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簡介

位置與分區


  位置
  澳門位於華南沿岸,前臨南海,背靠珠江三角洲。全區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组成,範圍在東經111°31′36″至113°35′23″、北緯22°06′至22°13′05″之間。通常以半島東望洋山山頂的經緯度作為澳門的地理坐標;東經113°32′47″、北緯22°11′52″。
  澳門東面與香港隔珠江口相望,距離60公里。西面與廣東省珠海市的灣仔一衣帶水,僅隔一條不到1公里寬的水道。北邊與珠海市的拱北相連,陸界寬僅240米。
  面積
  由於填海拓地,1996年澳門總面積為21.45平面公里。其中,澳門半島784平方公里,路環島7.82平方公里,氹仔島5.79平方公里。
  澳門半島
  半島是澳門的市區,是澳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澳絕大部分人口和工商業均集中於此。內港在半島西側沿岸排列著34個碼頭,主要供內河航運和漁船使用。外港在半島東側,面向珠江口。大型的港澳碼頭就在其岸邊,碼頭上還有直升飛機停機坪。半島又分為5個區,以該區內的教堂命名。各區並没有行政管理機構,只是區域上的劃分(其實它們原來是天主教的教區)。
  花地瑪堂區位於半島北部,包括青洲、台山、馬場、黑沙環、望廈和筷子基等地,大部分土地都是填海所得,該區面積最大,約3平方公里;人口最多,佔半島人口三分之一以上。三十多年前,它還是澳門的郊區,以農牧業為主。70年代以來,隨著澳門經濟的迅速增長,該區也發展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區。
  聖安多尼堂區(花王堂區)位於半島西部。面積約1 平方公里(不包括筷子基新填海區)。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約達十萬人。它是半島主要的商業一住宅區,不少工業場所也混雜其間。
  望德堂區位於半島中部。面積只有0.64平方公里(東望洋山佔了三分之一),是半島最小的一個區。但是,人口密度則僅次於聖安多尼堂區,每平方公里超過5萬人。該區南部主要是商住區,北部和東部是住宅區,有不少高層住宅大廈。
  大堂區位於半島東部,還有一狹長地沿著新馬路延伸到半島西岸。面積僅次於花地瑪堂區,達1.43平方公里(不包括南灣新填海區)。但是人口和人口密度則居半島各區之末。該區是澳門的經濟中心。其西部是歷史悠久的商業區,至今仍然熱閙繁榮。中部(大部分是填海區)是澳門近15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中心商業區(CBD),矗立著一座座高層商業大廈。東部完全由填海而成,是高級的商住區;大部分四星級和五星級酒店都集中在那裡。
  聖老楞佐堂區(風順堂區)位於半島南部,面積0.9平方公里(不包括南灣新填海區)。其北部是古老的繁榮商業區。西南部是商住區,混雜一些小型工業場所。西望洋山和媽閣山在其南部,山坡上款式各異的別墅構成一個高級住宅區。
  離島
  過去,氹仔和路環兩個離島十分落後,人口稀少,只有一些小村落和兩個小村鎮。漁農業是其主要的經濟活動。這種落後狀況之所以存在相當長的時期,是因為它們與半島市區被海水分隔,聯繫很不方面。唯一的交通工具是緩慢的小渡輪,來往一趟要花一兩個小時,遇到颱風或強烈的北風,交通便要中斷。
  自從1969年路氹連貫公路建成和1974年澳氹大橋通車以後,加上澳門經濟在70年代的迅速發展,離島開發的步伐才大大加快。
  氹仔位於澳門半島東南偏南約25公里。大氹山和小氹山分立於島的東、西。兩山之間是淤積和填海而成的平地。島的北面有兩條大橋與半島相通;嘉樂庇總督大橋(通稱澳氹大橋)和1994年通車的中葡友誼大橋。島的南面則有路氹連貫公路與路環相連。氹仔近年發展較快,將成為澳門的衛星市鎮。
  路環位於氹仔南面約2公里。島上丘陵起伏,平地很少。由於條件不如氹仔,其發展要慢得多。不過,它那優美的海灘(竹灣和黑沙灣)和山野自然風光則是市民度假遊憩的好去處。島的東北沿海是澳門海水最深之處,九澳港就建在那裡。東北部還有一個水泥廠和一個發電廠。

