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離島
13.1 氹仔簡圖

13.1.1氹仔遊蹤
氹仔島
氹仔島位於珠江河口,距離澳門半島以南約2.5公里,總面積5.69平方公里,島上居民逾萬多人。昔日的氹仔島由三個小島組成,分別是觀音山、雞頸山及菩提山(又稱小潭山),及後由於江河泥沙逐漸淤積,使雞頸山和觀音山自然連結起來而成爲“大潭山”。至十九世紀初,大潭山和小潭山經人工塡海造地工程而相連接,便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氹仔島了。
氹仔島原與澳門半島一樣,隸屬於中國香山縣。1847年阿馬留管治時期,葡萄牙人到達小潭山,並在小氹山西端修築了一座炮臺。
1851年,澳督賈多素再次下令進駐菩提山及今天氹仔村所在的島嶼——大潭山。
過去氹仔島上的居民多以捕漁爲主,輔以規模不大的農業、園藝業、飼養業等,傳統的工業除炮竹及煙花業外,還有石礦場,以及提煉鴉片等。
本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政府在該島推行發展計劃,撥出大量經費建設島上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網絡,水壩,供水、供電系統,綠化以及開辦多間學校,發展工商業等,使氹仔島得到很大的發展。
氹仔島與外界的交通,過去衹是依靠船隻與澳門及路環島連接,除了小帆船外,更每天有機動渡輪往來於澳門至氹仔,以及氹仔至路環間。
目前,氹仔島與澳門半島之間經已架起了兩座大橋:分別是於1974年10月5日正式通車,總長度爲2,567米的“嘉樂庇總督大橋”,以及1994年4月17日啓用,全長4,414米的“友誼大橋”。而早於1968年建成的“路氹連貫公路”則爲氹仔與路環兩島的聯繫打開了方便之門。
今天的氹仔島較前已有了飛躍的發展,近年來在島上相繼建起了澳門國際機場、氹仔綜合運動場、澳門賽馬會、垃圾焚化爐、澳門大學、澳門電訊大樓、澳門地球物理曁氣象台新址等建築,以及多間酒店、學校等等,還有許多高層住宅樓宇在不斷興建中,使氹仔島上的工作及居住的人數大爲增加,所有這些都顯示了氹仔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成爲澳門的一座衛星城市。
大型浮雕及瞭望台
在車水馬龍的嘉樂庇大橋(即舊澳氹大橋)上往氹仔方向行進,抬頭遠望,視線所及之處,是一座滿佈蒼翠林木的小山崗,那便是小潭山,過去又喚作菩提山。半山腰上,矗立着一座白色的建築物,狀如一堵白色的小牆,尖頂朝上,似有一飛衝天之勢。這座氣勢不凡的建築物就是氹仔的旅遊名勝之一——大型浮雕,同時又是一個供遊人登高遠眺的瞭望台。
這座大型浮雕由葡萄牙著名的女雕塑家杜麗德女士(Dorita Castelo Branco)負責設計,於1984年開始建造,次年落成,並在同年12月23日由當時的澳督高斯達海軍少將主持開幕典禮。
浮雕造型的設計意念,據言是來自中國古老的萬里長城。整個建築物共由六塊浮雕畫塊,呈“之”字形折叠而成。頂部的一幅浮雕,是一個星象羅盤圖案。星象羅盤在十五、十六世紀曾被西方航海家在海上探險活動中廣泛用作導航的工具,正是在星盤的引導下,葡萄牙的航海家們於四百五十年前得以到達中國南隅——濠鏡,從此展開了本地中葡文化交流的歷史時期,也因而孕育了本澳獨特的文化特色。
整個浮雕的內容,是以澳門的事蹟爲主題,表達當地居民在近四個半世紀以來的生產、生活面貌以及風俗人情。雕畫上,有本澳著名的名勝古蹟及旅遊點,如大三巴牌坊,葡京賭場和松山燈塔等,也有一些澳門過往常用的、饒有特色的交通工具,如三輪車、舢舨、中式及葡式帆船,更有本地工匠從事生產的景象。而在最底層的一幅浮雕,則再現了舞龍、舞獅、放鞭炮等中國傳統民間慶祝活動的熱鬧情景,還有兩個身穿民族服飾的少女在媽閣廟前翩翩起舞,生動地刻畫出濠鏡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本地人民的幸福生活。
浮雕是依山勢地形巧妙設計,其側邊有一小斜坡,遊人沿坡緩步而上,便可抵達高處的瞭望台。在那裡居高臨下,可眺望對岸澳門半島全景,衹見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一派生機勃勃的現代化都市景象。眼下雙橋飛架兩岸,橋上車輛往來不息,海面上微波蕩漾,波光瀲灎,偶有小舟游弋其間,醉人美景,於此飽覽無遺。
菩提禪院
菩提禪院位於氹仔的盧廉若馬路與米尼奧街之間,靠近小潭山東麓,是海島所有廟宇之中最大規模、最富麗堂皇的,也是澳門地區主要的佛敎勝地之一。
該處的一系列建築物不但用作佛敎修行之所,同時也是旅遊休憩的好去處。在那裡,有放置先人骨灰、靈位的庭院,還有花園和齋堂。
這一佛門勝地,原本稱爲菩提園,始建於七十多年之前,戶主是當時嶺南的著名畫家羅寶山,他與同住該處的母親韓氏都是虔誠的佛敎徒。菩提園佔地廣闊,1933年向政府當局登記的土地,包括謙信炮竹廠原址部分地段以及鄰近樺誠大廈所在地段。
羅寶山逝世之後,他的兒子羅維宗移居香港,將菩提園地段賣給五個買家。1964 年7月16日,釋智圓法師買入原菩提園的主要部分,佔地面積達三千三百三十平方公尺,包括花園的大部分和一間名爲“六祖殿”的小廟。
釋智圓法師是澳門佛敎淨土宗的創始人。他生於浙江金華,1928年受戒於杭州昭慶寺爲僧,以後長期在廣東傳揚佛理,抗日戰爭期間從中山石岐遷居澳門,建立智心佛堂。
釋智圓大師將菩提園改建爲菩提禪院,依山勢構築數座古雅精緻的殿宇,分別供奉不同的神靈。
走進盧廉若馬路一邊的禪院大門,向右可見已拆卸後重建的六祖殿。殿內供奉的慧能大師金漆水泥塑像,相傳是根據廣東南華寺六祖眞身的模樣塑製的。被稱爲六祖的慧能,是中國佛敎宗派之一——禪宗的第六代傳人。殿堂內一副對聯,上書“民國丁卯”字樣,距今已有七十年歷史。
在禪院大門與六祖殿之間,豎立着羅寶山所建的“先母羅韓氏塔”,相信是韓氏藏骨之處。
近年建成的普明殿,又稱三寶殿,矗立於進入禪院大門左前方的石階上。在華麗的殿堂裡,供奉着三尊金漆木雕佛像:中間的一尊是佛敎敎主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左面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之佛;右面的藥師,是長壽之佛。
禪院的主體建築物是樓高三層,飛簷斗拱,琉璃瓦頂,雄峙於建築群當中的佛殿,稱爲大雄寶殿,由具傳統特色的雕花樑柱、飛天仙女磁壁畫裝飾。“大雄寶殿”四個中文字和一副長聯,是當今中國佛敎領袖趙樸初大師的手跡。
大雄寶殿的最高一層設有直接通往禪院大門的石階,裡面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的巨型銅像。銅像高五點四米,重六噸半,神態安祥,栩栩如生,是澳門最大的室內塑像,使雄偉的殿堂顯得特別莊嚴肅穆。這裡是進香客參神的主要場所。中間一層是藏經閣和經堂,收藏四套完整的佛經,是法師、和尙平日硏習佛學的地方。
大雄寶殿的地下一層是龍華堂,殿中央供奉着有四十二隻手臂的觀音塑像。據民間傳說,觀音能救苦救難,普渡衆生。
在靠近大雄寶殿的水池上也有一個石雕觀音,不過手臂衹有一對。
由禪院大門通往花園的南面階梯轉角處,以前供奉古銅鑄的北帝神像,是禪院內唯一的道敎神像,原本由羅家供奉,藉以遏止蛇的侵擾。1997年,菩提禪院將這尊雕像送贈澳門博物館。
在兩道沿山坡修築的長階梯梯口前,有一座尖頂飛簷,周圍鑲着玻璃窗的六角亭。亭內供奉的韋馱,是佛教的保護神。另外還供奉關帝(一千七百年前三國時代的武將,受歷朝皇帝封贈“武帝”的稱號),四大天王和十二羅漢。根據菩提禪院的計劃,這座亭將會拆卸,原有地段將用作興建新的齋堂。
在觀音殿等三間殿堂的內壁,存放着共逾千個先人牌位,也有生人的長生祿位。在思親堂更設置分格骨灰箱,用以保存先人的骨灰,先人的照片鑲在骨灰箱外。每當淸明、盂蘭等傳統節日,許多進香客到菩提禪院拜祭祖先,紅男綠女、孝子賢孫絡繹於途,很是熱鬧。
菩提禪院設有花園和齋堂,花園裡供奉着善信送來的泰國四面佛。遊人除了可以享用具有傳統特色的齋菜之外,還可以遊覽、欣賞各處亭臺水池,小橋迴廊,對聯雕塑,花卉蟲魚等。一個這樣景緻宜人的地方,難怪平日遊人衆多。
除了上述設施之外,根據菩提禪院現任主持釋健釗法師所述的計劃,禪院短期內將會在政府的協助下擴建至佔地面積超過一萬三千平方公尺,一系列關於興建小學、老人院、托兒所和僧院的計劃項目,預料在數年之內就會實現。
觀音岩
觀音岩是一間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佛教廟宇,位於氹仔觀音岩山麓,毗鄰澳門大學,素以其優美宜人的景緻,寧靜安謐的氛圍吸引着無數遊人。
這間廟宇背山面海而立,外形古樸,小巧玲瓏,在一片蒼翠樹下的掩映下,愈顯超凡脫俗,與世無爭。佇立廟前,遙望對岸澳門半島,八景之首“鏡海長虹”的美景盡收眼底,確是都市人逃離繁囂,平靜心境的大好去處。
有關它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在觀音岩前不遠處的海面上,有一石塊,人稱“浮水石”。一天,一個漁民划船經過,見到一尊面容端莊祥和,盤坐於蓮花座上的木製觀音像久久漂浮在浮水石邊,浪打不去,風吹不走。漁民稱奇,遂上前撈起,把她放在岸上的一個小岩洞裡。不久,漁民帶備物品前去供奉觀音,赫然見到岸邊及洞邊岩石上分別有一個大腳印和手掌印,漁民認爲是觀音菩薩顯靈,表示喜歡此地,於是更頻往虔誠膜拜。消息很快傳開,遠近漁民紛紛慕名而至,燒香祈福,香火日漸旺盛。最後,在漁民倡儀下,衆善信捐簽,依山勢建造了這間廟宇。多年來雖受風雨侵蝕,經不斷修補重建,終得以保存下來。今天,觀音岩內觀音像安坐之處,仍是當年的小岩洞。
在路氹廟宇中,觀音岩頗爲與衆不同。一般的廟宇,習慣上多稱爲“廟”,獨是這間被冠以“岩”之名,這與她的起源有直接關係;其次,廟宇的創建過程多是先建廟後請神,觀音岩卻正好相反,先有神像,再建廟堂。其三,在廟內右牆上,掛有一形狀獨特的鐵塊,狀若蝙蝠,乃取“福”字之諧音,敲之則聲音洪量震耳。據値理稱,當年建廟時由於經費拮据,爲節省支出,故權以此充作鐵鐘之用。
據該廟的石刻上所紀的年份,觀音岩乃創建於淸朝同治辛末年,即1871年,至今已有逾百年歷史了。
澳門大學
澳門大學位於氹仔北面海邊一座名爲觀音巖的小山丘上,在該處可以眺望對岸的澳門,俯瞰澳門八景之一——“鏡海長虹”(又名“鏡海騰龍”)的美景。
這所大學始建於1981年,作爲一家私立機構,名爲東亞大學,爲澳門地區的大專敎育揭開序幕。
1988年,澳門政府撥款將東亞大學收編,爲培訓本地高級人材開始進行深刻的改革,設立一系列適應本地區需要的學士學位課程。現時,本地區培訓的一批碩士已經畢業,博士硏究生亦已經招收。
在1991年2月《澳門高等敎育綱要法》頒佈之後,澳門大學作爲公立高等敎育機構於同年9月誕生,取代了東亞大學。
現在澳門大學設有敎育學院、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科技學院、法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葡文學院和中文學院,提供二十多項學士學位課程供學生修讀。
除學士學位課程之外,敎育學院和葡文學院提供下列大專課程:小學敎師文憑課程,幼稚園敎師文憑課程和小學葡語敎師培訓課程。
另外還設有預科學院,爲打算進入高等敎育的學生作準備。
在校外課程中心,設有職業進修課程。
附屬於各學院的硏究中心通過科學硏究開發新知識,並通過特定的硏究項目與本澳和中國的不同社會界別建立合作關係。
實驗室、訊息中心和圖書館是澳門大學的輔助設施。電腦化的圖書館,擁有超過十萬冊書籍和兩千多種報刊雜誌,並附設一個儲存歐洲共同體、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文件的文獻中心和一個協調大學編輯活動的出版中心。
裝有音響、燈光和傳譯系統的會議、展覽設施,可供大學和本澳其他機構使用。其中文化中心擁有七百六十個座位,是舉行隆重慶典的場地。
在澳門大學的擴建計劃中,體育中心和學生活動中心已於1995年峻工。新敎學大樓——中葡大樓也於1996年建成,國際圖書館則正在籌建,新的行政辦公大樓於1998 年下半年建成。
卓家村武帝殿
武帝殿位於氹仔新世紀酒店後面的卓家村內,是氹仔九座廟宇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
這座古廟最初於淸朝康熙廿三年(公元1684年)由卓家村早期村民興建。卓家村村民原本是由廣東省香山縣(即今中山縣)南屛、雍陌一帶遷徙來的。
武帝廟供奉關帝。關帝就是中國東漢時代(25-220年)大名鼎鼎的武將關雲長,他與劉備、張飛結拜爲兄弟,誓同生死,伸張正義。
關雲長輔助他的義兄劉備,與邪惡的軍伐曹操作戰,屢建奇功,威鎭華夏。後來不幸被俘,英勇就義,死後被尊爲神,號稱武帝。
在關帝殿神壇上的三個神像,正中的是關帝,右邊的是關帝的義子關平,左邊手拿關刀的是關帝的忠實助手周倉。
據民間傳說,關帝自古以來成爲忠義的象徵,常爲商人指點貿易的良策,爲居民排解糾紛,甚至能爲靑年男女選擇婚嫁的良辰吉日,因此,警署和體育會至今仍有供奉關帝。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是傳統的關帝誕。以往在這一天,武帝殿善信雲集,香火鼎盛。但現時這座小廟宇顯得很破落,因爲大部分卓家村村民已遷居別處,剩下來的不到十戶人家,部分卓家村的農田和房舍已經被改建成爲大廈。
卓家村天后宮
天后宮建於氹仔卓家村內,與武帝殿相連。
整個建築系列中,正殿是武帝殿,左偏殿是天后宮,右面一間廂房是廟祝的居所。正殿與偏殿之間有一門口直接相通。
這座天后宮供奉的天后,與氹仔巴波沙總督前地那座天后宮的天后是同一個神,但前者的廟貌比後者細小而簡樸。
天后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生於福建省莆田縣湄州嶼,是當地著名善心人——宋朝退休官吏林惟慤(音“確”)家中排行第七的女兒。
據說,林默娘是觀音菩薩降生的,她在廿八歲的時候逝世,此後成爲海神,常在漁民和水手遇到颱風或海盜襲擊時顯靈,平息風浪,拯救生靈。
