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澳門環境保護的發展和環境教育



澳門的環境問題與環境教育

黃就順(澳門培正中學) 鄧漢增(廣州地理硏究所)

  七十年代澳門經濟發展十分迅速,成爲世界上經濟增長最高的地區之一。澳門本地生產總値由1982年的84.2億元,增至1994年的518.42億元。對外貿易總額由1980年的59億元增至1994年的317.79億元。1984年澳門人均生產總値爲16,164美元,處於“四小龍”的中位値。
  經濟的迅速發展也使澳門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經濟發展加速了向現代化都市邁進的過程;但是另一方面,由於沒有及時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隨之而來的卻是環境質量日趨下降,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們在讚賞城市面貌的日新月異的同時,也不能不因爲面對那吵鬧、污染、擠迫的環境而煩惱。
  澳門的環境問題已經構成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的不利因素,亟需採取有力措施予以解決。近幾年來,環境問題也已經受到市民和社團的關注,政府也逐漸重視起來,開始採取一些對策,着手解決一些問題。

一、主要的環境問題


  1.空氣污染
  澳門的空氣質量監測站網於1987年9月開始工作,在一些有代表性地點測量主要空氣污染物的濃度。現將澳門半島上四個測站的總懸浮微粒(TSP,直徑小於100微米)、可吸入懸浮微粒(PIS,直徑小於10微米)、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1988 年全部監測數據日平均値(其中水坑尾測站的SO2祇有10至12 月,NOx祇有10有和11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二級標準進行比較的結果列於下表(二級標準適用於城市居民、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名勝古迹和廣大農村等):


