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遺物

一 第一層出土遺物


  (一)石器
  石器屬性的測量及表示方法,按圖V-l、2的所示爲根據。
  石器的廣義是指遺址間出土一切人爲搬入的石質器物。考古遺址內同一文化層中出土各種不同類型的石器,總稱爲石器群,代表著該時期石器文化的面貌。黑沙遺址第一層共出土石器共68件(圖V-3),可以識別出29個不同的母岩個體。在這裡出土各種類型的石器,反映了史前人類不同的生產活動。以下根據石器性質的差別,分爲石器工具與玉石飾兩大類型(圖V-9-23)。
  1.石器工具
  (1)礪石:3件。均爲砂岩。NO.l礪石體積較大,斷面呈五角形。除卻一面爲節理面之破裂面外,其餘四面均爲硏磨面(NO.1:a-d)。各硏磨面粗糙程度略有差異,a面較粗,c、d面較細。硏磨面粗糙構造的差異,可能是反映加工硏磨對象物質不同所致。a面的左右兩邊稍隆起,中部微下陷。估計硏磨的運動方向是前後推磨。b面是一個較平緩的硏磨面,使用間形成多條的縱橫交錯溝狀痕。按溝狀痕先後相互打破關係,可以推知是短軸一方先形成6至7條溝狀痕,最後被一條由軸長10.5 cm溝狀痕十字交叉狀打破。溝狀痕的斷面呈U狀,深淺不一,最深3—4 mm,淺約1 mm左右。溝狀痕的形成,可能與硏磨管狀骨器有關。就此件礪石的整體觀察,估計該石器是被安置於平穩的場所,以手持被加工物在礪石上推磨。由於硏磨面較多,反映出使用期間製作者曾多次轉動礪石體,幾乎礪石的全體各面均被使用。更且由於礪石面粗糙結構差異,礪石面呈平緩與溝狀先後施工程序不同,該礪石可能是一件對多種不同對象器物硏磨加工的工具。
  NO.3礪石扁平,厚僅l.5 cm,三邊斷面均爲破裂面,未見明顯的打擊點,上下有平緩的硏磨面,估計是從一件較大礪石分割出的個體。
  NO.5的礪石硏磨面以外數面爲破裂面,另一面爲節理面,均表面粗糙,並無加工修整。硏磨面略磨平,可見顯著的凹凸,上有十字交錯數條的溝狀痕,形態與NO.1礪石溝狀痕近似。




  No.l、No.3、No.5均爲砂岩,然而造岩物質色澤包含物有明顯差異。NO.l礪石呈較深赤褐色。NO.3礪石含有較多黑雲母。NO.5礪石呈露白雲母較多。估計上述三者砂岩之母岩並非一致。
  (2)錛:2件。No.2可能爲錛的肩部,下半段殘缺,表面風化嚴重。NO.4石錛表面亦略受風化。斷面呈圓角長方形。a面上段可見石英結核及一些凹口,下段被減薄硏磨出刃口。c面被磨平利於裝置於木柄肩位。磨平後尙有若干打擊及琢製痕跡。刃部的使用痕較集中於a面之邊沿。
  (3)石磨:1件,殘。NO.6、NO.7兩件石磨可以接合。估計原石爲一件橢圓形的河礫石,磨圓度良好。石磨正反兩面,都遺留有石磨使用過程中形成之硏磨面。硏磨面相當平滑。石磨破裂面均不見明顯打擊痕跡,整體有赤紅色傾向,可能是受熱後破裂。
  (4)環砥石:1件。NO.8環砥石素材是一件橢圓形長身河礫石,表面光滑,有明顯石英節理層。長軸兩端均爲砥處。NO.8a一面可以分作三個圓周解釋。最內一圈爲乳突狀,表面有琢擊痕跡,用10倍放大鏡可觀察到有大量石英顆粒外露。第二圈爲具備光澤圓周帶,直徑3 cm。以10倍放大鏡即可觀察到光澤圓周帶上有大量同心圓之溝狀紋。最外一圈爲琢擊痕圓周帶,琢擊痕的最外圍分佈參差。以上第一和三的琢擊痕均可能爲製作的痕跡。第二光澤圓周帶是使用過程中形成的。NO.8c與a面相似。乳突不明顯,光澤圓周帶較寬。最外只有零星的琢擊痕跡。環砥石的砥是取其精磨或細磨之意,與礪石粗磨區別(章鴻釗1927:ll中編)。環砥石是一種對器物的內面硏磨工具,其功能主要是打磨環狀器物的內環剖面。
