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第五屆立法會選舉中的民主派和資產階級
九月二十日,澳門舉行了第五屆立法會選舉。最具震撼性的是民主派首席候選人吳國昌在直選中勝出,使澳門立法會第一次出現了民主派議員。
三十四歲的吳國昌是一名澳門孤兒,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他的意識形態來自天主教、國粹派、現代知識論和西方馬克思主義。一九八九年,北京“六四”事件將他推上澳門的政治舞臺,成為民主派領袖。
吳國昌近年運用政治社會學的分析方法來研究澳門社會。初步提出一個當地的社會分層模型,並據以確定民主派的角色、路向和策略。他使澳門民主運動比香港更帶有“理論導向”和“意識形態指引”的特色。
他在當選後即預告將提出一個“新澳門計劃“,該計劃相信是澳門民主派在進人建制之後首個訴諸社會的政治綱領。
吳國昌當選後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與立法會其他派系議員的關係。
由於是單槍匹馬當選,他要獲得别的議員接受其意見就必須付出妥協的代價。而他在說服立法會同僚之同時,也必須說服自己的民主派戰友,使有關的妥協取得各方共識而得以實現。
如果他的意見不獲戰友接受而使妥協失敗,則祇能在立法會發出孤獨的呼聲,所付出的政治代價就是成為一名“實際建樹不多的反對派”。
這次直選,也再一次顯示澳門傳統派坐擁強有力的票源及驚人的配票能力。
傳統派的基本票源來自其社區、工會、學校、醫院、婦女和青年團體的基層組織及附屬機構,此外中資機構也提供十分穩定的票源。
傳統派大勝的原因還在於,自一九七九年以來,陸續移居澳門的中國新移民,在當地生根的同時亦逐漸融入傳統派的社會關係網絡,使傳統派在新移民中積纍了新的票源。
澳門的大陸移民與香港稍有不同,後者不少人對中國存有政治異見,前者似乎多是純粹的謀生計者。
澳門這次選舉另一讓人感到興趣之處,是當地資產階級首次以較為“不結盟”的姿態參與直選。這是資產階級檢驗本身實力和社會認受性的一個嘗試,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我們認為,資產階級應盡早介入直接選舉,競逐議席。因為,將來港澳回歸中國之後,當地不同階層的勢力將爭相填補前殖民地遺留下來的政治空間,而直選是影響立法會內各階層代言人的比例的最大變數。在漸趨成熟的民主政治中,資產階級不擔任舉足輕重的角色是無法想像的。
參選的資產階級組别共有三個,結果“澳建聯”的第一候選人勝出,其餘的“三聯”與“聯合”均告落選。但從得票數字來看,“三聯”第一候選人祇比整個直選得票最少的一名當選者少了一七七票而落選。
因此,整體而言,澳門資產階級在這次直選中表現不俗,其潛力被看好,也反映出當地資本家有其一定的社會聯繫,疏離感不如想像中那麼大。
基本上,無論從傳統派和非傳統派來劃分,或是從不同的階層來劃分,澳門這次選舉的結果可說是各方面都贏得合理的、合乎邏輯的一份戰果,得失的差異祇存在於同一層面的內部。
從宏觀的政治均衡來看,這無疑是一個良性的發展,為澳門過渡期各種社會利益的保障提供了一個必要的政治基礎。
(199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