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三輪車業之興衰
黃健威 邱顯哲 何慶文 曾文山
序
三輪車在澳門行走已超過四十年。這四十年間,在報章或雜誌上雖偶有提及,但尚未有一份完整的三輪車行業報告。有見及此,我們努力地進行一些調查,試圖作出一個較完整的記錄。
本文從澳門三輪車的出現、興衰和現況等方面介紹這個行業,藉此說明三輪車由盛而衰的各種原因:
(一)三輪車應運而生的原因
隨著汽船以及火車的發明,一種應用於短途的三輪車,並於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時代發明,這種馬車與單車的混合體在西方及東南亞流行了數十年之久。於一九四九年左右,由澳門東方車廠的東主改良後,也在澳門著陸了。
澳門的交通工具本以中國傳統的四人大轎和葡式軟、硬轎【註一】作爲代步工具,但不幸的只是社會中的名流紳士才能享用這些舒適但昂貴的交通服務,一般的市民只能望洋而興嘆了,故當時社會的需求並不殷切。
在二次大戰時澳門人口激增至三十萬,社會起了很大的轉變,不論在經濟、文化、交通等都也可以說是步入新時代。人口漸多,手拉車——「黃包車」便成爲主要交通工具,因其收費相宜,一般市民大眾都樂於乘搭。不過「黃包車」雖是盛極一時的行業,但背後有不少辛酸的故事,車伕們往往爲了糊口及生計,總是跑得腿殘腳破,久而久之,對身體尤其是腳部造成了嚴重的創傷,在這情況下,實難以應付不斷發展的需求。
而單車是繼手拉車後,最流行的交通工具,可是由於運貨量少,載客量並不多,普遍的車伕因入息少過著艱難的日子。應運而生的三輪車因其收費便宜,操作簡單,不論載客或載貨量都較手拉車和單車爲多,加上坐位的設計亦使乘客倍感安全,所以當這種交通工具流入澳門後,只三年即雄霸了整個運輸業,同時並取代了昔日手拉車及單車的壟斷地位。最盛時期,三輪車有七百一十五輛,三輪車伕多達千餘人,分日夜更工作,可說盛況空前。
(二)三輪車工會的出現
三輪車這行業由出現至興起的關鍵除了易賺錢之外【註二】。還與當時三輪車工會有完善架構及爭取社會權益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三輪車這種新興的行業初出現於澳門時,就給澳門帶來了新的面貌,車伕收入比一般行業爲高,工作時間自由,自然就吸納了一大批從業者,他們爲了本行業利益,三輪車工會便宣告誕生了。
三輪車工會於一九五一年成立,會址於亞利鴉架街一號。工會成立的目的是維護及爭取三輪車工的權益。除此之外,當時的三輪車工會爲提供一處聚會的場所。所以這時的工會廣受車伕們的歡迎,使該行業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盛極一時,據統計,早期加入工會的車工就已達千餘人。
(三)三輪車的發展歷程
出現——
據資料顯示,本澳第一輛在市面上行走的三輪車出現在一九四八年至五一年間【註三】,至今已有四十餘年的歷史。
最初在市上行走的三輪車只有數十輛,但往後的兩年間,人們就充分了解三輪車的實用性,當時不論是人力車伕,失業的工人或待業青年,都紛紛加入這個行業,使該種交通工具的數目激增至七百餘輛。相反,人力車的生意就一落千丈,到五八年初原來千幾輛銳減至七百輛,由此看來,似乎三輪車剛在澳門出現就取代了人力車,而廣受市民歡迎。
三輪車業的三次興旺時期——
1.三輪車出現不久,便進入了鼎盛時期,五十年代初就有三輪車近千輛,車伕上千人,日夜川流不息地工作。在這個時候,三輪車可說是本澳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而人力車因落伍而處於被淘汰的邊緣。先進的汽車就因爲期成本高,尚未能普及,(據一九五五年政府的公佈車輛的統計,全澳的私家車和的士只有四百部左右),那時亦有類似巴士的「街坊車」行走,但基於價錢等原因,仍不能與三輪車爭一日之長短。在澳門這個小城,當時的三輪車站有近百個,單是新馬路就有九個站。
