2)濕製:【如:蘇仁稔】首先把原料洗淨,便用鹽將其“打皮”,再用鹽水攪拌及漂水,加上糖(使其先入味),曬乾,最後便用糖水把其浸著,可供售賣。
  因這些涼果含有微量的防腐劑,故其儲存期約有一至二年之久。但必須把它們放置在陰涼的地方,免受太陽的直接照射。
  3.用途:
  涼果可作多方面的用途。
  (1)藥用:如
  a.柑桔、梅有醫治生痄腮和扁桃線炎的作用。
  b.蔔萄有治肚瀉及嘔吐功用。
  c.山楂、鹹三稔可沖水飲用,有治喉嚨痛之功能。而且山楂又具開胃消滯之用途;據說鹹三稔也可解“屍毒”。
  d.李子味道甘酸,性平,有淸肝滌熱,生津利水之效。
  e.陳皮有化痰等作用。
  f.無花果味甘性平,功能淸熱潤腸,消腫解毒。
  g.金橘果肉,酸中帶甘,果皮則含有大量揮發油,故生啖略嫌酸澀。其又有消食下氣,開胸快膈及化痰止咳之效。
  h.杏味道甜甜酸酸,有潤肺生津,止渴定喘的功效。
  (不過由於科學進步與昌明的關係,部分涼果的藥用價値早已被遺忘及減少使用。)
  (2)作零食。
  (3)浸酒:
  把一些涼果如梅子放進花彫酒中,能帶出酒中的味道。
  (4)製成醬料:
  將各種涼果製成醬料,如用梅子製成酸梅醬;用蘇仁稔製成仁稔醬等。而在以往可作伴飯之用;但現在則多用以作調味料。
  (5)送禮:
  如蟠桃果、陳皮梅、精神羌等都成爲遊客購買的主要對象。因它們是較好的"手信"是送禮的佳品之一。
  (6)伴中藥:
  多在服用中藥後食用,以去除口中苦澀之味。
  (7)旅行小食:
  可於乘車、坐船、搭飛機時食用,具有止暈止嘔之效。

(四)涼果的種類與其成分


  涼果種類繁多(約有百多種),大致上有:話梅、蟠桃果、陳皮梅、精神羌、陳皮杏脯、檸汁羌、甘草梅、芒果乾、嘉應子、葡萄乾、蕃石榴條、香桃片、化皮欖、雪花梅、奶油話李、無花果絲等。
  以下略介紹一些涼果成分:
  1.話梅:梅子、鹽、糖及甘草
  2.檸汁羌:羌、糖水檸檬
  3.芒果乾:芒果、糖、甘草和香料
  4.陳皮梅:梅子、砂糖、陳皮和甘草
  5.陳皮杏脯:杏肉、甘草、砂糖及陳皮
  6.蟠桃果:杏、糖及秘製醃料
  7.精神羌:甘草、糖、羌和香料
  (涼果的主要醃料爲鹽和糖)



(五)涼果的售賣方式和價錢


  涼果的款式眾多,所以價錢隨之有所不同。根據店舖的規模大小、舊式和新式的分別,他們售賣亦有所不同。例如:老字號的商舖多以斤來作售賣單位。價錢方面大約20元至30元,而新式的商舖多以磅來作售賣單位,價錢則約爲20元至40元不等。

(六)經營者眼中的涼果業


  據老行家所說,由於涼果業爲中國的傳統行業,且大多都以世代相傳爲主。雖然受到時代不斷進步的沖擊,但是他們仍會維持家傳的祖業。所以這類行業雖然式微,但並未至於消失。另外,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的後代對該行業的興趣逐漸減少,加上這些老行家們亦不甘把這個家傳祖業就此湮沒,故此,他們多把這行業交給其老夥計。

(七)顧客眼中的涼果業


  在不同年齡及性別的人仕眼中對涼果持有不同的看法(因人而異)。在我們的街頭訪問中得知大多的小孩,多偏愛較甜的涼果,如:葡萄乾和山楂等。而在部分婦女或懷孕婦人中,則較喜愛酸酸甜甜的涼果,如:烏梅或陳皮等。但男仕大多不吃此類食品,不過部分則多喜歡選擇欖仁一類東西,因有助於戒煙或閒暇咀嚼之用。他們也認爲涼果的價錢大眾化,且款式多,是消閒佳品。


(八)涼果的另一副業——醬油


  據該行業的負責人表示,以往涼果是與醬油並列售賣的。因爲當時除可把果子製成涼果外,還可將這些果子製成醬料,如梅子可製成酸梅醬、檸檬可製成檸檬醬。在以前這些醬料多用於伴飯吃(貧苦大眾),而現在則多作調味用途。且現在的醬油已有很多品種與味道。在這些醬油涼果店舖中多以斤或枝裝(所用的樽據香港節目《藍圖二千》所說,大多由一些人收買用過的啤酒樽,經過淸洗,再賣給一些醬園,用以盛載他們自製的醬油。)售賣,多是他們自製的(秘製),而製好的醬料也是存於在石沖裡(即石缸),然後將部分售賣的醬油用細桶分載買賣。但這些傳統店舖需與超級市場中,由外地輸入以包裝精美的瓶裝醬料競爭。由於這些傳統店舖已擁有一批相熟顧客,加上其味道亦較超級市場中的美味及純正,因此這些"老字號"的醬油店舖仍能繼續生存。




參考資料:


  補身美食—陳壽南著·飲食天地出版社出版
  《澳門日報》(1996年12月22日)出版之醬油涼果百年滄桑
  第十六澳門工商年鑑第二篇:工商經濟、飲食類
  澳門工商年鑑
  食療備要—敦煌出版社

鳴謝:


  同益百花魁、和昌醬園、曾受過訪問的各店舖及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