  (5)打製石器:NO.9由4件破裂石件接合而成,表面風化相當嚴重。可能是一片大型石片素材加工而成,背面尙可見自然面,有若干打製痕跡,打擊點不明顯。石器上部折斷,折斷部破裂未見打擊點。按此石器下部呈刃狀。
  (6)石鑿:NO.10由3件破裂石件接合而成,表面風化相當嚴重。素材性格不明。器表一面尙可辨認出自然面。加工痕跡因受風化嚴重影響。石器上鑿咀的部份,依稀可見修製之痕跡。
  (7)石錘:4件。NO.11的石錘素材爲河礫石,是一件重型的加工工具,重達1.85 kg。單手握持頗覺沈重。石錘長軸兩端有明顯的破裂面與崩剝痕跡。由於崩剝使破裂面間的棱線顯得模糊不淸。根據上述這些痕跡,淸楚顯示此件石器是用作錘擊加工。此外,石錘體兩面的中間部位,均有明顯琢擊使用痕跡,不排除該石器曾被作爲石砧使用。
  石錘石片3件。圖版18NO.13、NO.17兩件的河礫石片,背面爲自然面,破裂面的打點附近有若干崩剝痕跡,都是石錘使用過程中,由石錘體自身剝落的典型石片。兩者均爲花崗岩。NO.l3長5.6、寬4.8 cm,重2.8g。NO.17長6.8、寬3.5 cm,重1.5 g。NO.42爲角岩河礫石石片,表面呈現赤褐色,破裂面無明顯打擊點。估計此石片可能是受熱剝落。
  (8)二次加工石器:2件。NO.21一件石器可能爲某種石器的半製成品。原素材爲石片,在一邊對向加工。該石器表面顯示若干之風化。NO.14一件石片較厚重,底邊一側有向背二次加工。
  (9)分割礫石:1件。NO.12a、b是一件大型河礫石。在淸理第一層紅燒土後,露出該件分割礫石。礫石底面尙保留大部份之光滑自然面,長軸的兩端有明顯打擊痕跡,較難判斷是否爲一件石核或石核工具。但按此分割礫石出土時緊貼於紅燒土面下部,因此不排除史前人類將該石器轉用爲紅燒土相關構件之一。
  2.玉石環玦製品
  玉石環玦的製作,是依照若干的工序,按不同技術的基礎,相互配合而成。因此,玉石環玦製作技術的硏究,對施工過程間各工程所出現玉石製品的性格,必須充份的掌握。根據各工程不同性質玉石製品的相互順序關係,復原製作玉石環玦整體的過程。換言之,玉石環玦製作之探討,必須將靜態的實物資料,回復到以動態製作的視野中考慮。因而玉石環玦的製作過程間,任何一個階段所出現的製品或廢品,均有其存在的理由可以追尋。
  玉石環玦的製作,按施工順序及製作技術的差異,區分爲下列四個工程:
 

 (1)第一工程:採集及打製技術
         ①母岩鑑別與原石採集
         ②石核與石片生產
         ③環玦素材加工
 (2)第二工程:磨製技術
         ①環玦毛坯硏磨
 (3)第三工程:管鑽技術
         ①管鑽與第一環
         ②石芯
 (4)第四工程:切割、拋光及其他技術
         ①修邊與拋光
         ②修製玦口

  以下依照上述四個製作的工程,初步分析黑沙第一層出土玉石環玦飾製品的資料。此外,爲更全面檢討玉石環玦製品的資料,筆者採用若干於香港大嶼山白芒或萬角咀遺址出土文物討論。不同遺址出土之器物,均有標明,以示區別。
  (1)第一工程
  ①母岩鑑別與原石採集
  母岩鑑別槪念是借用自日本舊石器硏究上「母岩別資料、個別體資料」之方法(鈴木遺跡刊行會l978)。即指屬於同一「原石」的獨立個體石器之集合體。換言之,一個母岩可以產生若干石核和石片。這些石核、石片的總合來源於同一的母岩。嚴格來說,從岩石礦物學立場來考慮,同一母岩的鑑定,是有一定的困難。同一母岩本身不同的部位、顏色與包含物亦會出現若干的差異。然而,在考古學上的經驗,石核與石片大量接合的資料的發現,淸楚說明同一母岩辨別的可行性。在同一母岩鑑別過程中,我們會從岩石本身分類著手。同一種類岩石分類後,再按造岩礦物差異、透明程度、色調、粒狀構造粗細、光澤、自然面及節理面的變化特徵等,作爲區別母岩個體的根據(益富壽之助l984)。