2.在六十年代初,國內出現逃亡潮,使澳門人口激增,由原來的十萬餘人上升至近廿萬,但當時澳門的輕工業和加工業尚未發達,居民依賴「穿珠仔」和傳統的爆竹、火柴及神香這三大工業爲生,由於三輪車的盈利可觀,吸收不少新人加入,使三輪車行業推向另一高峰。
3.在七十年代初,由於澳門的娛樂行業已經十分馳名,葡京、皇宮、逸園等吸引不少來自香港及世界各地的遊客,他們在澳門遊覽時總愛坐富地道特色的交通工具——三輪車。這亦是三輪車企業極盛的年代。
(四)三輪車業現況
三輪車是被公認爲澳門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之一,但近年來似乎有被淘汰的跡象。很多時我們都可以看見一些三輪車停靠在街頭巷尾,但不見有人打理,篷破輪穿,車架佈滿了鏽斑,遠望、近視都像廢鐵一堆,它那歷盡風霜的殘軀,不免使人有惋惜之情。事實上我們又不可一槪而論,在我們訪問過的車伕中,亦有不少把自己謀生的三輪車打理得非常新淨,扎實穩固,即使兩三個大漢亦能從容承托,這也可見車伕對車子的愛惜之情,他們一有空就爲車子抹油、加漆,更換零件,鑲不銹鋼車邊等,確保愛車歷久常新。三輪車基本上以深綠色爲主,不論車架車身都油上深綠色,近年來,有些被市政廳維修過的三輪車篷內是白綠相間,車身爲黃色的。
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發達,如的士、巴士隨街可見,三輪車與之競爭,實在難以生存,車伕的收入更是微薄,以致近年來三輪車的數目大幅度減少。據政府統計資料顯示:九零年登記的三輪車車牌有一百七十四個,而九二、九三年已減少至八十九個。同時由業內人士透露得知現時僅存的三輪車實是七十餘輛,由此可見,相信再過數年,恐怕只有在博物館中,才可一睹三輪車的風采。而另一個導致三輪車減少的原因是車伕們大多是上了年紀,而後繼無人。他們的平均年齡在六十歲左右,多數都是由年青開始踏車踏到老,所以有不少年過七十或失去工作能力,或是可依靠兒女奉養的車伕已漸漸淡出這個行業。事實上,對於他們來說,人車之間經過幾十年的風雨,早已建立了相當深厚的感情,他們樂於在這行工作,亦嚮往那份自由,免受束縛的工作日子。
不過現時三輪車只當是當作旅遊特色的交通工具,每日最多只有兩、三個客,有時幾日也不發市,實在「很難挨」,在現今的社會,就只有人等車,何來車等人?但是三輪車卻是車等人。等待遊客或本地人何時心血來潮、好奇、或是緬懷過去,而安坐三輪車遊歷澳門。據車伕們說:「乘客大都是來自香港的戀人們或外地遊客居多,但也有不少的本地老人以此作代步工具」。
許多時車伕都兼作導遊,一邊踏車一邊爲其客人介紹澳門的名勝古跡,每當到達一個旅遊點,他們都停下來介紹一番,然後讓客人自己去遊覽,他們就停下來等客人歸來,再去下一個地點。一般來說,乘客與車伕都是在上車前講好地點和價錢。他們隨身攜帶地圖,當有外國遊客要乘車時,他們就拿出來,指給他們看,這裡多少錢那裡多元,都在地圖上注明銀碼。有些還懂得講幾句國際語言,言語溝通的問題也算解決了。
目前,每輛三輪車每年需向市政廳繳交百伍元澳門幣作牌費,由於是屬於非機動性交通工具,和單車一樣,都是由市政廳負責管理的。
旺季——
對象三輪車行業來說,暑假期間就是他們的旺季,又是風雨的旺季,那便影響他們的生意了。這時他們每月收入在一千至二千元不等,在淡季每月收入不足千元。
熱門的路線和集中地——
