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澳門的崛起
一 澳門成衣紡織品貿易的發展歷史
澳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自由商埠之一,加上本身土地面積狹小,物產資源十分貧乏,經濟對外有極大的依賴性,因此對外貿易往來,年代久遠。
在歷史上,葡萄牙人四百多年前登陸澳門及借地晾晒貨物,就此,把澳門開闢爲同中國甚至同遠東貿易的基地。在他們刻意經營之下,澳門果然成爲東西方貿易的第一個商港。有西方記者在1635年報道說,澳門“是東方數一的商埠,各種貨物都從該地吞吐,那裡有各種寶貴的貨品,也有衆多財主居住在這個地方”。加可神父更加詳細記載了當時澳門的貿易情景,他在1640年寫道:“澳門的建築皆很優美,而且商業發達,交通頻繁,居民也都斯文有禮。在遠東商業最盛,有各種商品販賣,金、銀、絲、珠、寶石以及各種藥品、香料、香水運自中國、日本東京等地,尤其是東方爲首的教友區域。”在清順治年間,朝廷爲防範漢人造反,曾禁止人民出海,澳門便成爲全國唯一的通商口岸,中國所有對外貿易,都由此地進行。至1685年(康熙24年),清廷對外通商解禁,在澳門正式設立海關,並增闢寧波、漳州、雲台山爲商埠。康熙56年(公年l717年)清廷又下令除澳門外,禁止同南洋貿易,當時澳門海關的貿易關稅收入每年達到二萬兩白銀。
從開埠到香港崛起以前的三百多年間,澳門是遠東最繁盛的商港之一,在一段時期內甚至壟斷了中國同西方的海路貿易,掌握中國同日本及南洋各地的通商事務。中美間的貿易往來,初期亦往澳門溝通,美國第一艘開到中國的商船“中國皇后”號,當時也經澳門來往中國。西方在遠東的貿易壟斷機構如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等,都在澳門設立分公司,即使英國佔領香港致力開展貿易,香港仍未能一時取代澳門的遠東第一商港的地位,外商依然以澳門作爲東西方貿易的門戶。最明顯的例子,香港政府1841年6月12日第一次拍賣土地的廣告,也要刊登在澳門的報紙上。
昔日澳門的對外貿易,大多數是轉口性質,同時亦進口本地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及少量生產原料,出口本地產品,也有出口行。例如十七世紀初澳門鑄造的優質銅炮,大部份經過本地萬奴洋行運銷到中國內地和日本、菲律賓、印度以及歐洲各國。此外,當時還有所謂“勞工貿易”以“招工館”名義公開在中國內地招工,然後集中到澳門販運到海外各地。此類“貿易”在鼎盛的時候,澳門“招工館”林立,據傳在1873年就有300家之多,每年販運的“豬仔工”不計其數。
澳門同香港比較,在地理位置和環境方面,顯然沒有香港的優越,特別是澳門地處珠江口,泥沙淤積,港口日益淺窄,大型遠洋輪船難以進出。因此,隨着遠洋運輸從木帆船時代進入輪船時代,木帆船被大鐵輪淘汰,香港崛起,澳門的遠東商埠地位便一落千丈,一蹶不振,對外貿易備受打擊,其規模和範圍大爲縮小,長期處於低潮,只是在七十年代,隨着本地經濟的迅速高漲,工業迅速發展以及中國社會的開放,澳門的對外貿易亦進入中興時代,不僅數量上有很大的增長,而且也發生質的變化,本地工業產品出口成爲主要的發展方向。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近十年來澳門對外貿易發展的情况。早在1981年,澳門的入口是大於出口的,當年的逆差爲一億一千多萬澳門元,而外貿的總額爲八十億零五千七百萬澳門元,但隨着澳門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澳門的外貿結餘由1982年開始轉逆差爲順差,而逐年擴大,直到1987年其順差高達二十二億一千六百萬澳門元,此數字也是歷年來的最高順差數字,而到1990年,澳門的貿易總額已達二百五十九億八千一百萬澳門元,比1981年上升了222.5%,平均每年增長率爲13.9%。出口方面,1990年達一百三十六億三千八百萬澳門元,比1981年上升243.3%,平均每年增長率爲14.7%。入口方面1990年達一百二十三億四千三百萬澳門元,比1981年上升了202.2%,平均每年增長率爲13.1%。在1991年至1993年間,澳門入口的增長比出口高,造成了連續三年的貿易逆差。(見表1.1.)澳門的進出口貿易在近十年來發展迅速,主要原因是八十年代世界經濟處於一個發展的經濟增長時期,澳門的主要出口市場也不例外地也處於一個經濟有穩定增長的繁榮階段,因此對澳門的產品的需求也有十分穩定的增長。