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現代澳門的交通運輸及電訊業
第一節 交通運輸業
一、對外交通運輸業
1.航空運輸
澳門在三十年代曾有過航空運輸。1935年11月30日開辦了港澳航綫,由泛美航空公司經營。當時由香港飛往澳門的飛機是“馬丁103”型水陸兩用機,命名為“菲律賓飛剪號”。後改名為“中國飛剪號”,最高時速為135英里,由香港飛抵澳門約需25分鐘。這條航綫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和香港淪陷,於1941年12月宣告中斷。
到1948年,由曾任澳門經濟廳長、市政廳長的葡籍富豪羅保任董事長,知名人士梁昌為經理,又開辦了“澳門航空運輸有限公司”,於當年4月4日開張,4月9日正式首航,重新恢復了澳門的航空運輸。使用的飛機是戰時剩餘物資“卡德連內”p.B.y五A型改裝而成的民航機。機場在現在澳門新口岸飛翼船碼頭處。但此飛機航運不久,即於1948年7月16日下午6時由澳門飛出後約8分鐘失踪,18小時後發現降落在九洲洋海面上,23名乘客和4名機組人員共27人,祗有名叫黃裕文一人生還,其他全部喪生。黃裕文自認是劫機者,計劃與其他三人同謀劫取機上富豪的黄金。從此,澳門航空運輸又复停頓。
1961年4月12日,澳門又恢复了航空運輸業,由羅保的兒子羅碧主持的“澳門航空公司”經營,使用意大利比蘭奧公司生產的“p135IJ型”水陸兩用飛機。機場仍然是在新口岸。但這種飛機祗能載4名旅客,每周六天經營,每天來回對開四班。飛機先是在新口岸水面降落,然後滑行上岸。1963年,由於第一艘飛翼船“路環號”開航,飛機因載客太少不能與之競爭而停航。從此之後二十多年,澳門沒有航空運輸。祗有陸路和水路對外交通運輸。
目前澳門正在氹仔興建澳門國際機場。大型建設政務司於1987年設立澳門國際機場辦公室開展有關籌備工作。12月又設立了澳門國際機場諮詢小組協助研究,該小組由大型建設政務司韋高信任主席,委員有何鴻燊、高敏、範成耀(發行機構主席)。機場由一家投資公司經營,澳門政府亦組織一家投資公司參加,還有澳門的中資公司及私人投資,耗資65億元。機場跑道達3350米,擁有16個停機坪,可供任何類型現代大型客機昇降,每年可轉運乘客450萬人次,運載貨物12萬噸,並採用國際民航組織規定的CATⅡ標準運作,即飛機可以在400 米視綫範圍和高30米高度內準確着陸。1996年將投入使用,屆時將使澳門的對外交通大為改觀,從而使澳門列入真正的國際性城市。
2.水路運輸
在澳門的對外運輸中,水運有着重要的地位。據統計,貨運方面,水運量佔澳門進出口貨運量的75%左右,佔出口貨運量的90%以上;客運方面,水運佔出入境客人次數的80%以上。可以説,水運是澳門經濟的生命綫。澳門的水路運輸分沿海運輸和內河運輸。
澳門的海上運輸,過去曾有過葡萄牙的遠洋輪船來往里斯本與澳門之間,但船的載重噸位小,每年僅有二、三次,沒有固定班期,作用不大,60年代後期已趨於中斷狀態。到了1984 年6月,才又有一艘排水量5700噸的中級遠洋貨輪開來澳門停泊在九澳海面上。卸下三個貨櫃。以後就沒有過遠洋外輪來過了。
澳門與國內沿海水運業,比較經常的是澳門與湛江的航運。1982年11月又開闢了澳門至上海航綫,並從1983年4月開始,每月固定開二次航班,接載貨物。至於澳門和海南島的航運一年祗有一、二次。
但是澳門與香港的水路航運卻十分繁忙。兩者之間的水上交通運輸佔澳門對外運輸的絕對比重。以1980年為例,港澳間航綫貨運量為857,016公噸,佔全澳進出口貨運量的55.3%,佔水路貨運量的73.37%;1984年從香港到澳門的船隻29,003艘,佔入境貨船29,912艘的96.7%,1985年12月來往港澳的貨船共30艘,註册總噸重近10,000噸。1978年開始了試用集裝箱運輸,1982年初平均每月50-60個,年中增到100個左右,下半年增至250個;1983年增至每月平均500個,1990年以後,每年有25,000個標準貨櫃進出。新近投產的九澳深水貨櫃碼頭擁有每年處理70,000個以上標準貨櫃的吞吐能力。至於港澳間航綫客運更加頻繁,據統計,1980年港澳航綫客運量達到6,705,548人次,佔水路客運量的98.6%;1982年為8,083,341人次,佔入境總人次數的81.30;1983年為8,338,145人次,佔74.4%;1984年為8,766,168人次,佔56.3%;1985年為9,180,484人次,佔47%;1987年為11,127,430人次,佔96.3%。