熱門的路線都不外是大三巴牌坊、媽閣廟、觀音堂、白鴿巢公園和關閘等旅遊熱點,但亦有少數在三盞燈,營地街市、紅街市、新馬路等地上落乘客,至於西、南灣那段路更是是遊客必到之地。至於三輪車的停泊地點主要集中在口岸碼頭,葡京酒店,皇宮賭埸、紅街市、新馬路等地,其中尤以葡京及港碼頭爲最大載客車站。
(五)工會、政府與行規
澳門三輪車工會成立於一九五一年,全名「三輪車工友互助會」簡稱「三輪車工會」,原址在亞利鴉架街一號,負責人梁蘇,後遷至渡船街六十八號永昇大廈二樓A座·工會成立至今已超過四十年。
當年工會初成立,基本上所有工友都有參加,會費只是幾毫錢,工友與工會的關係良好。但時至今日,工會已好像名存實亡了,因爲在訪問車伕時,所有車伕都稱沒有加入工會,其中一位車伕更稱「家陣邊有工會呀!」可見今天的工會地位已不能與五十年代相比了。但據稱,現工會爲一些退休後,無所依靠的老工友提供住宿,但人數不多。
在政府方面,三輪車是屬市廳管理,車伕須向政府登記及申請牌照。初期每二個月至三個月交費一次,每次七十五元。現時,每年二月至三月繳交,但其中有不少是沒有登記及申請牌照,又或交牌費的無牌車伕,不過警方極少查證,所以有些工友採取「闊佬懶理」的態度,實行無牌駕駛,但一經查出,該三輪車可能會被充公,並用作塡海。
三輪車伕雖有工會,也要向政府登記,但三輪這行業是沒有明文規定,只是一些約定俗成的行規,但工友間都十分「守法」,絕不犯規。在收費方面,政府及工會也沒有統一規定,收費標準是視乎路線遠近及乘客身份而定(外地遊客當然是會坐貴車了),由幾十元至二百多元不等,完全按情況而定,如一般的香港旅客每小時的平均收費一百元,不過每位車伕的收費也不相同。
但在六十年代政府原來是有規定收費的:市政廳規定,三輪車限坐成人兩名和小童一名,或小童兩名和成人一名,每程車費五角。(轉錄自《澳門工商年鑑》)
在停泊地點方面,當然也沒有明文規定,但有些也方政府是掛了「三輪車站」指示牌的。而各停泊地點方面,也有其出車先後的規定,以葡京爲例:賭場門口爲「龍頭」,酒店門口又是另一條「龍頭」,每當有人客出來,「龍頭」可以上前「找生意」,但其後的不能上前「搶客」,但當客人自行走到後排的三輪車時,「龍頭」後的車伕方能上前「找生意」,但也要依照條「龍」的次序,絕不可亂「搶」,不過若果車站只有三、四輪車時,此規條可以不理。
在路線方面,一般都像的士一樣,沒有規定路線,可以說是「想到哪兒就到哪兒」。但基於三輪車是半機械式的設計,雖然省力,但始終也是人力車,所以只在沿岸平地行走。若要上松山、主教山等斜坡,真是「錢再多也不去」,因爲根本沒有力氣踩上去。
(六)三輪車的結構和維修
結構——
三輪車之可以在澳門行走,全歸功於當年東方車廠的創始人,如今先人已故,車廠亦早已停業,據調查得知東方車廠大約在下環街一帶,但早已淸拆。當年車廠老闆曾到東南亞各國,經過多年觀察,研究和改良,終於將之應用到本澳。
最初出現於本澳的三輪車,機械結構都是沿襲單車的原理,由腳踏直接帶動後兩輪轉動,稱之爲「直驅」式,其後鑑於本澳斜路多,使到車夫相當吃力,於是負責供應及生產本澳之三輪車的東方車廠,就研製出一種可以變速的三輪車。所謂變速,即現時稱爲「波」,常在單車上應用到,但與單車的「波」的形式有所不同,在三輪車的車架底盤下,有一件中間變換軸,前面通過鏈連接腳踏的齒輪相連,後面可隨時與帶動後輪轉動的兩個一大一小的齒輪連接,當與大齒輪連接時,速度慢,可省力。通常上斜路時用,平時就用小齒輪。