“天后”的稱號,是淸朝皇帝康熙於1684年賜給的。從那時開始,更多供奉天后的廟宇在中國,尤其在福建、廣東、台灣等南部沿海省份興建。氹仔共有兩座天后宮,以前正好位於大潭山與小潭山之間一條狹長水道的南北兩個出入口,保護乘船出海或返家的漁民。現在,這條水道早已湮沒,而大潭山與小潭山早已連結成一個島,叫做氹仔。
卓家村天后宮和關帝廟,也是昔日村中父老議事或進行訴訟的場所。廟堂至今保存了不少壁畫、對聯以及鐘、香爐等祭品,都很古老而有特色,但其中部分經已殘破。兩間廟的正門都分別貼上門神的圖像。中國一般廟宇和部分人家常張貼這樣神態威武的門神,用以攔阻鬼怪進門。現在,這兩座廟宇由卓家村村民會和氹仔坊衆聯誼會管理。
氹仔的墳場
氹仔共有八個墳場,其中氹仔市政墳場和孝思墓園比較有名。這兩個墳場都位於大潭山北麓附近,分別由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和私人機構管理。
氹仔市政墳場面向高勵雅馬路,佔地達三千五百九十平方公尺,墳場裡樹木婆娑,環境淸幽。
由於興建通往友誼大橋的道路工程影響,原來在鄰近沙崗墳場的三座公墓——義塚、女塚和童塚,共二百九十副骨殖,已經遷往氹仔市政墳場。公墓所葬的是1874年農曆八月颱風襲澳時遇難而無親人認領的先人骸骨(當時在風災中死去的本澳居民共達數千人)。現時在這三座公墓旁邊豎立的紀念碑,記載着這一樁歷史上特大的災難。
這座墳場最近經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重修,建成擁有一千四百個骨灰箱的骨殖庫及典雅悅目的圍牆、門廊,門前石碑鑲嵌對聯:“大潭招鶴至,北澳引龍歸”。
孝思墓園位於雞頸馬路以下的陡峭山坡,1977年建成,面積達四萬一千七百平方公尺,是澳門地區有圍牆的墳場之中最大的一個。墳地不出租,衹供出售。
有不少富商和知名人士下葬在這個塡場,例如孫中山的原配夫人盧慕貞,香港粵劇紅伶何非凡等。墳場中分佈花圃、涼亭、骨殖庫,正門以對聯和雕塑裝飾,頗爲雅緻,進門可見一座高三十英呎用水泥塑造的土地公塑像,是全澳較巨型的塑像。
氹仔還有幾處用來下葬當地居民骸骨的有圍牆或沒有圍牆的墳場,例如街坊墳場、天主敎墳場、雞頸墳場、沙崗墳場及設在氹仔市政墳場範圍內的炮竹先友(昔日爆竹廠爆炸罹難者)墳場等,都是存在很久,位於居民認爲風水好的地點。
三婆廟
氹仔三婆廟位於飛能便度街,與廢置的益隆炮竹廠隔街相對。
三婆廟建於公元1843年。三婆神最初衹供奉在一個石室內,至1858年才將石室改建成廟宇。由於乏人管理,廟宇廢置多時,以致牆壁洞穿,屋頂倒塌,廟後榕樹根密密麻麻地倒垂於廟內。
正殿之內原有一口古鐘,鑄着淸朝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的字樣,可惜隨着廟的廢置,這口古鐘以至祭台、三婆的神像和用來焚燒紙錢冥器的聚寶爐都已散失。
澳門文化局於1995年爲三婆廟重新修葺和裝飾。現時,該廟內部分爲五個室,部分屋頂鑲透明玻璃。在正殿的牆壁保存着一個神龕。鑲在牆壁的一塊石碑,上面刻有記錄1864年該廟進行重修的碑文和捐獻重修工程費的漁民、商號的名字。碑文提及三婆曾經顯靈拯救淸朝剿匪遇難的官兵,可惜字跡已經模糊不淸。但廟門兩邊的石刻對聯“靈昭海國,慈蔭江鄕”仍然淸晰可辨,顯示三婆自古以來被尊爲保護漁民和鄕民的女神。
據說,三婆是天后的姐姐,供奉天后的廟建於三婆廟同一條街道的另一端。天后有五個姐姐,其中排行第三的名叫三娘(即三婆)。三婆常在海上顯靈,拯救遭受颱風侵襲或遭受海盜劫掠的漁民和水手。
二十多年前,氹仔街坊聯誼會將三婆的木塑小神像(正式神像的替代品)移放在氹仔北帝廟內,如今這尊小神像亦已霉爛。現在這間廟已經成爲陳列室,由氹仔街坊廟宇福利會負責管理。
龍環葡韻
位於氹仔海邊馬路的“龍環葡韻”,是本澳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龍環”乃二百多年前氹仔島的舊稱,以“龍環葡韻”來形容這處美麗的地方眞是最貼切不過了,那裡景緻迷人,環境淸幽,充滿一派浪漫迷人的歐陸風韻,多少年來,吸引着無數遊人來此遊覽,而新婚男女們也都喜愛來這裡拍攝婚紗照,留下美麗的回憶,電影《愛情與小腳趾》和《大辮子的誘惑》還曾在這裡取景拍攝呢!
漫步在濃蔭密蔽的海邊馬路上,可以令人強烈感受到那股與衆不同的異國情調。在碎石鋪成的小路邊,建有一列五幢靑綠色的花園洋房,造型獨特,古典雅緻,揉合了中西兩種迴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四周栽滿蒼翠挺拔的老榕樹,樹幹遒勁粗壯,枝葉茂密成蔭,兩旁有優雅的西式街燈,遊人置身其中,發思古之幽情,確是賞心樂事。在小路的另一邊,有數張長椅,供遊人稍作休憩。這些長椅形態優雅,頂上的鐵架長滿攀藤植物,猶如一道美麗的天然屛罩,爲周圍的環境增添浪漫氣氛。留心察看,可以見到椅上鐵架有“CMI”(即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的字樣,顯示這些椅子是由當地市政機構所設置。
這幾幢西洋別墅建於1921年,曾是海島地區高級行政官員的私邸,現時已成爲澳門政府評定的建築群,備受保護,其中一幢是現任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主席的居所。另一幢小平房,則被改作“住宅式博物館”,裡面仿照成本世紀初居澳葡人的家居式樣,亦中亦西的傢俬和擺設,可令遊客一窺當時較富裕的葡人在澳門生活的狀况。
海邊馬路原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海灘,1968年路氹連貫公路建成通車後,因水流不暢而導致淤泥堆積,肥沃的泥土,孕育出一大片紅樹林帶,放眼遠望,滿目蒼翠,白鷺飛翔其間,一派大自然野趣。
紅樹林
澳門唯一的紅樹林帶,分佈於氹仔大潭山南麓,路氹連貫公路西側,與路環島遙遙相對。那一片綠油油的矮小叢林,覆蓋在氹仔海邊馬路堤岸之外的地帶,與岸上“龍環葡韻”的美景相輝映,倍添大自然的迷人色彩。
數十年前,這裡還是一個美麗的海灘,不乏嬉水逐浪的弄潮兒在此耍樂。過去它曾名爲“望德聖母海灘”,但由於座落在氹仔村後面的緣故,當地人多稱作“後背彎”。二、三十年代時因兩度成爲水上飛機場而被冠以“飛機場”之稱。1920年,出生於香港的法裔人士查理·利高成立澳門首間航空公司——澳門航運公司,擁有水上飛機共12架。計劃開闢港澳航線,還在“後背彎”設立了水上飛機裝配廠,以配合其運作。後來,因航線不獲澳門政府批准而未能開辦。其後於1928年,澳門政府成立“海軍航空中心”,因應所需,又再次在此地建立水上飛機場,爲時約五年方結束。
1968年,路氹連貫公路建成啓用,使兩島之間的水流受到嚴重阻塞,淤泥堆積,原來美麗的海灘漸漸變爲一片泥濘地,一些紅樹林的小幼苗隨波逐流,漂到這片沃土,扎根繁衍,便出現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大片紅樹林帶了。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灘植物群的統稱,樹種頗多,主要分佈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因其可作染料之用,呈棕紅色,故名“紅樹”。在這一大片鬱鬱葱葱的紅樹林內,寄居了多種生物,互爲依存,包括有魚類、蟹類、鳥類等等,大都是稀有品種,牠們共同構成了澳門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一部分。茂密的叢林,旣綠化了四周的環境,同時也在淨化海水,淸新空氣,及減少溫室效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近年來,隨着澳門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處大興圍海造地工程,使紅樹林受到破壞,面積較前已大爲縮小了,並且因爲污染,這一片紅樹林已在98年全面枯敗。
嘉模前地
在嘉模敎堂之外,有一處寬闊空地,便是嘉模前地。那裡風光旖旎,景緻迷人,環境幽雅,空氣淸新,爲當地居民常常休憩聊天的好去處。那數幢富南歐色彩的建築物,以及兩個遍種花草樹木的美麗花園,使嘉模前地充滿歐洲浪漫情調,往往令遊人駐足,流連忘返。
嘉模敎堂正面所對,是一座富有葡式建築風格的平房,那是氹仔島唯一一間向公衆開放的圖書館。在本世紀初期,它乃氹仔的官校,後來遭廢置,整座建築物變得殘破不堪。1992年,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通過決議,把它拆卸後,按原樣重建,並於同年12月10日與澳門文化局簽署協議,將它改作“氹仔圖書館”,這樣旣美化了前地的環境,又爲廣大市民提供了閱報讀書的條件和機會。
圖書館左邊,同樣是一座南歐式建築物,曾爲官校,1956年由當時的市政機構——海島市地方委員會改作“氹仔留產所”之用,免費爲當地貧苦居民提供接生服務,七十年代初期開始,成爲明愛老人中心所在地。
嘉模前地雖不大,卻擁有兩個小公園,一個位於氹仔圖書館後,稱爲“市政花園”,裡面花圃錯落有致,植物修剪整齊,漫步其中,令人身心舒暢。另一個是在敎堂右方的“史劉蓮德女士公園”,因置有一個巨型十字架而被稱爲“十字花園”。它依山勢闢建而成,花圃呈海浪形狀,簡單之中尤見心思。花草樹木遍佈山坡,一片鬱鬱葱葱,生意盎然。園內還設有數張石椅、石櫈,供遊人休憩。在婆娑樹影之下,與三五知己小坐,迎風納爽,又或利用櫈上刻着的棋盤與友人切磋棋藝,一較高下,誠一樂也。此處地勢較高,瀕臨大海,憑欄而立,可俯瞰澳門八景之一“龍環葡韻”的美景以及那一片生長茂密的紅樹林,更可遠眺路氹連貫公路和路環島,視野十分廣闊,令人心曠神怡。早在1956年,海島市地方委員會曾將此處以澳督史伯泰將軍夫人的名字命名爲“史劉蓮德女士瞭望臺”,也許是來自葡文譯音的緣故,較爲艱澀難唸,所以很易被人遺忘,時至今日,知道這個名字的人已不多了。
嘉模聖母教堂
嘉模聖母敎堂是氹仔唯一的一間天主敎堂,位於嘉模前地,那裡是氹仔村一個環境優美的小山崗,與多條道路相通,包括光復斜路、兵房斜巷、跛腳梯、素卑古街、嘉模斜巷、賊仔巷、鏡圍等。這裡地勢較高,過去人們甚至可以在此眺望澳門南灣一帶的風光,可惜時至今日,已被氹仔的幢幢新廈阻擋了視線。
興建嘉模聖母敎堂的主張最先由氹仔駐軍司令馬德拉於1875年提出,目的是爲配合天主敎在島上的傳播,以及向當地天主敎徒提供宗敎活動場所。然而輾轉十年後,敎堂於1885年才得以建成。事實上,當時島上的天主敎信徒寥寥可數,據1880年統計數字顯示,氹仔居民總人數爲3,230人,當中敎徒僅得35名。
這座建築物樓高三層,外形古樸,設計簡單,雖沒有華麗的裝飾,但莊嚴肅穆。敎堂外牆粉以米黃色,頂部是一個小鐘樓,其下是唱詩台,設計巧妙,能令聲音從敎堂高處傳下,迴蕩四周。敎堂內側高高的窗戶,用以透入光線,令堂內一片光潔明亮。中間的主祭台上,置有嘉模聖母像,此外還有兩個側祭台,左方爲耶穌,右方爲聖若瑟,而在敎堂入口左方的小堂,同樣安置着嘉模聖母像。
7月16日爲嘉模聖母節,不過有關的慶祝活動多被安排在最接近的一個星期天舉行。
嘉善堂(醫靈廟)
嘉善堂座落在環境淸幽的施督憲正街上,它建造於淸朝光緒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 年,距今已有九十多年了。
嘉善堂原稱醫靈廟,是一間供奉醫靈大帝的廟宇。該廟外貌不揚,大門是一道饒有古典特色的趟櫳門,這在今天的澳門已是難得一見的古物了。廟內正堂上懸掛着一橫匾,上書:“奉揚仁風”,乃是該廟創建時鏡湖醫院敬送,以讚頌醫靈大帝的。
醫靈廟所供奉的醫靈大帝,實是古代醫術高超,藥學精湛的醫師和藥師的化身。古時人們對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醫藥師推崇備至,他們不僅能爲天下百姓解除病魔的纏繞,甚至可挽救寶貴的生命,因此得到了人們普遍的尊敬和讚頌,以致奉若神明,尊稱爲藥王或醫靈帝,並立廟供奉。歷史被供奉的醫藥王有多個,包括神農氏、黃帝、扁鵲、華佗、孫思邈等,有關他們的故事也被廣爲傳頌,如神農氏嘗百草以知藥性、扁鵲見蔡桓公而斷病、華佗爲關羽刮骨療傷等等,一直爲後世人津津樂道。氹仔醫靈廟大抵是當地居民祈求健康體魄,希望福壽延年而建造的。
經歷了多年的風吹雨打,嘉善堂曾一度殘破不堪,1987年,經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撥款將嘉善堂修葺一新後,重新向公衆開放。
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氹仔告利雅施利華街與巴波沙總督街交界,在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總部大樓對面。
根據天后宮正殿的一口古鐘上所記,原廟初建於公元1785年,即淸朝乾隆年間。
現存古廟重建於公元1838年春,即淸朝道光年間,這可以憑門楣石額上刻的文字加以證明。
公元1833年,海盜盤踞氹仔。中國官方派出一支船隊到氹仔剿賊,雙方展開激戰。官船的二百名在當地招募的志願兵戰死後,他們的家屬獲得官府發給撫恤金。氹仔民衆利用撫恤金,加上四十八名商人和漁民的捐款,將古廟重建成現有規模。
天后宮橫連三楝,中間正門兩旁門聯,以及正殿內的案檯、神樓、木匾等,都是重建時設置的。其中一塊匾額刻有“福蔭龍環”的字樣,證明氹仔以前的名稱叫龍環。最近幾年,氹仔有部分居民曾經建議恢復使用這個名字。
供奉在天后宮正殿神壇上的天后,與澳門媽閣廟的天后屬同一個神。天后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宋代)生於中國沿海福建省的莆田,廿八歲時逝世。她生前常以醫術和預測天氣的知識幫助漁民,死後被尊爲女神。漁民經常傳說她在海上顯靈拯救遭受颱風吹襲的船隻。“天后”是淸朝皇帝給她追封的稱號。
天后宮由氹仔街坊廟宇福利會管理。現時,除正殿之外,左右兩間偏殿由一間食肆租用。澳門文化局九十年代初曾經撥款爲這間古廟進行全面的修葺。
北帝廟
本澳廟宇衆多,其中專祀眞武大帝的,就衹得氹仔北帝廟一間而已。