當然,澳門有較廉價的勞工和地租,也是工業得以迅速發展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其中最爲突出的工業,可算是成衣紡織業,因爲只有這個行業需要依靠配額才可以在蕓蕓的競爭對手中得以有穩定的發展,因此,成衣紡織業也就成爲澳門第一大工業。現在就讓我們來談談澳門成衣紡織業的歷史。澳門製衣工業是逐步發展起來的,已有三十多年歷史。其中經歷了三個階段,即開始階段,發展階段和高漲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六十年代,是開始階段,當時戰爭結束,中國內地的紗廠和織布廠逐漸恢復生產,本澳在戰爭期間興起以內地爲銷路的紡織業頓受影響,個別工廠便改爲製衣廠。五十年代初期,亦有個別廠商帶同工人到澳門設廠生產成衣。最初“大鵬”、“聯合”、“日昇”等三數家製衣廠的出產,都是本銷。後來駐守在本澳的葡國官兵,由於換防關係,將澳門生產的成衣帶到葡國本土或前葡屬非洲地區,引起當地人的興趣,入口商見有生意可做,便寄來十數打或幾十打的小額訂單,要求供貨,本澳製衣工業便開始向這些地區拓展市場,產品由內銷逐漸轉向出口。
在開始階段,澳門製衣工業的生產規模很小,全業只有一百幾十名工人,使用工具十分落後,裁衣用手剪,縫衣用腳車,只能生產“單紗”的低檔貨。那時製衣工人,入行不容易,旣要遵守學師制度,還要自備工具。在學師期間,要交足學費,所得收入全歸師傅所有;之後再補師數月,收入同師傅分帳,最後師滿,才能獨立操作,薪酬歸己。但是生產用具甚至坐櫈都要自備,衣車有些要自備,有些由廠方租出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
六十年代是澳門製衣工業的發展時期,在這個階段中,改進了生產工具,擴大了生產規模。雖1957年本業己開始使用電動衣車生產,但是比較廣泛使用電動機械,是踏入六十年代以後的事。同時整個行業的規模在六十年代迅速擴大,到1965年,全澳製衣廠已由1957年的十多家增至近百家,僱員由千人左右增至近萬人。本澳製衣工業在六十年代的發展,一方面受葡國特別是前葡屬東西非市場的刺激,另一方面英美等國的相繼實行棉紡織品入口限制,這些國家的部分訂單從香港轉到來澳門,也有較多的港商來澳門設廠,本澳製衣工業開始向歐美市場拓展。
在七十年代,澳門製衣業步入高漲階段。此時,歐美各國進一步限制紡織品入口,由“棉限”擴大到人造纖維衣着及混紡衣着的限制,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簽定了多邊紡織品貿易協議,實行限額入口。此種限額制度,反而保障和增強了澳門紡織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和能力,使之在競爭激烈的歐美市場內有立足和伸展之地。於是港商紛紛來澳設廠,本澳商人亦在製衣工業中大展鴻圖。而在七十年代初期大量來澳定居的緬甸和柬埔寨華僑,爲本澳製衣業的高漲及時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在這個階段中澳門製衣業曾經受到雙重打擊,一是葡國1974年“4.25”革命,因此失去了葡屬東西非的廣闊市場,即使葡國本土市場也收縮了。二是1974 年至1975年西方經濟危機,歐美市場暫時衰退。不過,本澳在打擊中經過短時期的調整和適應,依然保持發展的勢頭,1976年攀上歷史的新高峰,全澳製衣工廠共183家,出口金額第一次衝破了5億元大關而達到8.64億澳門元,一年躍增83.05%。自此之後,一直都是蓬勃興旺的景象。到1992年,出口超過107億澳門元,相當1970年的70倍,平均紡織品及成衣出口佔總出口的70%以上。(詳見表1.2.)。

事實上,澳門的成衣紡織業得以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多種纖維協定的簽訂。何以這樣說呢?因爲多種纖維協定是以雙邊協議的形式,通過配額來限制出口國的出口數量,在這種情况下,一些生產技術較低的國家或地區的產品都不致於在缺乏競爭力的環境下而失去市場,而澳門的情况正是如此。因此在談澳門成衣紡織業歷史的同時,不可少的要談談多種纖維協定(以下稱MFA)的歷史。
