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渣滓不應讀作“渣宰”
五月廿二日晚上七時,澳門電視臺在報告本澳一則關於垃圾焚化爐的新聞時,將“渣滓”誤讀爲“渣宰”。
按照《說文解字》,“滓”是一個形聲字:“滓,澱也,從水,宰聲。”但如果我們按照《說文解字》去讀“滓”字,肯定不被公衆所接受。因爲“滓”字,粵方言讀作“子”,普通話讀作zǐ,都與“宰”的讀音不同。
由於語音是變化發展的,古音和今音有相當大的差別,因此有些形聲字,古時候可能是和構成該形聲字的聲符是諧音的,但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變化,原來是諧音的會變成不諧音。因此,所謂“有邊讀邊”的說法就很值得商榷。因爲按照這一說法去處理形聲字的讀音,並不萬試萬靈,無往而不利。將“滓”讀成“宰”正是受了“有邊讀邊”之害。
“滓”就是沉澱物。“渣滓”就是物品提出精華後剩下的東西。
“宰”,一般人都知道這是宰相的宰。“宰”是古時候的官名。《穀梁傳·僖公九年》:“天子之宰,通於四海。”這個“宰”就是太宰,是輔助國君執政的的百官之長。後來的宰相,更是皇帝之下的最高級的官員,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僚總管。但是在《說文解字》中的“宰”並不是大官,而是奴隸:“宰,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從宀,從辛。辛,罪也。”
據古文字家考證,甲骨文、金文的“宰”字就是家內從事勞動的奴隸。由於這些家內奴隸接近奴隸主,有可能得到奴隸主的寵信,成爲家務總管。這些家務總管管理的事情越來越多,職權越來越大,後來便成爲官僚,掌握國政,以後更出現了“太宰”、“宰相”的官職。這種由奴隸主的近身家內奴隸,漸漸演變爲大官僚,這和後世的太監逐漸向上爬,擴張自己的勢力,成爲權傾朝野的弄臣有些相似。他們都是由於得到最高統治者的寵信而登上權力高峰的。