1985年12月統計,往返港澳的客輪共32艘,平均每天有190班往返兩地,大約每15分鐘有一班客輪開出。從1985年起,現在港澳水路客運工具日益現代化,有世界上最快速的波音噴射水翼船(jetfoius)16艘、飛翔船(dover marines)4艘、飛翼船(hi-dropianadores)8艘、雙體船(jetcats)4艘、大型快速客輪(feyries rapidos)2艘和一般客輪(ferries)2艘,澳門至香港島港澳碼頭的水翼船,每半小時各對開一班,共32班,客輪每天開五、六班。可見,港澳航綫的運輸猶如穿梭一樣方便而繁忙。
澳門的內河運輸近年來也有所發展,特別是1983-1985 年發展更快些,表現在航綫和貨運大為增加。1985年計澳門與大陸內地直接通航的有24條航綫。在24條航綫的港口中,廣東佔18個,即廣州、佛山、江門、中山、斗門、珠海、太平、肇慶、湛江、汕尾、惠陽、順德、市橋、海南、陽江、水口、恩平、汕頭;其餘6個在省外,即廣西的梧州、北海;福建的龍溪、泉州;山東的青島和上海市。這些航綫運輪都比較活躍,尤以澳門-廣州、澳門-江門為盛。客運方面,主要是澳門-廣州、澳門-江門兩條航綫。有兩艘客輪行走,隔日開航,1984年12月,恢復了澳門-灣仔輪渡交通。可運客量,1981年達到113,848人次,1985 年增至325,616人次,比1984年增加2.3倍。總之,澳門的水路運輸是不斷發展的,下面我們將1957-1991年入境的船隻貨運噸位及人數統計列表,則是更好的説明。(統計列表見下頁)
隨着水路交通的發展,港口碼頭也不斷發展和改善。澳門港分內港和外港。西部沿岸水道為內港,由12號燈塔起至筷子基尾,全長3500米;東部沿岸水道為外港,從南灣至新口岸一帶的南部和東部沿岸水道,由12號燈塔至水翼船航道,全長3900米。內外港的天然航道水深祗有1米左右,低潮時僅0.5米左右,經過多年的人工疏浚航道後,內港一般3~3.5米、寬40 米;外港一般深4米,寬60米。1984年又將內港航道加寬至50 米,外港加寬至70米,深6~7米。這樣,基本上適應於水路各種船隻交通的需要。



1985年統計澳門內外港共有碼頭45個,其中外港1個,內港38個,路環氹仔6個。內港碼頭依1——38號從南到北排列,其中1號及31號為政府專用碼頭,12號碼頭是“海上皇宮”專用碼頭。外港碼頭稱港澳碼頭,是專供停泊港澳間的飛翼船用的碼頭。1957年前,除了少數幾個碼頭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其餘均是木結構碼頭。近幾年已有約20個碼頭改建水泥碼頭。在內港碼頭中,唯一的客貨兩用的是第44號粵通碼頭,為粵通船務有限公司所有,停泊航行內河貨客船隻。澳門碼頭的負荷量不斷增加,據統計,1971年入境船隻有17,028艘次,每月平均為1,419艘次,1985年為39,239艘次,平均每月為32,699艘次。
澳門的倉庫有12座(不包括商人自用倉庫),其中輪乾倉4座,凍倉8座,其中有不少貨倉的設備是比較先進的。四座凍倉是大豐一倉,大豐二倉,南光倉,濠江倉,合計面積40萬平方呎,可容貨物6萬噸。其中南光倉面積最大,樓高六層,每層面積3萬平方呎。南光倉設備現代化,有電動昇降機、電動吊鈎、自動滅火系統,有閉路心電視系統和“中心控制室”自動控制倉庫內的電力供應、温度、濕度等。
3.陸路運輸
澳門的陸路運輸實際上是澳門與珠江三角洲的陸路交通。溝通這一陸路聯繫的是慣稱的岐關公路,由關閘經拱北、前山、石岐、小欖、桂洲、容奇、大良、陳村、平洲而達廣州,全長137公里,至廣州後再與國內交通聯網。
澳門的陸路貨運,1983-1985年每年均在20萬輛次左右,如果以每車次平均載貨2.5公噸計,則一年陸路貨運量有45萬公噸,1985年是189,035輛次,運貨量達到47萬公噸。現將1975-1991年澳門陸路運輸車輛統計列表如下,可見其陸路運輸發展之一斑。(見下頁表)

隨着澳門與珠江三角洲交往的日益頻繁,除計劃修築高速公路外,興建廣州至澳門鐵路已提到日程上來了。本來早在20年代就曾籌辦過廣——澳鐵路,30年代,澳門政府制定新港規劃中亦有建鐵路碼頭的計劃,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實現。現在已準備投資十億八千三百萬元,修建廣州經南海九江、順德、鶴山、江門、新會經斗門、珠海到高欄港的鐵路。鐵路建成後,澳門與珠江三角洲以至國內各地的陸路交通將會大為改觀,更為方便。
