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傳呼服務業
李匡弋
通訊是現代都市絕對不可缺少的設施,無論在對內對外的商業活動,各種消息的傳遞,人與人之間的聯絡,通訊服務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瞬息萬變,而人與人的交往並不局限在一個小圈子裡,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必然需要與其他人保持緊密的聯繫。隨著科技進步,通訊方式亦有所改進,古代的人衹能利用口頭傳話,或用書信來互通消息;近代有了電話和無線電報的發明,消息的傳送變得愈快愈遠;當代通訊科技的發展更是飛躍地進行,不但有傳統的書信和電話的方式,更有圖文傳真、無線電話、視像電話及利用電腦傳遞電子郵件等多種多樣。至於,傳呼通訊在個人的通訊系統中也有著相當的地位。
傳呼服務興起的原因
澳門的傳呼服務在一九七七年開始。其興起的原因除了因爲社會進步,對通訊設施的需求增加外;還有同當時的電話服務未能普及有相當關係。本地的電話服務早在本世紀初誕生,市政廳前的郵電大廈於一九二六年建成,次年【註一】開始使用自動電話,一直由政府郵電部經營。但是,由於長期發展緩慢,直到一九八一年【註二】全澳僅有電話一萬五千個【註三】,對當時一個人口廿四萬多【註四】的城市,電話與人口的比例是1∶16,在現代都市的通訊槪念中,每人最少要有兩個(住宅和辦工室)或以上數目的電話號碼,所以這個比例明顯表示電話的數量不足需求。在八十年代初擁有一部電話,可說是身份或奢侈的像徵。因此,傳呼服務便應運而生。在一九七七年五月廣星、電訊和聯合三間傳呼公司先後成立,他們爲客人提供每日二十四小時的傳呼服務,揭開澳門通訊歷史上新的一頁。傳呼機在某程度補充電話不足做成的不便,所以開始流行起來。澳門使用傳呼服務的人數,在一九七九年約有1500人;一九八二年約有5000人;一九八五年約有9500人【註五】;一九九二年約有40000人【註六】;一九九五年約有60000人【註七】。
傳呼機的使用者
初時使用傳呼服務者多爲外勤人員、記者、警察、經紀等。這是由於他們必須到不同的地方工作,流動性大,並且要求和其服務單位時刻保持聯絡的關係,傳呼機即能達致聯絡和容易攜帶的原則,乎合使用者的要求。此後,傳呼機的功能不斷提高,能夠接收和保存更多的訊息;傳呼服務亦趨向多元化發展;同時有更多人認識傳呼服務的優點,於是吸引愈來愈多人,利用傳呼機作爲私人通訊工具之一的原因。傳呼公司的客戶人數歷年來不斷增加,使用者亦不限於某幾個行業,而是遍及各行各業的人士。上班一族除了利用傳呼服務在公事上,在其他的社交活動和私人生活方面,也是大派用場。甚至一些家庭主婦、大學生和中學生都有使用傳呼機。由此可知傳呼服務深受各階層的歡迎。
服務內容
過去,有人認爲傳呼服務是電話服務不充足的副產品。因爲傳呼通訊是一種間接的通訊方式,發訊人必須先要打電話向傳呼台「落CALL」,然後傳呼台利用傳呼機通知機主,機主又要致電話向傳呼台查詢訊息,或直接與發訊者聯絡,傳呼台便是扮演轉介者的角色。但是,現在澳門的電話服務已經十分普及,電話線路約有20萬條【註八】,平均每100人有32部電話【註九】,比較一九八一年增長了五倍有多;分佈在全澳各處的收費公眾電話有150個【註十】或以上,隨處可見;還有流動電話服務,隨時隨地都可以和別人通話。爲什麼傳呼市場仍然不斷地擴大?正是因爲隨處可找到電話,才使傳呼機有所作爲。試想,如果傳呼機在「響鬧」時機主沒有找到電話「覆CALL」,知道有人尋找自己又有何用。再者,中文和英文傳呼機懂得顯示文字,有了簡單的訊息顯示,甚至不用回覆電話,便能知道要怎樣做,有什麼事情。另一方面,傳呼服務亦引入許多新的元素,大大提高其服務的質素,迎合使用者的需要。