北帝廟位於氹仔島地堡街嘉妹前地,又因其所在地,當地人多稱之爲北帝廟前地。這間道敎廟宇歷史頗爲悠久,據廟內石刻《重修上帝祖廟捐簽碑誌》記載,該廟創建於淸朝道光年間,約1844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該廟建築規模較路氹其他廟宇爲大,廟貌莊嚴肅穆,正門椽樑及簷拱處除繪有七彩壁畫外,更有雕刻裝飾,做工精細,造形生動,栩栩如生。兩邊門聯爲:“北總天樞威鎭龍環三沙欽聖德,極居帝位恩周漁港四海頌神功”,無非是歌頌北帝神績之語,但値得注意的是聯中所提及的“龍環”二字,它與廟內一古老鐵鐘上刻之“潭仔”一樣,均是氹仔二百多年前的舊稱。
進入廟內,可以見到正堂神像兩旁各懸一長牌匾,上書:“北方眞武玄天大帝”,顯示廟內供奉的乃是眞武大帝。
眞武大帝,又稱爲玄武大帝,是道敎尊神之一。傳說是統管北方之神,與靑龍(東),白虎(西),朱雀(南)合稱四方四神,故稱北帝,同時他又是水神,統領一切水族。後人再加以附會,說北帝是黃帝時淨樂國王子,生得高大威猛,他不統王位,卻遠赴太和山修煉,達四十二年,終於得道飛升,被玉帝冊封爲“玄天上帝”。
北帝廟之所以落戶氹仔,蓋因氹仔是一個四面環水的小島嶼,島上居民多以捕魚爲生,不論日常生活或工作等均離不開與水打交道,若稍有水患,會對島上居民生活構成極大的危害。在昔日科學尙不昌明的年代,人們衹能依靠供奉管水的北帝,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北帝廟自創建以來經過兩次較大的重修,一次是在光緒八年(即1882年),由民間自發集資進行,現時廟內仍保留許多當年所置之神臺等物品;另一次是1984年由澳門文化局負責進行並且得到東方基金會撥款資助,從此廟貌煥然一新,更被列爲重點保護文物建築。早年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當地市政機構也有爲居民組織賀誕活動,然近兩年已交由氹仔坊衆聯誼會及氹仔街坊廟宇福利會籌辦,包括一連幾晚的神功戲及燒香酬神等活動,氣氛頗爲執鬧。
消防局舊址
氹仔消防局舊址,位於消防局前地。那是一幢外表平凡的小平房,古雅樸素,線條簡單,左方大門之內,是消防局的小小停車場,可容兩輛消防車停泊,右方是工作人員辦公及休息的地方,外牆飾以淡黃色,牆上有“消防局”的葡文字樣,以及消防局標誌——一隻振翅欲飛的黑色大鷹,身上掛有五盾牌及龍的圖樣,腳踏一塊寫着“Taipa”(即氹仔的葡文名稱)的小橫匾,再往下則刻有“1956”字樣,那便是該消局建成啓用的時間。
本世紀五十年代,正値澳門炮竹業興旺時期,氹仔島成爲本澳炮竹的主要生產基地,島上的居民大都以此爲生。然而,炮竹業是一項危險性十分大的行業,因爲家庭式作坊設備簡陋,加上生產炮竹所用的原料——火藥極易燃燒爆炸,引發火災,對人們的生命造成極大威脅。有見於此,氹仔島的五間炮竹廠東主聯名向當時的海島市市政委員會(即今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的前身)遞交申請書,表示願承擔氹仔消防局的部分建築費用,更承諾每年撥出葡幣七千二佰元,作爲維持該消防局日常開支的費用。由於“考慮到在氹仔島十分需要一所消防局,不單是爲了島上炮竹廠及居民的安全起見,同時也是爲了配合城市發展計劃推動下所產生的未來的需要”①,1954年10月,海島市市政委員會批准了這一申請,氹仔消防局的建造便被提上日程。
在整個籌建過程中,除了得到民間的部分經費贊助之外,海島市市政委員會還邀請了土木工程師羅德禮先生免費設計消防局大樓並負責監管有關的建造工程,同時,又得到當時的工務、港口曁運輸司無償撥地,作爲建造消防局大樓之用,以及澳門消防局的協助,進行消防人員的培訓工作。在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下,消防局大樓終於在1956 年落成,同年5月28日,澳督史伯泰將軍親臨主持了消防局的開幕典禮。多年來,氹仔消防局一直擔負着氹仔島地區的防火滅火,保護居民生命及財產安全的重要使命。
氹仔消防局規模雖小,在當時而言,亦足夠應付當地爲數不多的居民之所需。然而,隨着本澳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氹仔島逐漸得到開發,過去那荒蕪之地被高樓大廈所替代。由於島上居民日漸增多,氹仔消防局已不敷應用,1996年5月2日,氹仔消防局被遷往位於氹仔南京街之新消防局大樓。
根據當地發展規劃,氹仔消防局舊址將會被拆卸。
澳門賽馬會
澳門地區在十七世紀已有賽馬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位於澳門黑沙灣馬場常在星期日舉行賽馬,吸引大批港客到場,而當時香港還未容許星期日賽馬。同時澳門的馬場更是世界上首個容許女騎師參與正式比賽的場地。
現時的澳門賽馬會位於氹仔柯維納馬路塡海地段,面向一個設置四面佛的廣場,是海島市最大規模的娛樂機構,佔地逾四十萬平方公尺。
賽馬會的前身是賽馬車會。賽馬車博彩娛樂在八十年代已經引入澳門。當年賽馬車會設有一座可容納一萬五千名觀衆的五層高看台大樓,按不同樓層分設公衆席、會員席及馬主席。在二千餘米的跑道上,由每匹馬拖一輛載着騎手的雙輪車進行競跑。但由於節奏較慢,不夠刺激,入場投注博彩者不多,引致專營公司大額虧損。至1989年年底,賽馬車會改組,將賽馬車改爲賽馬,於是停頓了逾半個世紀的賽馬活動在澳門地區恢愎進行。
1991年2月,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接管賽馬會,對各部門運作進行改革,除增購來自澳、歐、北美三洲的馬匹,興建新馬房、馬醫院、馬泳池、化驗室及改善跑道照明系統之外,最主要的新建項目是在看台大樓旁邊具現代化設備的賽事大樓。大樓內除設有行政人員、練馬師和騎師的專用辦公室、硏訊室和急救室外,更可容納三千名觀衆。這一系列改革使賽馬辦至具有國際水準。另一方面,改組後的賽馬會獲得政府進一步的協助,其中包括稅務優惠和批地。
至1997年,澳門賽馬會會員超過七千六百人,已登記電話投注客戶近四萬名。十一座設有中央空氣調節的馬房足以容納一千匹馬。1996年至1997年馬季共有七十五天賽馬,共完成八百三十一場賽事,總投注額廿六億三千五百萬元。整個馬季共有三十五萬二千人次入場觀看賽事,平均每個賽馬日入場人數爲四千六百九十九人。7月5日晚上的“澳門馬主協會日”賽事,總投注額達四千四百二十五萬元。
通常在廿八米闊橢圓形草跑道及有時周日在沙跑道舉行的賽事,均由設置於場內的多部攝影機以不同角度拍攝,通過場內電視播予場內外的觀衆觀看,同時賽事實况亦以人造衛星轉播至海外。
除了跑馬之外,馬會在兩條跑道圍繞的中間地段建成一個擁有九個洞的迷你高爾夫球場,附設高爾夫球練習場。這樣,馬場同時也成了高爾夫球愛好者的好去處。
氹仔炮臺
氹仔炮臺毗鄰澳門賽馬會,於1847年在葡國中尉羅利老指揮下建成,原作防衛之用,以保護當地居民免受海盜的頻繁滋擾,後來又成了澳門總督避暑的別墅。該炮臺曾是海島市警務警司署的所在地。
氹仔炮臺正門上兩端,分別架有兩支小炮管,炮口朝外,同時有兩隻石獅子守衛門前,沿、
門前的小斜路,便可步入炮臺之內。
炮臺正面向海,獨特的屋檐,由六條支柱所支撑着,側有一門進出,門上刻有一個五盾牌,以及“1847”字樣(炮臺建立的年份)。
炮臺兩側,分別建有具回敎特色的哨房,其形態獨特,外牆更飾以馬賽克(紙皮石),甚具欣賞價値。而在哨房左方,亦置有兩支大炮,顯示了炮臺的防衛能力。
沿炮臺後方的石階拾級而上,可以看到高處有一座圓形建築物,那便是昔日的火藥庫。而石階後,隱藏着一條小徑,可以通往隔壁的紀念碑花園,這花園是爲紀念1851年瑪麗亞二世戰艦爆炸中的罹難者而建的。
炮臺對開的地方因河道淤積,已成了平地一片,現在成爲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管理下的碼頭公園所在地,這個公園佔地不大,但設計頗具心思,園內花草樹木修剪整齊,鬱鬱葱葱,花圃形形式式,十分特別,吸引了不少遊人在此流連欣賞。
紀念碑花園
紀念碑花園位於氹仔西北馬路旁,靠近隧道口,與氹仔炮臺爲鄰。它依山而建,面積雖不大,但小巧雅緻,環境幽靜,1991年3月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將它改建成花園,正式向遊人開放。
沿着石階蜿蜒而上,衹見園內遍植花草樹木,生長得十分旺盛。放眼四周,滿目蒼綠,間有鮮花點綴其中,加上林中鳥兒偶爾輕鳴,一派鳥語花香,令人有賞心悅目之感。赭紅色的水泥扶手,被仿製成樹皮模樣,別具特色。
顧名思義,這個花園是爲一個紀念碑而設。它矗立在園內最高處,乃是建於1851 年。紀念碑的頂部是一個十字架,碑上分別刻有中、葡兩種文字,顯示是爲紀念葡萄牙戰船“第二瑪麗亞”號爆炸事件中罹難的人士而建造的。
事件發生在1850年10月29日,一艘由葡萄牙千里迢迢駛至澳門的戰船“第二瑪麗亞”號正停泊在氹仔碼頭。時値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誕辰紀念日,船上水手們把戰船裝飾得十分漂亮,船上彩旗飄揚,充滿節日的歡樂氣氛。當日正午時分澳門炮台還鳴放禮炮,爲女王祝壽。正當人們興高采烈地歡渡良辰之際,災難卻突然從天而降,戰船在一聲巨響中被炸得粉碎,附近停泊的幾艘船隻也難逃厄運,爆炸聲響徹整個氹仔島,死傷者人數衆多。據官方統計,船上224名水手中,罹難者多達188人,傷者更是不計其數,包括許多在近岸處的中國人。造成這次事故的眞正原因,坊間雖衆說紛紜,但至今仍未有一個定論。
不知何故,當年所立的紀念碑,上面所記的事件發生年份(1848年)及立碑年份(1880年),竟與歷史事實不相符合。爲此,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於1995年作出修正,把它們分別改爲1850年及1851年。
每逢10月29日,都會有澳門港務廳的官員前往該花園舉行宗敎儀式,並獻花致祭。
澳門垃圾焚化爐廠
如何正確處理垃圾,是本世紀初直至1992年嚴重困擾澳門政府的一個問題。澳門居民每天產生共約四百七十公噸的家居垃圾和工商業垃圾,然而在這個人口如此密集的地區並無適當地點用作垃圾堆塡。
在1992年,澳門地區十六平方公里面積中有大約三十九萬人口,平均每人每天生產一公斤垃圾。這一年澳門垃圾焚化爐廠投入生產,垃圾處理的問題才得到較徹底的解決。
澳門垃圾焚化爐廠位於北安塡海區,佔地大約四萬平方公尺,每小時能夠焚化三十六公噸垃圾,處理能力足夠應付澳門地區直至2010年的需要。
焚化爐廠三分之一的投資用於焚化拉圾過程中空氣淨化的設施,使焚化爐廠的運作符合先進國家所採用的環保標準。

13.1.2 氹仔街道名稱(中葡對照)
(順筆劃排列)
二劃
七譚公路…………………574
三劃
三家村……………………575
大連街……………………576
大蘿巷……………………577
大埔街……………………576
山治美蘭打前地…………575
四劃
中街………………………576
巴波沙總督前地…………575
巴波沙總督街……………577
日頭街……………………577
木鐸街……………………577
水鴨街……………………576
天文台斜路………………575
五劃
氹仔西北馬路……………574
仙女巷……………………577
加菲也巷…………………577
北安大馬路………………574
北安前地…………………575
北安碼頭馬路……………574
北安圓形地………………575
北京街……………………576
司徒澤雄神父馬路………575
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574
布拉干薩街………………576
布拉格街…………………576
打鐵圍……………………574
永勝街……………………576
永富街……………………575
永發街……………………576
永誠街……………………576
永寧街……………………576
永福街……………………575
永樂圍……………………574
永福街……………………575
生央街……………………576
六劃
光復街……………………575
地堡街……………………576
安樂街……………………577
成都街……………………576
汕頭街……………………576
米也馬嘉禮前地…………575
米尼奧街…………………576
西安街……………………576
七劃
佛山街……………………576
何連旺街…………………577
兵房斜巷…………………574
告利雅施利華街…………575
宋玉生博士圓形地………575
沙維斯街…………………576
里斯本街…………………575
八劃
亞利雅架前地……………575
亞利雅架圓形地…………575
亞威羅街…………………576
卓家村……………………575
卓家村路…………………574
和睦街……………………577
官也街……………………576
拉哥斯街…………………576
杭州街……………………576
松樹尾……………………575
花朵圍……………………574
幸運圍……………………574
花園街……………………576
波爾圖街…………………576
九劃
信安馬路…………………574
南京街……………………576
客商街……………………577
律政司街…………………576
施督憲正街………………576
柯打蘇沙街………………576
柯維納馬路………………574
美副將馬路………………574
耶都地巷…………………577
胡琴巷……………………577
風景巷……………………577
飛能便度街………………577
飛機場圓形地……………575
十劃
哥英布拉街………………576
埃武拉街…………………576
孫逸仙博士大馬路………574
孫逸仙博士圓形地………575
徐日昇寅公馬路…………574
徐日昇寅公圓形地………575
桂林街……………………576
消防局前地………………575
海邊馬路…………………574
海洋花園大馬路…………574
海洋花園第一街…………577
海洋花園第二街…………577
海洋花園第三街…………577
海洋花園第四街…………577
海洋花園第五街…………575
海洋花園第六街…………577
海灣圍……………………574
海灣街……………………575
素啤古街…………………577
馬拉松圓形地……………575
馬德拉街…………………575
高勵雅馬路………………574
十一劃
偉龍馬路…………………574
基馬拉斯大馬路…………574
望地列古街………………576
連理巷……………………577
連理街……………………577
排角路……………………576