  黑沙遺址第一層出土水晶(包括石英)石器資料共4l件。按上述母岩鑑別的方法,可以初步判斷出21件母岩的個體。

  i 1號母岩個體組別:
    圖號:NO.22、NO.23a、b、NO.28、NO.30、NO.46、No.48、No.53
    NO.22和NO.23a、b共伴出土,No.23a、b相目互接合。其餘爲石片或石片石
    核。
  ii 2號母岩個體組別:
    圖號:NO.16、NO.24
    NO.24爲玉石飾的素材。
  iii 3號母岩個體組別:
    圖號:No.18-20
    No.l9、No.20均爲石芯、NO.18爲殘玉石飾。
  iv 4號母岩個體組別:
    圖號:No.52、NO.55
    兩者均爲石片。
  v 5號母岩個體組別:
    圖號:NO.43、No.51
    NO.43有若干二次加工,NO.51爲石片。
  vi 6號母岩個體組別:
    圖號:No.34、No.39
    兩者均爲石片。
  vii 7號母岩個體組別:
    圖號:No.13、NO.25、No.32、No.36
    四者均爲石片。

  以上7組母岩個體組別外之水晶或石英石器資料,均來源自個別不同的母岩。第l號母岩個體NO.23a、b可以接合,與NO.22疊壓出土。第3號母岩個體NO.l9、No.20亦同樣疊壓出土。第4號母岩的兩件水晶石片顏色相當一致。以上第1號、2號和3號母岩的空間分佈可以參考圖Ⅳ-l。其餘母岩鑑別均以肉眼觀察爲根據,科學性有一定之局限。最後,有關石英的礦物來源問題,有待綜合路環及鄰近地區礦物分析後始再作推斷。在這裡我們只依據岩石表皮的特徵,推測原石採集的地理因素。
  No.37河礫石肉眼鑑定屬石英岩,岩石表面光滑圓渾,身不起棱角。估計該礫石必採自河流之下游河床。NO.16、NO.35兩者保留相當部份之自然面,表面光滑,尙見棱角,亦爲河礫石。按黑沙第一層出土石英岩石表皮自然面均受流水風化,表明石英岩石來源於河床的礫石。
  ②石核與石片生產
  如果以石片作爲製作玉石環玦飾物的第一步的素材,製作者必須從事生產石片的工業。從石核剝離出所需的石片,此種石片可命名爲目的石片。然而,在石核剝離石片過程中,由於如修整石核體自身形態,或者是去除一些石核體表面自然面不美觀的部份,更或者是生產過程中不受人意識控制而出現的一些碎片等,均可綜稱之爲廢片或非目的石片。石片生產是玉石器製作的第一步。對石核、石片生產的技術的探究,是硏究石片石器工藝相當重要的一環。過去,我國有關玉石環玦飾的硏究中,都未見有討論石片的生產方法。
  黑沙第一層出土的分割礫石(1)、石核(2)、石片(28),共31件。現再詳細介紹如後。
  i 分割礫石
  分割礫石指由原礫石直接割裂爲若干礫石個體。割裂個體的割裂面不見明顯的半錐狀突體。從某種意義說,分割礫石是原礫石割裂最初的現象。礫石的分割,一般是以兩極打法爲常見。No.35爲一件典型的分割礫石,破裂面平坦不見半錐狀突體。打擊點相當明顯,很可能是兩極打法劈裂,但破裂面未見有明顯兩極破裂的痕跡。
  ii 石核
  N0.38一件小型河礫石從台面、背面及底部均爲自然面。破裂面可見有明顯兩極打法的破裂痕跡。此件石核體積較小,難於直接手持懸空加擊生產石片。
  NO.27一件小型河礫石從台面、背面及底部均爲自然面。另一破裂面有明顯兩極打法的破裂痕跡。本文化層中只存有兩件小型河礫石的石核,均以兩極打法生產石片,所生產的石片,形制欠缺穩定。
