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魯迅——反封建的偉大旗手
——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反思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我國新文學的奠基人。他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在反對封建傳統文化方面,魯迅先生是最英勇、傑出的代表。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通過狂人的口,辛辣地批判歷史傳統:“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喫人!’”。
對於中國人的“聽天由命”和“中庸之道”,魯迅先生是極端反感的:“我以爲這兩種態度的根柢,怕不可僅以惰性了之,其實乃是卑怯,遇見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所以中國人倘有權力,看見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數’作他護符的時候,多是兇殘橫恣,宛然一個暴君,做事並不中庸,待到滿口‘中庸’時,乃是勢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時候了。一到全敗,則又有‘命運’來做話柄,縱爲奴隸,也處之泰然,但又無往而不合於聖道。這些現象,實在可以使中國人敗亡,無論有没有外敵。要救正這些,也只好先行發露各樣的劣點,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來。”
魯迅先生的著名中篇小說《阿Q正傳》,塑造了一個中國農民的典型——阿Q,他卑賤、膽怯、狡猾、狂妄。他主要的思想模式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精神勝利法”。魯迅先生對於阿Q一方面是寄予同情——“哀其不幸”,另方面也深爲不滿——“怒其不爭”。魯迅先生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痛切批判,目的是希望喚醒農民的覺悟,促使他們奮起革命。
不少人都承認,阿Q的精神勝利法正是中國國民劣根性的表現。阿Q覺得自己了不起,蔑視周圍的人。和別人發生口角時,他總是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甚麼東西?”這種醜惡的表現在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中引起了聯想,他們認爲那些國粹主義者念念不忘“我國五千年悠久的輝煌燦爛的文化”,“我國古代有四大發明”,而對舊傳統對我們的危害和負累以及對當前中國存在的問題和落後的情況卻熟視無睹、麻木不仁,這和阿Q的表現又有甚麼區別?
華裔美國學者林毓生先生在《中國意識的危機》中寫道:“魯迅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在全盤性反傳統的氣氛中,他能辯證地指出中國文化傳統中某些遺留成份具有知識和道德的價值。儘管他也獻身於全盤性反傳統主義,但他的精神力量經受住了他不同意識層次上的複雜而未獲解決的衝突,他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現實有深刻的理解,對形式主義採取了拒絕的態度,所有這一切都使他能在傳統社會解體後正確對待並明確指出中國古代文化成份的知識和道德意義。”魯迅先生之所以成爲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他比同時代的反封建主將更加傑出、更加偉大,原因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