十二劃
菜園路……………………574
買賣巷……………………577
買賣街……………………577
跛腳梯……………………574
順怡街……………………575
順景街……………………577
順發街……………………575
順榮街……………………575
黑橋街……………………575
十三劃
奧林匹克大馬路…………574
新巷………………………577
新馬路……………………574
賊仔巷……………………577
運動場道…………………574
運動場圓形地……………575
路氹連貫公路圓形地……575
十四劃
嘉妹前地…………………575
嘉路士米耶馬路…………574
嘉模前地…………………575
嘉模斜巷…………………574
嘉樂庇總督馬路…………574
榮光巷……………………577
福隆巷……………………577
福隆彩巷…………………577
韶關街……………………577
聚龍街……………………576
肇慶街……………………576
十五劃
廣東大馬路………………574
德行前地…………………575
德行街……………………576
潮州街……………………576
十六劃
橋樑前地…………………575
盧伯德圓形地……………575
盧廉若馬路………………574
興隆街……………………577
學院路……………………576
十八劃
雞毛圍……………………574
雞頸馬路…………………574
十九畫
蟻圍………………………574
鏡圍………………………575
二十劃
蘇利安圓形地……………575
二十四劃
體育里……………………574
體育路……………………576
氹仔區
中文名稱 葡文名稱
海邊馬路 AVENIDA DA PRAIA
嘉路士米耶馬路 AVENIDA DE CARLOS DA MAIA
基馬拉斯大馬路 AVENIDA DE GUIMARÃES
廣東大馬路 AVENIDA DE KWONG TUNG
運動場道 AVENIDA DO ESTÁDIO
海洋花園大馬路 AVENIDA DOS JARDINS DO OCEANO
孫逸仙博士大馬路 AVENIDA DR SUN YAT SEN
奧林匹克大馬路 AVENIDA OLÍMPICA
徐日昇寅公馬路 AVENIDA PADRE TOMÁS PEREIRA
信安馬路 AVENIDA SON ON
偉龍馬路 AVENIDA WAILONG
永樂圍 BECO DA ALEGRIA
海灣圍 BECO DA BAÍA
蟻圍 BECO DA FORMIGA
幸運圍 BECO DA SORTE
花朵圍 BECO DAS FLORES
體育里 BECO DO DESPORTO
打鐵圍 BECO DO FERREIRO
雞毛圍 BECO DO PENACHO
嘉模斜巷 CALÇADA DO CARMO
兵房斜巷 CALÇADA DO QUARTEL
卓家村路 CAMINHO DA POVOACAO DE CHEOK KA
菜園路 CAMINHO DA SHORTAS
跛腳梯 ESCADA DO COXO
高勵雅馬路 ESTRADA ALMIRANTE MAGALHÃES CORREIA
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 ESTRADA ALMIRANTE MARQUES ESPARTEIRO
美副將馬路 ESTRADA CORONEL NICOLAU DE MESQUITA
雞頸馬路 ESTRADA DA PONTA DA CABRITA
北安碼頭馬路 ESTRADA ADA PONTE DE PAC ON
北安大馬路 ESTRADA DE PAC ON
七譯公路 ESTRADA DE SETE TANQUES
柯維納馬路 ESTRADA GOVERNADOR ALBANO DE OLIVEIRA
嘉樂庇總督馬路 ESTRADA GOVERNADOR NOBRE DE CARVALHO
盧廉若馬路 ESTRADA LOU LIM IEOK
氹仔東北馬路 ESTRADA NORDESTE DA TAIPA
新馬路 ESTRADA NOVA
司徒澤雄神父馬路 ESTRADA PADRE ESTEVÃO EUSEBIO SIT
嘉妹前地 LARGO CAMÕES
橋樑前地 LARGO DA PONTE
德行前地 LARGO DAS VIRTUDES
北安前地 LARGO DE PAC ON
嘉模前地 LARGO DO CARMO
消防局前地 LARGO DOS BOMBEIROS
巴波沙總督前地 LARGO GOVERNADOR TAMAGNINI BARDOSA
米也馬嘉禮前地 LARGO MAIA DE MAGALHÃES
亞利雅架前地 LARGO OUVIDOR ARRIAGA
山治美蘭打前地 LARGO SANCHES MIRANDA
鏡圍 PATIO DO ESPELHO
卓家村 POVOAÇÃO DE CHEOK KA
松樹尾 POVOAÇÃO DE CHUN SU MEI
三家村 POVOAÇÃO DE SAM KA
天文台斜路 RAMPA DO OBSERVATÓRIO
馬拉松圓形地 ROTUNDA DA MARATONA
運動場圓形地 ROTUNDA DO ESTÁDIO
蘇利安圓形地 ROTUNDA DE LEONEL DE SOUSA
北安圓形地 ROTUNDA DE PAC ON
飛機場圓形地 ROTUNDA DO AEROPORTO
路氹連貫公路圓形地 ROTUNDA DO ISTMO
孫逸仙博士圓形地 ROTUNDA DR.SUN YAT SEN
ROTUNDA DR.CARLOS A.CORREA PAES
宋玉生博士圓形地 D’ASSUMPÇÃO
亞利雅架圓形地 ROTUNDA OUVIDOR ARRIAGA
徐日昇寅公圓形地 ROTUNDA PADRE TOMÁS PEREIRA
伯德圓形地 ROTUNDA TENETEP.J.DA SILVA LOUREIRO
里斯本街 RUA CIDADE DE LISBOA
海洋花園第五街 RUA CINCO DOS JARDINS DO OCEANO
告利雅施利華街 RUA CORREIA DA SILVA
海灣街 RUA DA BAÍA
永福街 RUA DA FELICIDADE
順發街 RUA DA FORTUNA
順怡街 RUA DA HARMONIA
馬德拉街 RUA DA MADEIRA
黑橋街 RUA DA PONTE NEGRA
順榮街 RUA DA PROSPERIDADE
光復街 RUA DA RESTAURAÇÃO
永富街 RUA DA RIQUEZA
永寧街 RUA DA TRANQUILIDADE
永勝街 RUA DA VITÓRIA
水鴨街 RUA DAS GAIVOTAS
德行街 RUA DAS VIRTUDES
亞威羅街 RUA DE AVEIRO
布拉格街 RUA DE BRAGA
布拉干薩街 RUA DE BRAGANÇA
沙維斯街 RUA DE CHAVES
潮州街 RUA DE CHIU CHAU
聚龍街 RUA DE CHOI LONG
哥英布拉街 RUA DE COIMBRA
埃武拉街 RUA DE EVORA
佛山街 RUA DE FAT SAN
杭州街 RUA DE HONG CHAU
柯打蘇沙街 RUA DE HORTA E SOUSA
桂林街 RUA DE KWAI LAM
拉哥斯街 RUA DE LAGOS
望地列古街 RUA DE MONTENEGRO
南京街 RUA DE NAM KENG
北京街 RUA DE PEQUIM
生央街 RUA DE S.JOÃO
西安街 RUA DE SAI ON
汕頭街 RUA DE SAN TAU
成都街 RUA DE SENG TOU
肇慶街 RUA DE SIU HENG
大連街 RUA DE TAI LIN
大埔街 RUA DE TAI POU
永誠街 RUA DE VISEU
施督憲正街 RUA DIREITA CARLOS EUGÉNIO
學院路 RUA DO COLÉGIO
官也街 RUA DO CUNHA
律政司街 RUA DO DELEGADO
體育路 RUA DO DESPORTO
花園街 RUA DO JARDIM
中街 RUA DO MEIO
米尼奧街 RUA DO MINHO
排角路 RUA DO PAI KOK
波爾圖街 RUA DO PORTO
永發街 RUA DO PROGRESSO
地堡街 RUA DO REGEDOR
安樂街 RUA DO RETIRO
日頭街 RUA DO SOL
素啤古街 RUA DO SUPICO
海洋花園第二街 RUA DOIS DOS JARDINS DO OCEANO
連理街 RUA DOS BEM CASADOS
木鐸街 RUA DOS CLÉRIGOS
買賣街 RUA DOS MERCADORES
客商街 RUA DOS NEGOCIANTES
飛能便度街 RUA FERNÃO MENDES PINTO
巴波沙總督街 RUA GOVERNADOR TAMAGNINI BARBOSA
興隆街 RUA HENG LONG
何連旺街 RUA HO LIN VONG
海洋花園第四街 RUA QUATRO DOS JARDINS DO OCEANO
海洋花園第六街 RUA SEIS DOS JARDINS DO OCEANO
韶關街 RUA SIU KUAN
順景街 RUA SON KENG
海洋花園第三街 RUA T~^RES DOS JARDINS DO OCEANO
海洋花園第一街 RUA UM DOS JARDINS DO OCEANO
和睦街 RUA WO MOK
風景巷 TRA VESSA DA BOA VISTA
福隆彩巷 TRAVESSA DA ESPERANCA
福隆巷 TRAVESSA DA FELICIDADE
榮光巷 TRAVESSA DA GLÓRIA
胡琴巷 TRAVESSA DA REBECA
仙女巷 TRAVESSA DAS BRUXAS
大蘿巷 TRAVESSA DAS CANASTRAS
加菲也巷 TRAVESSA DAS GÁVEAS
耶都地巷 TRAVESSA DE SANTA GERTRUDES
連理巷 TRAVESSA DOS BEM CASADOS
賊仔巷 TRAVESSA DOS LADRÕES
買賣巷 TRAVESSA DOS MERCADORES
新巷 TRAVESSA NOVA
13.2 路環簡圖

13.2.1 路環遊蹤
路環島
路環島,舊稱“九澳”、“過路環”或“鹽灶灣”,地處澳門地區之最南部,距離澳門半島8公里處,居於珠江口“十字門”之要扼。在澳門的三個組成部分——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之中,以後者的面積爲最大,目前的路環包括聯生工業村的塡海地在內,總面積達到7.82平方公里,據1996年官方的統計數字顯示,島上居民約有2,500人。
該島處於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期文化圈內,是考察古人類生活狀况的一個重要地點。自本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陸續有學者在路環黑沙一帶展開考古挖掘工作,此後不斷挖掘出遠古時期的物件來,包括陶瓷碎片、石器和玉器等,經有關專家鑑定,它們分別屬於由新石器時代至淸代間的文物,從而證實路環島至少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便已有人類活動了,這一發現無疑有助加深對澳門史前史的認識。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硏究中心硏究員鄧聰的觀點,路環黑沙發掘出來的文物與越南、台灣、香港及其他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出土文物是屬於同一文化類型的。
在明淸兩朝時期,路環與氹仔島一樣,同屬香山縣管理。1864年12月23日,葡萄牙人入據路環之荔枝碗,建造兵營,並派兵駐守,從而揭開了葡人涉足路環島的序幕。
過去路環居民大多從事鹽業,後來則以漁業和農業爲生,當然亦少不了我們所熟悉的造船業,曬製鹹魚,煉製蠔油和蝦醬以及養殖家禽等。隨着經濟的不斷發展,到了今天,這幾種傳統的營生活動經已式微。
過去的路環島僅可依靠船隻維持與澳門半島及氹仔島的往來,1968年路氹連貫公路把氹仔與路環島連接起來,目前該連貫公路正進行擴闊工程,以配合未來發展的需要。
路環島一向被譽爲“澳門的市肺”,擁有迷人的大自然景色,儘管近年該島都市化建設發展迅速,仍不失爲一個遠離都市煩囂的世外桃源。在一片濃綠簇擁之下,是那靑靑的山丘,山中蜿蜒的健康徑和家樂徑,以及寄生其間的動物,爭姸鬥麗的花朵。路環島除了擁有兩個美麗的海灘外,還有一條恬靜如世外桃源的小村落,置身其中,無論是漫步在窄窄的街巷,或是海濱的堤岸上,都會勾起人們對昔日路環島的點點回憶,尤其是數十年前的漁港風貌,漁民忙於收取漁獲,商店售買鹹魚生意興隆的那一片繁榮景象。
就城市功能而言,組成海島市的兩個島嶼——氹仔島和路環島均各具特色。前者在近年內的發展相當迅速,新建樓宇如雨後春笋,逐漸成爲一個新型的住宅區,後者則擁有本澳最大的綠化帶,是澳門一個不可多得的休憩場所。島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動植物及自然景觀均受到悉心保護,還有十數條步行徑和家樂徑供遊人遠足,使終日奔忙於石屎森林中的人們能在此偸閒避靜,呼吸淸新的空氣,一覽靑山綠樹之美景,盡情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
根據澳門政府的發展藍圖,路環島將有更大的發展潛力。近年在該島進行了多項大型建設,包括路環發電廠、九澳深水港等,而位於石排灣郊野公園外的聯生工業村則是澳門政府吸引本地及外地資金,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的重要基地。按照計劃,路環與氹仔兩島會通過塡海造地工程連接起來,建成一個多功能的新型城市,並將成爲未來澳門與鄰近經濟特區間架接鐵路和公路網絡的一個重要樞紐。展望未來的路環島,將有一番新的景象。
九澳村三聖廟