以下介紹幾項常見的服務:
省港澳傳呼:分爲省港、省澳、港澳和省港澳二或三地的聯網傳呼服務。例如,港澳傳呼服務,即發訊人在香港或澳門「落CALL」機主在兩地的任何一處也可以收到訊息。但各間公司的服務稍有不同,其中又分「全通」和「半通」兩種。「全通」是機主在離境前無需通知傳呼台,將會到何處,亦能在當地使用傳呼機。「半通」是機主在離境前通知傳呼台,傳呼台給與機主一段寬限期,機主在旅途中仍然可以接收到訊息,在到達當地後亦可以使用傳呼機,但機主在返回本地後,若沒有通知傳呼台,將不會獲得任何訊息。
秘書服務:機主可以把私人的電話轉駁到傳呼台的秘書服務中心,由傳訊員代機主接聽電話,並將口訊顯示在機主的傳呼機上,或留待日內查詢。
資訊服務:最初只是提供財經資訊,後來增加天氣、颱風、六合彩、賽馬、交通甚至有「傳呼雜誌」的出現,傳呼台爲用戶提供大量的生活和娛樂資訊。
備忘服務:機主可以將一些重要事情如會議、約會、生日等預先通知傳呼台作備忘,於指定時間,傳訊員便會透過傳呼機提醒機主。
以上有關傳呼服務的介紹祇是槪括列出,各間公司的服務各有異同。
傳呼機與傳呼台
從開始至今,傳呼機的演變已經歷了四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的改變不但使傳呼機於功能上有更新進步;同時亦使傳呼台的運作和服務方式作出相應的調整。四個階段的劃分是響聲傳呼機→數字傳呼機→英文傳呼機→中文傳呼機。
響聲傳呼機——又俗稱「BB機」是因爲其BB聲的叫響而得名。
此類傳呼機是澳門傳呼服務最早期的傳訊工具。它的功能是當某人想找機主時,先要致電傳呼台,留下回覆的電話號碼或訊息,傳呼台使機主的傳呼機「響鬧」,機主便會知道有人在找自己。機主先回覆傳呼台,查問訊息,再回電話給發訊人。在整個過程中,機主最少要打兩次電話,在時間和金錢上都要花費較多:時間方面,重複打電話的時間花費;金錢方面,若機主使用的電話是每次收費的,他便要付出兩次打電話的費用。
數字傳呼機——數字機的出現可說是針對響聲機,不能直接知道回覆電話號碼的缺點而誕生的產品。同時,傳呼台更利用數字機顯示阿拉伯數字的特點,設計一些專門讓這類傳呼機應用的密碼卡。機主可以利用密碼卡上的代碼,對照數字機顯示的數碼,知道一些特定的訊息,例如:發訊人的姓氏、商鋪的名稱、「返回家」、「返公司」「生日快樂」、「等待一會」、颱風消息、交傳呼台費等常用的訊息。但若果留言的訊息較爲繁複,或不在密碼卡內容的範圍,機主仍然需要向傳呼台查詢。
文字傳呼機——包括英文傳呼機和中文傳呼機。事實傳呼機的發展與電腦科技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像電腦應用程式軟件一樣,先有英文版,後有中文版的過程。這是因爲電腦科技是從西方發展起來,再傳入東方的原故。所以傳呼機亦是先有英文機,後有中文機。
英文傳呼機一一英文機是利用英文串字,把簡短的訊息直接在傳呼機的顯示屏上,顯示給機主觀看。有了簡單的訊息,機主便明白怎樣做,要回電話給發訊人,到某處找發訊人或是要做某件事情,亦能透過傳呼機知得一淸二楚。文字訊息比較數字訊息的表達更詳細清晰,能夠傳遞更多的資料。這些都是文字傳呼機的優點。可是,英文機在面世多年後,還未有在傳呼機的市場上取得較大的優勢,數字機仍然是市場的主導。其中的原因在於澳門是一個中國人佔絕大多數的社會,中文才是這個社會的主要溝通語言。英文機以英語作爲訊息的傳遞,在內容翻釋和表達方面存有一定困難;另一方面,使用者的語言能力,亦成爲溝通的障礙,所以英文機的使用未能普及化。