  從表中可以看出,除了大炮台測站及SO2外,黑沙環、高士德馬路、水坑尾三測站的TSP、PIS、NOx的日平均値在不同程度上超過了二級標準,說明這些地點的空氣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懸浮微粒(尤其是可吸入懸浮微粒)和氮氧化物的污染。
  爲了綜合評價各地點的大氣環境質量,計算了各測站的算術均數型大氣質量綜合指數,即各項污染物濃度實測値與標準値之比値的算術平均値。由於大多數測站沒有NOx監測數據,所以祇選取TSP、PIS和SO2三項。結果算出各站的大氣質量綜合指數:大炮台爲0.32(祇用TSP及SO2兩項),黑沙環爲0.99,高士德馬路爲0.76,水坑尾爲0.53。
  根據該類型大氣質量綜合指數的分級,小於0.3爲淸潔,0.3至0.5爲尙淸潔,0.5至0.8爲輕污染,0.8至1.0爲中污染,大於1.0爲重污染。大炮台屬尙淸潔,高士德馬路和水坑尾屬輕污染,黑沙環屬中污染。如果水坑尾測站把Nox也算進去,其綜合指數等於0.83,也屬中污染之列。
  另據譚衛廣和陳錫僑利用自己於1988年9月5日的SO2及NOx監測數據,同樣採用上述大氣質量綜合指數進行評價,結論是澳門半島平均爲輕污染水平,個別地點爲中污染,污染物以NOx爲甚
  由此可見,澳門半島的大氣污染質量較差,總的來說屬於輕度污染,個別地點如工業區和交通繁忙地段則屬於中污染水平,污染物以懸浮微粒(尤其是可吸入懸浮微粒)和氮氧化物爲主,二氧化硫濃度不高。
  2.海水污染
  澳門的水環境問題主要是海水污染,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海裡,大量的污染物污染了沿海的海水。澳門多年來一直未有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後政府決定在黑沙灣興建首座大型污水處理廠,1995年9月份試用96年投入運作。每日可處理污水11萬立方米,估計可滿足2000年以前的需要。但是,要把目前的下水道網改造成與該廠配合的完善系統,仍需費很大功夫和相當長時間。因此,澳門沿岸的海水污染問題短期內不易解決。
  澳門至今仍未建立起海水質量監測站網,沒有對海水質量的長期常現監測資料。但是從八十年代後期幾次對澳門沿岸海域的海水質量短期監測的結果,可以看出海水污染的嚴重程度。
  1986和1987年由珠海市環境保護局進行的調查表明,半島西岸和東岸所監測的二十多個項目全部超過了中國1982年水質標準的三類標準,即是海水受到了嚴重污染。其中以內港、筷子基至大坑渠一帶、馬場至圓台仔一帶、南灣等岸段的污染最嚴重。內港水域的污染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和船舶排放的廢水,筷子基至大坑渠水域同時受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污染,馬場至圓台仔水域污染主要來自工業廢水,南灣水域主要受生活污水污染
  又據澳門東亞大學澳門硏究所環境科學組與珠海市環境賢測站於1988年9月合作進行的一次調查,結論是澳門半島周圍水域屬輕度污染,離島水域當時質量仍屬優良,但已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海水污染以有機物污染爲主,反映了生活污水佔主要地位,個別地點工業廢水污染物較突出
  3.噪聲污染
  澳門過去未有環境噪聲長期監測,但據上述譚衛廣、陳錫僑於1988年9月的一次調查表明,澳門半島的噪聲污染比大氣污染和海水污染嚴重得多。10個測點之中,半數屬於重干擾到嚴重干擾,還有三個屬干擾級,總的評價爲重干擾。而且夜間的噪聲污染仍然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澳門半島的噪聲污染主要是交通噪聲和生活噪聲,工業噪聲祇是局部區域的現象。
  1994年11月14日澳門政府頒佈之《澳門環境噪音管制規則》第三條規定在“星期日及公衆假期之全日,以及在平日20時至翌日8時間,不准住宅進行可產生任何騷擾噪音之土木建築技術工作或土木建築工作。”第四條亦限制打椿時間:“同時也頒佈訓令之背景噪音最大値,澳門日間爲65分貝,夜間爲55分貝,離島日間爲60分貝,夜間爲50分貝。”
  4.垃圾問題
  近年來澳門每日收集的垃圾約有470噸,一直都用塡埋方法處理。以前在半島北面的鴨涌河邊堆塡,1983年起則運至氹仔東北部的雞頸塡埋。鴨涌河邊的垃圾堆塡區已經改建成一個公園。雞頸垃圾塡埋區則因使用時間及塡埋量大大超過了設計的規定,滲出的污水、放出的臭氣嚴重污染了附近的土壤、空氣和海水。後來澳門政府批准在氹仔興建垃圾焚化爐,在垃圾焚化爐建成投入使用之前則將垃圾運往路環西北部路氹連貫公路西側的石排灣堆塡。
  在石排灣垃圾堆塡區也曾經出現過污染海水的問題。至於垃圾焚化爐的使用,也有一些配合的問題,而且焚化垃圾產生的廢氣和廢水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污染空氣和海水,還有人認爲它排出的廢氣容易造成一種對飛機飛行有危險的氣流。
  5.綠化問題
  綠化是城市的環境衛士,而樹木花草等綠化植物的本身又是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份。因此,綠化問題也是城市的環境問題。城市公共綠地面積、植被狀况等是城市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中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由於缺乏公共綠化面積的準確數字,難以評價澳門每人平均公共綠地的水平。但是從植被的狀况來看,澳門城市綠化的質量日趨下降。路樹面臨危機,不少相繼死亡,例如高士德馬路、南灣和西灣等處。六十年代以前高士德馬路中央是一列綠葉婆娑的高大老榕樹,1989年死剩11棵,至1991年則祇餘下5棵。後種回一列新榕樹補回,所有的老榕樹前幾年高士德馬路上半段(由培正中學門口至隧道口一段)因建汽車天橋再被剷去。
  6.酸雨問題
  雨水的pH値小於5.6爲酸雨。酸雨已成爲當代世界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酸雨危害嚴重,有“空中死神”之稱。它破壞陸地生態,使森林和作物大片死亡;降低土壤肥力,影響作物生長;污染水體,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對建築材料有腐蝕作用。酸雨主要是由於礦物燃燒時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轉化而形成的。它不僅影響排放污染物的地區,還能隨風飄移到幾百公里甚至幾千公里以外去危害其它地區。
  澳門缺乏酸雨的監測資料,但從酸雨在附近地區的分佈推測,澳門出現酸雨的可能性極大。從大範圍來看,從閩江口到珠江口的閩粵沿海是一個酸雨分佈區。從小範圍看,澳門的鄰近城市都有酸雨的出現,例如香港。