九澳三聖廟位於九澳村後,建於淸朝光緒九年,即公元1884年。廟內神壇供奉的三個木雕神像,包括洪聖、關聖和譚公,俗稱“三聖大王”,是九澳村的保護神。
位於神壇正中的神像是洪聖。洪聖是一個重要的海神,在澳門鄰近的一些廣東縣市,民間亦給予洪聖“大王”的銜頭。
在洪聖左面的是關聖。關聖即關帝,原名關羽,中國東漢末年(220~265)一名英勇忠義的將軍。民間有這樣的傳說:關羽死後他的魂魄在玉泉山寺廟中成爲神。到了宋眞宗時,解州鹽池妖魔作怪,眞宗招告張天師求助,張天師派關羽前往平妖。七日後,解州天空雷奔電閃,白晝如夜,天上隱約有金戈鐵馬的聲音。這樣持續了五天才天晴,妖魔盡被降伏。眞宗大喜,封關羽爲武安王。至明朝萬歷年,皇上又封關羽爲伏魔大帝。淸代乾隆皇帝更封關羽爲忠義神武靈估關聖大帝,並建享武廟,規定拜關帝爲國祀要典,從此關帝廟在全國各地紛紛興建。
在洪聖右面的是譚公。譚公原名譚仙、譚公道,據傳說,他原在惠州九龍山修行,平日出山有一隻老虎伴隨,自幼能預測天氣,替人治病非常靈驗,死後每次顯靈都化身爲小童。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是三聖廟賀誕的日子,同一天也是關帝誕。許多九澳村子弟在聚集一起,奉燒豬,燒衣紙,向三聖祭奠,並舉行村民聯歡聚餐。在五十年代之前,還常上演由鄕紳贊助的神功戲,廟和戲棚附近成爲臨時市集,進行農產品、漁獲物和日常用具的買賣,十分熱鬧。
據很久以前的傳說,有一年正舉行廟會的時候,一隊海盜乘船來犯。然而,海盜的首領見到三聖廟一帶旌旗飄動,以爲官兵已經進駐,嚇得慌忙下令船隊撤退。賊船退後,村民相信他們得免一場劫難是由於三聖顯靈。自此之後,對三聖的祭祀更加虔敬。
七苦聖母小堂
七苦聖母小堂位於九澳聖母村內,該村在本世紀初曾建有一所痲瘋病院,收容痲瘋病人,而小堂與痲瘋病院相鄰,是一所專爲痲瘋病人而設的天主敎敎堂。由於地點偏僻,故一直以來前往參觀的人並不多。
七苦聖母小堂在本澳所有敎堂之中顯得頗爲與衆不同,它的建築外型猶如一個露營帳篷,計有門共十五扇,以求令敎堂更爲通風透氣,同時亦方便痲瘋病人進出。
小堂的前身,原是一間小禮拜堂,1934年由澳門主敎魯爾士主持開幕及祝福儀式,當年這間小禮拜堂還曾附設一所遊樂室,內有電視機、中式樂器、書籍等設施,爲痲瘋病院的病人提供娛樂。後來小禮拜堂被重建,成爲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七苦聖母小堂。1966年7月24日,小堂由主敎鄧保羅主禮開幕。
七苦聖母小堂是集各界人士的慈善捐款興建而成,當中包括了羅馬敎皇保羅四世的個人捐款。在這座建築物頂上,置有一個耶穌受難像,該像重180磅,高2.6米,造型優美,是由意大利米蘭的雕塑家麥善拿設計,並免費贈送給七苦聖母小堂的。
聖母村內的痲瘋病院自八十年代起由澳門社會工作司接管,並於1991年易名爲“九澳老人院”,繼續收容昔日染有痲瘋病,今已痊愈的長者,使他們能夠得到適當的照顧,以安享晚年。
九澳村與觀音廟
九澳村位於路環東北角,由於它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珠江口,古代曾經是進出路環島的重要地點,自從連接氹仔與澳門的碼頭在路環市區建成後,九澳變成了僻靜的村落。
過去九澳村民絕大多數是漁民和農民。田地用山泉灌漑,早期生產水稻、花生、薯仔等,後期以栽種蔬菜、花奔和飼養牲蓄爲主。
四十年前,九澳尙有禾田三百多畝,居民連同艇戶約近四百人,後來漁船遷往路環市區或澳門靠近碼頭附近的地方灣泊,同時珠江三角洲附近海域受到工業污染,也迫使部分原本在近海捕魚的漁民放棄漁業。另一方面,隨着山泉受到水泥路面和建築工程阻塞,農業趨於式微。近三十年來,農田被商人收購,大部分居民已遷往澳門或香港謀生。他們遺下的農具,有部分存放於石排灣郊野公園內的土地曁自然博物館中展覽。
觀音廟是九澳村最古老的文物建築,根據廟內碑文所載,這座面積細小的廟宇始建於1881年(即淸朝光緒七年),於1907年(即光緒三十三年)重修。
這間佛敎廟宇供奉的是觀音,傳說中觀音原是興林國國王的三女妙善,十九歲時做了尼姑,獲釋迦佛指引,到南海普陀岩修煉九年,於夏曆六月十九日得道,獲封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能示現三十三種形相,包括男身和女身。
大約四十年以前,九澳灣漁船上的漁民常到觀音廟進香,並常有打醮之會。現在廟宇一帶寂靜無聲,廟前石階通道和石桌、廣場常堆積枯葉。
九澳村民會大約十五年前重修觀音廟。目前廟前門廊保存幾幅彩繪,廟門沒有楹聯,但廟內左存放一副九十年前由竹灣漁民送的紅底金字木刻對聯:“思廣大,誦慈悲,座下蓮花占斷西風三月景;救災厄,推苦難,瓶中楊柳分來南海一枝春”,表達了對觀音的頌揚,遣辭用字頗見高雅。
澳門“青年挑戰”福音戒毒中心
澳門“靑年挑戰”福音戒毒中心座落在路環九澳一個較爲偏遠的小山谷中,那裡四周綠樹圍繞,環境相當優美。那裡旣是戒毒中心的總辦事處,又是一間向吸毒者提供戒毒服務的康復中心。
“靑年挑戰”福音戒毒中心是一個防止吸毒、建立戒毒工作和協助戒毒者重返社會爲宗旨的非牟利性質的宗敎組織,它的創立可追溯到1958年,美國一位名叫韋克信(David Wilkerson)的牧師到了紐約,並致力於幫助現代大城市裡的邊緣靑少年戒毒及重返社會的工作中,漸漸地便形成了“靑年挑戰”福音戒毒中心這一宗敎組織,協助靑少年防止吸毒,戒毒和重新融入社會,他們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對靑少年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
不久之後,在美國其他城市,甚至歐洲、亞洲等地都陸續出現了類似的組織,各組織間無從屬關係,卻都使用“靑年挑戰”這一名稱。
1981年,葡萄牙傳敎士加文狄來到小城澳門,展開在本地的宗敎慈善工作,幫助獄中的囚犯,醫院的病人以及舊社會康復中心的人員,重建新生活。由於留意到澳門的靑少年癮君子有日漸增加的趨勢,牧師又積極聯絡香港的康復中心,讓部分靑少年癮君子可以到香港接受戒毒治療。但港澳兩地來往不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這項工作的進一步發展。爲了使更多的人可以得到幫助,加文狄牧師決定在澳門籌建一個專爲本地的邊緣靑少年服務的康復中心。
他的提議在社會上得到了熱烈回響,1989年,澳門“靑年挑戰”福音戒毒中心成功獲得政府無償撥地,讓他們在路環九澳的小山谷中興建康復中心。在各敎會、私人團體和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之下,戒毒中心工作人員憑着堅強的信念,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終於在一片荒蕪之地上建起了康復中心所必需的設施,加文狄牧師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了,後來這裡更成了澳門“靑年挑戰”福音戒毒中心的總部所在地。
戒毒中心的基礎設施包括數幢簡陋的平房,供男女“學員”們(即戒毒者)入住及接受治療,還有一個籃球場進行體育運動之用,以及一個小小的農場,可以飼養雞鴨,種植蔬菜、果類,而沿海的地方還用竹柵圍成魚塘養殖魚類,那是學員參與勞動的地方,目的是讓學員們可以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自食其力。
目前正在這個康復中心接受戒毒治療的“學員”共有12名,全職工作人員有5名,而利用業餘時間兼職的工作人員則有數十多人之多。
澳門政府對澳門“靑年挑戰”中心的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並給予大力的支持,除了澳門總督韋奇立將軍本人以及社會工作司提供資助外,衛生司派出一名護士全職爲康復中心工作。
1995年,澳門總督韋奇立將軍以及其他政府官員到康復中心作官式訪問,並對康復中心所進行的這項有意義的工作予以嘉獎,大大鼓舞了戒毒中心各工作人員和學員們的信心。
路環發電廠
路環發電廠位於路環島的九澳,是澳門電力公司屬下兩間發電廠中的其中一間。
澳門電力公司的前身爲澳門電燈公司,成立於1904年,但直至1972年取得本澳電力資源之生產、運輸、配置及售賣的專營權後,公司重組,才正式易名爲“澳門電力公司”,此後一直在本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着一個重要的角色。
自七十年代開始,澳門經濟發展,人口激增,對電力需求也相應地快速增長,故此有必要設立新的發電廠的需要,以回應社會所需。然而,新發電廠的設立,將不可避免地帶來噪音及環境污染問題,而且澳門地狹人稠,空間不多,加上珠江河水水位較低,難以被新發電廠利用以進行最爲經濟實惠的冷卻工序。考慮到上述種種技術和環境因素,最終便選擇了路環島作爲興建新發電廠的地點。
1978年,路環發電廠正式落成啓用,此後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路環發電廠因應社會上日益增加的電力需求,不斷完善各種設備,務求以高質素的服務滿足社會所需。
在路環發電廠成立之時,首先安裝了兩個蒸氣渦輪發電機組(G1和G2)。但近十年來隨着本澳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電力消耗量更以超過12%的速度遞增,舊有設備不足以滿足所需,澳門電力公司爲此對路環發電廠先後進行了三期的擴建工程,增設了6個共3組低速柴油發電機組(G3/G4,G5/G6及G7/G8),大大增加了電廠的發電量。目前路環發電廠的總安容量達270兆瓦,佔澳門電力公司總發電量的75%以上,成爲世界上採用柴油發電機組的電廠中最大的一間。
爲了確保安全及可靠的操作,發電廠採用了監控和數據收集系統,利用電腦處理無數不停閃動的信號燈。在這個系統中,所有運行參數都在不斷地受到監察,倘有任何偏差,馬上可在操作終端機上作報告並由打印機列出記錄。
柴油發電機組具有廢熱回收系統,它主要是從主機所排出的廢氣中,再抽取其有效熱能並加以利用。所有排出的廢氣通過廢氣回收鍋爐後轉化爲熱能,用來加熱燃油及驅動蒸汽渦輪機。
至於在主機的冷卻水系統中的熱能,則可以回收作海水化淡器的加熱之用,每日可蒸餾出280立方米的淡水。
柴油發電機組在各種相應系統的配合下發揮出很高的效能,從而使澳門電力公司的總盈利約達50%,因而電費的加價也總是低於通脹的。
發電廠亦關注本身所排出的液體及廢氣對自然環境及居民生活質素等方面所造成的傷害,並盡量把它減至最小。
廢氣排放經由一個77米高的煙囱排到空中消散,並有儀器隨時監察空氣中的廢氣含量。
爲確保排出海中液體之淨化程度,所有排放物分別由兩個系統作出適當處理:
——所有由電廠所排出的廢油/水等,都通過一個油/水分離池,目的是將油從水中分隔出來,分離的水排入海中,而剩餘在油池內的廢油將泵往廢油缺作處理,然後再運往G1/G2蒸汽渦輪機主鍋爐燃燒。
——在柴油機方面,經淸洗廢氣鍋爐後所排出的酸性液體進入廢水池中和後,並使固態粒除去,將中和後的非酸性液體排入海中。
九澳港
澳門共有三個港口,一是曾在本澳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內港,主要是提供漁業、散貨和內地客運服務;二是新口岸的外港,主要承擔港澳間的客運以及澳門與臺灣高雄間的客運,而九澳港,則是一個集貨櫃及燃油於一身的專業性碼頭。
這三個碼頭功能各異,相互補足,爲本澳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極爲有利的條件。
九澳港位於路環九澳村一幅塡海地上,其選址於此,是因爲那裡的沙泥淤積程度相對較其他地方少,而新建的澳門國際機場,其延伸出來的跑道可對港口起到防風防波的作用。
直至1995年12月澳門國際機場建成之前,本澳約九成的出入口貨物都是經海路運輸,故九澳港的興建,對本地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澳門政府選擇了在居住人口密度較低的九澳興建港口及燃油庫,該港口可讓更大容量的貨輪進行貨物裝卸工作,一改過去本澳衹能以小容量貨船將貨物運往鄰埠香港的大貨輪托運的情况,大大有利於本澳貨運業的發展。
九澳港由集中國、葡國、香港和澳門等各方資本組成的澳門港口管理有限公司負責興建和管理,該公司將貨櫃碼頭委託予南光集團屬下的澳門燃油管理公司進行經營。
九澳貨櫃碼頭於1992年開始投入運作,其第一期工程的總站佔地面積爲4.5公頃,停泊區總長135米,作業區面積達7,000平方米,貨櫃停放處20,400平方米,貨倉1,200平方米(可擴大至4,800平方米),而該碼頭最多可停放1,500個標準貨櫃箱(TEU——即20噸之標準箱),每年則可裝卸8萬個之多。
1996年,九澳港貨櫃碼頭的吞吐量共5萬個貨櫃,當然,港口的總吞吐量還遠遠不止這個數目。
預計在短期內將進行第二期的港口擴建工程,並將塡海造地約29公頃,以擴大九澳港的吞吐量。
至於佔地共8公頃的燃油庫也於1994年投入了運作。在1996年,本澳市場上的大部分燃油產品均經此處運送,包括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汽、重油等多種油類。 展望未來,配合澳門國際機場的營運,以及將會連接離島與廣東省的公路及鐵路網絡的建成,將會大大提高九澳港的使用率,這對於本澳乃至鄰近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澳門高爾夫球鄉村俱樂部
在本澳,打高爾夫球並不是一項十分普遍的運動,然而小小的路環島就已擁有兩個高爾夫球場了,一個是設於黑沙綜合公園內的迷你高爾夫球練習場,另一個同樣位於黑沙,屬於澳門高爾夫球鄕村俱樂部的標準高爾夫球場。
澳門高爾夫球鄕村俱樂部與威斯汀酒店相毗鄰,從外表上看,俱樂部與該酒店的建築形式十分相似,令不少人誤以爲兩者同屬一間公司呢。澳門高爾夫球鄕村俱樂部是一間爲其會員進行高爾夫球運動提供相應設施和服務的專門會所,由海島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投資興建,於1993年1月25日建成啓用,俱樂部的各項管理事宜,則由海島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委託了CCA International Ltd.負責。