中文傳呼機——中文機是利用漢字,把簡短的訊息通知機主。傳呼公司著意引進中文機的原因,正是爲了迎合本地的使用者以中文作爲日常用言的需求。如前所說英文機的缺點,中文機都能迎刃而解。基於,中文機在語言溝通、訊息表達和資訊的數量上,都是數字無法比較的;加上市場的需求和應用趨勢,亦由功能不多的數字機轉向多功能的中文機;同時傳呼公司現正全力推行中文傳呼服務,中文傳呼與數字傳呼的服務費差距愈來愈短,衹是數十元之間,卻提供了多方面的資訊和使用更方便。所以,中文機應用將有可能成傳呼機市場的主流。
若以年代來劃分傳呼機的四個階段,即是從開始的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1977年——1983年)澳門傳呼服務業的萌芽期,響聲機是主要使用的傳呼機;八十年代中期至末期是數字機的黃金時代,同時響聲機被淘汰;八十年代末期英文機已經出現,但一直沒有被廣泛使用;踏入九十年代開始應用中文機,並逐漸成爲主流的傳訊工具。雖然中文機日漸盛行,但數字機由於機較廉宜和其他的原因,仍有一定的吸引力;英文機的主要用戶是外籍人士,而澳門是一個中、西文化匯集的地區,有不少的外籍人士在本地工作和居往,所以亦有一批穩定的客戶。
傳呼機大體分響聲機、數字機、英文機和中文機四類,但某些數字機也能顯示符號或圖案,如點陣字體的中文字;中文機亦是中、英、數文字和圖案都能顯示,主要視乎所提供的傳呼服務。
當傳呼機的科技更新的同時,傳呼台的運作亦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初期傳呼台的運作完全完依賴人手進行。人手操作——當有電話打入傳呼台時,傳訊員先用筆記錄發訊人欲找尋的傳呼機機主的編號和留言,接著傳訊員在放滿編號卡——傳呼台稱爲「CALL紙」的櫃架上,找出某機主的「CALL紙」把留言抄下,再通知機主,機主覆電話向傳呼台查問時傳訊員便按「CALL紙」上的訊息通知機主;若機主也有留言留給發訊人傳訊員亦會把訊息寫在「CALL紙」,待發訊人再次致電傳呼台時回覆。在響聲機和早期的數字機階段都是沿用這個運作模式,只是數字機機主「覆台」的次數較響聲機爲少而已矣。
到傳呼台進行電腦化後,用筆記錄便改用電腦輸入,翻查機主編號和留言的訊息亦由電腦處理取代「CALL紙」。傳呼台在不斷引進新的電腦設備,簡化運作方式,機器代替了人手,能夠處理較多的工作,工作程序變得更快和更有系統,同時亦節省了經營成本,。以廣星傳訊爲例,它是在一九八三年開始引入電腦科技的,即是在數字機應用的階段時進行電腦化。在電話和電腦的科技改進之後,傳呼台有能力處理更多的訊息,傳呼服務便逐漸步向多元化的發展。
宣傳和優惠
到了九十年代澳門的傳呼市場的競爭變得十分激烈,各傳呼公司爲了爭取更多的顧客,擴大市場的佔有率,除了不斷提高服務質素外,亦有各種各樣的宣傳攻勢和優惠項目,吸引新的顧客。宣傳放面:有在電視、電台、報紙、雜誌、巴士車身上邗登廣告;印製該公司本身的刊物及小冊子免費贈閱;贊助電影、演唱會及《澳門公益金》等。優惠方面:預繳台費或新的客戶,可贈電影或演唱會的門卷;中秋節時與某些餠店合作,給客戶有購買月餠的優惠價;傳呼台司送購物/消費優惠咭給客戶,在指定的商店消費享有折扣優惠。
與外地的聯繫
貫通澳門、香港及廣東省的聯網漫遊傳呼服務,於一九九三年二月一日啓用。用戶攜帶一單頻傳呼機,便可在三地使用傳呼服務。聯網漫遊傳呼,省港澳三地均用同一頻道,既可提供同頻同播,又可提供同頻不同播,使三地傳呼服務連成一體。該項服務總投資額約一千萬美元,總工程包括裝置一百二十個發射站、數碼電腦系統及大型交換機系統。負責經營該項服務的是廣東省移動通訊總公司、萬寶電訊(香港)有限公司和澳門廣星傳訊。【註十一】
傳呼服務的監管