自然特徵


  地質
  澳門的基岩差不多全部都是花崗岩。它們是在距今1億7千萬年到1億萬年前的中生代造山運動中由岩漿噴出形成的。後來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經歷過各種構造運動和侵蝕過程的作用,巨大的花崗岩體演變成為今天半島和離島的丘陵。
  此外,在丘陵之間,在山谷中、在海灘上,還有一些第四紀沉積層。
  水文
  由於珠江帶來大量泥沙在附近沉積下來,澳門周圍大    部分海域水深不足3米。半島周圍、氹仔北岸以及路氹連貫公路兩側,水深更不到2米,退潮時便有大片淺灘露出。路環東北近岸海水深達5、6米,退潮時也有4米左右。九澳深水港就建在那裡。
  水深不足的狀況對航運影響很大。為了使船舶順利進出港口,開挖了兩條人工航道。一條通往外港,長約2公里,水深6米。另一條通到內港,長約5公里,水深5米。而且需要經常疏浚,才能保持足夠的水深。
  地勢
  澳門是個丘陵地區,天然平地很少。地勢由北向南逐漸升高。最高峰是位於路環中部的塔石塘山,海拔1724米,島上還有幾座120米以上的山峰:中區山(136.0米)、九澳山(122.6米)、炮台仔山(121.0米)等。大氹山(159.2米)和小氹山(1108米)分立於氹仔的東、西部。北澳山(637米)位於氹仔北部,澳門大學就建於其上。
  澳門半島的丘陵則低得多。最高的東望洋山(松山)也只有海拔90米。它位於半島過去的東岸,綿延1公里多。媽閣山(73.2米)和西望洋山(62.7米)並肩立於半島南端。大炮台山(57.3米)盤據中部。望廈山(60.7米)位於北部。青洲山(55.6米)和馬交石山(482米)分別在半島的西北和東北。
  海岸線變遷
  澳門的海岸線經歷過巨大的天然和人工變遷。大部分都曾經向海推進了幾次,舊海岸的遺址已經難以辨認。只有根據那些帶有“海邊”、“河邊”或者與船、艇有關的街名,人們才能聯想到那些現在離海很遠的地方從前曾經是海岸。
  澳門半島的海岸線完全改變了。很久以前,它其實是一個海島。由於沉積作用的結果,經過漫長的歲月,在海島和大陸之間逐漸形成一條高出海平面的狹長砂堤。這條砂堤把它們連接起來,海島就變成了半島。這種半島叫做“陸連島”。關閘馬路(Istmo de Ferreira  do Amaral)就建在這條砂堤上。葡文“istmo”(即英文的“istmus”)是“土腰”、“地峡”的意思,就是把兩塊陸地連接起來的狹長土地。而且,半島西北部的青洲也是一個陸連島,不過是個人工造成的。1882年修築的一條海堤把它同半島連起來;青洲大馬路就是在這條海堤上修建的。
  半島上天然平地不多,可供城市發展的土地資源比較缺乏。因此,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陸陸續續地進行了一個又一個的填海拓地工程。今天,澳門半島的海岸線完全是人工的海岸,距離舊海岸線已經很遠了。
  19世紀60年代以前,半島東部的海岸線大致位於關閘馬路東側、望廈山和馬交石山北麓,東望洋山東南麓、南灣大馬路、西望洋山和媽閣山東麓。半島西部的海岸線大致沿著關閘馬路西側、望廈山西麓、羅若翰神父街、渡船街、白鴿巢公園的北側和西側、庇山耶街、下環街到西望洋山和媽閣山的西麓。
  氹仔的海岸線也有顯著的變化。它是在本世紀20年代由大氹和小氹兩個小島連接而成的。原來的海岸線就環繞著大氹山和小氹山的山麓。在今天凱悦酒店和新世紀酒店之間就是原來的一個海峽。
  路環海岸線的變化就比半島和氹仔小得多。只是在東北部和西北部有較大的填海工程。
  氣候
  澳門位於熱帶北緣,深受季風影響,季節變化比較明顯。盛行風和天氣型隨著季風的轉變而改變。當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從太平洋和印度洋吹來時,天氣温暖而潮濕;當北風由蒙古和西伯利亞吹來時,天氣比較寒冷而干燥。每年3、4月是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轉變時期,天氣潮濕、多霧。這是澳門的春季。夏季由5月到9月,盛行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天氣比較炎熱、多雨。秋季(9月末到10月)西南季風逐漸撤退,東北季風開始南下,天氣晴朗、暖和。冬季從11 月到次年2月,東北季風盛行,天氣稍冷、少雨;遇到大寒潮南侵,氣温會下降到5℃以下。
  澳門的年平均氣温為22.3℃。最熱月是7月,月平均氣温為286℃;最冷月是1月,145℃。氣温年較差是14℃。澳門氣象台記錄到的極端最低氣温為-1.8℃,出現於1948年1月26日。極端最高氣温為389℃,出現於1930年7月2日和6日。
  澳門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總雨量達2031.4mm。但是,由於季風的影響,雨量的季節分配很不均匀。年總雨量的83%集中於4到9月,這是澳門的雨季。5月到9月的多年平均月雨量都超過200mm;其中5、6和8月更超過300mm。從10月到次年3月是旱季,只佔全年總雨量的17%。11月至次年3月的多年平均月雨量都少於80mm;其中12月到次年2月甚至不到40mm。
  澳門雨量的年際變化也很大。根據澳門氣象台從1901年到1995年的記錄,最多雨的一年是1982年(3041.4mm),而最少雨的的一年是1904年(982.5mm)。
  每年從5月到10月澳門經常受到颱風的影響,特別是在7、8、9三個月。平均一年有兩次颱風進入100 海里範圍,對澳門造成直接的影響。不過,從1952 到1995年這45年間,只有21年有颱風在澳門50海里範圍內登陸,出現不同程度的災情。颱風雖然是一種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是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它帶來了豐富的雨水,有助於減輕秋季的乾旱。

