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現代新儒家
上月十八日至二十日,本澳舉行了“儒學國際研討會(澳門九零)”。研討會由中國哲學史學會、哈佛儒學研討會、輔仁大學哲學系、澳門中國哲學會合辦。這期間我剛巧不在澳門,失去了一個學習的機會。在這裏,筆者不揣淺陋,想向讀者介紹一些現代新儒學的知識,並發表個人粗淺的意見。
甚麼叫做現代新儒家?這個問題曾引起廣泛的爭論。一九八七年九月,我國在安徽宣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性的“現代新儒家思潮”學術討論會。經過討論,對於甚麼叫做現代新儒家,取得了初步的共識:“現代新儒家是產生於本世紀二十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以接續儒家‘道統’、復興儒家爲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學(特别是儒家心性之學)爲主要特徵,力圖以儒家學說爲主體爲本位,來吸納、融合、會通西學,以尋求中國現代化道路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思潮。”(方克立:《關於現代新儒家研究的幾個問題》)
我國學者一般認爲,先秦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爲代表的儒學,是儒學發展的第一階段,稱爲原始儒學。宋明時期援佛入儒,對儒學進行改造,使儒學哲理化,是儒學發展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的儒學被稱爲新儒學,其哲學家被稱爲新儒家。爲了有別於新儒家,人們將儒學發展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名之爲現代新儒家。
“現代新儒家思潮研究”課題已被列入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重點項目,這項研究工作,由南開大學方克立教授和中山大學李錦全教授主持,有十多省市近五十名學者參加。經過討論,該課題組初步確定以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十人作爲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重點的研究對象。
按照鄭家棟先生的《現代新儒學概論》的意見,現代新儒家第一代以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爲代表;第二代以馮友蘭、賀麟、錢穆爲代表;第三代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爲代表。第四代以杜維明、劉述先、蔡仁厚爲代表。第一代中梁漱溟、熊十力的理論,“體現了試圖站在傳統的基礎上來融會西學的努力,他們的文化思想中包含了一個尖銳的矛盾,這就是:一方面十分強調中西文化的差異、對立,另一方面又認爲中國文化在本質上是可以包容西學的。“‘第二代與第一代相比,開放、理智、學院化氣味較濃。如果說梁、熊等人比較強調中西文化之異,馮、賀等人則更注重中西文化之同,並致力於尋求中西文化、哲學的結合點。”第三代的情況比較複雜,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第三代新儒家明確提出了‘返本開新’的思想綱領,把‘開出新外王’(發展民主與科學)作爲自己重要的理論任務。”第四代新儒家的思想理論尚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這代新儒家學者,思想開放,視野開闊,更富有現實感。”他們“試圖超越‘五四’以來西化派與保守派的思想對立,在與西方現代學術思潮廣泛對話的基礎上,尋求中國文化的發展道路。”(以上引文均見於《現代新儒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