  iii 石片:28片。
  黑沙第一層出土的石器製品中,玉石飾的原料均爲石英。其他石器工具並不採用此類石質之石料。因此,一切有關石英石器的資料,都可以被視爲與環玦類玉石飾有關。黑沙第一層出土可供分析石英石片共28件,其中可能包括第一工程中的幾個不同步驟所產生的石片。這些石片可能是:
  a 原河礫石自然面的剝離石片、石核台面、石核體修整石片與及石核所生產目的石片或一些石屑等。
  b 在單面或雙面加工環玦素材過程中,所出現的石片。
  石片形態與加工工具、加工技術、石材及加工角度等有密切關係。首先加工工具方面的石器組合中,存在有圖版No.13、No.17石錘之石片。顯示小型石錘可能用作加工工具。若干石片如No.16、No.34、No.36的打擊點均極明顯,半錐體隆凸,很可能都是以硬質的石錘加工而成。環玦素材No.22器身週邊均有明顯加工痕跡,打擊點深陷淸晰,同樣可能是由硬質的石錘加工。至於No.11的大型石錘,肯定不能用作加工如No.22環玦素材。按此推測,黑沙加工石錘的使用,尙有依工作對象的大小性質差異而相應變化。
  加工技術方面,石器加工最常見直接加擊法(Free-hand Flaking)(Crabtree 1972)與兩極技法(Bipolar Technique)(鄧聰l986)。兩者在黑沙石器中有充份的反映。直接加擊法是一手握持欲加工石器,另一手持石錘直接敲擊。所生產石片台面的一端一般較厚,末端較薄,加擊點深刻清晰。No.13、NO.l6、NO.32、NO.34、No.36、NO.39等都是直接加擊的產物。兩極技法是一手把石器或石核置於堅硬的台面上安定後,另一手持石錘在其上加擊。黑沙第一層No.27、No.38兩件石核均爲小型兩極石核。No.25、No.28、No.30、No.46、No.53都可能是兩極技術產生的石片。No.30石片背面尙可觀察有兩極破裂的痕跡。此外,環玦素材No.23同樣爲兩極技術的產物。
  黑沙第一層出土28件石英石片,按長寬比可區分兩大組別(圖V-4)。A組長寬平均數分別是5.12及4.44 cm,很明顯該組石片形態較大且規整,可進一步加工成環玦素材。B組中如No.44—9等明顯爲一些非目的性的廢片。
  最後有關28件石片背面的加工方向分析,分別是a—11、b—2、b’—2、C—3、d—3、e—2、f—2、g—2。據以上資料分析,a、b、b’共15件,以單台面的石核可能性較多。d、e石片可能爲環玦素材修製期間打製出的石片,石片背面遺留了原環玦素材多方向加擊的破裂痕(圖V-5)。
  ③環玦素材加工
  環玦素材是指以石片或礫石作素材,直接打擊加工修製成圓盤狀的雛形,其形制、大小規模與下一階段的環玦毛坯相近。
  i 單面加工環玦素材
  No.23一件環玦素材形制較大,透光度良好。原台面爲破裂面。腹面一側可見淸晰打擊點,但半錐體不明顯,很大可能腹面主剝離面與側面的另一破裂面是同時形成的。從此件腹面破裂的特徵推測,該石片爲兩極石片。製作者於石片的右邊沿邊部位進行二次加工,可能是由於二次加工的震力,使潛伏於石片中央的節理面解體爲左右兩片的個體。
  ii 雙面加工環玦素材
  No.22一件環玦素材形制較大,透光度良好,是一件相當優質的材料。No.22b一面破裂面整體較突出,可能是原石片之主剝離面。沿環玦素材四邊均有二次加工修整。其中一邊更以交互剝離打擊法(Alternate Flaking)加工(Crabtree 1972)。