在六十年代初期,世界的成衣紡織業貿易在主要的進口國和出口國的利益冲突程度越演越烈的環境下,需要尋求一個妥協。當然在出口國而言,必然要求有更自由的貿易環境,更自由地進入進口國的內部市場,而在進口國而言,當然要求限制過量的產品進入國內市場來保護國內的工業發展。在這種冲突的情况下,爲了協調雙方的利益,一個管制世界成衣紡織業貿易的規則就應運而生。在1961年,一個暫時的協議終於產生。到了1962年,一個長期的協議也就繼這個短期的協議而產生,一直到1973年才結束。而在這一個長期的協議期間,世界的成衣紡織品貿易不斷發展擴大,由於這個原因,就更加需要一個更詳細的協議來管制世界成衣紡織品貿易,故此,在1974年,第一屆多種纖維協定就產生了。同年,澳門亦因葡國的關係和澳門的出口主要是成衣紡織品的原因而成爲了MFA的成員之一。到目前爲止,大約有五十一個國家或地區成爲MFA的成員。到了1978年1月1日,MFA作了第一次續期,是爲第二屆多纖維協定,爲期四年。到了1982年1月1日,第三屆多纖維協定也就繼第二屆的完結而成立,爲期四年零七個月。1986年8月1日,第四屆多纖維協定也繼第三屆的完結而產生,爲期五年,直到1991年7月31日爲止。而繼第四屆MFA結束,跟着的便是兩次將第四屆MFA延長,第一次延期由1991年8月1日開始,爲期十七個月到1992年12月31日爲止。第二次延期由1993年1月1日開始,爲期一年到1993年12月31 日爲止。如果烏拉圭回合能順利在1993年內完成,相信在1994 年開始,世界紡織品貿易經過一個過渡期而進入完全競爭的階段,這種完全競爭,汰弱留強的貿易環境,可能就是將來澳門成衣紡織業所要面對的挑戰。
二 澳門成衣紡織業高速發展的各種因素
曾幾何時,澳門的地位和作用日見式微,究其原因,不外主客觀兩個方面。客觀上由於香港的迅速崛起,特別是戰後數十年的不斷發展進步,使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盡領風騷,而澳門則更相形見絀,同時,戰後國際風雲變幻和中國國內政治經濟制度的變更,使原來的省港澳三角聯動效應嚴重失靈,澳門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無以發揮,逐步變爲香港的附庸。從主觀上看,澳門受到本身天然條件的限制:首先澳門地域狹小,發展餘地少,資源極其貧乏,甚至人力資源也相當短缺,且素質偏低;其次,澳門沒有天然良港,缺乏完善配套的現代基礎設施,與毗鄰的香港相比,更加黯然失色,更重要的是戰後一個相當長期間內澳門政府思想保守,管治乏力,不善於捕捉國際上有利時機,發揮澳門的優勢。澳門地位之下降,作用之式微,並不是偶然的。
從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起,澳門的形勢開始呈現了新的轉機,經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發展,澳門已經重新崛起,其對外經貿關係越來越活躍,本地經濟日益繁榮進步,1990年全澳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7億美元,人均收入達9,500美元,與亞洲四小龍相比低於香港(12,069美元)與新加坡(11,575美元),而高於台灣(7,797美元)和南韓(5,569美元),處於亞大區的中上水平。同十年前相比,數字同樣是驕人的,勞動人口由120,000人增至228,000人,增長83%;GDP由1982年的84.1億澳門元增至296億澳門元,增長3.5倍,年平均增長率爲7.43%;人均生產值由1982 年的25,348澳元增至1990年的76,000元;製造業生產單位由1980年的1,384間增至1990年的2,842間,增長一倍以上;建築業面積由1979年的30.6萬平方米增至1990年的105.67萬平方米,增長2.45倍。
誠然,要成爲新興工業化地區,還有其他質和量的規定性。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歷史表明,實現工業化不僅要求政府當局要有強有力的政策和較高的管理能力,需要全面地動員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而且也要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和完善配套的社會基礎設施,以及穩定的政局和良好的社會治安等等,從這些要素來看,澳門與亞洲“四小龍”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
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澳門終於從七十年代開始重振雄風,走向復興,跨上新興工業化行列,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業績。