除此以外,在車身、腳掣、避震等方面都有明顯改善,現時行走的三輪車都是設備齊全的。而三輛車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那個晴天防晒,雨天免濕的大車篷,它由左右兩邊各四條的竹片支撐,由兩邊斜置的一條鐵控制車篷的摺疊,車篷與車尾連接,而車篷兩旁中間有一塊可捲起來的篷布,不礙客人觀賞景色。在本澳行駛的三輪車是土產,由東方車廠製造,但大部份零件都是由外國進口,其中車鏈由英國、德國、捷克提供,車輪鋼線來自日本,初期是帆布車篷,但後來由日本、台灣進口蓋膠尼龍布而造成,車頭就是單車頭,車架則是車廠自己出品,其餘零件則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
維修——
早期的三輪車,大多由各個商舖經營,再租給車伕,所以都由店主負責其保養,但現時的三輪車大多是車夫自己的,當遇小毛病時,就自己維修,若有較大的麻煩,他們會到專門修理三輪車的店舖找人修理。現時專門修理三輪車的店舖全澳只剩一間——竹林寺對面的「乘風單車維修」,經訪問店主許先生得知,除他以外,別無其他人修理三輪車了,即使是有,也是濫竽充數的外行人,他亦指出目前司打口附近有一間是街邊檔的,但不是經常開檔,至於其他老行尊都是死的死,老的老了。
現時修車費用昂貴,亦是造成此行不景的原因之一,單是換一新車篷,就要花上千幾元,換車鏈要二、三百元,換內胎也要上百元,其他的毛病也視乎情況而定。在這行而言,車停口停,若一時拿不出修理費,亦無計可施,只好棄置另謀職業了,這樣,三輪車便買少見少。
在五十年代,是三輪車業的全盛時期,大多數車伕都是租車經營的,每日須交租金兩元多,而車伕每日收入只有十元左右,以當時的生活水平來說,收入已相當可觀。此時,經營出租三輪車的商戶就有「長安」、「七叔」、「老草」、「矮仔蘇」等,但現時都不存在了;時至今日,雖然多數車伕有自己的三輪車,但仍有車伕向一些退休的老車伕租借三輪車月的。據明愛總幹事潘志明稱:現時三輪車月租約三、四百元不等。
(七)政府、社會對車伕幫助
三輪車的「翻新」工作——
八十年初期,三輪車曾一度因其外貌殘破、車速慢、阻礙交通等原因而面政停牌的厄運,幸而得澳門各旅遊團體的力爭及政府發展無煙工業計劃的緣故,三輪行業才逃過大難。及後政府要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有意將全部的舊式三輪車翻新,使之成爲澳門旅遊的一大特色。
政府這個計劃終於在兩年前(即一九九二年)開始落實執行翻新三輪車的工作。由澳門旅遊司及市政廳負責,三輪車工人可以定期前往旅遊司指定的地點,由專程自上海而來的修車師傅進行檢查及維修,翻新了的三輪車,車架爲黃色,車篷外面爲深綠,色內籠爲綠、白、黃間條三色,或白綠色間條,此外,爲使三輪車的服務「城市化」,使旅客更具信心,旅遊司較早前建議市政廳向三輪車伕發出工作證,但有關計劃尚未落實。
社團對三輪車伕的援助——
除了政府關心到三輪車這個行業外,在現今的社會中,亦有不少的社團,機構及三輪車工會對一些單身工友提出住宿和照顧。而不少年紀老邁的傷殘者,再不能工作的三輪車伕,可通過這些團體優先申請入住社會經濟房屋,同樣他們亦可要求向政府屬下的社會福利司發放社會保障基金,養老金或是殘障金等援助。
除了以上金錢及住宿的幫助外,很多社團如明愛中心在這四十三年來就不斷進行探訪活動,以及爲有肺病,胃病及其他疾病的車伕作出免費的醫療援助,同時,對於某些有工作能力但經濟暫時出現問題的車伕,亦會幫助他們租車以及續牌,或代找更爲適合他們的工作。
而至於有個別因自我放縱而染上不良習慣的工友,政府以及各社會團體:如復康中心,明愛中心,福音戒毒所,生命計劃都正積極進行援助,關懷這類車伕的工作。
(八)三輪車伕的生涯
現在絕大多數的車伕都是頭髮斑白,皮膚黝黑,滿臉風塵,這些已年屆花甲的三輪車伕,仍然要靠體力勞動來維持生計。