  No.24一件同樣爲兩面修整的環玦素材,透光度良好。素材a面保存較大面積自然面。b面一側中部是否爲自然面性質較難決定。本件環玦素材的最大特色,是沿周邊刃部均被刻意琢擊,使刃部崩剝圓鈍。筆者估計本件素材上琢擊圓鈍的邊沿與環玦飾物的製作無關。有可能該素材曾被轉用作石錘之用。
  (2)第二工程
  ①環玦毛坯硏磨
  石片或礫石在一面或兩面以直接加擊,修整形成一個盤狀環玦素材後,再將環玦素材兩面打磨平滑,就製成環玦毛坯。環玦毛坯最後的製品一般均兩面平滑。甚且環玦毛坯邊沿部位,也被初步硏磨。黑沙第一層只出土一件環玦毛坯。No.29是一件環玦毛坯的半製成品。a面一面爲原石片的主剝離面,加擊點尙淸晰可辨,半錐體不明顯。石片下部被折斷,主剝離面基本不見二次加工。因此,本環玦毛坯之前身爲一單面加工之環玦素材。b面兩側有明顯二次加工。a、b兩面均開始硏磨出平滑的磨面。以10倍放大鏡肉眼觀察磨面,未見有線狀痕。



  (3)第三工程
  ①管鑽與第一環
  從環玦毛坯上管鑽出第一件的空心環狀體,稱爲第一環(First Ring)。第一環特徵一般保留環玦毛坯外沿的原狀,外周呈參差不齊,內圓周因取出環芯後表現得較規整。將第一環進一步加工後可製成環或玦。
  95年黑沙發掘品中,未見有淸楚可以鑑別爲第一環的遺物。No.18一件玉石飾殘件直徑與No.19石芯相近,估計由No.19石芯亦可能鑽出同樣的石環。a及ca均可見殘留有若干環玦素材階段的打製痕跡。特別是ca部份的打製痕跡的分佈範圍較大,這些跡象顯示,No.18殘件有可能是由第一環加工而成。
  1989年筆者於前賈梅氏博物館中,曾參觀1977年黑沙出土的玉石飾,就鑑別出一件以石英岩製的第一環。此件水晶第一環兩面均經磨平,外圓周參差不齊,內圓周較規整。由筆者主持香港大嶼山白芒發掘中,同樣發現過第一環的遺物。
  ②石芯
  石芯是指管鑽環狀器物之際,鑽管內徑所透穿的圓餠狀物體。根據中國華北、環珠江口及印支半島考古發現的石芯資料分析,石芯可以再被利用作第二次管鑽製作出更細小的環玦個體及次石芯。因此,石芯是石環玦的母體,並非爲廢品。
  石芯管鑽技術方面,一般分單面與對鑽兩種。No.17、No.18爲單面鑽,No.19、No.20爲對鑽。No.17、No.18厚度分別爲0.75、0.73 cm;No.l9、No.20厚度分別爲1.5、1.4 cm。據觀察,單面鑽與對鑽技術的選擇,主要與玉石環玦毛坯或石芯厚度及硬度相關。單面鑽一個特徵就是愈往下鑽,總的傾向是鑽孔周徑就愈大,同時所需力氣也相對更多。如以黑沙資料爲例,水晶毛坯較薄,在O.7 cm或以下,則單面鑽較方便。No.l7石芯上下圓周最大直徑l.92與1.69 cm,兩者差額數僅0.23 cm,表示穿孔壁傾斜度並不顯著。No.18殘玉石飾內周鑽孔壁較陡直,鑽孔離底部2 mm處即停止,再從鑽孔方向的相對的另一面,將石芯敲出(圖版29)。
  No.l9、No.2O兩者均爲對鑽。估計水晶飾物厚度在l.4cm左右均以對鑽爲宜。因上下對鑽難以絕對正確,對鑽容易出現若干錯位。如以NO.19爲例,石芯上下兩面最大直徑4.28、4.33 cm,但中央直徑爲4.83 cm,外徑與中央直徑差額爲0.53 cm。可知對鑽技術困難,必須追求兩面鑽孔能準確對正爲佳。
  (4)第四工程
  ①修邊與拋光
  No.18玉石飾殘件與No.19、No.20屬於同一母岩。如果以No.l8與No.19兩者的表面相互比較,很顯然No.18的表面是比較光滑。我們估計No.18是經過初步的拋光工序。No.18內周一邊有一圈厚約2mm細微打擊破裂痕,破裂痕雖細小,但全部破裂痕之破裂方向,均與管鑽方向相反。這些跡像顯示,從單面鑽孔的相對另一面敲出石芯。No.18b之內圓周周線明顯參差不齊,與從此邊打擊修整石環內沿修邊工序有關。
  ②修製玦口