該俱樂部建於路環的一個小山丘,三面環海,佔盡地利,附設有本澳獨一無二的高爾夫球場。球場橫跨數個山坡,佔地約87畝。球場之內,根據山上起伏的地勢精心設計了18個球洞,使球手們盡享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活動環境,其中第5洞的草坪地帶長450碼,被一險峻山谷橫過,難度之高屬亞洲同類型球洞中之冠。同時球場瀕臨大海,從那裡可以俯望美麗的黑沙海灘,現代化的澳門國際機場,以及迷人的南中國海,醉人景色,盡入眼簾,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
除了高爾夫球場外,俱樂部內還設有其他供會員享用的設施,如網球場、花園、泳池等,全部都經過精心考究的設計,並配備先進的康樂設施,可以說它是一所具一流水準的渡假樂園,置身其中,可以享受到無窮的樂趣,是遠離都市煩囂,進行休閒活動,以紓緩工作壓力和身體疲累的最佳場所。
優美的環境,先進的設施,良好的服務,使俱樂部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加入的會員之中,多來自鄰近地區和國家的人士,他們都經常來到這裡打球消遣。
黑沙
黑沙位於路環島東南沿海,海岸長一千二百多米,因其獨特的黑色幼沙滿佈海灘而得名。黑沙不僅擁有美麗的海灘,以及環境優美,遊樂設施完善的黑沙公園,還有一片面積頗大,剛剛落成啓用的黑沙海灘休憩區,因而成爲了人們休閒遊樂的一大好去處。
黑沙海灘是本澳的天然海浴場,由澳門政府於1935年開發,此後那裡的輔助設施逐漸被完善,吸引了無數遊人前往,成爲人們在閒暇時間外出玩樂,與大自然接觸的最佳選擇。在炎炎夏日裡踏浪戲水,與碧波共舞,又或躺於柔軟如墊,黝黑細滑的沙灘上,悠遊自在地盡享燦爛的陽光以及和暖的海風,放眼欣賞四周優美怡人的景色,海面排浪潮湧,銀花蕩漾遠處海天一色,浩瀚無涯,的確是賞心樂事。
黑沙公園則爲遊人提供了極好的康樂活動場地,公園佔地19,620平方公尺,由兩位葡萄牙則師Bruno Soares和Francisco Caldeira Cabral負責設計,於1985年2月落成,同年6月18日由當時的澳門總督高斯達上將主持了公園的啓用儀式。
當時高斯達上將透過批示的方式將黑沙公園的所有設施交予海島市市政負責管理和保養,同時又指出市政機構可以將公園轉交由第三者負責全部或部分的管理工作。基於這一批示,該公園在1987年至1990年這段期間內曾被交給了一間名爲“康樂場所管理有限公司”的機構負責進行租賃和經營活動。爲了讓更多的市民能夠享用黑沙公園的各種康樂設施,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在1990年1月1日起決定以非牟利的形式管理公園,同時更加大了對公園的投資,擴建園內的活動設施,由1990至1996年的短短六年間已投入了共4百多萬元澳門幣。現在黑沙公園內的活動設施,如游泳池、網球場、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區、小型哥爾夫球場、綜合性體育場及野餐區等,還有佔地多達6,300平方米的綠化區,爲市民提供了很好的休閒活動場所,所以每逢假期,那裡都聚滿遊樂的人群,到處歡聲笑語,熱鬧非常。
値得一提的是在黑沙公園的範圍內曾經進行過考古發掘工作,1995年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硏究中心與澳門大學中文系共同發掘,收獲豐富,發掘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和玉石作坊遺址,水晶指環和石環等環玦飾物,以及石鎚等玉器製作工具,學者認爲憑這些物件可以證明新石器時代黑沙灣一帶曾有先民活動。
位於黑沙海灘側的黑沙海灘休憩區,該處原是“澳門治安警察廳福利會夏令營”的所在地,1961年6月由澳門政府以無償方式批出,後來福利會管理委員會考慮到要讓更多的市民享用,於1991年底將這幅土地交還給澳門政府,由於當時政府正對路環島的整治和發展進行有關的硏究工作,故未就該場地的用途作出界定。到了1997年初,土地工務運輸司在經過與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和港務局的多次會議後,展開了這一片土地的設施配置和景觀整治工程,分別修葺了原福利會夏令營之建築物、整治海傍的長堤、設立兒童遊樂設施等,大大改善了這個地方的設施,同時也美化了附近一帶的景觀。當整治工程竣工後,土地工務運輸司於1997年8月28日將它轉交海島市臨時市機構,以確保日後的管理和維修保養的工作。
隨後,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在該處進行了改建和裝修工程,以便能更好地讓市民利用這一活動空間。目前,在這佔地二萬零六百平方米的黑沙海灘休憩區內包括了多個部分,如一萬二千平方米的樹林帶,裡面遍種木麻黃樹,即起防風作用,也美化了四周的環境;還有面向大海、整潔舒適的度假屋,共有六個房間四十八個床位,內設康樂器材,供人娛樂;此外亦有露營場地和兒童遊樂場等。爲了美化休憩區的景緻,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邀請了廣州雕塑家廖慧蘭敎授和本澳畫家李志岳先生設計了四組造型優美獨特的雕塑作品,包括“雙童戲魚”、“海獅”、“海豚”和“人魚逐浪”。1998年9月19日,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舉行了黑沙休憩區度假屋和大型雕像的揭幕儀式。所有這些新的設施都爲黑沙帶來了無比的生機和吸引力,成爲了備受市民喜愛的一個遊樂場所。
天后古廟
天后古廟在路環市區東南方民國馬路的盡頭,座落於一塊被稱爲“漁翁撒網”的吉地。據廟內碑文記載,廟宇建於1677年(淸朝康熙16年),是海島市廟宇中最大的,也是最古老的一座。廟宇共經歷了七次重修或擴建,最近的一次在八十年代,因白蟻爲患,由澳門文化局資助進行重修工程。
現在的天后古廟橫連三廂,殿堂內外都由精緻古雅的壁畫和雕塑裝飾,洋溢着中國南方民間傳統藝術的古韻。廟內有一幅七十多年前鑲嵌的碑石,碑上刻有衆多慷槪解囊捐資重修天后古廟的善長仁翁的姓名,更以中葡文刻下了當年澳督羅德禮(Governador Rodrigo Rodrigues)的名字,記錄他捐贈了二百五十元作爲重修這座古廟的經費(奇怪的是碑上同時又刻有“$300”字樣),是當時捐款最多的人,這也是海島市唯一一塊刻有中葡文字的廟宇碑石。另外還有多塊很古老的石碑,是硏究路環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在廟宇門口還擺放着一件古物,那就是一輛在一百五十多年前(時値光緒年間)廣州製造的四輪水車,中間裝有一個水箱,以作救火之用。除此之外廟內還存放着三條“龍骨”(鯨魚脊骨),其中一條已仿製成譚公廟內龍骨龍船的模樣,送澳門海事博物館展覽,以便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
顧名思義,天后古廟是供奉天后娘娘的,天后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即宋朝建隆元年)農曆三月廿三日生於福建莆田縣湄洲嶼,是一個善良的退休小官吏的女兒。
據民間傳說,林默娘是觀音降生的,她出生後不啼不哭,所以取名默娘。她生得聰明美麗,常替漁民治病和預測天氣,都非常靈驗。她也是一位勇敢的水手,曾在風浪中拯救沉船的鄕民和親人。當她年僅廿八歲逝世後,老百姓將她奉爲媽祖。據說,在海上屢次“顯靈”,救助受颱風吹襲或者受海盜襲擊的漁民和水手。
1912年,媽祖被宋朝皇帝晉封爲靈惠妃。其後多次獲元、明、淸皇帝晉封。至1861 年,獲康熙皇帝加封爲“護國庇民妙靈照應仁慈天后”,天后之名由此而來。
在正殿左邊,神壇上供奉的是關帝、財帛星君和社稷大王。右邊偏殿供奉的,是財帛星君、華佗先師和魯班先師。
觀音廟
觀音廟位於路環中街,這座古雅的單體式建築,始建於淸朝同治年間(1862~1874)。在裝飾悅目的主殿神壇中,供奉着翠飾冠帔,慈顏慧眼的木雕觀世音神像。
觀世音,又稱“觀自在”,是印度大乘佛敎所信奉的菩薩。關於觀音的由來有以下幾種講法:
根據《悲華經》一書記載,觀音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兒子。按這種講法,觀音是男性。
據《鑄鼎餘閒》一書所載,觀音是蓮花的化身。
在印度婆羅門敎裡,觀音不是人,是一對孿生小馬——馬童神。
中國自南北朝(386-581)以後,根據歷史記載北齊武帝所夢見的情景,觀音一直爲美貌的女神。其後又有多本書籍記載觀音就是古代西方興林國的妙善公主。
佛敎認爲,佛和菩薩無性別之分,觀音能作三十多種形相的變化,如六面觀音,三十三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
就神壇所見,觀音蓮座的左、右兩邊分別有善財和龍女隨侍。據中國民間傳說,善財原是窮家孩子,爲觀音收爲弟子。善財、龍女的職能是輔助觀音普救世人。
觀音常手持淨水瓶。據民間傳說,觀音能以楊枝灑浄水普救世人,憑着她的慈悲救助,可令沉船獲救,旱天得雨,瞎子複明,婦女得子。
1992年,觀音廟因電線短路發生火警,燒毀多件木或金屬製的祭器,但觀音像安然無損。居民認爲這是神蹟,更加虔誠膜拜。
目前該廟由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負責管理,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成道之日)和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涅槃之日),慈善會分別舉行祭神敬老活動。
聖方濟各教堂
聖方濟各敎堂位於路環市區的意度亞瑪忌士花園內,那裡景色優美,環境恬靜怡人,徉溢着濃厚的異國情調,吸引了無數遊人前往。
該敎堂原址是一間簡陋的養育所,1903年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修女們創辦,用以進行宗敎敎育。1928年被重建,成爲了今天的聖方濟各敎堂。它的規模不大,設計簡潔,外牆粉以米黃及白色,頂部是鐘樓,其下有五扇形狀獨特的窗戶。像澳門的許多敎堂一樣,聖方濟各敎堂屬於巴洛克建築風格,頗富特色,內部除正堂外還有左右兩間小室。小室之內存放了多件宗敎聖物,其中的聖嬰像,據聞曾是意大利某省立產科醫院聖堂裡供奉的聖物。
値得一提的,是掛在側堂牆壁上的兩幅分別畫有耶穌及一個中國傳統女神的大畫像,那位女神樣貌端莊,懷抱小孩,實際上是一個中國化的聖母像,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又一佐證。
敎堂是以東來傳播天主敎的耶穌會傳敎士聖方濟各·沙勿略命名,裡面還曾存放過他的臂骨聖髑。聖方濟各·沙勿略是耶穌會傳敎先鋒,他原是西班牙的貴族,受敎會委派,隨同當時的果阿總督一起東渡去傳播天主敎,曾先後到達過果阿和馬六甲等地,1549年8月15日,他在日本九州的鹿兒島登陸,並在日本展開傳敎活動,其後又嘗試進入中國內陸繼續傳敎,惜未能如願,1552年12月2日至3日的晚上,他在距離澳門不遠的上川島逝世。聖方濟各·沙勿略一生致力於天主敎的傳敎事業,對敎會的貢獻頗大,受到信徒的崇拜,在他死後,遺骨被視爲聖物,供奉在天主教堂中,讓後人瞻仰。
現存於世上的聖方濟各·沙勿略髑骨共有三件,分別供奉在印度果阿、意大利羅馬及澳門的敎堂內,其中在澳門的一件是他右臂的肱骨,在1618年11月從果阿運來澳門,供奉在聖保濟敎堂(俗稱大三巴敎堂)裡面,1835年1月25日,該敎堂毀於一場大火災,聖髑幸得保存下來,幾經輾轉,最後被安放在於聖若瑟修院內。在這段期間,聖觸曾被多次送往國外,讓廣大敎徒朝聖拜祭,如1952年藉紀念聖方濟各·沙勿略逝世四百周年時送到馬六甲,當地還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1965年應紅衣主敎史鮑文之請求,聖髑又被送到美國新澤西州,在當地備受重視,短短兩周時間內便接受了逾十萬人次前來朝拜。1978年,聖髑被轉送到路環島的聖方濟各敎堂供奉,多年來慕名前往瞻仰的信徒及遊人甚衆。
12月3日聖方濟各紀念日,聖方濟各敎堂每年都會在最接近當日的一個星期天舉行慶祝活動。
除了聖方濟各·沙勿略的髑骨外,敎堂亦曾存放過一批殉敎者的骨殖,包括五十九位日本敎徒,以及十四位越南敎徒。這批骨殖原存放在聖保祿敎堂內,後來由於該敎堂火災,骨殖又先後被轉往聖安多尼堂及主敎座堂,1976年正式安置在聖方濟各敎堂裡,也因爲這個原因,聖方濟各敎堂吸引了許多日本敎友前往瞻仰朝聖。
1995年1月20日,澳門主敎林家駿率領一朝聖團到日本長崎進行朝聖,同時將該批日本敎友的遺髑護送回日本,使他們得以回歸故里。而聖方濟各的髑骨則於1996年起被遷往大三巴博物館擺放,接受更多信衆遊人的瞻仰。
今天的聖方濟各敎堂仍然是路環天主敎徒進行宗敎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本澳一處遊客必到的著名旅遊勝地,1992年還被澳門政府評定爲紀念物,備受保護。
意度亞瑪忌士前地
數路環島多個“前地”中,以意度亞瑪忌士前地最具歐洲韻味。那種爲聖方濟各敎堂所在地,當地人多稱它爲“敎堂前地”,是市民喜愛的休憩場所,也是遊客必到之旅遊勝地。這裡也是路環島中舉行露天表演和娛樂活動的最佳場地,常常爲此地增添不少熱鬧的場面和氣氛。
意度亞瑪忌士前地在1996年經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進行重整及美化工程後,面貌煥然一新。該前地不大,爲長方形,地面鋪砌着葡式石仔路,黑白相間,呈波浪形狀,彷彿在向遊人訴說着路環島與大海結下的那一段不解情緣。前地兩側建有方形的花圃和長長的走廊,井然有條的佈置,與建築獨特的聖方濟各敎堂相映襯,使意度亞闖忌士前地充滿一派異國情調,遊人到此,邊欣賞迷人景緻,邊享受習習海風吹拂,無不爲眼前美景所陶醉,幾疑置身於葡國某海濱城市呢!