澳門取得這項巨大業績的原因何在?這得要從宏觀到微觀,從外部到內部各種因素進行全面綜合分析。事實上,以下分析的因素也是促成澳門成衣紡織業得以有驕人發展的因素。
(一)國際因素
自六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地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相繼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尤其是亞太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令人爲之矚目,在這個地區的日本率先從戰後的廢墟中崛起,跨入世界經濟大國之列,繼而亞洲“四小龍”在七十年代末期進入新興工業化行列,再而東盟國家經濟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周邊地區經濟的相繼騰飛,旣是一重機遇,也是一種挑戰,旣是一種鼓舞,也是一種鞭策,置身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的澳門,不能不受到震撼、刺激、影響和推動。
一直以來,歐洲和美國爲澳門的產品提供了很大的市場,爲澳門的成衣紡織業發展帶來有利的條件。在1974年,澳門加入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屬下的“多種纖維紡織品協定”,成衣紡織產品間接受到配額的保障而發展迅速。再者,歐美市場對澳門產品特別是非成衣製品給與優惠關稅,使澳門產品在激烈競爭的國際貿易中佔有一席之地。
(二)香港因素
香港在五十年代末期開始出現經濟起飛,至七十年代末期己進入新興工業行列,按照國際經濟傳遞理論,香港對其毗鄰的後進地區澳門經濟的啓動和傳遞作用,可以說是直接也是明顯的。澳門的成衣紡織業得以發展,香港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而香港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金的流入,澳門的製造業,大部分是從香港轉移過來的,最明顯是製衣行業,目前澳門的工廠企業投資大約有60-70%來自香港。二是技術轉移,技術跟着資金走,香港工商界赴澳門投資的同時,也相應地帶來了生產技術與管理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澳門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彌補了澳門的人才不足。三是旅遊消費,旅遊博彩業是澳門主要經濟支柱,香港是其重要投資者,更是最重要的消費者,每年抵澳遊客數以百萬計,其中港客佔八成以上,他們的龐大消費是澳門旅遊博彩業長盛不衰的一個巨大因素。四是交通服務,澳門基礎設施不完善,尤其是沒有深水港和國際機場,香港正好在海運和空運方面爲其提供服務。事實上,香港因素對於澳門的製造業(尤其是製衣業)的發展是影響至深的。
(三)中國因素
一向以來,中國大陸對港澳兩地在經濟上都有一定的支持,澳門所需的生產和生活資源,不少來自中國大陸,而且價格比較便宜,這對繁榮澳門的經濟,穩定澳門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進入七十年代末期以來,中國大陸走上一條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道路,中葡兩國實現關係正常化並加強相互合作,澳門毗鄰的珠海興辦經濟特區,作爲澳門腹地的廣東省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走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前列,所有這些,都爲澳門經濟的起飛,創造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外部經濟環境。中國的改革開放,中葡兩國關係的改善和有關澳門問題聯合聲明的簽署,這一切,客觀上也有利於吸引海外投資,而中國的改革開放,使內地與澳門的經濟貿易關係,大大地獲得深化和發展。