人口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司的估算,1996年澳門人口為415,850人。澳門人口中96%以上是華人,其餘則以葡萄牙人居多。葡萄牙人中約有1萬多人是具有葡萄牙血統,在澳門出生、講葡語的澳門土生葡人。
  澳門面積小而人口稠密。1995年年末人口密度略高於每平方公里2萬人。由於96%的人口集中於半島,澳門半島的人口密度更超過每平方公里5萬人。

城市發展


  城市土地利用
  澳門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類型有:商業用地、商住用地、住宅用地、工業用地、機關團體社區用地、文教用地、市政設施用地、碼頭倉庫用地和綠化用地等。商住用地在半島所佔面積最大,住宅用地次之。
  澳門的中心商業區(CBD)位於南灣大馬路、殷皇子大馬路、蘇亞利斯大馬路和新馬路東端一帶。大部分高層商業大廈都在這裡。澳門二十多家銀行中,大多數總行或總辦事處都設在此處。澳督府、立法會、市政廳以及行政、經濟、財政、司法、教育、郵電等一些政府機關也在這裡。因此,澳門的中心商業區不僅是全澳的商業和金融中心,而且也是政府機關的心臟。近年來,隨著新口岸新填海區的發展,中心商業區也沿著友誼大馬路和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向東擴展。
  商住區分布在半島的南部、中部、北部和東北部,人口稠密,商業發達,交通繁忙。
  住宅區分布於半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西望洋山和媽閣山上是高級住宅區,綠樹叢中掩映著一座座漂亮的別墅。東望洋山的西北麓、高士德大馬路和美副將大馬路東段一帶,矗立著一座座高層住宅大廈,是個新發展起來的較高級住宅區。半島南部和中部則是比較舊的住宅區。半島北部筷子基、台山、青洲和佑漢新村一帶是一個較低收入的住宅區。馬場東部和黑沙環填海區是個正在發展的新住宅區。
  工業區位於半島東北部的黑沙環,分布著一座座新型的工廠大廈。它是7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出口加工工業區。全澳40%以上的工業場所都在這裡。此外,還有相當多的傳統小工廠分散於半島西部的沙梨頭和南部的下環的商住區中。
  填海拓地
  澳門是個丘陵地區,可供城市發展的天然平地有限。從19世紀60年代起,進行了一個又一個的填海工程。到1994年,填海所得土地的面積佔澳門總面積的56%。特別是半島,填海面積佔其總面積的2/3。
  半島北部的台山、筷子基、馬場、黑沙環以及青洲山周圍的土地都是填海得到的。半島東部在東望洋山和南灣大馬路以東,是一大片填海區。半島西側內港沿岸也是填海區。
  氹仔的填海區也大於其原來的的面積。大氹山、小氹山之間以及它們周圍的土地,還有澳門國際機場所在地,都是填海得到的。不過,路環的填海區面積就小得多。只有東北部水泥廠、發電廠和九澳港所在的位置以及西北部工業區是填海而成。
  大規模填海拓地工程還有繼續進行著。半島東南部包括兩個人工湖的南灣整治工程接近完成。它的面積有1.9平方公里,規劃作商業、住宅、文教和休憩用地。半島北部位於筷子基與沙梨頭之間的填海工程進展迅速。路氹連貫公路西側一個最大的填海拓地工程正在順利進行。該工程完成後,將會有44平方公里土地把氹仔和路環連成一片;那裡將會成為澳門一個新的工業區,廣州一珠海一澳門鐵路的澳門火車站也將會建在那裡。