該前地還有三個圍以鐵欄的水池,中間一個,矗立着一塊紀念碑。紀念碑與敎堂遙對,四周由倒立的炮彈形鐵柱環繞,是爲紀念1910年7月發生在路環的一次打海盜戰役而建,碑上刻有“攻戰於路環1910年10月12至13日”的中葡文字樣,該前地便是以當時的澳督意度亞瑪忌士命名的。過去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曾將7月13日定爲海島市日,1993年始將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於1963年成立的日子,即11月30日定爲海島市日,並於每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舉行“海島市周”慶祝活動,包括一系列的文化、康樂和體育活動,成爲海島市的一大盛事。
十月初五馬路
位於路環村邊緣的十月初五馬路是一條海傍馬路,那裡旣有古老的中國式民居,亦有南歐式的天主敎敎堂,配合優美寧靜的環境,使它成爲本澳一處著名的旅遊名勝,吸引着無數遊人前往。根據1992年政府頒佈的第83/92/M號法令,它被列爲政府評定地點之一,受到保護。
十月初五馬路兩旁栽滿綠樹,沿海處爲一列石堤,另一邊是具中國建築特色的低矮樓房,還有許多通往路環村落內的橫街窄巷,構成了典型的村落景色。昔日路環是個漁港,漁業相當興盛,大小漁船在此泊岸,一派熱鬧景象。隨着捕漁業的式微,往日情景已不再,衹是偶而有人在岸邊用漁罾網魚,讓人仍可追惜一番路環漁村的昔日風貌。
在十月初五馬路上,座落着人們熟悉的聖方濟各敎堂,鋪有葡式石仔路的意度亞瑪忌士前地,還有極富南歐建築風韻的路環圖書館,它過去是民國學校的所在地,1983年成爲澳門文化局管理下的圖書館,供人閱讀。再往前去,則有一個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管理之兒童遊樂場,基督敎港澳信義會路環恩耆中心,以及路環中葡學校。路環中葡學校又名戴思樂司令學校(他是1940年至1947年澳門總督),是路環唯一的一間官立學校。該校是專爲敎育當地葡語兒童而開辦,1972年由於入讀學生數量不足被迫停辦,其後政府將它轉爲以中文敎學的官校才得以復辦,葡語僅作爲外語讓學生修讀,並一直維持至今。在十月初五街的盡頭,就是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的譚公廟所在地,廟側有一塊刻有1827年淸政府頒佈的,旨在禁止淸官兵貪污的“過路環勒石曉諭”石碑。廟前的一大片空地,被當地人稱作“譚公廟前地”,過去曾是一個曬鹽場,1980年由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集資進行重整,闢建成一個環境優美的休憩區,以供遊人休憩。而每逢譚公誕,都會在這裡舉行宗敎賀誕儀式及大型的粵劇表演,氣氛相當熱鬧。
十月初五馬路與中國大陸的大橫琴島隔海相望,很早以前兩岸的居民就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時至今日仍常有船隻往來於兩島間。從這裡除了可以遙望路環碼頭和多幢饒有特色的水上棚屋外,還能淸楚看到對岸大橫琴島翠綠的山嶺,以及新廈林立的那一派生氣勃勃、令人欣喜的新興城市景象。
譚公廟
譚公廟(譚僊聖廟)位於路環十月初五馬路的盡頭,炮台山的西麓,與珠海市橫琴島隔海相望,是路環四廟慈善會管理的廟宇中最有名的一座。
這座古廟於1862年(淸朝同治元年)建成,據傳說,一名漁民在路環與橫琴之間海面見到潭公的木雕神像在漩渦急流中飄盪,於是將它撈起供奉起來。拜過譚公的漁民後來幸運地賺了比以前更多的錢,這件事傳了開去,其中五戶人家共同倡議興建譚公廟。
譚公,原名譚仙。據民間傳說,他原是元朝(1260~1368年)時廣東惠東地區的牧童,自幼天生異稟,十二歲得道,成年之後在惠州九龍山修行,死後多次顯靈都化身爲小童,幫助漁家治病和預測天氣,故被奉爲漁家的保護神。
譚公廟開廟的時候,漁民送來一條逾三米長的鯨魚骨,後來這條“龍骨”製成“龍舟”,並裝配上龍頭、龍尾、錦旗、羅傘、稍公、撓手等,被視作“鎭廟之寶”。
過去,一百三十五年間,譚公廟大規模重修了三次,首次在1897年(光緒廿三年),第二次在1964年,最近一次在1988年。現時的廟堂橫連三廂,左右兩邊加設涼亭,亭柱上刻有多副現代人寫的對聯。廟宇內外有精緻的壁畫和雕塑,廟前安放護法石獅一對,裝點得很古雅。
農曆四月初八爲譚公誕,路環四廟慈善會常聘請粵劇團來上演神功戲,一連演出四天,在此期間譚公的“行宮”被抬到廟前的戲棚“看戲”。譚公誕的其中一項活動是競投五個“花炮”——新的譚公小型神像,競投價由五千元至數萬元不等,當然也少不了聚餐和敲鑼打鼓的舞獅。
讀公廟前地
譚公廟前地是指譚公廟前的一片廣闊空地,位於路環島東南部,它一方瀕臨海濱,與橫琴島隔海相望,另一方爲綠樹環繞,環境優美且淸靜,是路環島一個具吸引力的旅遊勝地,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休憩區,每逢節假日,都有許多本澳的居民驅車前來遊玩,遊人也喜歡在此駐足,淸新的空氣,怡人的景色,往往令人流連忘返。
該前地於1980年始被闢建成一個景緻怡人的休憩區,當時由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向熱心人士募捐,並得到澳門文化局的資助,進行了重整和美化工程,在譚公廟兩側各興建了一座涼亭,分別被命名爲“繁榮”和“昌盛”,並在涼亭的柱子和橫樑上刻上捐款者的名字,以及多幅寓意吉祥的對聯。亭子之內置有石櫈和石檯,供遊人閒坐乘涼。過去那裡有張喚作“七星伴月台”的石櫈和石檯(又稱順母台),關於它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1797年(淸嘉慶二年)時,路環一個名叫李必達的窮石匠,他的母親梁氏得神仙報夢,謂鹽灶灣東南方有七埕黃金一埕白銀(俗稱七星伴月),乃梁氏生前所有,可於今生享用。梁氏醒來後便信以爲眞,於是帶同兒子李必達一同尋金,惜遍尋不獲,梁氏爲此弄得茶飯不思,日漸消瘦,奄奄一息。李必達生性孝順,爲了救母親一命,他日夜施工,鑿出一張石檯和七張石櫈,以慰母親。其母見後大悟,知道最値得珍惜的不是黃金白銀,而是這個孝順的兒子。從此之後,梁氏心情豁然開朗,身心日漸康復,與兒子快樂地過日子。1980年,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重修了這“七星伴月台”,並配以七個埕作爲櫈子之用,甚具特色,後來才改成現在的環形櫈子。
値得留意的是立於廟旁的一塊極具歷史價値的“過路環勒石曉諭”石碑,此碑是淸道光七年,即1827年由淸政府頒佈,以禁止官兵向途經當地的漁民勒索的誥示,原位於中街,1980年重整工程時才搬來此處。廟的另一旁有數塊大石,石上刻有巨形的“鵝”字,此字乃摹仿中國大文豪蘇東坡所書之鵝字,以一筆寫成。此外還有路環老居民,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名譽主席楊輝先生手書之“忍讓”二字,旨在宏揚中國人的美德,同時亦可令遊人從中感受到那股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
在譚公廟對開的海岸,有一塊路環出名的奇石,狀似烏龜,正緩慢地向岸上攀爬,形態迫眞,栩栩如生,被稱爲“大靈龜石”,多年來吸引了無數遊人觀賞,成爲了路環的一大名勝。
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譚公誕,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都會在該前地搭起一個巨型戲棚,聘請香港出名的粵劇戲班前來演出神功戲,包括任劍輝、白雪仙的“仙鳳鳴”,麥炳榮、鳳凰女的“龍鳳”,龍劍笙、梅雪詩的“雛鳳鳴”,林家聲的“頌新聲“,人及羅家英、汪明荃的“福陞”等粵劇團,演出一連數日,場面熱鬧非常,吸引了許多戲迷前來捧場。
三聖廟
位於船人街的三聖宮是路環島現存的四大古廟之一,面積不大,約二百多平方米,裡面供奉着金花、觀音和華光三位聖神。三聖宮建於1865年(即淸朝同治四年),其時是路環島漁業、鹽業最興盛的年代,現在船人街一帶仍有不少經營鹹魚等漁獲製品貿易的商舖。
最初三聖宮衹是供奉着金花神像,那是百多年前一位漁婦送來的,因此三聖宮也被稱“金花廟”。人們尊稱金花娘娘爲“惠福夫人”,據民間傳說,金花夫人能保祐婦人多生兒子,並保護產婦和嬰兒。後來居民又送來了觀音和痘母的神像。觀音是中國佛敎的四大菩薩的四大菩薩之一,傳說可以種種化身拯救衆人脫離苦難,同時民間也流傳着觀音送子的神話。至於痘母,據說能幫助居民對抗天花疫症,自從天花在路環絕蹟之後,痘母的神位在不知不覺間被華光代替。華光有三隻眼睛,是中國戲曲中常見的威武的伏魔天神。
有趣的是,三聖宮內所供奉的神像中,金花和華光是屬於道敎的神,而觀音是佛敎的菩薩,卻都能在同一間廟宇內受善信參拜。
1992年,三聖宮由路環四廟慈善會重修,每逢農曆四月十七日金花誕,該會還會組織慶祝活動,場面熱鬧。
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
隨着1974年葡萄牙“四二五革命”取得成功,葡萄牙新政府確認澳門爲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國領土。1976年1月1日,澳門保安部隊宣告成立,轄下包括有治安警察、水警稽查隊和消防隊。
由於歷史的原因,澳門保安部隊中的高級警官均由葡人擔任,隨着中葡聯合聲明的簽訂,保安部隊中的高級警務人員本地化問題被提上日程,同時澳門也需要成立一所警官學校以回應未來本地高級警務人員培訓的需要,在這種情况下,澳督文禮治工程師於(於1987至1990年任職)便於1988年7月4日頒佈法令,着令成立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
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是一所專門培訓澳門保安部隊高級警官和消防官的高等敎育學府,定址路環石街,當時是澳門保安部隊綜合訓練所的所在地,該訓練所負責有志加入保安部隊服務的保安警員的招聘和培訓工作。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的成立後,訓練所成爲高校的架構之內的一個“連”級單位。
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主要開辦三項培訓課程,包括警官培訓課程(水警稽查、治安警察和消防官),警司進修課程,指揮及領導課程。警官培訓課程在1989/1990年度開始運作,採用中葡文授課,學制四年,並有半年的實習期,課程完全符合高等敎育的要求,學員們完成學業後被授予學士學位。
警官培訓課程爲學員提供嚴格的訓練,內容有基本科學、技術及科技、體能、職業道德等各方面的培訓,以使學員們旣有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和高度的責任感和拼搏精神。由於高校本身並沒有敎師隊伍,因此一般的科學技術學科均是由澳門大學負責提供敎學輔助,而專業技術和體能方面則由澳門保安部隊的官員擔任導師。
除了警官培訓課程外,高校還開設有警司進修課程,爲期1年半,旨在補充其專業技術培訓,使警官具備擔任職務時所需的文化知識和可以晉升新職程。根據敎學計劃,高校於1998年開辦爲期一年的指揮及領導課程,讓已修畢業上述兩個課程的學員授受再培訓,以加強他們的管理及領導才能。
經過多年的努力,高校已成功地培養了一批高質素的警官/消防官,爲實現本地紀律部隊高級警務人員本地化目標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至今爲止,學校共開辦了四屆警官培訓課程,首三屆合共培訓出144名警官/消防官,並已進入澳門保安部隊各部門中擔任領導工作,而警司進修課程則舉行了三期,培訓出二十一名警官,並晉升到新的職程。
每年的7月4日,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都會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以紀念這個重要的建校紀念日。
石排灣郊野公園
石排灣郊野公園位於路環石排灣馬路,佔地十九萬八千零六十平方米,由路環中央山嶺(古稱高佬山)的部分山坡和海邊的平地組成,最高處海拔八十五米,有三眼泉水由山谷流到公園裡,是目前本澳面積最大的綠化區。
本世紀四十年代,耶穌會神甫在此處設立農場,收容孤兒和失業靑年,訓練他們從事農牧業活動。
1962年,葡國海外省農林硏究委員會成立,並接管農場,展開對發展離島農牧業的硏究工作。1976年至1985年,石排灣農場由農林廳接手管理。根據1981年9月19日第33/81/M號法令,該處被劃爲保護區域,其後按照1984年4月28日第30/84/M號法令規定,石排灣農場得以擴建成現有的規模。
由1984年11月起,石排灣農場被開闢爲郊野公園,所有農牧業活動亦告終止。1985年5月28日,由當時的葡萄牙總統恩尼斯將軍主持了石排灣郊野公園的啓用儀式。
1986年至1989年期間,這個公園由政府交給一間名爲康濤會的私營機構負責管理。由1990年1月起,公園由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直接管理,除保留房屋、苗圃等之外,並陸續增添了各種新的設施。
現在公園的主要設施如下:
觀鳥園,於1985年建成,佔地面積達一千零一十八平方米,遊人可以進入園內,近距離欣賞多種雀鳥。
藥用植物園,於1994年10月對外開放,園內植物種植的方式以其藥性作分類,共分成17大類,可讓參觀者增加對本澳常用藥用植物的認識。在藥用植物園裡共種植了一百二十種本澳常見和常用的藥用植物,豬籠草便是其中一種,這種罕見植物的卷鬚末端長有瓶狀體和瓶蓋,瓶口和蓋腹面能分泌蜜汁,引誘昆蟲進入,跌落瓶底。這時瓶蓋閉止,瓶內會分泌酵素,將昆蟲消化,從而吸收所分解的氮素。
公園裡還有香花園和果樹園,分別種植着多種散發香氣的花卉及品種各異的果樹。
公園中央有一個小湖,湖裡養着天鵝及鴨子。那裡波光嵐影,垂柳依依,個中景緻最宜遊人拍照留影。
公園裡的野餐區和煙烤烤區,是遊人野餐聯歡的好地方。
近年一項較大型的建設是土地曁自然博物館,於1997年3月21日落成啓用,前往參觀者甚衆。
沙利士號小型飛機在博物館附近草坪展覽。這架飛機由葡國飛行員古佐治、廖凱樂和機構師文藝華駕駛,於1987年1月11日從葡國里斯本起飛,越過一萬一千九百八十六公里航程,同年2月6日抵達澳門,在路環石排灣聯生塡海區的臨時跑道降落,完成空中歷險的壯舉。
另外,公園還有兒童遊戲區、涼亭、瀑布、露天表演揚、孔雀屋、廣場、餐廳、停車場和兩個育苗場。
1990年間,公園內一條步行徑開放給市民使用。該步行徑全長一千六百八十米,貫通公園大部分地方,沿途設有三個觀景亭,可供遊人休息和欣賞四周自然景觀,更可遠眺橫琴島及氹仔島全景。步行徑沿途均種有品種繁多的植物,並配有名牌介紹,遊人旣可觀賞,也能增加對植物的認識。公園中有記錄的植物達四百二十九種,其中包括1992年9月獲評選爲澳門市花的“毛稔”。
1997年起,公園裡陸續增建了遊客中心,涼亭,並開闢了一條十二生肖小徑。爲了善用這一綠化區內的天然資源,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有意將公園再次重新規劃,一個包括蝴蝶園、水生植物區、迷你動物園等在內的城市農場正在構思之中。
石排灣郊野公園不僅有各類設施供市民遊玩,而且通過由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舉辦的參觀、郊遊活動,可以促進市民對本地植物資源的認識,從而增強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遊覽石排灣郊野公園是免費的。公園由星期二至星期日開放,星期一休息,遊人可以在遊客中心取得有關公園和綠化區的宣傳資料。
土地自暨然博物館
土地曁自然博物館座落於石排灣郊野公園內,由海島市市政籌建,並於1997年3月21日建成啓用,向公衆開放,爲人們更好地認識大自然環境以及本澳傳統農業生產活動槪况提供了條件。
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在九十年代初作出設立這一小型博物館的決議,爲此,選用了石排灣郊野公園內一座舊有平房爲博物館所在地,同時增建了另一座平房以擴闊展區。現時該博物館由兩座建築物及其附屬區域組成,佔地面積達六百一十四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一屬室內展館。
博物館分爲五個展區,均備有詳細的中葡文解說,旨在讓觀衆認識本澳豐富的植物和動物資源,緬懷七十年代以前海島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喚起人們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在第一展區,觀衆能夠了解本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樹木存在的價値和功能,水的重要性,侵蝕的成因和影響等倩况。該展區內還置有兩台電腦,分別展示了有關“樹木功能”、“澳門植物特徵”,以及本地區氣候及天氣預測等內容。