  石環初步製作完成後,隨製作者意識或可能再進一步修製出玦口。No.18殘石飾兩面折斷面均相當平齊,其中之一者是否爲玦口較難判斷(圖V-6、7)。
  綜合考慮以上四個工程的初步分析,黑沙第一層出土玉石環玦製品的資料有幾點應注意:
  i 從原石採集來說,黑沙第一層的石英礦物來源,均採自河流河床間散佈的河礫個體岩石。39件石器中可以辨認出21個母岩個體。除l號及7號分別由8件及4件個體組合而成外,2號至6號個體數均在2或3件之間。同一母岩內相互接合例子罕有。更且,原石加工與及石核個體資料甚少。據此推測,第一工程中之石片生產、素材加工等工程,可能並非在本遺址之是次所發掘地點進行。由於發掘面積較窄,今後尙須進一步探討。從第一工程硏究來說,黑沙第一層並未發現有大型原石加工資料,石核與石片接合資料不足,石片生產技術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ii 黑沙第一層出土環玦毛坯半製成品,兩面均只部份磨平,爲聯繫環玦素材與兩面全面磨平的環玦毛坯的中間過渡體。對論證環玦毛坯並非一些所謂「打製刮削器」或「盤狀器」有著重要意義。可惜黑沙只出土一件環玦毛坯,對毛坯全面磨平或者是磨邊等工藝技術的探討,顯然是不足的。白芒出土大量兩面磨平的環玦毛坯資料,今後有待進一步的硏究。
  iii 管鑽技術一般以單面鑽與對鑽兩種。黑沙所發現三件水晶石芯與香港白芒遺址出同種器物比較,No.17石芯形體大小與白芒者相近。NO.19、NO.20兩件顯然是形制較大的(圖V-8)。據黑沙資料顯示,水晶以7 mm厚度適合單面鑽,14 mm則以對鑽爲宜。今後需要大量實物實測,統計環玦毛坯厚薄、石質與單面鑽及對鑽的關係。此外,是次黑沙出土第四工程的資料太少,未能作進一步討論。
  iv 以上討論資料未及兼顧問題尙多。如:
  a 加工礫石、石核的工具探討;
  b 環玦素材加工工具的探討;
  c 環玦毛坯硏磨加工工具的探討;
  d 管鑽的工具探討;
  e 修邊、拋光、修製玦口的加工技術的探討等。
  這些問題的解決,尙有待今後努力。




  (二)陶片、紅燒土
  1.陶片
  出土陶片共249片,分夾砂陶和泥質陶兩類。夾砂陶中素面(194)、粗繩紋(32)、細繩紋(18)、刻劃紋(4),共248片。泥質陶1片,素面。
  (1)夾砂陶
  ①缽形釜口緣共7件。No.2圓唇、直口、斜腹向內、素面。No.5平唇、直口、外壁拍印縱向繩紋,內壁近口緣有橫向修整痕。NO.6平唇、直口、素面。
  ②罐共5件,殘,均爲口緣。No.12圓唇、敞口,束頸,肩部有若干凹窩紋。No.14圓唇、敞口、束頸,肩部有若干凹窩紋。No.72溜肩,頸有刻劃弦紋,肩部飾縱向細繩紋。
  ③不明器共4件,殘,可能爲口緣。No.3微斜唇、直口。外壁接近口緣處飾弦紋,弦紋下刻劃重線三角紋,重線內塡充橫線。No.4尖唇、直口,外壁接近口緣處飾弦紋,弦紋之下刻劃平行四邊形,內塡充斜線。平行四邊形之外亦有類似的紋飾。NO.1平唇、直口。外壁接近口緣處飾弦紋,與右向斜線相交,相交處有凹窩紋。
  ④紋飾
  i 繩紋:繩紋分粗、細兩類。粗繩紋拍印單位寬約4×4 cm,單位繩紋約10條。坑寬約2 mm,深l mm。以橫—斜方向拍印。細繩紋拍印單位長寬約3×3 cm。單位繩紋約13—15條。坑寬約l mm,深約0.5 mm。以橫—斜方向拍印。
  ii 刻劃紋:刻劃部位爲口緣外壁或罐頸部。綜合各標本的裝飾元素和組織規律爲:
  弦紋+凹窩紋+右斜線(No.1)
  弦紋+重線三角紋+填充線(No.3)
  弦紋+平行四邊形+塡充線+右斜線+塡充線(No.4)