澳門市內陸路交通主要是靠各種機動車輛溝通。其中貨運方面靠出租貨車承擔,1985年全澳有出租貨車600多輛,還有重輕型貨櫃拖車20——30輛。市內客運交通靠公共巴士及出租的士(Taxi)溝通,1985年行駛澳門市區的有8綫大巴、4綫小巴,開往離島的有4綫大巴和離島內的2綫大巴,1985年福利公共汽車公司擁有大巴54輛、雙層巴士8輛、小巴16輛、豪華巴士4輛。上半年平均每日載客量6.5萬人次,下半年為6.7萬人次。1982年全澳門有公共汽車116輛,日載客量7萬人次。1982年至1985年,全澳門有15家的士公司,擁有出租的士560 輛,日載客量近10萬人次,1987年增至578輛,日載客量13萬人次。
目前正在加速興建的第二澳氹大橋通車後,澳門半島與氹仔、路環兩離島的公共交通將得到大大的改善。
第二節 郵務電訊業
一、郵務
澳門的郵務由郵電司屬下的郵政廳管理,目前澳門提供的郵政服務項目有:(1)平郵(包括海郵及空郵);(2)掛號郵件;(3)特快專遞;(4)大包裹;(5)快信;(6)保價郵件;(7)貯金和貸款;(8)租用郵資機;(9)安排本地有關無綫頻率;(10)集郵;(11)郵政信箱等。郵政廳在司打口、士多紐拜斯馬路、渡船街、媽閣、大三巴、白鴿巢、沙梨頭、葡京酒店、氹仔、路環、九澳等地設立十個郵政分站和26個郵遞區,平均每天有3萬份郵件寄往世界各地。1983年——1985年郵務進一步發展,每年收發郵件由9,287,859件增至10,122,402件,增加了9%;其中寄出的郵件由5,082,135件增至5,618,545件,增加10.6%。為方便迅速溝通信息,1979年郵電司開辦了“特快專遞”郵政業務,而且發展很快,開始僅限於香港一地,1982年擴展到巴西、台灣、廣州、上海、北京;1985年又擴展到德國、澳洲、比利時、巴西、中國內地、南朝鮮、美國、法國、荷蘭、香港、意大利、日本、科威特、盧森堡、葡萄牙、英國、新加坡、瑞典、台灣省、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及泰國等22個國家和地區。1985年遞出的“特快專遞”郵件11,244件,比1983年的3,680件增加205.5%,其中送往香港的佔38%,葡萄牙的佔23%,美國的佔8%,法國的佔7%,中國內地的佔4%,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佔20%。
二、電話電訊
澳門的電話已向現代化發展。目前澳門與世界各國和地區聯繫的電話路綫計有:聯繫香港的有128條;聯繫葡萄牙有3條;聯繫廣州的11條;聯繫其他地區的11條;還有私人使用的11條。同時,位於路環黑沙的人造衛星地面通訊站也於1984年5月30日建成和投入使用,透過印度洋上空的衛星同世界各地直接通訊。這樣澳門的電話用户可以直接撥長途電話到世界各地,由1982年祗能撥香港一地增到1986年可以撥107個國家和地區的236個城市。據統計,1985年利用直撥長途電話通訊的,澳門-香港為4,318,695次;澳門-其他國家的161,317次。隨着電話通訊的進步及現代化,澳門電話用户也日益增加,1981年是15,313户;1982年15,955户;1983年增至17,712户;1984年增至27,716户;1985年增至38,026户;1986年增至47,500户。
澳門的電報綫路由1981年的1條增加到1982年的8條,業務範圍不斷擴大,收發量日益增加,1982年收發公衆電報是109,814次,1985年增至177,472次,增加61.6%,其中以收發中國內地為最多,其次是葡萄牙。例如,1984年收發電報為177,472次,其中收發中國內地的為89,539次,佔50.3%,收發葡萄牙的10,643次,佔6%。此外澳門還有專綫電訊(Telex),計1982年有292臺,1983年增至391臺,1984年增至501臺,1985 年又增到613臺。
從上所述,可以看出這幾十年來,澳門的電訊業是在不斷地向現代化發展。現據有關資料編製澳門1957-1991年郵電往來統計表於前頁,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