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篇:澳門的環境綠化及生物資源
第三部份:海域生態環境
|
|
|
澳門海域赤潮鮮見的原因初探
李金平
海洋中,當某些細不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高度密集,外觀呈帶狀或塊狀等形態,引起海水變成紅色或黃色的自然現象稱爲赤潮,又叫紅潮。引起紅潮的生物被稱爲赤潮生物。早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達爾文在其航海日紀中曾記載過赤潮。
赤潮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綠藻和藍藻中的一些種類,約有四十多種。當赤潮發生時,每毫升海水中含有二萬個以上赤潮生物孢子,改變水體的透明度和顏色。赤潮生物覆蓋水面,減少了水中的溶解氧,赤潮生物死亡後更會產生大量水溶性毒素,使水體發嗅變粘,魚蝦貝類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對海域的生態環境產生災難性的影響。嚴重時,更會影響到人類的健康。
我國的華南海域,不少海區爲赤潮高發區。據香港環境保護署統計:1987年,香港海域發生赤潮33宗,在珠江口深圳灣近內伶仃島一帶海域,每年都發生多次赤潮。深圳大鵬灣1991年發生赤潮9次。大亞灣和湛江港也有多次發生赤潮的記載。
澳門海域由於污水大量排放入海,使近岸水體有機物濃度較高,然而近幾十年來卻一直沒有赤潮的紀錄。作者曾經訪問過大量長期居住在澳門的學者,他們也從沒在澳門海域見過赤潮現象。澳門到底缺少哪些赤潮出現的條件?使澳門海域得以免受赤潮之害,作者嘗試探討其原因。
一、赤潮出現的規律
科學家通過對大量赤潮個案的硏究,發現赤潮一般在具備下列條件下出現:
1.赤潮發生的海域範圍有兩處,一是河流入海口的海域,這裡有機營養物質豐富,造成水體富營養化。二是內海和海灣,這裡海洋運動較平緩,適宜營養元素的積累,容易出現赤潮生物大量繁殖。
2.赤潮是否發生,受海水鹽度和表層水溫的影響。當水溫在25℃左右,水域富營養化或表層溫度降低時,赤潮生物就迅速繁殖。
3.氣候條件。在春夏季降雨之後,近海水域的海水鹽度降低,營養物質增加,爲赤潮生物的繁殖提供極好的條件,容易出現赤潮。
4.水體中泥沙含量較少。如果水體中泥沙多,透明度闰,泥沙阻止太陽光射入,浮游生物祇能局限在表層生長,難以發生赤潮。
5.營養物質的比例要適當。浮游生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營養物質如碳酸鹽、硝酸鹽、磷酸鹽、硅酸鹽等,這些營養物以一定的比例被水生植物吸收。當這些無機鹽的含量和比例適合赤潮生物的生長,通常是硝酸鹽和磷酸鹽含量較多時,且兩者的比例爲十六比一時,出現赤潮的機會較大。如果水體中硅酸鹽含量較高,則水中的硅藻大量繁殖,並不一定出現赤潮。
二、澳門水環境質量與赤潮
澳門半島周圍及澳氹之間的海域,水流速度緩慢,有機物含量偏高,營養鹽類容易積聚,特別是夏季水溫較高,應有出現赤潮的機會。爲何沒有發生赤潮?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澳門這個海域的水環境特征,是甚麼原因制約了赤潮生物的大量生長。
1.泥沙含量高,透明度小於50厘米。
澳門周圍水域由於泥沙含量很高,每立方米水中含沙量超過一百公斤。水體混濁,水體透明度小於五十厘米,太陽光爲泥沙所反射和阻隔,浮游植物祇能在表層生長,數量難以大量增加,難以導致赤潮的出現。但在澳門周圍的內令仃島周圍水域,由於泥沙含量少,浮游植物密度比澳門水域高出四倍,赤潮每年都有多次出現。
2.水中溶解的有機物含量偏高,屬富營養水體,但氮磷比偏低,過多的磷制約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這個海域硝態氮的含量爲22Oug/L,而磷酸鹽的含量在夏季約爲40ug/L,氮磷比爲5.5倍;冬季則爲50ug/L,氮磷比爲4.4倍。全年水體中氮磷比遠達不到產生赤潮的16倍的水平,所以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受到制約。
3.澳門海域的浮游生物中缺少赤潮生物。
赤潮主要由赤潮生物所引起。珠江口的赤潮生物主要是夜光藻、裸甲藻、骨條藻等。然而在澳門半島周圍水體中,夜光藻的含量低於1000個/M3,而經常出現赤潮的深圳灣數量高於30000個/M3,這是制約澳門海域赤潮出現的又一主因。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大隊,《珠江口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報告》,廣東科技出版社,1993年。
2 曁南大學學報(赤潮硏究專刊),1989年。
3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硏究所,《南海硏究與開發》,1990年:第四期。
4 陳效一,《一萬個世界之謎》(生物分冊),潮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