在四十年代,三輪車開始出現,並逐漸取替手拉車的地位。而且,當時三輪車可以去的地方比較多。速度亦快,收費合理,因此乘搭的人越來越多,即進入三輪車的興盛時期。很多新移民、失業漢等都紛紛投向駕駛三輪的行列。直至七十年代,一些更具現代化和設備完善的的士和巴士開始相繼投入社會服務。令到三輪車行業遭受嚴重打擊,很多原來乘坐三輪車的乘客都改搭的士和巴士。因此,三輪車的數目亦逐步減少,由原來七百多輛減至現在百多輛。
大部份三輪車伕入行時都是年輕力壯,由於四十年前當時澳門的工商業剛開始萌芽,但不發達,又加上經濟仍沒有大的增長,因此找工作比較難。適逢三輪車此業正慢慢興起,而且,在當時來說,踏三輪車的收入比一般工作爲高,工作又較自由,因而吸引了不少人入行。此後亦陸陸續續有一些新移民加入。他們多是「騎牛搵馬」,當找到好工作後便轉工。直到近十年來才減少,甚至沒有新人願意加入此行了。這是由於澳門經濟在八十年代開始起飛,工商業蓬勃發展,因此就業機會多了。踏三輪車已不再是吸引人的行業了。
在三輛車興盛之時,車伕平均一個月可賺一千元以上,還未算小費在內呢!收入總算不錯。但隨著其他現代的交通工具面世,三輛車生意日淡,他們的收入就比以前少了很多。而且並非經常有生意,在炎夏,寒冬或雨季等時節,乘搭三輛車的人就銳減,他們便真的要望天打卦了。而這種情況並非一、兩日便結束,而是維持相當一段時期。在這段非常時期,平日有點積蓄的,還可以勉強渡日,若是「大花筒」的,便要寅吃卯糧了。
大約有過半數車伕都是獨身的。原因可能是三輛車伕本身生活較爲放縱,揮霍,以致沒有「老婆本」,而且,由於本身職業不穩定,他們是很難找對象的,因爲經常受社會歧視。不過亦有一小部份是已婚的,也有兒孫滿堂的。但能享此天倫之樂的則是鳳毛麟角了,更多的人一把年紀還要踏三輪車。
三餐不繼,一宿難求,是現在三輪車伕最主要的問題。三餐方面還不難解決,住宿方面卻很是成問題的。因爲收入微薄,哪有能力買一個數十萬元的住宅單位?他們只能租住一些舊樓的小房間,租金比較廉宜,大約一百多元左右一個月。如:下環街,新塡海等地,其次,一些年紀老邁而且單身的車伕,他們可以申請入住社會福利司的老人院或露宿者之家等。另外,三輪車工會亦爲一些年老退休的車伕提供住宿地方,多爲工會本部,但爲數很少,而最可憐的,就是那些沒有能力租屋住,亦未合資格入住社會福利司所辦的一些收容中心的車伕。他們只能以三輪車爲家。真的是「好天晒,落雨淋」,連有瓦遮頭的地方也沒有,生活非常艱苦。
由於三輪車伕在過去曾賺取可觀的工資,因而經常染上一些不良的習慣和嗜好、尤其在賭、飲、毒等方面。他們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拿去賭博,以致一夜輸光,又或是酗酒又或者購買毒品,因而有個別三輪車伕成了癮君子,除了三餐外,還花費在不應該花的地方。這不但使他們生活困難,而且使社會更加歧視他們。總括來說,這些三輪車伕的生涯都是悲苦的,他們是很需要一些社會團體和政府部門關懷他們,幫助他們。如:明愛中心、社會福利司等都會對三輪車伕作出了一定的幫助。但在被訪問的數個車伕口中,他們不其然地流露出對政府有關部門的失望,社會歧視他們,和對前途感到一片茫然的無奈:「政府根本就想消滅我們」、「政府的錢淨係幫有錢佬」、「人們一向都戴有色眼鏡來睇我地架啦」、「有力踩到無力,無力踩到乞食」,這些都是車伕們肺腑之言,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心聲。其實,他們除了需要政府和社團的幫助外,最實際的,還是希望有人客「幫襯」,但據一李姓車伕反映說,他亦有遇過這樣的情況,當他們在「兜客」時,對方卻說「阿伯,唔係我地唔想幫襯你呀!只不過見你頭都白晒咯,我地實在唔忍心呀!」就這樣,眼見有生意上門,現在卻溜走了!這位李伯真不知要感激他們敬老還是罵他們「混吉」!
