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垃圾處理方法
黃就順
垃圾是人類的產物,人口越多經濟越發達的城市產生的垃圾比落後的地區爲多,此乃鐵一般的定律。
七十年代西德每年城市垃圾量爲2千多萬噸力其廢汽車約100萬輛,幾條主要河流兩岸都有廢自行車、廢輪胎、廢空桶的堆積場,英國每年約60萬輛廢汽車和廢冰箱等龐大垃圾都拋棄在公路兩側或海灘上,日本東京市長因龐大的垃圾問題,在市議會上疾呼“不是讓垃圾把我們淹沒,就是我們把垃圾消滅掉,這是一場嚴重的垃圾戰爭,必須採取緊急對策,晚一點都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從以上的事實證明垃圾已成爲現今世界,尤其是經濟增長越快的國度裡構成的威脅。
世界各國處置日益龐大的垃圾,目前的方法主要是塡埋法(堆塡法)、焚燒法(焚化法)和投海法(塡海法)。澳門的垃圾處理歷史,也相繼使用過這些方法。
澳門對固體廢物的處理走過了從堆塡法到焚化法的歷史過程。八十年代前均採取堆塡的方法處理固體廢物,最早的堆塡區設在鴨涌河,經過一段時間鴨涌河堆塡區已告塡滿後,經過一段時間鴨涌河堆塡區已告塡滿後,1983年轉向氹仔雞頸堆塡,而鴨涌河堆塡區開始興建公園——現時的孫中山公園。氹仔雞頸堆塡區使用也沒多長時間,到了1988年已不能繼績運作,而遷往路氹公路旁的石排灣堆塡區。由於澳門固體廢物增長快,堆塡方法又要佔地面積多,且壽命很有限,與澳門面積細小,地價高昂和環保等產生很大的矛盾,因此,澳門政府爲固體廢物的處理,制定一個持久的解決方法,採用回收能源焚化工場的辦法,求得今後澳門固體廢物的出路。
一、早期的垃圾填埋法
修建現代化垃圾處理場來塡埋垃圾。倒入垃圾的大坑先用打夯機搗實,待大坑被垃圾一點點塡滿後再在上面覆蓋上一層厚厚的土,垰直到坑被塡平。然後把許多管子插入坑內疏導坑內有機物分解所產生的發酵氣體(沼氣),這種發酵氣體可以用於小型發電廠發電。一個佔地20公頃的垃圾場每天消化的垃圾相當於一個2萬人城市每天生產的垃圾量,由此可見垃圾量要佔用較大的面積,可能還會影響城市的發展,而且可能污染水源。
城市人口大增,垃圾量也大增,塡埋場選址將越來越困難。外國許多城市一列列裝滿垃圾的火車,要跑很遠的路才能爲垃圾找到一個棲身之所,運費也是難以承受的,現代香港爲減低垃圾運輸的成本,竟將垃圾壓縮在一貨櫃內。儘量增加垃圾量,減少多次往返之苦。
澳門最早的市政垃圾站是沙梨頭垃圾堆,在1925年多宗類似霍亂的疾病相繼出現,澳門衛生隊的醫生認爲是該垃圾堆的關係,必須被搬離。爲此設想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就是建造一條有若干車的窄軌鐵路。數十名工人,由1925年11月26日至1926年1月26日,每人每土收取澳門幣5毫的工資,終於把垃圾搬離,共耗用了約澳門幣700元。