二、環境問題的實質


  城市環境問題的產生是與現代城市的性質分不開的。現代城市是一個高密度高強度運轉的系統。高密度就是人口、經濟(尤其是工業)、人工設施(道路、房屋、車輛等)等等的高度集中,這些方面的高密度必然帶動高強度的物質、能量的交換,高強度的交換過程也必然要消耗巨大數量的資源、排放出巨大數量的廢料。當高密度、高強度的運轉超過了環境的負荷時,環境問題就會出現。
  澳門是塊彈丸之地,又是由半島和海島組成,除了塡海拓地以外,城市空間幾乎沒有擴展的餘地。在這樣的環境空間裡,如果不加以適當的調控,高密度和高強度的運轉更加容易超過環境的容量,環境問題更加容易出現。下面以人口、樓宇和車輛來分析一下澳門高密度的情况,以燃料和水的消耗分析高強度的情况。
  澳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據統計曁普查司《1996年版澳門資料》公佈的數字,澳門總面積爲20.96平方公里(其中半島僅爲7.49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總數爲424,400人,即人口密度爲世界之冠。而且人口分佈很不均匀,居住在離島的祇佔總人口的3%左右,所以半島人口佔總人口竟高達97%。
  由於經濟迅速發展,人口急劇增長,樓宇也不斷增加,而且高樓所佔比例也不斷增加。1991年建成擴建單位爲11440個,1992年爲12983個,1993年爲15668個,1994年爲9553個,1995年爲9432個,(12)從上述數字可見澳門對樓宇的需求當然與人口急劇增長有關。
  據統計,985年澳門行車道路總長度爲120千米(13)。1995年行駛之機動車輛共40,684輛,其中輕型的車輛36,998輛,重型車輛3686輛(14)。汽車的密度爲每公里333輛,每輛汽車佔用道路不到3米,這樣的密度實在太大了,道路已經超負荷。
  1990年澳門消耗的燃料包括:汽油2,263.9萬公升、火水1,327.8萬公升、輕柴油10,176.9萬公升、重油20,391.4萬公升、石油氣12,132噸(15)。根據一些硏究資料,燃油火力發電廠每消耗1千公升重油,排放二氧化硫19公斤、氮氧化物12.6公斤、碳氫化合物0.12公斤、一氧化碳0.63公斤、粉塵約1公斤;小汽車每消耗1公升汽油,排放的尾氣中含二氧化硫0.295克、氮氧化物21.1克、碳氫化合物33.3克、一氧化碳169克、鉛化合物2.1克;貨車每消耗1公升柴油,排放二氧化硫3.24克、氮氧化物44.4克、碳氫化合物4.44克、一氧化碳27克、鉛化合物1.56克。假設澳門消耗的重油、汽油和柴油分別全部用於發電廠、汽車和貨車,那麼1990年全年便會排放出二氧化硫4,210噸、氮氧化物7,566 噸、碳氫化合物1,230噸、一氧化碳6,702噸、鉛化合物206噸、粉塵204噸。火水和石油氣燃燒的排放物還未計算在內。這對澳門的大氣是多麼嚴重的污染啊。
  1990年澳門總耗水量是3,459.8萬立方米,其中澳門半島佔3,248.1萬立方米(16)。如果消耗的水量有八成作爲廢水排出,那麼澳門半島該年的污水總量便有2,600萬立方米左右。譚衛廣、陳錫僑於1988年9月曾對澳門污水採樣分析,得出澳門半島污水中各類污染物的平均濃度(單位爲毫克/公升):懸浮物75.1、有機物和營養物質270.85、油類6.15、有毒物質0.212、重金屬0.065(17)。假設1990年與此相同,則可算出全年澳門半島隨着污水排入海水的污染物量爲:懸浮物1,952.6噸、有機物及營養物質7,042.1噸、油類159.9噸、有毒物質5.5噸、重金屬1.7噸。當然,實際的數量與上述計算的結果有些出入,但是它們的數量級不會差別很大,因此是可以用來了解澳門的高強度物質、能量交換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物對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它祇是對環境問題提供一個量的槪念而已。

