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現代新儒學的基本特徵和流行的原因
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各有不同的思想面貌。梁漱溟與熊十力,兩人雖然都是援佛入儒,同宗孔孟陸王,但一個從文化入手,一個從哲學入手;一個採用通觀法,一個採用局部法;一個放眼四海,一個通觀百代;一個綜合比較,一個分析演繹。張君勱和徐復觀雖然都是“學術與政治之間”的人物。但張君勱始終以中學爲本,走的是“不因哲學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學”的雙重道路,晚年才專以講學爲業。徐復觀則是早年從軍從政,中年以後才進入文化圈子,以創新的傳統主義衛道的。牟宗三立足於把康德的知性分析與中國哲學的生命體驗相結合,唐君毅的致思傾向則受到黑格爾哲學的影響。
不過,無論他們的經歷、治學方法、思想面貌多麼不同,但他們的基本理論、基本思想是比較一致的:
第一、尊孔崇儒,以儒家學說爲中國文化的正統,以繼承儒家“道統”,弘揚儒家學術爲己任。
第二、服膺宋明理學,繼承和高揚儒家的心性之學,強調以“內聖”馭“外王”。認爲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和文化理想可以療治後工業社會的種種弊端。認爲中國文化優越,西方要向中國取經。
第三、援西學入儒。認爲中西文化可以融合。中國文化可以其價值和特色在世界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強調“返本開新”,返儒家之本,開民主、科學之新,以謀求中國的現代化。
第四、具有堅定的民族文化本位立場,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中體西用的基本態度,道德形上的哲學追求和着重直覺思維方式等思想性格。
一九五八年一月,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和唐君毅四人聯名發表了《爲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又名《中國文化與世界》。這篇宣言以中英文同時發表,這是現代新儒家的一篇重要文獻,自此以後現代新儒家的影響越來越大,並且日漸走向世界。
近幾年來,現代新儒學更爲興盛,形成這種熱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被稱爲東亞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台灣、南朝鮮國民生產總值一九六零年到一九八零年二十年間,每年平均增長百分之九以上,爲歐洲共同體的三倍,而年平均物價上漲率卻只有百分之五,現代化程度與日俱增。這四小龍被公認爲“東亞儒學文化圈”的地區,西方稱之爲“亞洲工業倫理區”,“第三種經濟發展的模型”。四小龍的成就舉世矚目,打破了馬克斯·韋伯宣稱的儒家倫理無法開出資本主義或現代化的理論,引起了西方對儒學的重新評價。
第二、伴隨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觸發了“中國熱”,擴大了儒學在國際上的影響。恰值這期間,中國文化大革命之後,撥亂返正,糾正“批林批孔”的極左做法,內地對孔子進行重新評價,引發了研究儒學的新熱潮,與此同時,海外的現代新儒家更大力宣揚儒學。國內外互相呼應,互相推動,形成一股熱潮。
第三、歐美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在六十年代以後,出現了科技發達、社會進步所帶來的一系列現代矛盾和倫理問題,精神極度空虛、人際關係的緊張和失調,性解放,同性戀,性犯罪,吸毒,犯罪率和兇殺案上升以及嬉皮士運動等,引起了學者的深思。有些西方學者研究和發掘儒家的倫理道德,企圖以中國文化作爲療治後工業社會弊病的一劑良藥。因此,現代新儒家的理論就更加受到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