至1948年垃圾繼續以過往的方式收集:以手拉車,從每戶的門口運到傾倒處繼而運往中國去。有時當鄰地不容許運時,垃圾便會被燒毀,作堆塡或甚至拋到海裡……,當時垃圾的處理尙未構成問題,但在1927至1948年間澳門人口從20萬人增至幾乎50萬。而淸潔道路、處理垃圾變成爲衆多嚴重問題其中之一,垃圾就在台山鴨涌河(今之孫中山公園)堆塡。在1983年垃圾轉往位於雞頸的氹仔臨時堆塡區存放。這對取代已不能運作的鴨涌河垃圾堆是一個解決辦法,但該堆塡區祇是一項臨時措施,l988年行政當局注意到氹仔堆塡區已不敷應用,達到垃圾飽和的地步,決定停止雞頸堆塡區的運作,而利用靠近路氹公路的石排灣作堆塡區。從那時起,對澳門日益增加的垃圾問題作出硏究,以選擇一個持久、有效、具有收益而又不構成污染的方法。
二、近期的垃圾焚化法
考慮到澳門面積的細小、地價的高昂、環保的需要及須維持最少20年的效用,因此,在1987年3月鐵定了興建焚化工場,從此澳門結束堆塡法而改用焚化法。
焚燒時雖可產生熱量用來給住宅供熱,但也會帶來一些環境保護問題,一個老式年處理20萬噸垃圾的焚化廠,每年要淸理出6萬噸有毒爐渣,產生10億立方米的煙塵,從除塵裝置裡淸除出6千噸劇毒灰塵,並且還會有少量有害氣體散發到空氣中去。近年來,對焚化理方法進行了許多改進。日本神戶製鋼所利用流動物熱砂來焚燒垃圾,他們在焚化爐中加入砂後加熱到攝氏800℃左右,然後從爐下方送入空氣,使熱砂處於流動狀態。這樣垃圾投入焚化爐中,便被熱砂迅速乾燥並着火焚燒,即使含水量較多的垃圾也能迅速焚燒,焚燒後,殘存量減少到以前方式的三分之一到七分之一。該設施後日夜運行,日處理量爲180噸。又據報導,日本採用高技術建成另一座垃圾焚化爐每天可處理垃圾500噸,其最大的優點是把空氣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一次燃燒產生的煙要經過再次燃燒,然後利用離心力原理將煙中較重顆粒拋出來,餘下的煙還要經過噴成霧狀的水過濾,進一步去除煙中的塵埃。
澳門位於氹仔的垃圾焚化爐在1990年3月開始動工,1992 年12月5日正式啓用,該焚化爐是由日本三菱重工有限公司負責安裝工程,據日本工程師表示,澳門垃圾焚化爐爲三菱重工有限公司在世界各地所興建的90個焚化爐其中的一個,按規模及工作能力,澳門垃圾焚化爐,在三菱重工公司所興建的焚化爐中佔第五位,三菱重工共派出100多名員工來澳門進行該項工程,負責垃圾焚化爐的所有機械及電器的安裝,及負責試爐的工作。
垃圾焚化爐中心共設有3台三菱及馬丁氏回動式平爐,每台燃燒爐每日可處理垃圾2808噸,經燃燒後所剩下的灰燼及溶渣的體積,相當於原來垃圾體積的+分之一。灰燼及溶渣由濕式熔渣抽出器送出。三個燃燒爐每日處理垃圾的工作量共864噸,可滿足澳門20年的需要。
垃圾焚化中心設四管道式循環水鍋爐三台,每台鍋爐每小時蒸氣流量爲26噸,蒸氣溫度達400℃。每個燃燒爐每日發電功率爲四兆瓦,三台燃燒爐每日的發電器,等於本澳當時用電量的7%。
垃圾焚化爐的設計,可確保焚化垃圾時廢氣的處理不會造成環境的污染。焚化採用“半溫式煙道氣”系統,以處理垃圾燃燒時所產生的廢氣。所安裝的三台半溫式石灰漿灌注系統,通過注入石灰以防止酸雨的產生。