對於澳門而言,至少獲得幾種好處:第一,吸引了內地的不少投資,原來在澳門的中資公司寥寥無幾,近十年內地至澳門興辦合資或獨資企業公司猛增到數十家,原來的公司也大量增加投資,擴大了規模和經營範圍。第二,提供了原材料和生活必須品,在1981年到1990年間,澳門從內地進口總額從7.3億澳門元,增至21.9億澳門元,增長達三倍。第三,緩解了澳門人才與勞工短缺問題,澳門自從經濟得以發展以來,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尤其是近年來,澳門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事製造業和其他服務性行業的澳門本土人仕卻越來越少,再加上本地的勞工薪金要求也不斷上升,廠家們爲了要降低產品成本,因此需要從內地輸入廉價勞工。自從中國大陸開放改革以來,澳門從內地輸入了十餘萬勞動力,而這批勞動力,確實爲急促發展的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雪中送炭。第四,自從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華南地區便成了港澳廠家設廠的腹地,因爲中國大陸的地租和勞動力都比較便宜,在這裡製成的產品的競爭力便大大增強。第五,復興了中斷已久的省港澳三大互惠合作關係,使澳門這個海島型經濟有了一個廣闊而可靠的腹地,以利其外向型經濟的拓展。
(四)葡國因素
澳門仍是葡國統治的地方,葡國政治經濟狀况和中葡關係,都對澳門經濟的興衰發生重大影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發了旨在推翻專制獨裁政權的革命,革命政府成立之後宣佈放棄葡國在海外的所有殖民地,承認澳門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接着在1976年公佈的憲法中允許澳門享有內部主權,並制定“澳門組織章程”,規定澳門實行西方三權分立的民主制度,享有自主權,使澳門華人獲得一些參政機會。1979年2月8日又達成建交協議,重申澳門是中國領土,暫由葡萄牙管理,將來通過友好協商再行解決歷史遺留下的問題。1987年有關澳門問題的中葡聯合聲明正式簽署後,澳門開始進入一個歷史轉折點。七十年代以來中葡兩國關係日漸改善和合作,爲澳門的安定繁榮奠定了重要基礎。實際上,澳門近年來加入國際性組織,葡國起了一定的作用。諸如,1974年加入多種纖維紡織品協定,1991年1月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等,葡國所擔當的角色都十分重要。
(五)內部因素
七十年代中期以來,澳門政府一面着手於政治革新,一面進行經濟改革,目的在於穩定政局,改善投資環境,增強對外吸引力和因應時勢的能力,促進其海島型經濟的發展。經濟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鼓勵工業投資、優惠撥給和租賃土地、減免稅收,建立出口信貸保險和工業訓練中心,重整工業空間和改善工業場所的環境,津貼新產品製造,資助山塞工廠使其合法化與正常化,設立防污染裝置和開展工業發展計劃研究等等。與此同時,當局還大力拓展各項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交通、電訊、水電供應系統,金融市場以及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等,在交通運輸方面,除進一步改善內部交通條件如建成路氹公路,澳氹大橋(新澳氹大橋於1994 年初落成)之外,還致力發展港澳之間的水上運輸和澳門與內地之間的水陸交通,如果設想中的廣澳鐵路建成的話,更能爲澳門帶來交通運輸上的方便。興建中的澳門國際機場將會在1996年建成,九澳貨櫃碼頭在1994年已開始投入服務。八十年代初,澳門從英國引進資金和技術,成立澳門通訊公司,建立衛星地面通訊站,發展國際直撥電話,同時還設有特快郵遞服務,1982年當局頒佈新的銀行法,使澳門的銀行信用系統日趨健全,融資功能日益完善,此外,還建立了澳門大學,發展在職培訓,爲本地培養造就了一批人才,所有這些,都大大促進澳門投資經營環境的逐步完善,從而爲吸引內外投資,創造經濟起飛業績奠定了重要基礎。
從上述的五大因素,我們不難看出澳門的發展潛力,只要好好利用,協調毗鄰的發展方向,充分利用本身的比較優勢,澳門在華南經濟地區發展就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