傳呼服務是利用特定的無線電頻度發出電波,讓傳呼機接收,通知使用者的運作方式,澳門使用無線電的監管,由政府屬下郵電司(C.T.T.)的無線電科執行。傳呼機的使用者除了需要付出傳呼服務的費用外,還要每年繳交政府的傳呼機牌費,一般是由各傳呼公司代收後,再爲客戶轉交給郵電司。在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每年的傳呼機牌費是50元【註十二】,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六年每年牌費是100元【註十三】,一九九五年數字機的每年牌費是276元【註十四】,中文機和英文機的每年牌費是300元【註十五】。
澳門的傳呼公司
在一九七七年廣星、電訊和聯合三間傳呼公司先後成立,其後有先進【註十六】加入市場。但是,隨著年月的變遷,聯合、先進分別被和記、電訊收購而消失。現在,澳門衹餘下的三間的經營傳呼的服務的機構,它們是廣星傳訊、電訊傳呼及和記傳訊。
廣星傳訊
廣星傳訊全稱是「廣星傳訊有限公司」,其前身爲廣星電視行,它於一九七三年開業,經營澳門的公共天線服務【註十七】,創辦人是林潤垣先生。而廣星傳訊是在一九七七年成立,第一個傳呼台——廣星一台。現時的廣星傳訊除了在澳門經營傳呼服務外,還有在香港及中國的廣東省發展其業務。
澳門
廣星傳訊從創立至今以有十九年歷史,現在廣星雇用了近三百名的員工,有八間門市部,澳門地區有廿一個傳呼台,4條發射頻道,40個發射站,150條電話熱線,每日提供24小時的服務。目前,單是中文傳呼客戶擁有二萬人以上。
香港
廣星傳訊於一九九四年五月立設門市部售賣傳呼機。一九九五年【註十八】正式加入香港傳呼服務市場的競爭,並成爲第一個率先提供全中文港澳秘書傳呼服務,更首創二十四小時的門市服務,很適合香港這個不夜城。
廣東省
從八十年代中,廣星傳訊開始與內地的郵電部門協辦,創立當地傳呼服務,在國內將「傳呼」稱之爲「尋呼」。廣星傳訊負責引進電腦系統、編寫電腦軟件及培訓當地的傳呼人員等工作。目前,廣星傳訊的省港澳服務在廣東省遍及廣州、珠海、中山、江門、順德、佛山、東莞、深圳、惠州、肇慶、河源和汕尾,還有汕頭、詔關和湛江亦即將聯網。
電訊傳呼
電訊傳呼於一九七五年由張氏家族在香港創立。在香港的全稱是「電訊服務有限公司」,在澳門的全稱是「電訊(澳門)有限公司」。
澳門
電訊傳呼於一九七七年在澳門開業,它與廣星傳訊一樣是最早在澳門發展傳呼服務的公司。在一九九四年四月電訊傳呼更收購了先進傳呼台,擴大其規模。目前擁有傳呼客戶人數超過二萬人,有四間門市部,傳呼台分爲「普通台」和「秘書台」兩類。
香港
電訊傳呼的客戶截至一九九五年八月有十萬人以上。目前有三十七個門市部和五個傳呼台。一九九五年預測市場佔有率達10%。
和記傳訊
和記傳訊是一間香港公司,它是香港和記黃埔集團轄下的電訊機構——和記通訊之附屬公司,在澳門的全稱是「和記傳訊(澳門)有限公司」。
香港
和記傳訊在一九八六年創立,開始其傳呼業務發展。雖然和記傳訊起步得較其他傳呼公司遲,但它的發展非常迅速,目前被視爲香港最大的傳呼機構,一九九四年傳呼客戶人數超過四十三萬【註十九】。一九九五年預測的市場佔有率達39%,在全港一百二十八萬多的傳呼客戶中約佔五十萬客戶,擁有十一個傳呼台。
澳門
在一九九一年和記傳訊收購了澳門的聯合傳訊,正式踏足澳門的傳呼市場。目前該公司在澳門擁有超過一萬二千個客戶【註二十】,有四間門市部。一九九四年十月和記傳訊與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集團附屬機構Companhia de Investimento Cominvest(Macau)Limitada(C.I.C.L.)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在娛樂公司轄下的物業設置發射站,共同發展澳門傳訊業務。
