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擇善固執
有一句成語叫做“擇善固執”,這是出自《禮記·中庸》:“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擇善固執”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認爲是正確的、合理的就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這句成語意簡言賅,含義正確,寓理深刻。不過,恕我孤陋寡聞,讀了幾十年的書,這句“擇善固執”的成語卻極少人去引用。
《論語·子罕》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摒絕四種弊病——不憑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爲是。)由於“固執”是孔子深惡痛絕的惡劣作風之一,因此“固執”就成爲人人所不齒的貶義詞,人們都敬而遠之,怕與它搭上任何關係,生怕被人目爲固執分子或者是頑固派。
“擇善固執”本來很不錯,一個人如果能夠擇善固執,起碼他不會看風駛,不會朝秦暮楚,不會跟着別人後面亂跑,不會鸚鵡學舌,不會盲從附和,不會東搖西擺。擇善固執的人有理想、有抱負、有操守、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一往無前的精神,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
我發覺“擇善固執”往往被“擇善而從”或“擇善而行”所代替,這樣一來便深合我國的中庸之道,既不“固執”,又能“擇善”有何不可?但問題是“固執”固然不好,“擇善固執”又有甚麼不妥當?
有些人並不能“擇善固執”,或則中道而廢,或則半途變節。考其原因,有的認爲世途險惡、是非難定,無所適從;有的是屈服於惡劣環境,未能執着於原來的理想、勇氣和毅力;有的是被金錢所誘惑,出賣了靈魂。“擇善固執”眞的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