在第二展區,可以欣賞昔日海島農牧業居民使用的一系列農具,例如,以人力操作進行灌漑的中國式水車,曬谷用的木製谷耙,用以運送大小水埕的井梗,還有禾桶、風櫃、谷磨等等,大小器具俱備,反映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特色和路氹往日農家的生活情况。這些農家器具是由原來在九澳、石排灣一帶的山谷和在黑沙、氹仔的低窪地帶耕種的居民贈給博物館的。
在第一展館的附屬展區,觀衆可以欣賞到以塑像展示農民用犁耕作和用耙平整水田的情景。
第三展區是兩間場館之間的空地,可以看到不同農業生產活動的造型,包括鋤地、灌漑、打禾和磨谷。
第四展區在第二間展館,其中有兩個部分介紹本地區不同種類的鳥類和其他動物,有四個櫥櫃展示七十種蝴蝶,八十種其他種類的昆蟲,以及樹木的根、葉的不同形態,也陳列了植物的種子,揭示不同種類植物的生長情形,其中包括一個世界最大種子的樣本——來自非洲塞舌爾群島的海底椰。另外還可以見到來自氹仔卓家村的一個特大蜂巢。
這間展館附設一個小型的紅樹林種植池。紅樹林曾經遍佈路氹連貫公路一帶水域,爲本澳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種植池,向人們展示了紅樹林豐富的動植資源,再現了這一獨特的天然生態環境。
在第五展區,陳列了中國傳統中藥系列,觀衆可以透過視聽器材認識不同中藥的功能。另外還展出一系列樹木的圖片、畫像和標本,介紹海島重植林木的情况。據所記錄的資料,由1982年至1996年,新造林區達四百一十二公頃(其中三百六十二公頃在路環島),種下樹木共五十五萬株,樹種共廿五類,包括台灣相思、大葉相思、洋紫荊等等。該展區還陳列了多種本澳特有的植物樣本,以及展示與世界各地相關部門交換種子的情况,同時也有展板向觀衆灌輸保護環境和生物種群的意識。
土地曁自然博物館除星期一之外,每日免費向公衆開放。館內設有能夠儲存和輸送不同資訊的電腦,爲各類遊人到來參觀和學習擔當重要角色。
路璜的樹林和步行徑
路環島擁有澳門地區最大的綠化地帶,綠化總面積達三百八十五公頃,其中三百六十二公頃是重植林區,廿三公頃是公園和花園,這樣廣闊的綠化區使路環成爲澳門名符其實的“市肺”。全島各處山林裡,分佈着一共九條由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闢建的步行徑(其中較少陡坡適合全家老少步行的又稱爲“家樂徑”)和健康徑(沿途分站設置健身設施),總長達二萬五千三百一十米,其間峰迴路轉,曲徑通幽,林深氣淸,步移景換,確是人們郊遊健身的的好去處。
八十年代初,害蟲松突圓蚪引致大片松林枯萎,前農林廳開始進行海島林木的重植。自1986年開始,這項任務由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承擔。至1996年,在路環的林木重植面積達三百六十二公頃,新種的樹有廿五種,其中包括:
——台灣相思
春末夏初開花,花型細小稠密,枝葉紛披,頗具觀賞價値。
——大葉相思
原產澳州,具有成長快,對土質要求低等特點,每年五、六月間開黃色球狀花,然後結螺狀果莢。多種於路環島海拔一百米以上的山頭。
——樟樹
原產於東亞,生長緩慢,樹皮粗糙,但枝葉繁茂,常年翠綠,是一種優良的遮蔭樹。
——木棉
每年12月至3月開花,猩紅似火,壯麗奪目。在林中總是長得高過其他樹種,偉岸正直,卓爾不群,所以被稱爲“英雄樹”。
——鳳凰木原產馬達加斯加,早於1887年已被引種至本澳。由於6月至8月,鳳凰花燦若紅霞,流光溢彩,在本地區隨處可見。
路環的八條步行徑和家樂徑均具園林之勝,其間可見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約達二千種,眞是一片陰濃花香,出塵脫俗的境界。
現將各條步行徑作簡略的介紹:
(一)路環步行徑
在1984年至85年間開闢,是海島市第一條向公衆開放的山林小徑。步行徑環繞路環中央山嶺海拔一百米高度的七十八公頃林區,全長八千一百米,是澳門地區最長的一條步行徑,起點和終點都在由石排灣馬路通往山頂海拔一百七十二米的路環高頂馬路上。
這條步行徑所經之處,附設路環樹木園和三個休憩公園。
位於半山谷地,面積六千五百平方米的樹木園的設立,是爲了讓市民在這個地方認識分屬四十科的一百多種不同的植物。從1986年起,當局在環繞路環水庫的小徑上植樹,並以中葡文將樹種的學名及俗稱標明在牌子上。
三個附設的公園是:路環高頂休憩公園,設於山頂的一塊平地,北望漢白玉媽祖聖像,南鄰伶仃石瞭望台;黑沙水庫燒烤公園,是適合一家大小共渡週末的好去處;竹灣燒烤公園,設於竹灣馬路旁邊,面積雖小但環境相當優美。
(二)路環東北步行徑系統
位於石排灣水塘東面,全長四千二百九十米,平均海拔五十五米。這一系統由下列四條不同功能的小徑組成:(1)路環東北步行徑,長二千六百八十米;(2)自然敎育徑,長八百五十五米。這條小徑的大部分與東北步行徑的開頭部分重疊,起點都在九澳高頂馬路雲石廠對面附近。整條自然敎育徑設有十個觀察站,介紹有關植物、土壤、環境和地理的知識;(3)相思林徑,長八百一十米,其中部分環繞一個長滿相思林的小山頭;(4)高爾夫球徑,長八百米,可以俯瞰哥爾夫球場全景。
(三)龍爪角步行徑
全長2,150米,蜿蜒於路環島西南部平均海拔四十米的山坡,起點和終點都在黑沙兵房路附近竹灣馬路處。遊人在沿途可欣賞遼闊的海景,享受淸涼的海風,還可以看到許多嶙峋怪石,如龍爪石和猿人石。
(四)黑沙水庫家樂徑
全長二千六百五十米,圍繞黑沙水庫,在水庫閘口附近的黑沙水庫燒烤公園,是這條小徑的起點和終點。公園裡設有遊戲區、燒烤區、露營區和停車場。
(五)路環健康徑
起點和終點都在路環高頂馬路的初段,鄰近石排灣郊野公園,全長一千二百二十五米,沿途九個分站設有提供遊人進行健康練習的器材。
(六)九澳高頂步行徑
位於黑沙水庫家樂徑北面,全長一千四百九十米,平均海拔一百米,於1996年3月向公衆開放。遊人不但可以直接由此進入黑沙水庫家樂徑,而且可以經黑沙水庫家樂徑進入路環步行徑。
九澳高頂步行徑的出入口設於九澳高頂燒烤公園。公園裡設有燒烤區、小型兒童遊樂場和十二個車位。從這個公園登上長二百八十米的石級(高五十米)便到達山腰的步行徑。
(七)石排灣郊野公園步行徑
位於石排灣郊野公園內,長一千六百八十米,循徑而行可遍遊公園大部分地方及飽覽四周美景。
(八)黑沙水庫健康徑
全長一千五百零五米,以黑沙水庫燒烤公園爲起始點,沿環繞水庫一周,沿途設有小橋、涼亭及釣魚區。遊人除了可以欣賞水庫一帶的自然美景之外,也可利用附設的九個健身站作健身運動。
上述步行徑和家樂徑設有涼亭或觀景台,遊人可以憑高飽覽路環和珠江口一帶的無邊景色。每當毛稔和桃金孃等野生植物開花的時節,漫山遍野鮮花爛漫,對於久居石屎森林的人來說,這無疑是賞心悅目的光景。


13.2.2 路環街道名稱(中葡對照)
(順筆劃排列)
二劃
九澳村……………………604
九澳村路…………………603
九澳高頂馬路……………603
九澳高頂圓形地…………604
九澳堤壩馬路……………603
九澳聖母馬路……………603
入便村……………………604
入便街……………………604
十月初五馬路……………603
三劃
大廟巷……………………605
四劃
中巷………………………605
中街………………………604
公侯巷……………………605
天后廟前地………………604
日光圍……………………604
水井圍……………………603
水泉公地…………………603
水桶巷……………………605
水鴨街……………………604
五劃
氹仔巷……………………605
市亭前地…………………603
平民村……………………603
打纜前地…………………603
打纜巷……………………605
打纜街……………………604
打纜路……………………603
民國巷……………………605
民國馬路…………………603
田畔村……………………604
田畔里……………………603
田畔街……………………603
白粉街……………………604
白粉村……………………603
白蘭街……………………604
石排灣馬路………………603
石排灣圓形地……………604
石街………………………603
六劃
竹灣馬路…………………603
竹灣豪園第一街…………605
竹灣豪園第二街…………604
竹灣豪園第三街…………605
老人圍……………………604
合歡街……………………604
芒果街……………………604
八劃
法令司士古街……………604
玫瑰巷……………………603
肥胖圍……………………604
花草圍……………………604
花園圍……………………603
花園巷……………………605
金鳳街……………………604
松樹街……………………605
九劃
客商街……………………605
美女巷……………………605
計單奴前地………………603
計單奴巷…………………605
計單奴街…………………604
音調巷……………………605
紅
路……………………604
紅棉路……………………604
十劃
恩尼斯總統前地…………604
荔枝碗村…………………604
荔枝碗馬路………………603
荔枝路……………………604
草圍………………………603
荷花圍……………………603
桉樹街……………………605
十一劃
屠場前地…………………604
情人街……………………603
敎堂巷……………………605
船人街……………………605
船舖前地…………………603
船舖街……………………604
陸軍路……………………603
紫荆街……………………604
黃槐路……………………604
十二劃
登峰路……………………603
菜園巷……………………605
鄕村馬路…………………603
黑沙兵房路………………603
黑沙村……………………604
黑沙馬路…………………603
黑沙龍爪角海濱路………604
森樹街……………………604
棕櫚路……………………604
郵電巷……………………605
十三劃
廉慕士街…………………604
新利街……………………604
新黑沙馬路………………603
新巷………………………605
聖方濟各街………………604
賊仔圍……………………603
路氹連貫公路……………603
路環高頂馬路……………603
賈梅士大馬路……………603
榕樹街……………………604
蒲桃街……………………605
十四劃
蓮花圓形地………………604
楹花街……………………605
十五劃
碼頭前地…………………603
樟樹街……………………604
十六劃
樽頸圍……………………603
聯生圓形地………………604
聯生海濱路………………605
龍柏路……………………605
龍爪角第一巷……………605
龍爪角第二巷……………605
龍爪角第三巷……………605
十八劃
雞公圍……………………604
雞毛巷……………………605
戴紳禮街…………………604
十九齟
瀘水站路…………………603
蟻巷………………………605
譚公廟前地………………604
二十劃
鹹蝦巷……………………605
路環區
葡文名稱 中文名稱
ALDEIA DA ESPERANÇA 白粉村
AVENIDA DA REPÚBLICA 民國馬路
AVENIDA DE CINCO DE OUTUBRO 十月初五馬路
AVENIDA DE LUIS DE CAMÕES 賈梅士大馬路
AZINHAGA DOS AMORES 情人街
AZINHAGA DOS PIRATAS 賊仔圍
BAIRRO DAS MISSÕES 平民村
BECO DA PALHA 草圍
BECO DA ROSA 玫瑰巷
BECO DE LÓTUS 荷花圍
BECO DO CAMPO 田畔里
BECO DO FUNIL 樽頸圍
BECO DO JARDIM 花園圍
BECO DO POÇO 水井圍
CALÇADA DO QUARTEL 石街
CAMINHO DA CORDOARIA 打纜路
CAMINHO DA POVOAÇÃO DE KA HO 九澳村路
CAMINHO DAS ÁGUAS 瀘水站路
CAMINHO DE TAN FONG 登峰路
CAMINHO DO QUARTEL DE HÁC SÁ 黑沙兵房路
ESTRADA DA ALDEIA 鄕村馬路
ESTRADA DA BARRAGEM DE KA HO 九澳堤壩馬路
ESTRADA DE CHEOC VAN 竹灣馬路
ESTRADA DE HAC SA 黑沙馬路
ESTRADA DE LAI CHI VUN 荔枝碗馬路
ESTRADA DE NOSSA SENHORA DE KA HO 九澳聖母馬路
ESTRADA DE SEAC PAI VAN 石排灣馬路
ESTRADA DO ALTINHO DE KA HO 九澳高頂馬路
ESTRADA DO ALTO DE COLOANE 路環高頂馬路
ESTRADA DO CAMPO 田畔街
ESTRADA DO ÍSTMO 路氹連貫公路
ESTRADA MILITAR 陸軍路
ESTRADA NOVA DE HAC SA 新黑沙馬路
LARGO DA CORDOARIA 打纜前地
LARGO DA FONTE 水泉公地
LARGO DO BAZAR 市亭前地
LARGO DO CAETANO 計單奴前地
LARGO DO CAIS 碼頭前地
LARGO DO ESTALEIRO 船舖前地
LARGO DO MATADOURO 屠場前地
LARGO DO PRE ANTÓNIO RAMALHO EANES 恩尼斯總統前地
LERGO TAM KONG MIU 譚公廟前地
LARGO TIN HAU MIU 天后廟前地
PÁTIO DAS FLORES 花草圍
PÁTIO DO GALO 雞公圍
PÁTIO DO GORDO 肥胖圍
PÁTIO DO SOL 日光園
PÁTIO D VELHO 老人圍
POVOAÇÃO DE HAC SA 黑沙村
POVOAÇÃO DE KA HO 九澳村
POVOAÇÃO DE LAI CHI VUN 荔枝碗村
POVOAÇÃO DO CAMPO 田畔村
POVOAÇÃO DO INTERIOR 入便村
ROTUNDA DA CONCÓRDIA 聯生圓形地
ROTUNDA DE SEAC PAI VAN 石排灣圓形地
ROTUNDA DO AL TINHO DE KA HO 九澳高頂圓形地
ROTUNDA FLOR DE LÓTUS 蓮花圓形地
RUA CORREIA LEMOS 廉慕士街
RUA DA CORDOARIA 打纜街
RUA DA ESPERANÇA 白粉街
RUA DAS ACÁCIAS RUBRAS 金鳳街
RUA DAS ALBIZIAS 合歡街
RUA DAS ÁRVORES DO PAGODE 榕樹街
RUA DAS BAUÍNIAS 紫荊街
RUA DAS CANFOREIRAS 樟樹街
RUA DAS CASSIAS DOURADAS 黃槐路
RUA DAS CHAMPACAS BRANCAS 白蘭街
RUA DAS GAIVOTAS 水鴨街
RUA DAS LICHIAS 荔枝路
RUA DAS MANGUEIRAS 芒果街
RUA DAS MARGOSEIRAS 森樹街
RUA DAS PALMEIRAS 棕櫚路
RUA DAS SCHIMAS 红
路
RUA DE ANTÓNIO FRANCISCO 法令司士古街
RUA DE HAC SA LONG CHAO KOK 黑沙龍爪角海濱路
RUA DE S.FRANCISCO XAVIER 聖方濟各街
RUA DE SAN LEI 新利街
RUA DO CAETANO 計單奴街
RUA DO ESTALEIRO 船舖街
RUA DO INTERIOR 入便街
RUA DO MEIO 中街
RUA DO TASSARA 戴紳禮街
RUA DOIS DOS JARDINS DE CHEOC VAN 竹灣豪園第二街
RUA DOS BOMBAXES 紅棉路
RUA DOS EUCALIPTOS 桉樹街
RUA DOS JACARANDAS 楹花街
RUA DOS JAMBOLEIROS 蒲桃街
RUA DOS NAVEGANTES 船人街
RUA DOS NEGOCIANTES 客商街
RUA DOS PINHEIROS 松樹街
RUA DOS ZIMBROS 龍柏路
RUA MARGINAL DA CONCÓRDIA 聯生海濱路
RUA TRES DOS JARDINS DE CHEOC VAN 竹灣豪園第三街
RUA UM DOS JARDINS DE CHEOC VAN 竹灣豪園第一街
TRAVESSA DA CORDOARIA 打纜巷
TRAVESSA DA FORMIGA 蟻巷
TRAVESSA DA IGREJA 敎堂巷
TRAVESSA DA PIPA 水桶巷
TRAVESSA DA REPÚBLICA 民國巷
TRAVESSA DA TAIPA 氹仔巷
TRAVESSA DAS HORTAS 菜園巷
TRAVESSA DAS LINDAS 美女巷
TRAVESSA DAS TRINAS 音調巷
TRAVESSA DO BALICHÃO 鹹蝦巷
TRAVESSA DO CAETANO 計單奴巷
TRAVESSA DO CONDE 公侯巷
TRAVESSA DO JARDIM 花園巷
TRAVESSA DO MEIO 中巷
TRAVESSA DO PAGODE 大廟巷
TRAVESSA DO PENACHO 雞毛巷
TRAVESSA DOIS DE LONG CHAO KOK 龍爪角第二巷
TRAVESSA DOS CORREIOS 郵電巷
TRAVESSA NOVA 新巷
TRAVESSA TRES DE LONG CHAO KOK 龍爪角第三巷
TRAVESSA UM DE LONG CHAO KOK 龍爪角第一巷
① 引自《海島市歷史補充資料》第二册,海島市臨時市政機構出版,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