經濟


  澳門自從70年代以來經濟有了迅速增長。1995年本地生產總值(GDP)按當年市場價格計算達到578億澳門元(MOP),差不多相當於1982年的7倍。按人口平均每人的GDP為13.6萬澳門元,相當於17萬美元。
  1996年旅遊博彩業,出口加工業、金融業和建築房地產業是澳門經濟的四大支柱。它們總產值佔了GDP 的7成。
  工業
  澳門的現代工業是從7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起來的。1961年全澳門只有172個工業場所,工業總產值只有0.76億澳門元。到1981年,工業場所和工業總產值分別增加至1,268家和40億澳門元;1994年更達到1,587家和147.53億澳門元。
  澳門的工業基本上是出口加工業,絕大部分產品是出口的。製衣和紡織是澳門的主導工業。1993年,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來自製衣業,1/5來自紡織工業。玩具和電子工業分別佔4.2%和35%。大多數工廠都是小型工廠。1992年,93%的工廠是不到100個員工的小廠;只有6家工廠雇傭的員工超過500人。
  除了位於黑沙環的新興現代工業區以外,澳門的工業場所主要分佈在青洲、筷子基、沙梨頭和下環。
  對外貿易
  澳門從一開埠就是個貿易港。16、17世紀是歐洲、亞洲、南美洲、之間的重要轉口貿易中心。後來,由於港口水淺,加上香港在其東鄰崛起,澳門才逐漸衰落。不過,到本世紀70年代開始又出現了轉機。
  澳門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對外貿易的急速上升。1995年對外貿易總額分別比1970年和1960年增加了47倍和135倍。尤其是出口總額,1995年比1970年和1960年增加了58倍和220倍。1975年以後,大多數年份都是出超。
  出口货物大部分是工業產品,其中3/4(按價值)是成衣和紡織品;玩具、電子產品和鞋類也是主要的出口貨物。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國、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中國、日本和香港。
  最大宗的進口货物是原料和半製成品,佔進口總額的一半以上,大多數進口货物來自香港、中國、歐洲共同體國家美國和日本。
  澳門在轉口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相當大量的中國貨物經過澳門再出口。還有一些非中國進口的貨物經過澳門再出口到中國去。
  旅遊業
  澳門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城市。旅遊業自從60年代以來發展十分迅速。1995年入境遊客達775萬2千人次,比1960年增加了10倍左右。入境遊客中,76%是從海路到達港澳碼頭,22%是從陸路進入關閘,少量由機場進入。香港居民佔遊客的2/3。來自大陸和台灣的中國遊客近年有所增加。外國遊客中,大部分是日本人、韓國人、美國人、泰國人、英國人和澳洲人。
  澳門地方雖然不大,卻是個很有魅力的城市。它有優美的景色、著名的古跡,還有各具特色的地方風味、五光十色的娛樂和博彩、形形色色的藝術活動。所有這些都對遊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1995年澳門有43家酒店(7.725間客房)和 63家公寓(754間客房)。酒店中有9家是五星級,4家是四星級。酒店的入住率約為60%,因為很多遊客都是周末來澳。
  旅遊業在促進澳門經濟繁榮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993年平均每個遊客在澳門停留期間,消費了817澳門元於住宿、飲食、交通、娛樂和購物方面。這就直接為有關行業帶來可觀的利潤,為市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也為政府帶來更多税收而大大增加了財政收入。