因此,政府的有關部門以及社會上的一些團體,應正視三輪車伕的問題,使他們晚年潦倒的生活能夠得到改善。
(九)三輪車是否需要保留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一日千里,尤其在交通工具方面,由原始時代的一個輪開始,發展到現在可以給予人們舒適駕駛環境的汽車,中間經歷過多次發明和創造。但舊的發明,如果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就難免要面對一個問題——被社會淘汰。
在四、五十年代,三輪車的確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因爲三輪車之前有轎、手拉車、單車等交通工具,此三種交通工具都可載人載貨。而三輪車的出現,就很快取代了它們的地位,因爲三輪載量較多,收費較合理,乘搭的人就愈多。但自從其他交通工具如:巴士、的士、汽車、電單車等出現後,由於速度、安全等方面都比三輪車優越,所以三輪車生意日淡,由原來七百多輛,減至現在百多輛。故此,三輪車正面臨被淘汰命運,但有沒有必要保留此種交通工具呢?
其實,以現時的科技,三輪車只能成爲一種點綴,它已經失去了數十年前的重要作用,現今的三輪車只是旅遊活動的一部份,因爲很多旅客來澳都會乘搭三輪車遊覽一番。更有些遊客視三輪車爲本澳的「土特產」,拍張照片回家當作紀念品。反之,本地的乘客就沒此雅興了。而且,車伕多已年紀老邁,再踩多幾年,亦要宣告退休,莫說是人,就算是三輪車,用久了亦難逃一宰。因此,再過多十年八年,可能所有三輪車已被完全淘汰,加上現在再沒有「新血」的加入,造成後繼無人的情況,那就更難發展了。
其實,三輪車都可算是澳門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它亦曾經爲澳門的市民服務過一段頗長的時間。是否値得保留呢?當然,保留它們,並不是繼續使它們成爲現代交通工具之一,這只能對它們在某程度上作出一種保護,好像列爲一種歷史文物。這樣就可以令三輪車不致被人們遺忘。雖然,自九二年的始市政廳曾有一項翻新工作,但據被訪的數個車伕稱,大家都認爲是失敗的,因爲,現時在市面上行走的三輪車有七十多輛,但實際給翻新的三輪車只有四成左右,可見政府對這項計劃並非太重視,而且,爲這些三輪車作翻新工作的人,對三輪車結構等方面的知識均難稱熟悉,因此,勉強改裝出來的效果就強差人意了。
三輪車,已是一種落後的交通工具了,所以,是難免被淘汰的,但能否成爲一種特色文物而被一直保留下去呢?這便要看看它們的造化了。
(十)結語
三輪車雖然是夕陽行業,但卻反映了這四十年來澳門的變化。
當年,三輪車是不可缺的交通工具,如今,三輪車已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這一點,反映了澳門的繁榮,澳門的進步!看看車伕滄桑的臉孔,回想起數十年前,這群爲澳門經濟發達而貢獻的車伕,不禁令人肅然起敬,可能他們一頭的花白,是歲月的冠冕,一臉的皺紋,是人生的畢業證書。
許多人以爲車伕知識水平低,對社會更漠不關心,對新事物一無所知,但事實正好相反。當記者與車伕討論社會問題時,他們每每滔滔不絕,或激昂,或悲憤,或無奈地道出他們的苦況及見解,話雖市井,卻一針見血,這可能是他們數十年風霜「捱」出來的結論。
經過與車伕多次接觸之後,幾位記者與三輪車行業當然有一定的感情。每偶爾在街上遇到一輛三輪車時,都會不自覺地投以一個關切的眼神,但芸芸市況之中,又有多少人會對車伕關心呢!據車伕稱:一般市民對三輪車的行業漠不關注——社會及政府對其重視程度也極不足,所以有不少老車伕潦倒街頭,甚至終老車上,令人不禁搖頭輕嘆!

澳門三輪車大觀

葡京賭場外。

車站指示牌。

中國銀行前。

紅街市旁。

草堆街。

經打扮過的三輪車。

三輪車修理店——乘風。

送貨的三輪車。
【註一】軟轎由二人擔抬,硬轎由四人擔抬。
【註二】據「乘風」老闆說:「當時三輪車伕每天的收入爲十元左右,較同時代工人的工資高出兩三倍。」
【註三】由於當時對三輛車沒有進行記錄,只能從車伕的口中得知在一九四八年三輪車開始出現於澳門,但政府資料爲一九五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