澳門各傳呼公司服務收費
澳門總辦事處及門市部

香港傳呼服務業概述
澳門現有的傳呼公司其中的電訊傳呼與和記傳訊的母公司都在香港,廣星傳訊亦已經參與了香港傳呼市場的競爭,它們都同樣有提供港澳聯綱傳呼服務,即是傳呼機主只要是它們的客戶,不論身處澳門或香港都可以,同時接受到兩地的傳呼訊息。可見港、澳兩地的傳呼服務經已聯繫在一起。所以在此特別將香港傳呼服務業的現況作簡單介紹。
根據香港電訊管理局的資料,全港共有二十五間傳呼公司,如:和記、電訊、廣星、星光、ABC佳訊、其士、新世界等,合共擁有九十五個傳呼台。截至一九九五年八月底,傳呼用戶有一百二十八萬多人。
和記擁有最多的傳呼台,共有十一個,電訊有五個傳呼台,經緯站有七個傳呼台(可能是其經營的單向流動電話服務——Walkingphone客戶人數眾多所致。)ABC佳訊、亞洲傳訊、電訊CSL及新時代傳訊同樣有六個傳呼台。
備注:擁有多少個傳呼台,並不能反映該公司的傳呼用戶數目,各間公司轄下的傳呼台的人手編制不盡相同,例如,秘書台可容納的客戶,較一般的標準台少。所以,擁有愈多的傳呼台,衹是可以肯定客戶有較多的傳呼號碼選擇。
1995年預計傳呼市場佔有率

傳呼公司服務收費及折扣優惠


**1995年電訊傳呼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快報的「通訊指南」(1995年10月27日)、「中港流動通訊」(1995年11月9日)】

廣星傳訊。

和記傳訊。

電訊傳呼。

澳門最早期的雙電蕊及單電蕊的「BB機」。

每逢佳節,各傳呼公司都佈置得色彩繽紛來吸引顧客。
【註一】《華穚報》1983年10月出版的《澳門經濟年鑑1983》和1986年12月出版的《澳門經濟年鑑1984/1986》主編:黃漢強
【註二】同年十月電話服務由官營轉爲私營,由澳門電訊有限公司接辦,本地的電話服務開始有較快的發展。
【註三】《澳門日報》出版的《澳門手冊(一九九三年)》,第137頁「電訊」
【註四】《澳門基金會》1994年9月出版《澳門人口》鄭天祥、黃就順、張桂霞、鄧漢增著,第25頁表3-1。
【註五】《澳門日報)出版的《澳門手冊(一九九三年)》,第137頁「電訊」和第138頁「傳呼服務」。
【註六】同上
【註七】電訊傳呼提供的估計數字。
【註八】《澳門日報》出版的《澳門手冊(一九九三年)》,第137頁「電訊」。
【註九】同上
【註十】同上
【註十一】轉載《澳門日報》出版的《澳門手冊(一九九三年)》第138 頁「傳呼服務」。
【註十二】《華穚報》1983年10月出版的《澳門經濟年鑑1983》和1986年12月出版的《澳門經濟年鑑1984/1986》主編:黃漢強
【註十三】同上
【註十四】電訊傳呼提供。
【註十五】同上
【註十六】《大眾報》出版的《澳門工商年鑑的第十七回》,無線電傳呼服務中還有「新一代傳呼台」地址:板樟堂購物中心二樓,「先進傳呼台」地址:東望洋街17號B至C地下。
【註十七】公共天線服務,即澳門接受香港電視台的公共天線的接駁及保養服務。在一九七六年在台山巴波沙101號有廣星行,開設售買家庭電器的部市。
【註十八】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九日香港《快報》的<中港流動通訊>,其中「廣星首創24小時傳呼便利店」一文中有『廣星傳訊有限公司對香港市場而言是間較新的公司,開設不夠一年』。
【註十九】1994年和記傳訊的新聞稿。
【註二十】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