對垃圾焚化爐廢氣處理所測得的數據,例如氯化氫原訂標準含量爲每立方米100微克,歐洲標準爲每立方米50微克,但澳門垃圾焚化爐所排出氣體、氯化氫的含量每立方米僅26微克。氟化氫的含量原訂標準每立方米爲5微克,歐洲標準爲每立方米2微克,但澳門垃圾焚化爐所排出氣體,氟化氫的含量僅爲每立方米0.2微克。亞硫酸的含量,原訂標準每立方米爲200微克,歐洲標準每立方米爲300微克,但澳門垃圾焚化爐所排出氣體,硫酸的含量每立方米僅17微克,可見澳門垃圾焚化爐一切合符國際標準,安全可靠,所排放的廢氣污染率比政府規定的標準和歐洲共市要求的低得多。
澳門垃圾焚化中心的建築工程耗資約1億元,機械設備費用約4億2千萬元,焚化中心預料可運作20年,並有條件使運作期多延長20年。
垃圾焚化爐燃燒垃圾後產生的廢料每日大約有80至100噸,這些塵爐雖然很重,但體積並不大,大約有4至5車,可全部運往石排灣的垃圾堆塡區用作塡海,這樣,本澳政府便不再需要向外地購買沙石塡海,至於焚化爐燒剩的廢鐵,在分析成份之後就會賣給其他公司。
垃圾焚化爐負責焚化收集城市垃圾的專營公司所送來的垃圾,對於工廠、餐廳,以至私人送來的垃圾均會即時處理,並且完全不收費用,但大體積的金屬垃圾就不能運往垃圾焚化爐處理,如一些電油桶、石油氣罐等會引起爆炸的物品或混有泥頭的垃圾應運往石排灣垃圾堆塡區。
目前本澳每日收集垃圾450噸,約360噸爲家庭垃圾,本澳祇需使用兩個焚化爐便可應付。
焚化工場是符合澳門實際的理想解決方法,焚化工場佔地少,同時能源可回收,能大大減輕維修和運作的費用。1987年澳門政府決定興建焚化工場,北安工業塡海區被選爲焚化工場的場址,其建築面積爲11,000平方米,總投資額5億5千萬澳門幣,1992年建成投入使用。
焚化工場共有三座焚化爐,每個爐每小時可燃燒固體廢物12 噸,三座焚化爐同時運行,最高每小時可處理固體廢物36噸,一年可處理28.38萬噸。預計本澳產生的固體廢物的數量從1992年的16.4萬多噸到2010年增至30.2萬多噸,所以,20年內足以解決澳門的固體廢物處理。
焚化爐內的爐篦可分爲三個區域:乾燥區、燃燒區和滅火區。乾燥區位於爐篦的的頭段,廢物先被一台水壓灌注器注入爐內,經乾燥蒸發去掉大部水份之後,然後進入燃燒區焚化,滅火區把燃燒後的殘渣流入提取器再另作處置。
每座焚化爐配置一台加熱鍋爐,每小時燃燒12噸垃圾時,可以產生28噸蒸氣,從鍋爐放出的水蒸氣壓力達40巴,溫度達200 攝氏度。三台鍋爐的水蒸氣收集再輸入凝冷渦輪機,而產生約12 兆瓦的功率用於發電,由焚化工場所發出的電能,除30%用於本工場外,其餘接入本地區電力公司輸電網絡中,可節約1,300萬澳門元的開支。
焚化工場對環境保護是十分重要的環節,爲了解決因燃燒而產生空氣污染問題,裝置一套燃燒氣體處理系統附設氣體淸洗器的設備,其效果良好,由煙囱排出的氣體近乎無色,全年難見有煙從煙囱排出。
焚化工場的廢水亦需經中和及隔濾器進行化學處理後排放。
固體廢物焚燒後的殘渣,每噸廢物可產生300公斤,化學性穩定,對環竟少污染,可作塡海、鋪路之用,含鐵的部份有工業的利用價値。
焚化工場在運作時發出的噪音,有專門防止噪音擴散的裝置,可使工場的噪音水平達到日間不高於65分貝(A),夜間不超過50 分貝(A),對市區不會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