交通


  城市交通
  澳門由一個半島和兩個海島組成。60年代以前,聯繫這三個互相分隔部分的唯一交通工具是小渡輪。交通很不方便。現在,已經有了一條連貫公路和兩條跨海大橋把它們連在一起。
  路氹連貫公路於1969年秋天正式通車。它長 2,225 米,路面離海面9米,寬5米。
  嘉樂庇總督大橋是第一條澳氹大橋。它從半島葡京酒店前面海岸起,到達氹仔小氹山北麓。1970年6月開始動工,1974年10月正式通車。大橋以當時的澳門總督命名,但是通常都叫它做澳氹大橋。橋長2,569.8米,寬9.2米。大橋中段突起成三角弧形,最高處距離海平面35米。
  中葡友誼大橋又叫新澳氹大橋,從半島新口岸水塘東側起,到達氹仔大氹山北麓填海區止。大橋全長4,700米,包括800米的高架引橋;橋寬18米。1990 年6月動工,1994年3月正式通車。大橋中段有兩處隆起,頂部離海面大約30米。
  1990年11月貫穿東望洋山的隧道正式通車。它長284.85米,寬 10.5米。
  澳門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只有巴士(公共汽車)和的士(計程汽車),沒有電車、火車、地下鐵路和渡輪。大約有40條巴士路線,其中14條來往半島和離島,兩條在離島內行駛。
  澳門的街道很擠塞。平均每公里街道超過500輛機動車。大部分街道狹窄、彎曲,還有不少汽車就停放在路旁。
  對外交通
  航運對於澳門的對外交通特別重要。超過80%的旅客和3/4的貨物要靠船舶進出澳門。
  澳門與香港之間的海上客運交通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幾十艘快速飛翼船、噴射船、雙體船和飛翔船每天24小時兩百多個航班穿梭於兩地之間。每年運載乘客1千3百多萬人次。澳港海上貨運也很繁忙。
  澳門曾有定期客船來往廣州、江門、深圳,現已停航。還有3艘渡輪行駛於澳門與對岸的灣仔之間。通往上海、青島和廣東各港口的貨運航線有50多條。
  半島北端的關閘是澳門唯一的陸上對外通道。每年進出關閘的機動車有100多萬架次。
  計劃修築的廣州—珠海鐵路有一條支線延伸到澳門。澳門的火車站將建在路環與氹仔之間的填海區內。
  澳門與香港有定期直升飛機客運航班,每天幾次。位於氹仔東端的澳門國際機場已於1995年12月正式啟用。機場是填海建成的。目前已有航班通往東亞、東南亞和歐洲許多城市。