  ⑤使用痕:個別外壁與內壁附有炭痕跡,可能是炊器。
  (2)泥質陶系
  泥質陶1片(圖版72),在紅燒土遺跡內發現。棱角磨圓,內外壁表層風化嚴重,表層大部份脫落。
  2.紅燒土
  第一層出土長度超逾4 cm的紅燒土塊共63塊,最大一塊長11.4,寬6.8 cm。No.77A面條狀印痕2條,各寬5和6 mm,其中一條纖維印痕淸晰。No.78A面條狀印痕l條,寬8 mm,纖維印痕淸晰。B面平整。No.79A面抹平,剖面穹形,附炭痕跡,色黑褐(Hue l0YR 3/2)。B面凹凸不平,砂粒顯露。No.80A面有長l至l.5 cm枝條印痕。No.81A面條狀印痕,寬0.5至0.7,長1至2.5cm。B面有凹槽一道,寬0.7,深0.6 cm,內見縱向纖維印痕。No.82A面平整,剖面微穹,附有炭痕跡,黑褐色(Hue l0YR 3/2)。No.83爲最大塊的紅燒土。出土時A面向上。A面平坦,有4個大小不一的圓弧狀微凹的印痕。B面粗糙,砂粒顯露。

二 表土層、第三層上部及第五層上部遺物


  (一)表土層陶瓷片
  表土層出土近代陶瓷器的碎片。
  1. No.84靑花碗外壁爲纏花和囍字。圈足上部晝雙弦線,足徑8.2cm。
  2. No.85醬釉罐。直口、平圓唇、溜肩,肩有棱線一道,口緣至肩外壁拍印繩紋,外壁施褐色醬釉,內壁無釉。
  (二)第三層上部陶片
  第三層出土夾砂陶和泥質陶。夾砂陶(28);素面(25)、繩紋(3);泥質陶(3),均素面,其中一片有橙色陶衣。
  1. 夾砂陶
  器類:可辨認的器類有釜和器座
  (1)釜:1件,僅餘頸至溜肩。外壁拍印縱向繩紋。內外壁均有炭化物痕跡(No.76、圖版No.159)。
  (2)器座:1件,殘。外壁抹平,內壁凹凸,羼和砂粒顯露(圖版No.167)。
  2. 泥質陶:共出土3片泥質陶片,器類不明。
  (1)內外壁龜裂。內外壁顏色爲淺黃橙(Hue10YR8/4),坯土色褐灰(Hue100YR 6/1)。(圖版No.164)。
  (2)外壁抹平,有橙色(Hue2.5YR7/6)陶衣(圖版No.165)。
  (3)外壁抹平,顏色明黃褐(Hue10YR7/6),坯土褐灰色(Hue10YR6/1)(圖版No.156)。
  (三)第五屬上部陶片
  本層出土夾砂陶陶片1片(圖版No.172a、b),器類不明。外壁顏色是灰黃褐(Hue 10YR6/2),內壁顏色是黑褐(Hue 10YR3/2)。外壁表面較平滑,有數道刮痕。內壁表層較粗糙,羼和砂粒突出。






























參考書目
益富壽之助
  1984 《原色岩石圖鑑》,日本:保育社。
章鴻釗
  1927 《石雅》,第2版,北京。
鈴木遺跡刊行會
  1978 《鈴木遺址Ⅰ》,日本:小平市鈴木遺跡調查會。
鄧聰
  1986 <石器工藝學硏究之一——兩極法初探>,《中國文化硏究所學報》,17卷,頁19—56。
  1996 <金屬偏光顯微鏡及Alpha-Step100對環玦飾製品觀察及測量報告>,《澳門黑沙》,澳門基金
      會·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59-169。
Crabtree,DonE.
  1972 An Introduction to Flintworking.Occasional Papers of the Idaho State University Museum,No.28,Pocatello,
     Idal1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