三、環境教育——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對策之一


  城市環境問題的實質,就是現代城市系統高密度、高強度的超負荷運轉,就是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超過了環境的承受能力,就是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失去了平衡。
  因此,解決城市環境問題,就是要使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就是要通過對其密度和強度的調節和控制使城市系統在環境承受能力的範圍內運轉,就是要對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工業佈局、產品結構、資源和能源利用等等方面進行調節和控制,使之與環境相協調。
  不過,協調不是單方面的,不能靠壓制社會、經濟的發展去被動地適應環境的承受能力。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不會停頓,更不能倒退。很難想象會有人同意把澳門的社會經濟水平倒退回二、三十年代,來恢復昔日澳門的寧靜、淸新、寬敞的環境。環境也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方面可以通過環境建設,適當擴大環境的承受能力(當然,也不是無限的);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物質、能量的利用率,或者利用新型材料和燃料,減少廢料的排放,使同樣的環境能夠承受更高強度的運轉。
  要協調好社會、經濟和環境的關係。祇有保護好城市環境,才能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也祇有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才能解決城市環境問題。
  人是城市系統中的主體,他們旣是城市環境問題的受害者,又是城市環境問題的製造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直接和間接的),更是城市環境問題的解決者。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經常要處理社會、經濟和環境的關係,關係處理得不好甚至很僵,就會成爲城市環境問題的製造者。對這個關係處理得好壞,要看他的環境意識是否強,環境公德有沒有,環境知識是否具備。
  因此,必須開展環境敎育,在社會上、在學校裡,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借助宣傳敎育手段,使全體市民,從政府官員到一般居民、從工廠到普通工人、從老人到小學生,都能認識環境、了解環境、關心環境、熱愛環境、獲得保護環境的知識,加強他們的環境意識,培養他們的環境公德,提高他們的環境知識,使他們在重大的經濟活動和日常的社會生活中,都能夠自覺地協調好社會、經濟與環境的關係,通過政府,各界社會、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共同努力解決澳門的環境問題、保護好澳門的環境。環境敎育是解決環境問題、保護環境的重要對策之一,其重要性並不亞於建立機構、健全法例、監測調查、規劃管理、綜合防治等等其它的對策,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四、環境教育中的全球意識


  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是環境敎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地球是人類之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城市的環境都是地球這個大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各個小環境之間、小環境與大環境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當代,這種關係表現得更加明顯。
  現在人們常說“地球變小了”,一方面是由於交通工具的發展使距離相對縮短了,另一方面更是由於地球環境的整體關聯性更加突出了。相隔遙遠的地方不僅不再是“老死不相往來”,而且還會“環境之害相通”。一個地方的環境問題有可能會影響到其它地方,許多個地方共同的環境問題會影響到整個地球的大環境,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同樣會使某些地方甚至所有地方受害。
  酸雨問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會隨大氣的運動而遠距離飄移。所以一個地方的酸雨可能是本地排放這些污染物質所形成,也可能是由遙遠的異國他鄕飄移來的高煙囱排放物所形成。其他一些當代世界重大環境問題,如森林破壞、野生動植物種類的減少、全球變暖、臭氣層的破壞等等,都在某種程度上與局部地方有很密切的關係,不僅在受害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形成方面。在各個局部性地方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氯氟烴等物質的排放,節約各類用紙,嚴禁捕食受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等等。都會有助於減輕或解決上述世界重大環境問題,反之而然。
  因此,在澳門開展環境敎育,也必須貫徹全球觀點,開拓人們的視野,認識地球環境與本地環境的關係,了解當代世界重大環境問題。國外環境界有一句話說得好:“爲全球着想,從本地做起”(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在澳門開展環境敎育,也應當“立足澳門放眼全球”。
  祇有一個地球,也祇有一個澳門。澳門的全體市民,爲了自己共同的未來,爲了全人類共同的未來,“從我做起”,爲保護澳門環境、保護地球環境,共同努力,作出貢獻。爲了保證市民安居樂業,保持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一定要造就一個空氣淸新、水質潔淨、寧靜、舒適、優美的澳門環境。
  註釋:
   ①據澳門統計曁普查司資料計算,1982年數據取自《1987年統計年鑒》,1990 年數據取自《1991年版澳門資料》。
   ②據澳門地球物理曁氣象台資料計算。
   ③見譚衛廣、陳錫僑:澳門城市環境現狀調查和評價,《澳門硏究》第2期。
   ④見1987年10月5日《澳門日報》。
   ⑤同③。
   ⑥同③。
   ⑦見《澳門日報》96年資料。
   ⑧見黃就順:高士德馬路老榕樹之死,1991年6月29日《華僑報》。
   ⑨見張光華等:酸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89年。
   ⑩見統計曁普查司:《澳門建築96年鑑》
   (11)據《澳門建築96年鑑》(統計年鑒)。
   (12)《澳門建築96年鑑》(統計年鑒)
   (13)見黃漢強主編:《澳門經濟年鑒(1984/1986)》第264頁。
   (14)引自1996年(澳門資料)
   (15)見1991年3月《統計月刊》。
   (16)同(15)。
   (17)同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