觀光點


  澳門八景
  過去,中國的文人墨客往往喜歡為一個地方選擇8個或者10個代表性的景色,例如杭州的“西湖八景”,每個景色通常用四個漢字來描述它的優美特徵。18 世紀有“濠江十景”,50年前也有“澳門八景”。然而,從那個時候到今天,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景色已不復存在。
  1992年,8個社團和學會組成了一個澳門八景評議會。一年後,評選出了新的“澳門八景”:
  “鏡海長虹”一兩條澳氹大橋像澳門海域上的長虹。
  “媽閣紫煙”-媽閣廟內彌漫著善信香火的煙霧。
  “三巴聖跡”-大三巴教堂神聖的遺跡。
  “普濟尋幽”一到普濟禪院(觀音堂)尋訪優雅的景色。
  “燈塔松濤”-松樹海洋上的東望洋燈塔。
  “盧園探勝”一到盧廉若公園探尋勝景。
  “龍環葡韻”-氹仔住宅博物館的葡萄牙家庭生活風韻。
  “黑沙踏浪”一到路環黑沙海灘嬉水。
  古跡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著名的標誌。它原來是建於17世紀初年的聖保祿教堂。1835年,教堂及其相鄰的修院差不多全部被毀於一場大火,只剩下有很多雕塑的宏偉的石砌前壁和前面的石階。
  大炮台建於1617至1627年,高踞在澳門半島中部。它是澳門最大的炮台,面積2千平方米。那裡可供遊客鳥瞰澳門及其周圍。
  關閘是一座位於澳門與珠海邊界的拱形門樓。過去,它是出入境的唯一正式通道。幾年前建成新的出入境驗證大廳以後,關閘就與出入境通道分隔開來,作為旅遊區。
  東望洋燈塔是遠東最古老的燈塔。它於1865年9月24日開始亮燈,以後就一直不停地在青翠的東望洋山之顛閃耀著。站在那裡可以盡覽澳門美景。東望洋炮台(建於17世紀40年代)和一座小教堂(建於17世紀20年代)也在其旁邊。
  公園
  白鴿巢公園葡文叫做賈梅士公園,以紀念這位著名的葡萄牙詩人。據說賈梅士就在公園內一個石洞中完成民族史詩“葡國魂”。石洞中安放著詩人的半身銅像。
  盧廉若公園是一座中國蘇州園林式的美麗花園。它是一個縮微景觀,狹窄的小徑在竹林、花叢和假山間蜿蜒穿行。一道九曲橋跨過荷花盛開、金魚嬉水的大池塘。
  孫中山紀念公園位於關閘西邊。門前樹立孫中山像,以紀念這位中國偉人。園內有亭、閣、池塘、樹林、雀鳥天地、温室、兒童遊樂場和兩個多用途球場。
  二龍喉公園位於東望洋山西北麓。它有一小動物園,因此兒童特別喜歡。園內有泉水。後面有石階沿著山坡可以到達東望洋山上的松山馬路。現在設有登山纜車。
  半島上的公園還有南灣花園、螺絲山公園、香山公園、華士古達加馬花園和得勝花園等。
  離島的公園有的很小,如氹仔的嘉謨公園和星星公園,路環的市政公園;有些是很大的郊野公園,如路環的石排灣公園、竹灣公園、黑沙公園、路環高頂公園和九澳高頂公園等。
  廟宇
  媽閣廟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該廟供奉的媽祖是保護漁民和水手的女神。它位於半島西南岸的西望洋山西麓。廟後山坡巨大的花崗岩石蛋上有很多歷代摩崖石刻。
  觀音堂(普濟禪院)建於17世紀20年代,是澳門最大的廟宇。觀音是救苦救難的菩薩。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就是在該廟內簽署的。
  蓮峰廟位於蓮峰山(望廈山)北麓,因而得名。已有400多年的歷史。1839年,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澳門巡視時,就以該廟作為臨時官邸。
  除了上面三大廟宇以外,澳門還有40多座小廟宇,如康公廟、土地廟、福德祠、天后廟、譚公廟等等。
  教堂
  最早的大堂是木造的,建於1576年。第一座石造的大堂建於1850年,但是24年後就被颱風差不多完全吹毀了。現在所見的大堂是在1937年全部重建的。它有兩座塔樓,和巨大的門。天主教的許多活動都是在大堂舉行的。
  聖母堂位於西望洋山頂。最早是建於1622年的小教堂,供出海進行危險航程的水手朝覲。1837年,教堂全部重建,同時建了主教府。
  聖安多尼堂(花王堂)建於1638年。該處原來是澳門第一座教堂(1558年建)的舊址。教堂曾多次遭火災然後重建。最後一次失火和重建是在1930年,1940年進一步完成塔樓和前壁工程。
  聖多明我堂(即玫瑰堂,又叫板樟堂)17世紀初年建於一座小教堂(1587年建)的舊址上。它的前壁用米黃色石砌,刷上白灰水,配上綠色的窗門,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聖老楞佐堂(風順堂)最早於1569年用木建作,19 世紀初用石重建。它是今天澳門最有特色的教堂。外面是個種上棕櫚樹的花園。教堂有兩個塔樓和一個中國式的屋頂。內部很多裝飾。
  望德堂建於1895年,1966年重修。它所在的地點原來是一座1570年所建的為麻疯病人服務的修道院。前院的希望十字架就是其前身留下來的。
  聖若瑟修院教堂高踞於幾十級石階之上。十分宏偉壯觀。修院建於1728年。新教堂則建於18世紀40、50年代,教堂的建築和雕塑藝術是最吸弓人之處。
  基督教小教堂是一座石砌小型建築物,位於白鴿巢公園東南角。它的旁邊是基督教墳場。埋葬在那裡的有不少名人:教士馬禮遜是第一部英漢辭典的作者。第一部中文聖經的譯者;畫家錢納利18世紀住在澳門留下許多反映澳門當時景色和風情的名畫;英國著名首相邱吉爾的一位祖先;瑞典商人容士達從1813到1835年去世一直在澳門居住,寫下了第一部澳門歷史。
  博物館
  澳門歷史博物館設在大炮台,正在籌建中。
  大三巴牌坊博物館是個露天博物館。
  海事博物館位於半島西南岸媽閣廟對面。大概是亞洲第一座這種類型的博物館。
  氹仔住宅博物館位於氹仔南岸,設在一座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葡式住宅內。室內家具和擺設反映當時澳門土生葡人的家庭生活方式。
  郵電博物館設在郵政總局內,陳列澳門的郵票和郵電設備。
  孫中山紀念館位於東望洋山西面。孫中山先生領導了中國革命,推翻滿清帝制,建立民國。他於19世紀90年代曾在澳門行醫並從事革命活動。
  此外,在澳門旅遊中心內還有賽車博物館和葡萄酒博物館。
  海灘
  黑沙是澳門最大的海灘,位於路環東南岸。海灘長1,300米,緃深50到100米。它的得名是因為海灘上的沙是黑色的。岸上還有個公園,內有游泳池、網球場和兒童遊樂場。
  竹灣位於路環南部,海灘不大,約300米長,沙是白色的。岸上也有游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